走进文本,超越文本——谈《我的母亲》的教学论文_胡丽明

走进文本,超越文本——谈《我的母亲》的教学论文_胡丽明

胡丽明 浙江临海第五中学 317000

摘 要: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由学生、教师、文本多方参与而进行的教学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师要引领课堂学习的主体者学生充分走入文本,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教学,然后再带着语文教学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关键词:文本 阅读 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发生在通常语境下,它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多方参与的教学过程,脱离了文本,就丧失了对话的根基。但在常态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主体地位,在文本外徘徊,不能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难以收到相应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胡适《我的母亲》第二课时,在讨论了“课文写了母亲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为什么用更多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等问题之后,教学进入到如下环节:“请你对母亲的为人以及教子方法作一点评说。”思索片刻,学生开始了发言。对于母亲的“刚气”和教育“我”时顾及面子的做法都表示理解,但在说到处理与大哥、大嫂、二嫂的关系问题上以及打“我”罚“我”的做法上,却大有微词。而产生这些看法的根由,是学生没有进入文本,存在着对文本的片面解读。那么怎样才能将学生带入文本?这时候作为对话对象之一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走进背景

对像胡适《我的母亲》一文,学生在学习时应该了解胡适的经历,了解胡适写作《我的母亲》的背景,这样才有助于理解和走进文本。通过这些背景知识的阅读,可将学生带入了上个世纪初叶那特定的年代。学生虽对那个年代了解不多(通过一些影视剧可能了解一二),但背景知识的介绍唤起了学生相应的阅读积累,再回到课文,对母亲的一些做法的理解也就客观多了。

二、走近作者

阅读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体现在阅读者展开想象,再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情景,实现“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也即运用自己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并通过自己原有的语感图式,在对作者话语创造性“倾听”的过程中将文本的形式和内容整合成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新的整体。换言之,要让文本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复活”。要“复活”文本,就要走近作者,牢牢抓住读这一环节。没有读,便无法解;不能解,便无法对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自读,学生进一步地触摸到语言文字并感受领悟其思想内容,理解了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达到了与作者交流对话的目的。另外,教师的深情朗读和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及主要人物关系的整理,他们能够走进这个已经没落的官宦人家,基本上明了这个家庭的复杂情况,就为进入母亲这个角色,理解母亲的为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走近母亲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说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体现了个性化特征。但无论你如何解读,你不能脱离文本,因为我们总不能把“哈姆雷特”解读为“林黛玉”或其他的什么人。引导学生走进背景走近作者还只是走进文本的前提性工作,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切实理解文本的要义,即抓住主体“哈姆雷特”,将他“读懂”,这样才能谈得上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对母亲为人的解读中,学生之所以理解有偏差,在于没能进入角色,不能站在“母亲”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上面再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本文中的母亲,在当时的处境下,你会怎样对待大哥?怎样处理与大嫂、二嫂的矛盾?会怎样管教‘我’?”这样,大家开始从母亲的角度思考问题了。

四、超越文本

解读文本,要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如何入,如何出,一切都产生于读者(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既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观照生活、介入生活、创造生活。学生一旦将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融入文本之中,就会通过自身的独特体验创造出崭新的形象,显示自己对文本生活的独到见解;反过来,学生又可以用文本中积累的生活经验、领悟的生活意蕴观照现实生活,形成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意见、看法、观念,创造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对于文中的母亲,学生们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已经“入乎其内”了,这时候,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出乎其外”,从文本里超越出来。教师小结:在文中,作者因为理解了母亲,所以没有一句埋怨母亲的话,而是一再地说,“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的“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在你的现实生活中,你对母亲的行为都能理解吗?学了课文之后,对你认识母亲有什么帮助吗?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认识。

显然,通过以上对文本的解读,课堂教学已经实现了从文本到生活、从人物形象到自我的转变。

论文作者:胡丽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  ;  ;  ;  ;  ;  ;  ;  

走进文本,超越文本——谈《我的母亲》的教学论文_胡丽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