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观的大学—企业合作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论文,资源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1;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04(2002)02-0055-04
近十多年来,学者们为了分析企业行为和企业战略发展了资源观的理论框架,其重点在于关注企业资源的内部特质。企业资源观理论已得到深入研究与发展,并已有了大量文献。尽管有一些学者利用资源观理论分析了组织之间的合作问题,但多数文章尚停留于理论性分析上。笔者将利用资源观理论分析大学—企业的合作动因,强调大学的科技创新与企业技术资源因素对协作伙伴选择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进一步完善资源观理论。
一、资源观理论综述
资源观理论基根于Penrose等人的工作成果,并由Barney和Teece等人加以发展完善。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是联系紧密、难于模仿的资源和能力的综合体。这些资源可以是物质的,如产品设计和技术成果;也可以是无形的,如商标,包括特殊市场或用户需求、特殊程序如决策技术或管理系统、市场操作的复杂网络和产品销售。虽然它们的重要性在资源观理论中尚未被集中分析,但是,创造和消费这些资源的基础过程已被很多文献所强调,如Dierickx,Cool和Teece。
尽管有关企业战略的文献为理解合作提供了研究的多样性,资源观理论对于合作的解释则更具说服力。在获取竞争优势方面,资源观理论强调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的战略地位,企业利用这些有形与无形的资源“使之产生效益或影响市场供求,这些资源对于一些市场和某些层面是有价值的”。[1]货币的、法律的、物质的、人力的、组织的、信息的、关系的等基础形式的资源的联合可以创造更高层次的资源或竞争力,企业由此获取竞争优势。基于资源观理论,建立于多重基础资源之上的潜在竞争优势得以验证。
问题是,企业缺乏足够的创造竞争力所必须的基础资源,因而无法获得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地位。正如Levine和White所示,资源通常所具有的短缺性导致了组织间的交易与合作。[2]因此,组织必须通过市场交易或者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合作获取资源并利用所获取的资源创造或发展内部资源。资源观理论的突出贡献就在于能够较好地解释市场关系的战略特性。尤其是,组织可以通过能够相互补充的资源的识别来确定合作伙伴,通过所补充的资源与其本身所拥有的资源的结合创造竞争优势。
二、大学—企业的合作动因
Tsang以资源观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动态联盟的动因为:创造租金、资源使用的扩张、资源使用的多元化、资源的模仿和资源的配置。[3]Morgan和Hunt基于资源观提出市场合作关系的动因为:有效获得或发展提高效益的资源、联合基础资源创造复杂资源、通过资源优势创造竞争优势、保持或保护资源。[4]基于资源的观点,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创新动因可表述为:
(一)提高创新效率,创造租金
这里指的是特别收益——里查德租金(Richardian rent),即运用稀有资源诸如商业秘密、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等所产生的价值。目前,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创新表现为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是高技术成果与企业商业秘密、物质资源、管理资源等的结合。创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不仅本身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而且能使其他生产要素都产生收益递增现象,因而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而合作创新由于规模经济、消除重复研究和重复投资,实现了知识共享、能力互补以及分散风险,合作的协同作用显示出了更高的创新效率,合作的结果就是为资源拥有者生产租金,创造更大利润。
(二)资源使用的扩张
即通过许可证、共同生产、合资等各种形式转移技术。每一种转移模式都包括企业所缺乏的资源的转移,从而使因为无配套资源而被闲置的资源得以经常使用。目前,过快的技术更新速度迫使技术拥有者在技术落后前使用或最大化地获取该技术带来的收益。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存在着工业企业对高科技的应用落后于高科技研究成果发展的现象[5],即高科技研究成果的发展态势与工业企业实施高科技成果的水平能力客观上存在一个大“缺口”(GAP),此现象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如此,即使在工业发达国家亦不可避免。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创新使得企业的资源与高技术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和组合。
(三)资源的合理配置
由于技术交易本身具有信息的非对称性、信息的不完全性、技术的公共物品属性、产权的易逝性、和约的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高昂等特性,[6]使技术成果转移困难重重,其结果必然是技术成果与企业资源的分离,造成资源浪费。在中国,由于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中产学研严重分离的状态,造成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较大距离,这是目前科技成果转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创新有利于克服技术交易中所存在的不利因素(如技术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大学与企业合作创新的资源标准
快速的技术发展、更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和日益加重的全球性竞争形成了目前的竞争环境。[7]由于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依赖于不断的技术发展和加强,从而迫使组织获取和接受新的技术和知识。大学与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竞争的环境和互补的资源使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成为必然。
通过Alderson,Barney,Hunt和Morgan关于组织资源的划分,可以将资源归纳为金融资源、法律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关系资源和信息资源七类。促成大学—企业合作的资源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一)创造效益
资源不仅仅只产生某一个可能的利益,它还应该能够继续为企业有效地开创有价值的市场提供多重市场层面。正如Morgan和Hunt在IBM与终生雇员的荣誉案例中所提出的[8],资源一旦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或有影响的业绩后常常会变成战略障碍甚至不利因素。IBM建立了他们的工作安全政策,它将雇员的忠诚与成效紧密联系,从而自始至终形成权利预期。大学与企业合作创新主要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大学科技成果与企业资源的结合不仅能够使企业产生边际效益递增的效果和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同时还可为大学科研提供资金支援和信息,等等。
(二)异质性
资源观理论认为并不像传统工业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所有企业都可以得到同样的资源。因为资源供给是有限的,其利用又可以产生获取它的优势。学者们通过对市场关系的研究,发现企业与其他组织的特殊关系所产生的利益和最终成本导致了合作、契约和正产出。对大学和企业资源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大学—企业的合作是一种异质性资源的结合。
(三)不易模仿和替代
资源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应该是难于模仿的,这个特性对于要求能够创造财富的资源来讲尤为重要。它还应该难于被其他资源所模仿。Barney提出,资源替代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相同的。[9]Grossman和Shapiro认为,技术的研究开发合作会加速创新的进程。[10]当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不完全有效,且创新造成溢出时,单独开展研究开发不会使其创新对手的正外部性内在化。从产业观点看,会出现研究开发上的投资不足。但研究开发合作至少会矫正成员之间的外部性,并因而增加成员的研究开发支出。
(四)不完全流动
Dierickx和Cool提出战略性资源不应用于交易。[11]或许大多数有价值的资源都较少流动,如交易双方的忠诚、信任、名誉和R&D能力。Collis认为非流动性是最有价值的特性[12],因为积累这样的资源需要一定意义上的时间和成本。大学与企业合作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具有不易流动性,因为它包括大学—企业关系资源和由此产生的相互依存、联合而更加特殊的资源。
四、技术资源对大学—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影响
Gulati通过分析战略依存和信任对合作伙伴选择的影响时发现[13][14],很多文章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较少注意,尚未关注合作伙伴的特殊能力对合作的影响而仅仅注意到建立合作或联盟时与其他机制相关的初始决定,如国际扩张、市场进入等。大学与企业合作创新的动因不同于企业或组织内部的合作,不同的合作动因或许会影响合作伙伴的选择和有关能力的合作伙伴的财产选择。如大学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或产品开发,双方会对对方所具备的条件产生一定的评判或要求,以利于技术的转移和高技术产业化的成功。因此,笔者认为,要实现合作,双方的技术能力除了异质性外还应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或重叠。同样,当企业需要接受转移应用一项技术成果时,作为学习者他还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家来补充和完成产业化过程。
大学与企业进行R&D合作或产品开发应该考虑双方技术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合作伙伴的技术能力的相似性作为组织学习和技术转移的有利因素,有益于促进合作的进程。基于资源论观点,合作的主要动因是参与者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要求。为了吸收外部技术,成功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学与企业都必须拥有相关的内部技术。由此可以说明,大学和企业是在技术资源的交叠平台上选择合作伙伴。
第一,技术资源是选择合作伙伴的基础。在类似的例子中合作伙伴的资源呈现较高的交叠程度。但是,尽管技术交叠程度对于合作成功是必须的,但在某些情况中这样的交叠只产生较少或负回报。两个组织间较高的技术资源交叠程度或许意味着所需要从对方学习的内容的减少。所以,对一个组织来说,与一个技术能力完全相同的组织合作所获得的益处并不优于技术能力的内部发展。因此,技术资源交叠作为合作伙伴选择的正面因素应是交叠的适中,较高层次的交叠则是不适宜的。
第二,大学与企业自身技术资源的不断创造和更新,有利于合作的形成和发展。基于技术的合作比基于市场进入的合作展现更高的技术交叠性,而技术资源交叠程度又使组织间关系呈现倒U形。从合作伙伴处吸收技术或获取能力是组织学习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伙伴的技术资源的趋同性增加,合作后期技术资源的同一性相应地高于合作形成前期,而相同的技术资源又导致合作的结束。
第三,尽管基于市场进入的动机也会产生技术学习,但其强度和范围小于基于技术的合作。所以,基于技术的合作(包括R&D合作和产品发展合作等)比追求其他目标所形成的合作展示更强的技术学习特征。因此,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决不仅仅是技术成果的简单转移,而是技术资源的学习过程,对于大学和企业都是如此。
第四,创新早期阶段的合作比基于产品生产或开创市场的合作呈现更高的技术交叠性。因此,大学—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技术成果生命周期的早期合作更应注重对双方技术资源的要求,如技术成果的评判、R&D人员的素质、物质技术条件等,从而有利于合作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