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同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_苏玉娜

苏玉娜 青海省人民医院中医科 810000

摘要:目的 观察痰瘀同治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煎服祛痰活血止眩汤,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87.10%)明显高于对照组(61.29%),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水平明显由于对照组,(P<0.05)。结论 痰瘀同治论治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痰瘀同治;后循环缺血;眩晕;祛痰活血止眩汤

后循环缺血性(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PCI)眩晕是临床上多见的疾病,目前认为后PCI眩晕是由于动脉硬化后,对前庭神经系统的正常血液传输造成阻碍,随之脑电活动停止,脑组织发生严重的损伤,且无法恢复[1]。现采用祛痰活血止眩汤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4例,西医诊断符合《实用神经病学》(1994年2版)标准[2]。中医辨证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男34例,女28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54.3±4.6)岁;对照组男33例,女29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5.6±4.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包括心理治疗,注意休息,饮食控制,禁烟禁酒,避免骤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及头颈部运动。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可维持原降压降糖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祛痰活血止眩汤煎服,具体如下:半夏12 g,茯苓15 g,白术15 g,天麻12 g,当归15g,桃仁10g,陈皮15 g,川芎10 g,葛根25 g,黄芪30 g,蔓荆子10g,赤芍、白芍各15 g,地龙10 g,甘草6g,红花10g,1剂/日,2周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缓解情况,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

1.4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眩晕等临床症状不再出现;显效:相关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可能存在轻微的头晕,但无旋转晃动感,不影响日常活动。有效:相关临床症状缓解,存在旋转晃动感,日常活动轻微受限;无效:眩晕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更加严重。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87.10%)明显高于对照组(61.29%),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PCI在临床上较为明显的症状有眩晕、头晕,肢体、头面部麻木,四肢无力等等。动脉粥样硬化是PCI的最主要的病因。PCI常见的病因还包括,(1)血管管壁性质发生改变,管壁弹性变弱。(2)血流变学变化,血液粘性变大等等[3]。

目前西医治疗PCI眩晕症主要采取西药抗血小板、抗凝血、降低血脂、扩张血管及神经支持等治疗方式,并未得到满意疗效,具有病程长久不愈,容易再次发作等症状,患者需依赖药物长时间进行治疗,且大多数药物费用较高,副反应明显,病人依从性不足、无法完成完整疗程的治疗,也使治疗效果明显降低[4]。对于急性锥基底动脉闭塞的PCI眩晕症病人来说,通常单纯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不佳,病人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中医学认为:眩指看东西模糊不清或发黑,晕指头晕或外界事物有旋转晃动感,两种情况同时出现,称为眩晕。眩晕是指机体由于空间定位感异常而发生呢个的一种位置性错觉。病人主诉自身或四周环境存在旋转晃动感,症状较轻的患者闭上眼睛则眩晕可停止,严重者无法正常站立,摇摆不定[5]。

祛痰活血止眩汤主要针对风、痰、虚、瘀而配伍,能够健运脾气,祛风化痰,补益中气、通畅血脉的效果。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配以白术健脾利湿,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陈皮行气化痰可达到肺气顺痰自消的目的;天麻祛除外风,同时平熄内风而防止眩晕;黄芪理气生血以固本培元,两者合用共同达到瘀痰同治、顺肝补气养血之性;川芎、蔓荆子活血熄风、可达血行风自灭之效,缓解脑组织供血不足的症状;葛根补益阳气,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脉通畅;白芍补血敛阴,止痛柔肝,息风止痉,祛风通络;当归通畅血脉、消散瘀滞;赤芍、桃仁、红花佐之,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化痰健脾、清热活血之效。

参考文献

[1]张子明,樊建平,历金财等.清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113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5,02(8):1137-1140,1144.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72-1073.

[3]鄢泽然,刘金民,王烁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类型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5):710-711,764.D

[4]陆耀军,王云霞,李旺俊等.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关系[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3,20(4):253-255,259.

[5]李同凯,杨光福.补气活血定晕方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评价[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6(10):867-869.

论文作者:苏玉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5

标签:;  ;  ;  ;  ;  ;  ;  ;  

痰瘀同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_苏玉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