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装不懂”的教研风气违背“共生效应”论文

“懂装不懂”的教研风气违背“共生效应”论文

“懂装不懂”的教研风气违背“共生效应”

董业娜 (山东枣庄市薛城奚仲中学)

成语典故“滥竽充数”,讲的是南郭先生不懂装懂、欺世盗名,最终落得个逃之夭夭、遗人笑柄的故事。而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却是经常出现了个别教师“懂装不懂”的怪现象,对一些问题,他们心知肚明,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吾知,吾不言”,这种风气同样令人诟病。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由于航空模型朝着微小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相反,其承载能力也会相对薄弱,而图形图像传输设备也必须向微型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另外,现代科学技术中,各种科学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通常是通过数字实现的,因此,图像处理设备的图形与数字转化技术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图像采集完成后,需要采用传输器上的图形图像处理设备将其转化成数字信息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教师的成长同样需要“共生效应”。教师间良好的合作既有利于保持教师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益,还能弥补各自的短板,积蓄能量,更有利于教师个人事业的成功,还能增加工作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教学管理中,学校要求每周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都要进行集体备课、听评课、教育论坛等活动,这是教师智慧共享,取长补短,专业发展的最好时机与平台,大家都应该积极参加,大胆发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相互启发,多赢共长。然而,个别教师却“懂装不懂”,是怕说出真话,指出同事的不足或错误,伤了“面子”,影响和气;还有个别教师“懂装不懂”,是自私保守,怕把自己的智慧共享了,自己班级成绩就落后了,因而噤若寒蝉,少说为佳;另外当某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向其寻求解答时,即使知道该问题如何解答,也不会立即解答,而是用一句“让我想想”的柔性语言,虚与委蛇,婉言推脱了之。

在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一句名言: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因此,多与优秀的人交往,多受他们的影响,能让你变得更优秀。如果你已经很优秀了,再与优秀的人交往,那么你们就能产生共生效应,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所学校、一个备课组的力量,远远超过各个部分孤立机械相加的水平。而“懂装不懂”的教研风气不可小视:一是败坏了良好的教研生态,影响教师专业提升,也影响了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二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也一定程度上涉及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就学会了口是心非,学会了揣摩他人心思,不仅让诚信教育大打折扣,也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总之,“懂装不懂”不仅是在作假,也会对教育产生误导。

破除教师“懂装不懂”难题,关键在于锚定病根,靶向发力。一是建立正向评价机制。在教师年度考核评职晋级中,注重多元评价、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既重视教师个人业绩,更不忽视备课组捆绑量化的作用,引导全组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二是优化教研管理。增强教师对教研的认同感,教研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帮助教师克服教研“可望不可即”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尊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个体差异,使每次活动中老中青教师都有所得。三是强化担当意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懂就是懂,不懂就不懂,既不当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也不当故弄玄虚的“假明白人”。面对同事提出的问题,懂就与他人分享,不懂就虚心向他人请教,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懂”与“不懂”。大家在智慧碰撞中,在明辨是非中,收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反对“不懂装懂”,增强危机意识,加快知识更新,增强育人本领;也要反对“懂装不懂”,敢于担当,勇于进取,胸怀坦荡,争做“四有”好老师。

当今阶段,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需要面对学习、就业、情感、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压力,而且受到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都不够强。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则可以借助大数据的突出特征,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掌控,并利用一站式数据资源建立相应的平台,打造特色的心理援助网络,从而对一些紧急事件进行预警,针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大学生,及时提供相应的援助措施,对其心理进行疏导。

(责任编辑:文宝)

标签:;  ;  ;  ;  ;  ;  

“懂装不懂”的教研风气违背“共生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