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演变及其启示_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建国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演变及其启示_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建国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演进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启示论文,语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建国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总结其教学经验,不但有助于我们认识建 国后四十余年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语文 课堂教学模式的未来发展,从而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语文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 础。

一、建国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演进

建国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以讲听模式为主的时期,以 讲练模式为主的时期,以自学点拨模式为主的时期和以创新为主的时期。

1.以讲听模式为主的时期

从建国后到70年代末,我国语文课堂的教学基本模式是讲听,老师讲、学生听是这种 模式统治下我国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我们今天所谓的“一言堂”“填鸭式”是对这种 课堂教学模式最准确的概括。不仅如此,由于受苏联文学教程教学模式的影响,就连“ 讲”也形成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模式。拿阅读课来说,老师拿到一篇课文,不是从 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独立地自己去学,而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按 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生字生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个模式 往下讲;而学生呢?主要是听和记,记作者、记字词、记段落大意、记中心思想、记写 作特点。显而易见,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相当严重。首先,它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 存在,把学生仅仅当作是一个盛装知识的、毫无生命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只是往这容器 里填塞他们认为应该填塞的知识;其次,严重地忽视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第三,严重地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体意识的培育。

这就是讲听模式统治下我国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把这种情况用描述性的话语来说,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呢?这是一种物化的语文教学,即把学生视为一种没有生命 、没有思维、没有个性的物的形态的语文教学。

造成这种物化形态的语文教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三个。从教学论的角 度来看,这一时期影响我国教育界的主要理论是凯洛夫的“三中心”说(即以知识为中 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由于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这“三中心”说一 经介绍进来,在当时的我国教育界也就有了广泛的市场和深厚的基础,其对语文教学的 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三中心”说在知识传授方面,在发挥教师和课堂教学的作用方 面,有其一定合理性,但将其定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则是显而易见的不恰当了。从历史 传承的角度来看,这种以讲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事实上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开 创的我国语文教学新方式的继承。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死记硬背 为其主要特征的,这种语文教学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打倒孔家店”口号 的影响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可以说基本上被全盘否定了。既然死记硬背是错误 的,那么,应当如何来教呢?人们便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请出了“讲解”这 一法宝,从此,语文教学中的“讲风”便逐渐地兴盛起来。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上来 看,我国的语文教学从建国后一直到80年代初,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都是和政治缠 夹在一起,直接或间接地为政治服务的。所以,政治思想教育便成了这一时期语文教学 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学既然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那么,讲解便是理想中的教学法了。

2.以讲练模式为主的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各行各业拨乱反正的号角,语文界也开始了对语文教 学的全面反思。反思的焦点首先指向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是什 么?可以说,建国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比较曲折的。20世纪50年代初,认为 有四项:听说读写,50年代中后期确定为两项:文学和汉语,60年代初又认为是读写能 力,60年代以后,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潮的严重干扰,语文教学目的事实上便剩下了 一个:政治思想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扭转这种错误的做法,教育部制 订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个大纲对扭转“文革”时 期的错误做法、结束语文教学长期无政府状态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大纲在语文教学 目的任务的认识上,仍然不到位。这集中体现在它的“双重任务并重论”上。这部大纲 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有两条:一条是“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不断提高社会 主义觉悟,增强无产阶级感情,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另一条是“在读写能力上 得到提高,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和阅读浅显文 言文能力,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风”,围绕大纲的这种“双重任务并重论”,语文界 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在讨论中,大多数人倾向于这么一种看法: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 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目的任务明确了,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教法问题。既然语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 读写能力,那么,读写能力的培养能靠老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达成吗?在这种情况下,人 们提出了“精讲多练”的原则,课堂上老师应尽量少讲、精讲,学生应尽量多读、多写 、多练。这便是讲练模式的由来。应该说,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上,有其一 定的价值。如果我们的语文界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往前走,肯定会发现比讲练模式好得多 的模式,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伴随着新时期以来愈演愈烈的应试风气,讲练模式在应用 中也愈来愈变了味:“讲”变成了对答案,“练”变成了“题海战”。可以说,新时期 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讲练,它统治了80年代的语文课堂教学。

3.以自学点拨模式为主的时期

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的自学点拨模式课堂教学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这方 面,影响最大的当推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和颜振遥的“自学辅导教学”。但是,这 种理念和模式普遍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普遍地进入中小学的语文课堂,却是上世纪90 年代初的事情。这一时期,有志于改革的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 、不同理念上,对语文自学能力培养做了大量可贵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涌现出了一 大批卓有成效的、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其中, 极富代表性的有:“三主四自式”“六步教学法”“语言学习论”“训练为主”“课内 外衔接”等,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喜人的局面,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语文教学目的认识的深化。在语文教学目的认识上,我们曾经存在以下几种看法 :①读写听说论;②读写论;③政治思想论;④政治思想与读写并重论。上述四种看法 ,有的触及到了语文教学目的根本,有的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有的则纯粹是荒唐至极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一大批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的出现,人们对语文教学目 的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才堂而皇之地走进了语文课堂,且被众多 的语文教师所认可。

(2)对语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是什么?就是教学生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帮助、点拨、激发,学生的作用就是学习。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众多语文教师的普遍看法。

(3)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先进经验的传播与介绍。新时期以来,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 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颜振遥、蔡澄清、洪镇涛等等,他们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 核心的先进的语文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对90年代初普遍出现的自学点拨式语文课堂教 学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4)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三老”语文教育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新时期以来,“三 老”的以自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广泛传播和逐渐深入人心,不但对新时期的语文教 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广大语文教师探索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起到了 很好的指导作用,他们的贡献将彪炳我国语文教学的史册。

(5)素质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推动。20世纪90年代初,素质教育的思想已逐渐为广大的语 文教师所接受。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启发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思想具体到课 堂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自学,而这一点正好契合了当时出现的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 模式探索。

(6)西方现代教学论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西方现 代教学论思想,也逐渐被介绍到我国。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主体地位,淡化传统教学论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这一思想为新时期课堂 教学中自学模式的探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以创新为主的时期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一些有志于语文课堂改革的人们就开始了构建以创新为主语 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尚未形成普遍的共识。1999年6月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被明确地提了出来。会后不久, 全国各地迅速地开展了以“创新”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大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在这次 探索中被作为一个重点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 面初具规模。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教育部制定 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 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作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课堂教学方面,构建以创新为主的充满生命活 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成了本次新课程实施的本质要求。“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 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 的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育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 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了”(布卢姆语)。这段话是对新课改倡导的创新性课堂 教学的最精辟的概括。这个概括包含三个要点:第一,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创 新行为。在这一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师生都应当以一种自由、开放的心态去面对预先设 定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目标的达成过程中爆发出令人惊异的创造火花。第二,课堂 教学的基本形式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互动”的实质则是师生“两代人”以 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从教学交往的角度看,这种沟通的最佳方式莫 过于“对话”。因此,在创新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富有创意的 “对话”。第三,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或许有些老生常谈,但需要说明的是,以前 人们把课堂教学视为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技巧和技艺的。而现在则不同,新的 课程理念是从生命的高度,从师生生命活力的展现这一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艺术 性的。应该说,这种认识是符合“艺术”这一概念的本原意义的,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理 念对课堂教学艺术性的深层把握。

二、启示

回顾建国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演变进程,我以为,它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以下 五点启示:

1.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受制于教学目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思想。如果我们对教学目 的认识不准,对教学规律认识不清,对教学思想选择不当,则我们选择的课堂教学模式 就会压制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扼杀学生精神个性的发育,窒息学生学习的兴趣;反之 ,则会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兴趣的激发。由此我们以为,作为一线教师 和语文研究工作者,必须经常思考教学目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思想这些制约课堂教学模 式的根本因素,以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少走弯路。

2.课堂教学过程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而是学生学,教师组织、引导、帮助、 点拨、激发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对话,是创新,是师生生命活力的展现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人。

3.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其他各种语文能力。能力的 形成不能靠老师讲、学生听,只能靠能力需要者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去读、去写、去说 、去听、去思。这是能力形成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因此,别无他途。因此,自学型课堂 教学模式和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应成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首先应考虑的两种模式。

4.对语文能力不能作狭隘的、功利的理解。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人们曾极端片面地把语文能力简单化为应试能力,这是对语文能力的极大歪曲。语文 能力不仅包括应试能力(事实上是语文能力中极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阅读 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听话能力、语感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这才是语 文能力的根本。认清这一点,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有利于选择恰当的课堂教 学模式。

5.从当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看,创新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 其他几种教学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并将逐渐消逝。相反,在这个变得更加开 放、更加个性化的时代,各种教学模式的并存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学术 的繁荣。

标签:;  ;  ;  

建国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演变及其启示_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