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人的发展的整体形象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略论人的发展的整体形象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略谈人的发展的整体图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景论文,略谈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8;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2)03-0005-0 8

人学对人不但要进行静态的横断面的解剖,而且要进行动态的纵剖面的研究,也就是 考察其发展。各种人的科学应提供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细节,人学则应提供作为整体的 人的发展,即人的发展的整体图景,简称人的发展。本文试图对人的发展的整体图景作 一次简略的描述。

人的发展包含两种发展,一是个体的发展,一是作为类的人的发展。但不管哪一种发 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类人猿演化为人不是单个的猿演化为人,而是猿的社会演 化为人的社会。人的社会诚然是由个体的人构成的,没有个人也就没有社会,但历史上 并不是先有个人,然后再由个人组成社会。个人始终是在社会中出生、发育、成长和发 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历史前提。因此,我们首先简略论述一下人类社会 的发展。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怎样认识这种变 化和发展呢?可以从多方面去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强调从生产方 式的发展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与生产力从采集、 渔猎、农业、牧业、手工业到工业生产相适应,社会形态经历了从部落所有制(即原始 社会)、古代公社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奴隶制或包含奴隶制)、封建所有制、资本主义 所有制到共产主义所有制。此外还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精神文化(包括上层建筑)的发展 。他们后来基本上坚持了这种发展观,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所变化。这种发展观的大部 分内容已为国际理论界所认可,只是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人们不但认可生产力的 发展,而且根据现代科技革命的新成果,指出工业生产本身有了巨大的发展,还出现了 一些崭新的产业,如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甚至认为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 到来。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社会主义制等所有制的区别也已得 到普遍的认可,争论在于共产主义远景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制许多人认为是暂时的 ,终将失败,资本主义是永恒的;还在于五种社会形态的演化过程许多人认为没有普遍 性。至于政治制度、上层建筑和精神文化,其发展是十分显著的,其发展与经济生活的 密切关系也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人们的理解中的分歧就更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 展的这种理论可以称为五形态论,是马克思根据西方社会历史作出的概括。中国的历史 有中国的特点,但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与西方是一致的;五种所有制在发展过程中与西方 颇多差异,如奴隶制与封建制的界限不明显,资本主义制没有成为充分展现的社会形态 ,较早地出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但这五种所有制在中国都先后存在过;政治制度与 精神文化也是中国的生产方式的一种反映,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或者说社会的发展包含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与 社会的发展是可以区分的,然而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说五形态论完全着眼于社会的发展 ,那么,马克思的三形态论则是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论述的。三形态论是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提出来的,这段话是:“人的依赖 关系(起初是完全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 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 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 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 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 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 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1]1859年1月马克思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又重申了五形态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 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2]显然,在马克思那里,五 形态论和三形态论是一致的,马克思不过是把五形态中的前三形态合为一个形态,即前 资本主义(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把它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列,形 成三形态,但五形态也可作另外两种合并:一种是把中间三形态合并为一形态,即阶级 社会;一种是把前四形态合并为一形态,即“必然性王国”,而与之相区别的是“自由 王国”,即共产主义。这样看来,五形态论也好,三形态论也好,实质上差别不大,只 是由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对社会发展的分期有所不同。问题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两个:一 个是是否承认社会发展的共产主义前景,一个是这些分期法如何运用于中国。第一个问 题后面谈,这里谈谈第二个问题。

五形态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界限问题 ,一个是缺乏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这里不谈历史问题。只谈中国资本主义问题。

中国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就已经有了现代资本主义因素,但现代资本主义在中国还没 有形成一种社会形态就出现了社会主义因素,甚至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中 国社会的发展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社会的这种发展固然有着人的主观原因,但决 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单凭主观的愿望和坚强的意志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的主客观原因 和国内外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赞成也好,反对也好,中国社会只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实现它的现代化。这就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提出的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所指引的道路。20多年来,这条道路经历了无数的 曲折与坎坷,日益具体,日益成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今天 它正在乘胜前进,取得了全世界的认可与赞扬。中国社会的发展曾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 训,与苏联社会发展的模式比较近似,但苏联的社会主义失败了,社会发展发生180度 的逆转,而中国社会由于经济改革的成功而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这样,中国以及其他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就成了预示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样板。由于中国推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既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在体制上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即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因而中国究竟向何处去成了世界性的重大问题。改革虽然限于体制,而不是基 本制度的改变,但也不能不允许国内外私有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于是一种势力就力图使 私有制无限度地发展下去,并借以取代公有制,而马克思主义的改革者则主张坚持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建设充分发展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国的前景究竟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问题,只能等待实践来 解决。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也是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的,中国社会通过社会主义而不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现代化是完全可能 的,究竟能否实现,那就要看人的主观努力了。总之,中国社会跨越充分发展的资本主 义阶段是完全可能的。

就全世界而言,自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就出现了资本主义占优势的两种社会制 度共同存在的局面;到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制度一度大量扩展,但仍未改变资本主义的 优势地位;20世纪90年代苏联与东欧的社会主义制度均被资本主义所取代,但两种制度 共存的局面并未改变。但是,20世纪下半叶,全世界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却发生突 飞猛进的变化。美国经济不但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而且大发战争财,得以不断繁荣兴 旺。加以美国政府采取了比较明智的政治经济政策,缓解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经济危 机,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因而美国得以在经济力量上成为第一个超级大国。欧 洲原本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的日本虽然遭受了战争的破坏,但由于原有基础好也 慢慢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加以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又大力加以扶持,它们的经济 力量也大大增长,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亚洲的一些小国或地区原来虽然落后,由于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繁荣以及其他内外原因,经济上也跟了上来,如中国香港和台 湾,韩国、新加坡等等。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从资本主义复辟中取得经济上 的成功,各国的经济情况虽然有程度上的差别,但总的说来,困难甚多,至今未踏上顺 利发展的坦途。中国和一些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采取了与本国国情 相适应的改革开放政策,在经济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顽 强的生命力。当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之时,有人盼望发生多米诺骨牌反应,使一切 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变质,经过10多年时间的考验,这种盼望落空了。两种制度共处的局 面已经形成。现在的情况看来是,对于现代高速发展的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 只要能采取适当的措施,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都能较好地适应;如果 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就有适应不了而导致失败的可能。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信 息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实际上都是高科技生产力而不是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互作 用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毋庸讳言,这种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是对发达的资本 主义国家更为有利的,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是机遇,也是挑 战,这些国家必须进行艰苦的努力,才能以较小的代价在这个全球化经济中坚持社会主 义并实现现代化。如此说来,全球实现共产主义还有可能吗?

全球实现共产主义是否可能,是否必然,当然最后仍要由实践来检验,今天难作出确 定的结论,但加以预测是完全可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主义预测之所以是科学的 是因为他们不仅有解放穷苦人民的善良愿望,而且提出了一整套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的 关于社会发展规律、主要依靠力量、实现途径、共产主义目标的理论并以之指导工农群 众革命行动。他们没有料到他们的理想首先没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实现,倒是 在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不发达国家实现了。列宁看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陷 入深重的经济、政治、战争的危机之中,认为资本主义已到了垂死阶段,他没有料到资 本主义制度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经济危机仍然生存了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大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弱点,削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 家,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坚持了原来的制度。但这些国家除美国外被大战摧残得满 目疮痍,在战争所造成的灾难中挣扎,而社会主义国家却正在乘胜前进,蒸蒸日上。这 种情况使一些共产主义的信奉者认为资本主义的消灭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已经指日可待, 共产主义的实现为期不远了。但20世纪下半叶的历史进程并未如此发展下去。社会主义 制度经过50年代有了巨大的发展,但60年代以来就表现出停滞不前,缺乏活力,放慢了 前进的步伐,而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制度甚至终归瓦解。那么,人类社会能否在资本 主义制度内解决它固有的那些弊端而永恒地发展下去呢?回答是否定的。

至少有三大难题,资本主义制度解决不了,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解决:第一, 资本主义制度解决不了国内的两极分化问题,更解决不了全球的两极分化问题。在资本 主义世界中,虽然全世界的平均生活水平比过去在不断提高,但两极分化现象始终存在 ,不可能根本解决,达到共同富裕,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就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第二,资本主义制度解决不了普遍的持久和平问题,杜绝不了 战争现象。战争现象最初只发生于部落之间,在阶级和国家产生以后,战争不但在国与 国之间发生,也用来镇压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反抗,人民也用战争来推翻暴君和专制制 度的统治。只要阶级存在,战争就难以消灭,更不用说军火商还要靠战争来维持和扩展 军火的市场;第三,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根本解决人类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全球性的 生态问题主要是由富国造成的,但它们只努力改善自己的环境,对全球性环境的整治不 但不承担主要的责任,而且还在继续加重破坏全球环境,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 ,它们也不能不如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根本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不可能的。

这三大世界性问题在20世纪下半叶均有所缓解,但均谈不上根本解决,谁也说不上没 有恶性大爆发的可能。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有可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只有公 有制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只有阶级的消灭才能导致消灭战争现象,只有全球性的通力合 作才能实现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由于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原因,由于问题的复杂 ,共产主义的实现决不是原来想象的那样轻而易举,但历史发展的事实说明,人类有足 够的理智来妥善处理地球上的问题,而不至于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可以说,共 产主义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从以上论述来看,五形态也好,三形态也好,二形态也好,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一个 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到文明、从自发到自觉、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 的发展的社会背景。人的发展是离不开这个背景的。人的发展可区分为人的个体的发展 和人的类的发展。

二、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

个人的存活一般几十年,最多100多年,是一个发展过程,即从胚胎、诞生、成长、衰 老到死亡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若干方面,它是人的身体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的实践活 动的发展过程和人的精神活动的发展过程。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人的身体的发展

人的一生是一个从生到死的发展过程,除诞生与死亡呈现出明显的界限以外,人的身 体发展的整个过程都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但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最简单的作法 是把人的一生区分为三大阶段:一是发育成长阶段,即从出生到成熟,亦即儿童少年阶 段;二是成熟阶段,即从成熟到衰老,亦即成人阶段,许多国家都把18岁作为成熟的标 志;三是衰老阶段,即从衰老到死亡,亦即老年阶段。2000年在阿根廷召开的第五届全 球老龄大会主张把老年阶段区分为低龄老人段(65~85岁)和高龄老人段(85岁以上)。

刚出生的婴儿,从外形上看已经是一个人,但从其生理机能来讲,只是具备了人的基 因和相应的器官。许多器官最初还不具备人的生理机能,例如有人的大脑却不能思维, 有人的手却不能劳动。现代分子生物学发现人的基因,即人的遗传密码只有不到2%的基 因与猿猴的基因不同,正是这不到2%的基因决定了人与猿猴的生理机能的差别。但人的 思维和劳动以及若干其他能力都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思维、劳动等能力不是纯 粹的生理机能,只是包含了这种生理机能为其自然基础,没有这种生理机能,社会环境 无法使之具有人的思维、劳动和其他能力。人的纯粹生物性的生理机能如吃喝和性也有 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例如性的特征在10岁以前是不明显的,后来男女的性的特征 便逐渐显露出来,并日趋成熟。当然,这些生物性的生理机能也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而 呈现出一定的社会性,但这些机能离开社会也会日益成熟的。人体在成熟前的变化明显 而且快速,几乎一年一个样,因此,人们对这个阶段的分期也比较细。一个人在成年以 前可分为新生儿期(出生后28天内)、婴儿期(28天至1周岁)、幼儿期(1周岁至6、7岁)、 儿童期(6、7岁至11、12岁)、少年期(11、12岁至14、15岁)和青年早期(14、15岁至18 岁)。18岁至60岁为成人阶段,其分期比较长,18岁至30岁为青年中后期,青年期跨越 成年前后;30至40岁为壮年期;40岁至60岁为中年期。60岁或65岁以后为老年期。人到 成年身体发育成熟,容貌、肢体、器官的发育较长期地稳定下来,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而逐渐有所改变,50岁以后逐渐苍老,最后导致死亡。不管怎样,人体在一生中都在发 生变化,是一个过程。人体变化过程的分期是相对的,人与人均有所不同,不存在统一 的明显的界限。

(二)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

人的身体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但身体的发展毕竟只是生理上的,而人 作为人,即作为社会的人,其发展的本质却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专门 论述一下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

人有各种活动,根据我们对本质的理解,人的最基本的活动是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 一种综合性的复杂的活动,既包含各式各样的物质因素,又包含各式各样的精神因素, 其本质是自觉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改造自然的活动,即生产劳动, 其次是改造社会的活动,即各种社会活动,是社会交往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阶 级斗争等。其他还有生活实践、教育实践、科学实验、艺术实践等等。人的实践活动有 一个相对稳定的核心是实践的能力,简称实践力,它是人的实践的凝聚,因而也可以区 分为各式各样的实践力。实践力有一个从萌芽到成熟并不断发展的过程。

新生儿有人的实践的器官,但还没有任何实践能力,或者说。新生儿只具有实践的潜 能。实践能力萌芽于幼儿的游戏之中,决不能把幼儿的游戏看成毫无意义的活动,它是 实践力最幼稚的阶段。同时,幼儿已开始有了最简单的生活实践,如吃饭、穿衣、走路 、学习等。入学学习是人的实践力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一般从6、7岁上小学算起 ,长达数年或十几年。学校教育的本意就在于用最集中最有效的方式培养人的实践能力 。人的成熟的实践能力是人类在至少几十万年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这种形成是世世代 代的积累,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学校教育把几十万年的实践活动压缩成十几年的教育活 动,使少年儿童和青年的实践能力在十几年内基本上达到现代人的水平。严格讲,学习 还不是真正的实践,而是实践的准备,其中包含品德的培养、知识技能的传授、反复的 实习。当然,没有上学的人在成人之前也有这样的准备阶段,不过这种准备是在家庭和 社会中完成的。即使在校的学生也有相当部分的实践准备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完成的。以 成人作为人的实践能力的成熟的标志是相对的,人们之间有很大差异,有的人在成人之 前就工作了,有的人在成人之后还在深造。人的实践能力在成熟之后还会不断提高,达 到更加成熟或更高的水平。人到老年之后,其实践能力会逐渐减弱,世界各国规定的退 休制度是与此适应的。

实践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可以分析为几个构成因素,主要有:价值标准、指导思 想和操作能力。实践是人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必然是有目的的、有方法的。决定目 的的是主体的价值标准,宽泛点说,即善恶标准、为什么人的标准、美丑标准。决定方 法的是主体的知识系统,在实践中知识转化为方法,即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多层次的 、多学科的,实践对象不同就需要不同层次的方法、不同层次的思想、不同学科的知识 ,世界观的指导是最高层次的方法。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指导思想是有效的实践能力的前 提,没有这些前提,一个人就不可能有有效的实践能力,更不可能有高超的实践能力, 但如果仅有这些前提而没有实际操作的能力,这些前提也不过是空洞抽象的道德教条与 理论知识而已。操作能力就是动手的能力,包括技术,但不仅仅是技术,宽泛一点讲, 操作能力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处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 是根据价值标准、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技术改造世界的能力。显然 ,价值标准和指导思想是实践能力的指导因素,操作能力是其基础因素。

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实践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人的一 生的经历就是他的实践活动的总和。在这个总和中有大量实践活动只是人的实践能力的 简单表现,也就是种种实践的简单重复,但实践活动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会使这 个实践活动总和成为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其中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创新因素。成人 以前的实践活动是比较幼稚的,即低的,成人以后的实践活动是比较成熟的,即高的, 到了老年,实践活动又开始下降。人到了老年,也许在思想上更趋成熟,但由于身体的 衰老,其操作能力、活动范围、实践效率不可能维持壮年时期的水平。但这决不是说, 老年人的实践活动就停滞了,不会有新的贡献、新的创造了,它仍在发展,只是速度慢 了。从整体上看,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挫折、 失误和曲折。

(三)人的精神活动的发展

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的主观世界中的活动,它与实践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限于主观世 界之内,即大脑之内,而实践活动则超出了主观世界而涉及外部世界,并在或深或浅的 程度上改变了外部世界。实践活动是主体的自觉的活动,显然,实践活动离不开精神活 动,从而外部世界由于实践活动造成的改变也离不开精神活动,但如果只看到精神活动 对实践以及外部世界的作用,则是片面的。精神活动归根到底讲是外部世界和实践的产 物,其内容和内容的发展都是外部世界通过实践决定的。实践是外部世界和精神活动的 桥梁。

一个人的精神活动的生理基础——大脑及其机能是天生的,是由其父母遗传给他的, 但他的精神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萌芽、形成和发展。人的精神活动是十分 复杂的,但最主要的是两种精神活动,即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人的自觉的实践活动有 两个不可缺少的前提,一是决定实践目的的评价标准,一是决定实践方法的知识,所以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同时进行着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人的精神活动的萌芽、形成和发展 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知识系统和评价标准系统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人从婴儿开 始就萌发了认识和评价,在会说话以后,通过成年人传授和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和评 价标准就日益丰富起来,并在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系统和评价标准系统。少年儿童,甚 至青年的认识系统和评价标准系统都是不稳定的,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社会风气 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个人的生活经历都在不断丰富、完善、改变、调整甚至部分 地或根本地改造他的认识系统和标准系统。成年只是身体上的成熟,精神上思想上基本 定型大致要到30岁,孔子所说“三十而立”可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真正成熟大致要到 40岁,也就是孔子说的“四十而不惑”。所谓“定型”、“成熟”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认 识系统和评价标准系统的定型和成熟,当然定型与成熟之后还会改进、发展、变化,遇 有特殊情况也有可能根本改变。

认识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区分为不同种类。按其获得的方式可以分 为内省的知识和外求的知识;按其获得的途径可以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其严格 的程度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知识(即常识)和科学知识;按其对象可以分为自然知识、社会 知识和精神知识以及哲学知识,从严格意义上讲,哲学知识就是一般知识,或曰整体知 识,等等。一个人头脑中的这些知识大部分是正确的,否则这个人不可能生存和发展, 但一定包含若干错误的知识,因此,这些知识构成的知识系统是有内在联系的,也一定 是自相矛盾的。一个人的知识,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学业的进步、阅历的增多,一定 不断丰富、日益严密,当然不会绝对地完美无缺。知识系统也就是方法系统。方法不是 天生的,而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任何一条知识都可以转化为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 有一条知识作为它的根据,没有知识作为根据的方法一定是错误的方法,只能导致失败 。方法是知识的应用。但是,并不是知识越多的人方法也越多越能干,这首先要看他对 知识掌握得准不准,对知识理解得深不深,还要看他对知识运用得对不对、活不活。如 果把知识看成教条,不能把知识转变为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则这种知识是死知识。哲学 (世界观知识)是最一般的知识,由哲学知识转变而成的方法是最一般的方法,这种方法 具有最一般的意义,我们一般称之为思维方式。

评价标准系统,或称价值系统,也是十分复杂的。价值是从人的角度讲的,一物的价 值就是一物对人的价值,即对人的意义,因此,没有人就无所谓价值。如何评定价值的 有无,如何衡量价值的多少,如何区分价值的种类,均有赖于评价标准。人有多种价值 标准,传统的观点认为有三种价值,即知、情、意,因而有三种评价标准,即真、善、 美。这种观点失之笼统含糊,并不完整,而且人们理解各异。从现代科学的发展来看, 价值有许多种类,如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感情价值,等等,而评价标准则 相应地有利害标准、善恶标准、美丑标准、好恶标准,等等。传统所讲的“知情意”忽 视了经济价值,即利益或物质利益,把认识混同于评价,把审美混同于好恶。首先应把 认识与评价区别开来。二者当然有共同之处,它们同是人的活动,都有主体与客体,同 一主体可以对同一客体进行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但这两种活动的性质是不同的。认识 要解决的问题是主体是否符合客体,而评价要解决的问题是客体对主体有什么价值;前 者的结果是真或假,后者的结果是利或害、善或恶、美或丑、好或恶。评价活动有多种 ,首先就是利益评价。一个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随时进行这种评价活动,鉴别自己 所接触的人和物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才可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当然,利益的种类也很 多,主要的利益是物质利益。其次是道德评价。道德评价的客体是人的涉及他人的行为 ,自然现象无所谓善恶。道德评价实际是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评价,这也是经常发生 的,因为人总是生存和发展于人际关系中,即社会关系中的。再次是审美,即美丑评价 。美丑评价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物,可以是人,可以是人的活动。这种评价活动往往伴随 着其他活动,也可以单独发生,那就是人的鉴赏活动或欣赏活动。最后是好恶评价或爱 憎评价。这种评价活动主要是伴随着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其他评价活动而发生的,但 也可以单独发生,那就是爱情。爱情诚然会伴随着其他活动发生,但也会单独发生。至 于传统观点所谈的意志,其实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评价活 动的坚决程度的抽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人来讲,人的主观世界 是在人的生理机能的基础上由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决定的,也就是由人的外部世界,特 别是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的,当然,主观世界又反过来影响、作用于外部世界,同时主观 世界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又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主观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复杂的, 大致说来,它由两大部分组成,即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或者说,知识领域和价值领域 ,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即科学与人文价值。我国学术界很少有人认为二者是互相割裂 的,问题在于由二者形成的主观世界谁居于主导地位。一种意见认为二者互相补充,缺 一不可,难分伯仲,应该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满的整体。另一种意见认为科学是 人的科学,为了人,离不开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人文价值,因此,这个整体 的基础是人文价值。但是,人文价值,或者说,人据以判断客体的价值的标准又是从哪 里来的呢?无疑,它们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历史传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 ,风俗习惯,个人经历都会有意无意地在一个人的头脑中形成各式各样的价值判断标准 ,但归根结底,这些标准都来自实践,而对实践的成败起决定作用的是认识正确与否, 甚至实践目的的规定也有一个正确与否的问题,因此可以说,价值标准归根结底来自人 对客体的认识,特别是世界观或宇宙观。因此我们认为在科学与人文价值构成的主观世 界中,科学起主导作用,当然,这个“科学”不仅是狭隘的功利主义的科学,而且是作 为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正确反映的科学。至于人的主观世界的发展,根据上述关于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与实践的关系的论述,无疑也取决于客观世界的 发展和实践的发展;主观世界内部知识的发展也对整个主观世界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作为类的人的发展

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的时间过程一般几十年,少数人可延续100多年,但作为类的人的 发展的时间过程则是很长的,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至今还未结束。作为类的人的发 展不同于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作为类的人的发展则是体现在 一个个个人身上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是人类学的内容之一,而作为类的人的发展则是人 学的内容之一。当然,二者关系十分密切,无法截然分开。

(一)作为类的人的身体的发展

人的身体是从猿的身体演变而来的,如果把猿作为人的起点,从猿到人的演变大致经 历了四个阶段,阶段的区分以及每个阶段的时间界限,学者们的说法不尽相同,以下所 说不过是一个粗略的轮廓,很不精确。

1.猿的阶段,约300万年以前。猿还不是人,但与人相似,所以又称为类人猿。类人猿 包括灵长目的猩猩科和长臂猿科。它们在外貌、体型(手足开始分工)、身体内部结构( 特别是比较发达的大脑)上与人非常相近。

2.猿人阶段,300万年前至10万年前。猿人是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延续了漫长的时间 。猿人较之类人猿,身体上有了许多变化,最主要的是手足分工逐渐完成,实现了直立 行走,手逐渐从行走中解放出来,转向专门劳动;脑腔增大,大脑容量增多,从几百毫 升增至1000毫升以上;喉头日益发达,能够发生复杂的声音。著名的北京猿人是进化程 度较高的猿人,生活于65万年前,脑量达1075毫升,约为现代人脑量的80%。

3.智人阶段,生活于1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智人可以说是从猿过渡到人的完成,意为有 智慧的人。其主要的体质特征是:手足分工完成,完全直立行走,前肢完全摆脱支撑和 行走的功能,成为专门从事劳动和抓握的器官;有很大的大脑,脑重量在1100~1550毫 升之间,平均1350毫升,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语言器官和语言日益发达。智人可分为两 个小的阶段,即古人和新人,或称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他们之间只有程度上的差别。

4.现代人阶段,生活于1万年前直至今天。1万年来人的体质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比 较稳定,故通称现代人,显然这种现代人不是从文化上讲的。现代人的体质是人从猿到 人过渡的最后完成,只有人种的不同,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澳洲土 著),但人种之间体质上的区别都是次要的,如皮肤的颜色、眼睛的颜色、头发的颜色 、面型、体毛、身高、体重等都有区别,其劳动器官、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大脑)、语 言器官等为人所特有而区别于动物,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如平均脑量均为1350~1400毫 升。种族主义者把人种从体质上分优劣,甚至把民族从体质上分优劣,完全是杜撰的, 没有科学根据的。

(二)作为类的人的实践的发展

如果说,类人猿变成人以后,人在体质上基本上没有变化的话,人在实践上的变化则 是很大的,而且变化越来越快。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是劳动,劳动的发展具体体现为劳动 方式的变化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其标志则是劳动工具的发展。

类人猿已经有了劳动的萌芽,主要劳动方式限于采集和渔猎,已能使用工具,但工具 仍然是未经加工的适用于辅助双手劳动的自然物,如木棍、石块等。生产能力很低,只 能满足个体和子女的温饱。猿人的劳动能力逐渐提高,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和种植业, 经过初步加工的工具也出现了,其中最主要的是石器。考古学把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工具 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很长,自约300万年前至约5000年前。石器时代可分为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前者为约10000年前,后者约为10000年前至5000年前。因此 ,从劳动工具看,旧石器时代包括了猿人和智人,新石器时代的人已经是现代人了。新 石器是经过打磨制造出来的比较锐利的石器,是耕种和进行其他劳动的有力的工具,依 靠它实现了真正的农业和畜牧业。与此同时,陶器、编织品也出现了,相应的出现了手 工业。石器的材料是现成的,但其质地粗糙,易碎,很难用它进行精细的加工,青铜的 冶炼和青铜器的出现使人类加工自然物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一步。以青铜器作为主要生产 工具和武器的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就世界范围来讲,大约是5000年前至3000年前,比 新石器时代短得多。青铜器比石器锐利和坚固,在它的基础上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就 更加发达了,同时有了文字。不久,价廉而又锐利的铁器取代了青铜器的地位而成为人 类的主要工具和武器,人类社会进入铁器时代,这大约是在3000年前。钢的出现与使用 大约开始于2000年前。直至今天,钢铁仍然是生产工具的主要材料。但是自18世纪产业 革命以来,人的生产能力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把18世纪前称为农业时代,人们的生 产主要是利用越来越强有力的工具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界索取人们所需要的东西,这些 自然物是打上了人的烙印的人化自然物;把18世纪后称为工业时代,人们的生产归根到 底也是改造自然物,但许多产品是人们根据科学所揭示的规律按照人的需要创造出来的 ,这些产品是自然界中根本没有的,可以称之为人工自然物。

一般认为工业时代的300年间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第一次是18~19世纪,人们的生产 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动力从人力、畜力转向蒸汽力,机械制造、钢铁冶炼、煤炭 、铁路迅速发展起来;第二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这个阶段的主要变化是生产过 程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电气化,发电机、电动机、电报、电话、无线电和各种电气 系统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石油的开采与加工以及汽车、飞机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提高了 人的生产能力;第三次是20世纪下半叶,这次产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过程信息化、 电脑化和综合自动化,以信息的采集、传播和系统开发为特征的信息产业的兴起,在此 基础上的电子产业、机电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 以及传统的第一、二产业的改造和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中比重的显著加大。有人认为这 个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或曰信息时代,或曰高科技时代。有人把产业革命称为科技革 命。这个过程是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过程。如果说,工具的制造与使用是延伸和扩大了 人手的作用,增强了人的劳动的效率,提高了人的劳动能力;机器的制造与使用再次延 伸、扩大甚至代替了人手的作用,大大地增强了人的劳动效率,提高了人的劳动能力, 那么,电脑的制造和使用则延伸和扩大了人脑的作用,甚至可以代替部分人脑的劳动, 极大地增强了人的劳动效率,提高了人的劳动能力。

在人的劳动的发展的基础上,人的其他实践也发展了,实践能力也发展了,其中最主 要的是改造社会的实践,也可以说是人的交往实践。人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他人,即离 不开社会,人与人之间无时无地不在进行着直接的或间接的交往。交往实践凝结为人际 关系,某种人际关系普遍化、规范化并相对地稳定下来就成为制度。制度是多种多样的 ,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道德制度、教育制度等等。制度往往是自发形成 的,然后经过人们的认可成为自觉的制度。有的制度是人们根据需要和认识而自觉地制 定的,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际关系和制度是交往实践的产物,而交往实践实际上 也离不开人际关系和制度,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和制度中进行。人际关系与制度必须适 应生产的需要和交往实践的需要,当它们不适应或有所不适应时就必须改变——一定程 度地改变或根本改变。这就是居于第二重要地位的实践即改造社会的实践。这种实践也 有一个发展过程,即与生产实践的发展相适应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狭窄到宽阔、从低级 到高级、从小到大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各种社会制度及其中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这 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三)作为类的人的主观世界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包括人类社会的文化的发展,亦即精神生活的发展,这具体表现为每 一个现实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几十年的发展,也表现为作为类的人的主观世界的几千年的 发展。前面我们已论述过一个人精神活动的几十年的发展,主要考察了人的两种精神活 动,一是认识活动,一是评价活动。实际上,这两种活动也是作为类的人的两种主要的 精神活动。

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展是同人类社会的认识史或科学史一致的,但认识史或科学史是人 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达到的最高或最新的认识或科学成果的延续,这当然不是说, 某一历史时期中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都达到同一水平。不同的人在同一历史时期的 认识水平是极不平衡的,个别的或少数人由于离群索居,与世隔绝,他们的认识水平有 可能大大落后于他人或其他地区的人。但是,由于世界各地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 越密切,特别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逐渐形成,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后来历 史时代的人的平均认识水平总是高于以往历史时代的人的平均水平。例如一个古代的或 近代的人的平均认识水平,远远低于一个现代人的平均认识水平,尽管这个古代人或近 代人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或科学家,而这个现代人是一个普通人。

评价活动的发展表现为评价标准的发展,评价标准的发展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 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但这一过程的向上性不像认识过程的向上性那样明显,现代的评价 标准,或者说,现代人的价值水平,例如就道德而言,现代人的道德水平,是否高于古 代人,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就道德水平而言,今不如昔,“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是许多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或市场经济条件下那种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 风气的叹息。资本主义在其向全球扩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血腥暴行,其规模之大, 手段之毒,是古代不能望其项背的。此外,在历史长河中,道德水平整体下降,甚至全 面倒退的时期也是时常出现的,例如一个王朝,其衰败时期的道德水平一般都大大低于 其兴盛时期。然而,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来说,从平均水平来说,应该承认人的道德水 平仍然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其他评价活动及其标准也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 程,这是同生产力从低到高、生产方式从低到高、社会制度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一致的 。还是以道德水平的发展为例,最高的道德水平应该是个人利益与人类利益高度结合的 集体主义。历史上统治阶级的群体主义所强调的群体只是一些小集体,而且往往陷入重 群体而轻个人的片面性;历史上的个人主义则陷入重个人利益而轻群体利益的片面性。 把二者密切结合起来的集体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自由发 展的个体,人权、人格、人的尊严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护,但那时全人类的利益是最高 利益,在个人利益与全人类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将无条件地自觉地服从全人类利 益。从整体上说,人的道德水平总是在向这种集体主义,即共产主义接近。其他评价活 动,其他精神活动莫不如此。

总之,同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一样,作为类的人也经历了且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从 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收稿日期:2002-03-20

标签:;  ;  ;  ;  ;  ;  ;  ;  ;  

略论人的发展的整体形象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