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模式构建初探论文_杨道选

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模式构建初探论文_杨道选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黑石中学 730299;王忠德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四中学 730200

摘 要:在农村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加以创新,并增设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项目,有利于提高学校场地、器材的利用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尤其能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农村中小学 大课间体育活动

绝大部分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基本上仍然以原有的课间操形式为主,不能做到生动有趣而且符合学生特色。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受到师资、场地和资金的制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更不乐观。本研究以天津市中小学校为例,在分析其大课间活动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出在阳光体育运动指导下适合中小学学校特色的、健康活泼的、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健康有效地发展提供参考,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的实现。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功能

1.教育的功能。

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和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中小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高峰,知识接收力、可塑性都非常强,也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蒙阶段。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是塑造中小学生人体美的积极、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2.潜在的功能。

潜在功能是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在传统课间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深入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高课间体育活动的其他价值,提高对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如其安全、卫生保健功能。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活动器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导向的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导向功能指的是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自觉的体育运动意识。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师生同乐,共同学练,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够形成师生平等互动,从而增进彼此的沟通与了解。教师还要对学生及时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安全管理,同时要高度负责,要组织、指导好,以免事故的发生。

4.辐射的功能。

辐射功能是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以开展全员参与、丰富多彩、自主创新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为载体,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发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

二、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

1.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创新

(1)形式上的创新。因为中小学生天性好动,因此多采取提高兴趣为主的游戏形式,选择曲调优美的音乐调动活动气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活动的时间和场地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最好是采取分年级、分场地、分时间段组织每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也可以在同年级不同班级中采取日检查、周评比、月考核的形式,在评比中可以邀请家长和师生一起参与活动,提高家长的体育意识,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也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将大课间体育活动辐射到社区和家庭。

(2)内容上的创新。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加强对现有运动项目的创新,通过创新教法、简化规则、降低难度、改造场地器材等手段开发出新的活动内容。这也是解决我国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集体活动,对器材要求较高,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改造学校器材,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以利于所有学生更大程度的参与。通过精心的组织和合理的安排,要打造出小场地、大内容的农村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

(3)开拓民族特色。要因地制宜,从实效出发,形成特色。体育活动是户外的活动,必然要受场地、器材、学生人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开展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项目:舞龙舞狮、滚铁环、踩高跷、背篓接物、踢毽等。

2.模式构建

(1)小集体模式。“小集体模式”虽然采用分开与结合的方式,但是,仍然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基本秉承“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其基本结构特征为:活动的过程以年级或者班级为单位,以某一项目为活动核心,以逐渐掌握该项目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为活动顺序,注重活动的次数和必要的运动量安排。“小集体模式”主张多练,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该项目技能掌握成功的体验。

(2)小群体模式。“小群体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小集团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小集体模式”,其活动的群体由学生自由结合,其基本思想是试图通过体育锻炼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通过学生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增强锻炼的效果。这种“小群体模式”是在充分考虑了体育锻炼中的集体形成和人际交流规律的前提下来设计的。“小群体模式”的结构特征是在每一个项目活动开始增加一个分组和形成集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使所分小组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并形成各自的锻炼目标。活动中,以小组的主体性活动为主,教师起指导和参谋的作用;在单元活动结束的时候,一般要进行适当的小组间比赛和小组总结。

综上,开展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能有效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大课间体育课程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身体各项机能水平。同时,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通过延长体育活动时间,加大了学生的运动量。健康的体魄有利于学生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学生在体育中找到了更多的乐趣,有利于劳逸结合,从而保持舒畅的心态。

参考文献

[1]董翠香 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2]周凤施 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06)。

[3]黄显良 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J].体育教学,2006,(05)。

论文作者:杨道选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8

标签:;  ;  ;  ;  ;  ;  ;  ;  

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模式构建初探论文_杨道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