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工作的改革_图书馆论文

论图书馆工作的改革_图书馆论文

关于图书馆工作改革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论述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文化生态的失衡、物价上涨的冲击,正面临经费短缺、藏书建设再次发生断裂、读者人数剧减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对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分析,重点论述了图书馆应采取的一系列对策,如树立新观念,管理体制要转变职能,深化图书馆改革、转换机制,争取经费来源多元化,加速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大力改善图书馆形象等,以使我国图书馆事业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新技术革命开创了社会进步的新阶段,即以社会的信息化、分散化和知识化三大特征向我们展示: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这不仅涉及到科技、经济,而且还将影响到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中心,首当其冲,正面临着各种挑战。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是如此,而我国图书馆界所面临的形势就更为严峻。

信息爆炸。20世纪初,人类信息总量增长一倍需要50年。进入70年代后,人类信息总量增加一倍只需5年,近30年来,科学技术成果的总数已超过以往2000年的总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类拥有的知识财富也越来越多。

据国际图书馆联合会(IFLA)统计,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出的各种文献达到上千万种(件),其中科技文献的数量每7─8年就增加一倍,而一些新兴学科的文献数量更是每2─3年就翻一番。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80多万种,期刊达20多万种,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500万篇以上,每年公布的专利在70─100万件。

全世界的书刊价格连年上涨。近几年来,我国书刊价格的涨势更猛。据统计,全国公共图书馆平均购书单价1983年为1.9元,1993年为17.32元,上涨8.1倍。原版外文图书平均每年上涨达到40─50%。

我国图书馆经费实际上每年都在增长,但由于基数低,其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书刊价格的上涨率,形成很大的差额。有人将这种现象比作现代的龟兔赛跑,兔子──书价跑得太快,而乌龟──经费总是可望而不可及。

据文化部统计,由于图书经费紧张,1992年,全国2565个公共图书馆中,有341个图书馆全年没有购进一本新书。

由于经费不足,许多图书馆新书的入藏量急剧减少,文献信息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再次出现断裂。有的图书馆拖欠图书公司的书款达上百万元,“三角债”链也伸进了文明的殿堂。

同时,由于“大而全”、“小而全”、“重藏轻用”等思想的影响,图书馆之间协作不够,重复订购,造成严重浪费,进一步加重了经费负担。

面对读者要求的多样化不但不能满足,有的图书馆还不得不减少各种服务项目,甚至缩短服务时间,各种设备无法更新和维修。

藏书利用率低,读者越来越少。我国有的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不足30%,一些大型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更低。如北京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不足10%。

当前面临市场经济建设大潮,知识贬值,读书无用,再次出现文化生态失衡,图书馆的读者人数急剧减少,借阅文学名著的人数直线下降。

图书馆目前这种门庭冷落,书刊利用率很低,各种设备闲置等,使图书馆的整体功能下降,未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很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市场经济和信息咨询产业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各种信息咨询产业迅速崛起,打破了过去由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垄断文献信息的局面,使图书馆面临市场经济和信息咨询产业的双重冲击,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

此外,图书馆还面临其他娱乐型消费文化的冲击,如录像放映厅、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机房等的激烈竞争。这也是图书馆读者大量减少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在沿海开放地区尤为明显。

图书馆管理体制落后。我国现行的图书馆管理体制是处于一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领导、自我封闭的状态。系统之间、馆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结果是投入不足,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不善,不重视开发和利用,不能发挥整体效益,无法适应市场竞争。

由于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价值未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各种信息的收集和传递主要是靠行政手段,信息的流向也是以纵向为主,横向传递很困难。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信息有70%是来自主管部门,20%来自行政管理部门,只有10%是来自图书馆等信息情报机构。

上述种种情况,都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也严重地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为什么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腾飞、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而我国图书馆事业却走入了低谷,面临严重的挑战呢?

这是由于我们国家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缺乏丰裕的物质条件,各方面要获得明显改善,还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我们未完全摆脱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等,未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我们图书馆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新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等给图书馆事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应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对图书馆如何走出困境,有许多人思考的焦点主要是集中在增加投入上,似乎只要加大投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笔者认为,国家对图书馆等基础性文化事业提供充分的经费,为从事这些基础性文化工作的人员提供中等偏上的收入是必要的,是图书馆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解决经费短缺这个主要矛盾的根本措施。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国家对图书馆的投入,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经费的投入,不能代替图书馆本身的改革。过去总是重视经费来源,而忽视经费管理。强调经费短缺,忽视经济效益。如目前许多图书馆采取“保品种,减复本”或“减书保刊”等对策,对保的品种,保的期刊是否真正合适?是否摆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影响?这种“保”和“减”是否科学,都要作分析。

经费的困扰,促使人们对过去进行反思,在图书馆事业发展比较顺利时提出的一些方案、规划、目标是否符合国情,是否切合实际,促使人们探索文献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藏书结构的合理调整,开阔人们的思路,在经费的来源上,广开渠道,促进图书馆的合作进程,走资源共享之路。

我们在困难面前,也应看到有利条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正日益深入人心,并付诸实施。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完善,社会文化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需要会更加迫切,要求图书馆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而高科技的发展,又为图书馆现代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手段。

我们国家的领导、决策部门越来越重视图书馆事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邓小平同志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必然规律的高度,指出了信息资源和四化建设的密切关系,是指导和推动我国信息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江泽民、李瑞环等同志也多次谈到发展图书馆事业、信息产业的问题。国家先后制订了一批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纲要、法规等,形成了越来越好的政策环境。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图书馆的经验和教训,在当前最新的起点上开发,以较快的速度、较少的投入来实现我国图书馆现代化的目标。

图书馆面临上述种种问题、矛盾和挑战,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1.树立图书馆工作新观念

我国图书馆长期来形成了“等”、“靠”、“要”的观念,求平静、封闭保守的观念,“大而全”、“小而全”自给自足的观念,只求馆藏数量、不问效益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其反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阻力。尤其在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要走出困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获得新的发展,就必须开拓思路,树立起图书馆工作的新观念。

根据我国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当前要树立下列一些主要观念:

信息观念。早在1838年,美国著名科学家莫尔斯在发明电报技术的同时,也提出了“信息”观念。然而,经过150多年后,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人类才逐步认识到信息的真正价值── 一种极可贵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它与物资、能源并列为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而信息资源又是比物资、能源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今天,信息已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主要经济因素。现代社会越来越依靠信息的增殖来促进生产的发展。据有关资料表明,本世纪初,工业化国家中,科学技术在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比例为5─10%,而今天在发达国家中,已达到60─80%。因此,它们更加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8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

目前,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占有世界信息资源总量的80%以上,而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却只拥有世界信息总量不足20%。而且,这种不平衡的趋势还在进一步扩大。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使自己避免陷入一种低层次的“信息贫困”地位,就必须找到和解决用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以获得和利用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1993年9月15日,美国克林顿政府宣布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正式名称为“全国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立即引起西欧、日本、加拿大、韩国、新加坡、阿根廷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密切关注,并纷纷采取措施大力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全球掀起了“信息高速公路”热潮,目的是抢占高新技术的制高点,以充分的准备迎新21世纪的挑战,保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全局观念。图书馆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社会系统之中,它的繁荣与发展,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考虑问题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不能不顾条件,不顾全局利益,片面地,只强调图书馆重要,超过国力可能一味要求国家投入。

树立全局观念,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好体现。对一个图书馆来说,也要克服万事不求人的思想,做到本馆的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图书馆的工作,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图书馆的各个部门、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树立全馆一盘棋的思想,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全局的最大支持。

如果全国图书馆从上到下都能形成一个整体,做到分工又合作,不仅有利于克服当前图书馆所面临的困难,而且肯定能加速推进全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主体观念。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一直是作为一种附属性、依附性的服务性机构(文化事业的、科研的、学校的、政府的、企业的……)而存在于社会之中,自主权很小,甚至没有,缺乏主体地位和主体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交流中心,它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正在显现出来,也逐步得到社会的确认,其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开始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和自我发展意识,注意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上,以现代化、世界和未来作参照系,加以审视,重新设计,使其能真正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目标而努力。在具体的行动上,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参与信息市场的竞争,在参与中做好服务,在参与中发展自身,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获得良好的自我发展机能。在经费的来源上,由单纯依赖国家拨款,向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同时又积极开拓资金来源,自筹资金,开展创收活动,以及争取社会资助、投入等。

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我国图书馆一直是靠国家拨款过日子,养成了一种不思竞争、不讲效益、不重市场的习惯,以悠闲自居,将安定与平静视为图书馆一大优势;社会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的商品属性也不予以承认,总是无偿使用,视为“公益事业”。结果,使图书馆失去了发展的动因、运作的活力和竞争意识。

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市场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图书馆的外部大环境,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图书馆所面临的竞争,包括外部竞争和内部竞争。外部竞争有图书馆与其他社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图书馆之间的竞争;内部竞争有图书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劳动竞争,人才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各种信息咨询公司等的蓬勃兴起,由于它们一产生就明显带有现代市场的观念,打破了传统的服务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服务手段,在为经济建设的服务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向图书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信息的延伸就是市场。图书馆面对市场经济,首先必须注意发挥自身的优势,强化图书馆的信息职能,这是图书馆提高竞争力的基础。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方式的竞争,进行文献信息开发,不断优化信息产品,将文献信息与社会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活化信息服务,在竞争中求发展和提高。

市场经济呼唤信息产业的繁荣,也必将促进图书馆事业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巨大的发展。

效益观念。在我国一些图书馆中,长期以来存在一种忽视效益的观念,总是片面地追求馆藏数量、馆舍、座位、人员、经费等,很少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人、财、物的作用,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作出了多少贡献,产生了多少实际效益等。至少是未能建立严格检查图书馆办馆效益的法规和机制,所以在相当一部分图书馆中,忽视效益,追求表面文章,造成低效益、无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情况都依然存在,如上海影印版《四库全书》,订价5万元,全国竞有上千个图书馆入藏,利用率很低,这是只顾投入,不重视效益的典型表现。

现代图书馆的实践已证明,衡量一个文献信息机构的功能,是要看其贮存和处理文献信息的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是开放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和程度,向社会提供了多少良好的服务,产生了多少效益。图书馆对这种投入是否进行了合理、有效的管理,是否发挥出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市场经济是追求高效益的经济。我们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现代图书馆的要求,树立起图书馆的效益观念,建立和健全检测、评估和监督图书馆效益的法规和机制,保证我国图书馆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发挥其最佳效益。

2.深化改革、转换机制

我们在实现观念转变的基础上,就应根据国情、馆情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与要求等,逐步深化图书馆的改革,实现机制转换。

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改革图书馆的旧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也包括对图书馆的功能、经济投入、藏书建设、服务方针、工作方式、服务手段、内部管理制度、人员队伍结构,以至外部形态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通过改革、转换机制,实现四个转变:图书情报一体化,图书馆工作信息化,服务手段自动化,服务对象社会化。

①管理体制要转变职能。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化,各类型图书馆的行政主管部门要转变职能,按照宏观管理、微观搞活的原则,以宏观指导、统筹规划、改革调控的指导思想,加强图书馆政策法规的建设,下放权力,明确划分图书馆及其主管部门的职责,确立图书馆的主体地位等,建立以法制管理为主,分权分散型的管理体制,给图书馆创造一个好的大环境,不再直接干预图书馆的内部具体事务,让图书馆成为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服务实体。

②全面实现图书馆工作重点的转移。图书馆必须突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全面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即从图书馆的内部加工为主转到重点为读者服务工作上来,从一般服务转到主动、优质服务上来。也就是要大力扩大图书馆开放,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做好服务工作。

③加速法制建设。我们要把握住历史机遇,顺应市场经济新体制,加速图书馆法制建设。图书馆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性质、职能以及图书馆经费来源、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布局建设和资源共享等方面。

通过图书馆法,调整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与读者,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以及图书馆内部的关系,使我国图书馆事业获得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得到法律的保障。

通过立法,把图书馆改革的成果在法律上固定下来,受到法律保护,使我国图书馆逐步走向法治,减少和避免过去那种政出多门,重复混乱所带来的损失,保障其健康发展。

④进行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是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内部管理工作中、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体制,破除僵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竞争机制模式,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图书馆的办馆效益,使图书馆内部条件与其发展目标达到动态平衡,实现图书馆微观搞活,给图书馆带来生机和活力。

具体来说,就是要改革领导体制,提高干部素质,实行馆长任期目标责任制,馆长在行政、业务管理方面,有较大的自主权;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优化组合,平等竞争,双向选择,择优上岗,实行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改革内部分配制度,把分配与个人工作实绩、责任大小、劳动纪律等挂钩,体现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在考核、考评的基础上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

通过改革,根据办馆方针、规模、读者人数、人员编制等因素,合理配备各类专业人才,使全馆的工作人员从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实现合理化、梯队化,逐步形成一支胜任现代信息开发和利用需要的知识群体和人才结构队伍,成为现代图书馆高服务质量和高学术水平的重要保证,真正实现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变。

⑤在保证国家全额拨款的前提下,积极开拓经费来源渠道。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是当前图书馆改革中所面临的最急切的课题。

当前,一方面要通过图书馆立法,以保证法定经费的来源和增长比例;一方面通过积极宣传和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等,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对图书馆工作的支持,增加对图书馆的投入。

同时,各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完成本馆承担的各项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发挥本馆的优势,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献信息服务,从中获取一定的收入以弥补图书馆经费之不足。

争取社会各界和社会名流向图书馆捐款、捐书,作为图书馆的经费和馆藏补充。

3.加速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影像、音响等技术正与计算机技术、通迅技术融为一体,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电子期刊、电子词典、电子图集等迅速兴起,电子图书市场发展迅猛,199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世界图书展”上,电子图书已成为出版物的新宠。无纸信函、无纸贸易、无低货币……正步入生活,走进普通家庭,一个多媒体的时代正在到来。

信息的价值在于它的时效性,要求迅速传递信息、及时地占有信息、准确有效地利用信息。人们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洪流,如果没有良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迅网络的支持,要实现上述要求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加速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同时,又是图书馆变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图书馆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是一个全局性问题,战略性问题,不仅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十分关心、积极研究探索,特别是要求图书馆的领导,图书馆的主管部门,乃至国家的领导更应当从更高的角度和层次上关心和研究这个问题。

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迅技术、控制技术、光贮技术、声像技术、缩微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的收集、存贮、处理、传递、管理等方面,向读者和用户提供高质量、多渠道、高效率的服务,充分满足读者和用户的各种需求,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电子图书馆”“智能图书馆”“无墙图书馆”。

面对信息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做到全部收藏,也无法满足所有读者的全部需求。为了解决图书馆面临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同时又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实现文献资源共享。这是当前世界图书情报事业的一种大趋势,是文献信息交流活动本身社会化、集约化的具体体现,是文献信息资源系统整合化、系统化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我国图书馆走向健康发展的必然抉择。

资源共享,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一馆单干、收藏求全、自我封闭的思想,在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情报部门、信息产业之间,建立一种馆际的协作与网络关系,在藏书建设上,合理分工,最大限度地使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在文献信息的利用上,相互协作,提高个体资源和系统资源的利用率。这种协作,可以是地区性图书馆之间,系统性图书馆之间,全国性图书馆之间,乃至全球性图书馆之间。我们只有建立了这种协作和网络,才能真正实现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才真正实现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变,使每一个图书馆的藏书为全社会所利用,发挥最大的效益。

4.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树立图书馆的良好形象。

图书馆公共关系是图书馆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调节机制。图书馆应主动地、有意识地通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协调好图书馆与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和馆内职工的关系。

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文献信息传播交流活动。它的前提是要相互了解。因此,图书馆就要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双向沟通,使读者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强化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图书馆又要了解读者的需求,不断调整本身的工作,使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处于一种理解,合作和融洽的关系之中。

图书馆形象是图书馆及其活动在公众中造成的影响和所获得的评价。好的图书馆形象,对内可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对外,可强化吸引力,争取更多的读者、用户、信息、资金、设备等。

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是塑造图书馆形象的重要手段。首先图书馆要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使内部公众认识到图书馆形象的重要性,关心图书馆的建设,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为读者提供一流的服务,这是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同时,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图书馆的作用、成绩,扩大图书馆的影响,提高图书馆的声誉。

随着公众关系活动在全国的迅速传播和发展,也引起了我国图书馆界的重视,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深圳市图书馆和佛山市图书馆等都先后设立了公共关系部,设有专人负责公共关系工作。有许多图书馆也相继开展了公共关系活动,为图书馆在社会上树立了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同时,还解决了相当的书源、经费和设备等方面的问题。如广东地区一些图书馆,利用华侨的优势,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先后获得各种捐款达1200多万元及大批赠书等,大大改善了办馆条件。

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挑战与机遇同在。我们相信,当我国完成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样一个伟大的进程之后,必将迎来一个信息产业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高潮,实现新的飞跃,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标签:;  ;  ;  ;  ;  ;  

论图书馆工作的改革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