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_公有制论文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_公有制论文

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理论依据论文,形式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坚持公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之所以能够探讨其多样化的实现形式,是由于所有制性质与所有制实现形式并非一回事。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这种关系体系,并非像有的人理解的那样,仅仅只是财产归谁所有这样单一层次的关系,它还包含财产实际上由谁占有、支配、使用、收益的关系,也就是说,所有制关系是一个包括财产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收益诸关系的多层次结构。其中,财产归谁所有从根本上决定着所有制的社会性质,但是,所有并不是所有制的全部内容,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在所有制关系体系中,也具有相对独立的重要意义。所有制中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收益权,可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从而形成多种实现形式。

所谓所有制实现形式就是指所有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收益的方式,具体表现为所有者投资企业的财产组织方式、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营运效率及对剩余产品的索取问题。对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来说,可以采取国家所有,国家直接占有、支配、使用、收益的国有国营形式;也可以采取所有权与占有权、使用权相分离的承包制和租赁制形式;还可以采取公有制与其它所有制经济联合经营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但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其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均未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变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是要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不是要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进行重新划分,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产资料如何经营使用、如何组合配置、如何划分收益的问题,目的是要取得最好的效益,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般地说,所有制性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有制实现形式则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灵活性。同一性质的所有制,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所以,在不改变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多样化的公有制发现形式。

在现阶段,我党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第一,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所有制实现形式既是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也是生产力的运动方式。所有制与其实现形式的分离,主要缘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阶段的要求,因此生产力是选择“所有制实现形式”的主要标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且极不平衡,生产的组织、管理、经营方式呈现多层次。公有制经济数量众多,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在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间分布极不平衡;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原理,公有制经济在进入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或不同产业时,必须考虑其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特点,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

第二,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现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不是彼此相互独立的,而是通过市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打破了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形成了一大批混合所有制企业,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所有权关系复杂化等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公有制实现形式随之多样化。

第三,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就必须改革国有制。国有制之所以能改,是因为它只是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是所有制的性质。国有制之所以要改,是由于传统的国有制无法与市场经济相容。

我国传统的国有制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1)产权主体是单一抽象的。国有资产的产权在理论上是具体的,在实际中是抽象的。这表现为:在理论上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属于国家这一点是具体的;但对国有资产的占有、支配、使用却由各级政府掌握,具体到单个企业,企业领导人和政府官员本身都不是真正的所有者,都无法承担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各个企业都是国家这个大工厂的车间,从这一点来看,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又是抽象的。(2)资产的存在形式是条块分割的。整个国有资产实际上被各部门、各地区所分割、封闭,各部门、各地区的资产不能流动和转让。(3)资产的运行机制是行政化的。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是依靠自上而下无所不包的经济计划和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来推动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表现为以行政权力为纽带的控制和被控制权,在全民所有制内部,产品实行计划调拨,企业完全依赖于政府,成为政府的附属物,没有自主权,也无需自主权。

我国传统国有制的上述特点与市场经济的需求水火不相容。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主体多元化;生产要素具有可流动性;资产运营市场化。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利益为导向的竞争性经济,生产资料所有权表现为以财产占有为基础的增值收益权,企业要想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牟取利益的主体,就必须独立决策和运营,只有这样,才能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在不改变传统的国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绝不可能的。要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就必须探索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四,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的国企改革面临三大主要矛盾:(1)政企分离如何真正实现。搞市场经济必须实现政企分离,否则企业就将进退两难,不知道是听政府的,还是听市场的。而在我国,由于在经济制度上涉及到要不要国有制,在政治制度上涉及到要不要企业中的党委,因而近二十年来,政企分离问题仍然举步维艰。(2)权责利失衡问题如何真正解决。国企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权责利不统一,而包括承包制在内的所有改革举措均未触动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关系,所以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3)改革成本如何筹集。为使企业“轻装”上阵,在竞争中取胜,当前必须解决离退休工人的费用由谁支付,国有企业职工的住房,医疗由谁负担,企业的富裕人员何去何往,企业的债务包袱如何卸掉等问题。面对诸多矛盾,我党百思求得一解——探索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企业改革的实践表明,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必将促使企业焕发生机。

标签:;  ;  ;  ;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