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总目录2003年1-4期第2卷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总目录2003年1-4期第2卷

一、《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卷第1—4期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许伟[2](2021)在《《周易时论合编》易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周易时论合编》一书,共二十三卷,是明代方孔炤在继承祖父《易蠡》、父亲《易意》思想的基础上,历二十五年时间几易其稿而成,方以智及其子侄、学生等也参与了此书的前后稿的合编。此书汇集了几百易学家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易学发展的盛况,是明代易学的鸿篇巨着,也展现了桐城方氏一在二中、寂历同时、兼容并包、集义大成的易学主张。此书不是一本易学资料的简单堆积,而是一本为解决社会问题、学术问题而贯通诸家思想的易学大作,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发展状况。之前,由于各种原因,此书一直没能被读者发现,而关于此书卷数、版本及书中征引哪些着作都成为学界讨论的重要话题,本文特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桐城方氏“节义、孝悌、忠贞”的家风、“明善、崇实、穷理”的家学,对方孔炤、方以智父子思想及其坚贞不屈、敢于担当精神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方孔炤父子以刚正不阿、正色凛然的品格,历经忧患却素位中节、卓然挺立的人生经历,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思想形成及演变。桐城方氏易学,肇始于方学渐,其思想“揭性善以明宗,究良知而归实”,提出“至善之妙,不落有无”的观点,认为至善非空无一物,而是有客观之理蕴含其中。不落有无,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一种对有无的兼有、贯通,是一种思辨方法,更是一种包容、折中、会通、集大成的思想,这种方法为方氏后人所继承。桐城方氏易学,发展于方大镇,他传父性善之学,以“荷薪”名馆,取“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之意,其继述家学的宏愿被后代遵从。方孔炤庐墓期间继承其父“荷薪”之志,研读家传易学,作《时论》。方以智在庐墓合山期间,遵父命着手合编《时论》前后稿。方大镇反对“无善无恶”说、“执总恶别”说,研究《易》图、《易》理,贯通先后天关系,提出“因二贞一”“太极不落有无”“《易》贵时用”“下学上达”“先在后中,止有善用”等命题,对方孔炤、方以智影响很大,是方氏易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其“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是万古之时用”的观点,是方孔炤《时论》所要阐发的思想主旨。时用,意在强调具体事物的变化中有其本然的律动之理,人与自然、社会交接时需要时刻践行之,这也是一种“其要无咎”的主体自觉与价值选择。《时论》,更有对集义大成“孔子圣之时”的无限向往与责任期许,对符合宇宙律动之理的真理性认识的集大成和维护儒学的合法性也自然是题中之义。方孔炤转向象数易学,则得益于与黄道周西库论《易》,使他开始重视象数之价值,重视对宇宙万物及其律动之理的考察,并鼓励子孙辈学习象数易学。黄道周提出“学者动卑象数,故天道不着”“吾道最忌笼统,交盘不得”的观点,指出“四顾星河,烟云草木,都是性道,都是文章,至此便有要约”。方孔炤吸收了黄道周的独变、积变、独存、游魂的卦变思想,更发展出“推变”“贞悔变”“互换变”“伏变”“倚变”“叠变”等卦变方法。他与黄道周,皆刚正不阿,敢于与权贵作斗争,在危难时敢于挺立君子人格、勇于担当。道周“素位中行”的处事方式更让他深受感染,即“富贵、贫贱、患难、一毫着心,便是不素,便行不去”。他晚年更跳出易学图式的研究,探索物理之学,提出“即质知通”“至理藏于物理”等观点,更“通黄公之塞”,提出“虚空皆象数,象数即虚空”“公因、反因”的观点。王宣广泛研究物理、图书之学,师承方学渐,调和方大镇与吴观我论争,授学方以智,对方氏家学的传承和象数易学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桐城易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方孔炤“两间,物物皆河洛”“河洛,为一切生成之公证”“中五”说,主要受王宣的《河》《洛》易学思想影响,并令儿侄辈学习王宣的易象思想。虚舟提出“格致研极之精旨,皆具于《易》”的观点,指出只有符示宇宙律动的象数学才是真绝学,认为只有广泛研究象数物理才能避免了走向纯粹虚无,也避免了拘泥于小的视域,从而达到至虚、至实的合一。方孔炤编着《周易时论合编》主要分为几个时期:会通家传易学时期,会通象数易学时期,桐城研易时期。会通家传易学时期,主要继承性善说,反对无善无恶说,吸收方学渐的“至善不落有无”思想、方大镇的“太极不落有无”思想,阐明其折中调和、归纳整理、集义大成的思维内涵,为其建构一在二中、寂历同时的思想提供了进路。需要指出的是,此时期方孔炤主要以维护儒学的合法性为主要目标,以儒学系统中有关道德性理学说的归纳为主,也可能涉及一些象数学内容,但对象数学、物理学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会通象数易学时期,是1640年入狱西库期间,方孔炤受黄道周影响,开始对邵雍象数学产生兴趣,认识到人无论是经纬天地还是洒扫应对,都要涉及到自然象数问题。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肆赦之后,用两年时间,他又融会贯通扬雄、关朗、京房、邵雍等人思想,建立了一个博大的象数易学体系,并于1643年命儿侄等编录《图象几表》。桐城研易时期,是1644年9月后,方孔炤因在弘光政权受排挤、迫害,心灰意冷,归隐桐城白鹿山庄环中草堂,因筮得“潜龙勿用”,自号“潜老夫”,潜心研《易》。他耗费十二年时间,《时论》又三易其稿,并完成对《系传》的解读,“虚空皆象数”“公因反因”等命题,皆是方孔炤此时提出的。方以智参加《周易时论合编》的编订,主要在其父亲去世后,并对《图象几表》作了大量扩充,添加了文字注解,又阐发了很多易学图式,如《冒示》《密衍》《极倚》等。他为此书的编撰,花费了大量时间,书中有方以智1656、1657两年参与编撰的明确记载,大量的“智曰”“智按”可能就是这时期加入的。大约在1657年冬到1658年,方以智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再亲自编录,将工作交给方鸦立、方中德、方中通、方中履、方中发及学生等。《周易时论合编》编录时,收录了大量方以智《浮山文集前编》和《浮山文集后编》中的着作。《周易时论合编》中的很多思想,也出现在方以智的着作中。通过不同着作中关于相同或相似观点的整理,能更加了解其思想内涵,能够更加清晰的知道哪些观点是方以智提出的,哪些观点的提出则要溯源到其父方孔炤,甚至祖父方大镇、曾祖父方学渐。桐城方氏,方大镇首先阐述“天下随时”,主要是为了人们在与自然、社会交际时,能够不违背客观事物之理,而真正实现主客观相统一。随时,并不是说人可以任意妄为,而是应对客观世界过程中能时宜中节、唯变所适,既需要认清客观现实,又需要时刻检视个我的行为是否符合客观之理。方孔炤认为,古今圣贤没有相因袭而不变的,后世贤人只有在随时表法中随时拾薪,才能开创出未有之事业。他对前人的思想,既不是全盘肯定,又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批判的吸收人类的真理性认识,即“供薪举火,集义大成”。他溯源儒学系统中关于时的“时序”“时乘”“时义”“时行”“时中”“时用”“时习”等论述,体现了他对礼乐文化之维护与扞卫;阐明了因时制用、因时觉世、时义大成、治历明时、冬炼三时、善用惟时之大义,展示了其与客观律动之理偕行的自觉,实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经权合一的目标期许。方以智提出“以六虚之归环中者,时也。”时,可以用来表述自然界四时更替、寒暑推移、物候变化、昼夜运转等自然现象,也可以用来表述宇宙中万事万物有其本然秩序和运作之理,既包括自然之物理,也包括社会之宰理以及统贯万事万物的至理,更有人要时宜中节、因时制用、经世务实的价值导向。方孔炤与黄道周西库论《易》后,重视以象数征理,更以邵雍元会运世思想建构了其独特的“午会之时”的象数易学体系。《周易时论合编》凝结了桐城方氏几代人的心血,其对于小人道长的忧患,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他们借助“午会”思想,论证礼乐文化的合法性,以及维护礼乐文化的必要性,更是一种为万世考量的时义担当。他们对火的重视,凸显了其对礼乐文化的坚定,有让人们清晰认识世界律动之理、向明而治的希冀。他们认为,纷繁芜杂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事物对立的两端有其相互转化、相互贯通处,通过对世界万事万物及其运动过程的考察,建构了一个寂历同时、以立统泯、《易》贯费隐的时用哲学体系。王畿的“无善无恶”说,过分强调先天之体,致使中下根之人尚未开悟良知的情况下,又没有后天诚意、戒慎之功,而陷入个我的肆无忌惮,对社会秩序破坏极大。方孔炤通过寂然在历然中、大一在大二中、无极在有极中、绝待在对待中、先天在后天中、公因在反因中等命题,建构了一个贯通先天与后天、形而上与形而下、体与用、有与无、知与行、一与多的哲学体系,既重视对宇宙中具体事物及其过程性的考察,又于过程中实现对其终极本体的贯通。他通过对先后天关系的探讨,提出“先天不能不后天”“止尽后天即是先天”,重视宇宙有机体中的个体性及其过程性价值,为“为善去恶”的道德修养论、“即质知通”的认识论、经世致用实践论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通过易学图式、贞悔卦变思想,阐释了交轮几、公因反因、统辨相一等,阐释了方氏“寂历同时、一在二中”的易学主张。方孔炤通过对“周易”字义的解释,指出易是大一、是贯通于至变过程中的真阳,离二无一,舍一亦无二,建立了一个“寂历同时”“体用一源”“不落有无”“用即其体”的哲学体系。方氏认为,《易》能融合理气象数、贯通费隐为一体,是法天道设政教、各正性命之书,阐明了宇宙万事万物中有其律动之理,给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的启迪。方氏认为宇宙万事万物可以通过卦爻象数展现其运动规律,人可以通过卦爻、蓍策的推衍来认识万物律动之理,人类一切认识皆可以归结为“极数知来”的大蓍占,对于我们通过具体事物及其运动过程的考察而发现其固有规律有启发意义。《周易》是圣人仰观俯察、极深研几而得到的智慧,是一部探讨宇宙律动变化之书,是让人与时偕行、各正性命之书。人们对卦变及其易学图式的重视,实际上是探讨其背后所表法的宇宙动变规律,而不是机械、僵化地把图式看做静止的图片,而不懂其背后的旨归和精蕴。方孔炤反对把“虚空”解释成空无一物,认为“虚空”不是否定万事万物的抽象范畴,不是排除万物的独立空间,不是孤悬于外的独立化境,而是万事万物充塞其中、通贯古今、律动不息的宇宙时空,更有充塞于宇宙空间中实物、实事中的客观之理律动不已。他以“虚空皆象数”“理寓象数”的命题,反对了王畿的“四无”说,重视了世界的多样性和过程性价值,并且于现实世界中发现了其本有的律动之理,认为客观事物变化之理不孤悬于事物变化过程之外,而是存在于事物变化过程中的固有联系,实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在现实世界的贯通。《周易》之象数、卦爻,是古之圣贤对客观世界之律动的真理性认识。“象数即虚空”命题,阐明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尊重与探索,也阐明了主客体相统一之应然目标。他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皆是象,不仅包括自然物象,如日月山川、草木鱼虫之物象,也包括社会之象,如日用饮食、伦理纲常、礼仪规矩之象,甚至包括意象、言象、像象、数象、内象、外象,又有费象、隐象,但无非是阴阳二象。方孔炤认为,学易者须明易学图式背后所符示和表法的宇宙律动之理,而不是泥于易学图式不明其背后蕴含的微言大义,应重视对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的考察。他认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包括自然界之物理、人伦社会之宰理,甚至包括宇宙中“费隐弥纶”的至理。《河》《洛》象数,符示了宇宙的律动,是宇宙间一切生成之公证,对万事万物之律动无所不备。方孔炤认为,虚空皆象数,象数中有所以然之理,人们可以即“睹闻”睹“不睹闻”,即通过有形有象之象数,认识隐藏在象数之中的所以然之理。方氏易学中的“象数”有两层内涵:一是大宇宙有机体的律动之实存,并通过宇宙万物鲜活的律动展现表法出来。二是圣贤通过对客观宇宙之理的认识,所摹略和符示出的客观世界之运动规律的象数图式。《易》之卦爻、图式,符示了宇宙之变动规律,是宇宙的律动之理的反映和符示。“象数征理”的观点,并不是要求我们只学习易学图式,而忽视具体事物律动之理。人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下学上达”“即费知隐”“即质知通”。其“五行尊火”“文即质”“藏罕于雅”等命题,阐明了人要重视真理性认识,明确其是主体对宇宙客观律动之理的开显,并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其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以获得更高达认识。方氏主张“藏悟于学”,认识到胶柱于文章训诂之学有不能会通之弊,但是偏于空理则有空疏之弊,但空疏之弊甚于胶柱,强调于藏顿于渐、下学即上达,以解决二者的贯通问题。他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关连,提出“因物转物”的观点,重视世界的客观性和事物律动之理,对于一味玩弄灵明心性、意念自守的心学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他既反对踞荒高而独尊,又反对胶训诂、膏词章,主张通过征质物理贯通全费全隐之物,真正建立一个“一多相贯、博约同时”的哲学体系。王畿“四无说”对于接引上根之人有重要价值,但对于中下根之普通百姓、甚至部分学者来说,难以领会其精髓,反而成为恣情纵欲之口实。至善,不仅是一种道德本体,更是人对自然、社会规律的掌握和善用,使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行动中的动而不失其正。贞一,是肯定宇宙万事万物变化过程中固有的律动之理,也是方氏一门坚贞不屈的道德品质与节操。方氏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活动中有很多是不合客观之理的,只有通过理其情,才能让人为了更好的实现主客体的统一,不仅是在社会伦理道德领域,也是人面对对整个宇宙时所要解决的问题。戒惧,在《易》《中庸》中多有出现,不是对主体的限制与恐惧,而是为了实现实现主客体统一,保证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能时宜中节的一种必然要求。各正性命,实际上是人自觉的处理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指导原则和价值目标。方孔炤认为,圣人作《易》、制礼,皆是通过仰观俯察探究天地之理而得,尊重宇宙律动的客观性是必然要求,人若能以圣贤所开显的智慧为指导,在具体活动中能够做到时宜中节,必然取得活动才成功,若忽视客观世界的律动之理,必将受规律的惩罚。方氏甚至提出“六经皆礼、皆《易》”的观点,皆是看到了圣贤对宇宙客观性及其律动之理的尊重。方氏乘一贯、集大成的时论易学,提出了许多有创建性的观点,建构了象数与义理兼顾、理学与心学融合、古今中西会通的宏大体系,促进了宋明易学和哲学的发展。

姚春林[3](2020)在《新中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从人文关怀出发,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促进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阻碍因素被破除,在质与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力量总体薄弱,高校在校学生数量较少,特别是工科院校占比较低,难以满足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及服务国家建设的角度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成为新中国初期的重点任务。该时期党和政府明确了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建设的发展方向,通过对高校接管改造、颁布政策法令措施、进行院系调整、推进课程改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等一系列蕴含人文关怀的实践活动,对高校师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引领,并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从实际效果和历史意义看,在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下,逐步确立了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提升了师生的思想觉悟和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保障了高校与高等教育的稳定与延续性,有效巩固了新政权。本文对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马克思人学理论、列宁知识分子理论及毛泽东关心和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思想出发,分析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文化渊源、实践基础,探讨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总体设计、初步规划、实施举措和内容拓展。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国情基础进行了阐述。首先,研究了该时期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政治基础,包括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社会形态演变与过渡、政治体制初创、阶级关系和政治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次,探究了该时期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经济基础,包括多元的经济形态背景、严峻的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再次,分析了该时期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文化基础,包括主要阶层社会心理差异、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践推进进行了梳理。首先,梳理了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政策保障,从《共同纲领》统领高校改革到“包下来”政策,从“双百”方针指引文化发展到确定适应总路线任务的培养目标。其次,研究了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物质支撑,包括教师工资补助、学生补贴、建设投入与扶持等措施。再次,探讨了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队伍建设。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进行了评析。首先,总结了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逐步认同共产党执政,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布局更加成熟等方面。其次,探讨了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过程及不足之处。本文认为,新中国初期高校人文关怀工作存在过于简单化、苏联印记过于浓厚、过于强调政治因素等诸多不足。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价值进行了探讨。一是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关怀思想和精神,是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思想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二是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的实践推进。这主要体现在坚定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推动师资队伍的成长发展等方面。同时,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无论是新中国初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境遇下,党对高校人文关怀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同时通盘考虑大学发展的综合性与延续性。结语简要回顾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并对未来深化研究作了前瞻与展望。

张艺文[4](2020)在《许慎文化园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社会历史积淀物,它没有严格精确的定义,它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凝结于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河南省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河南省地大物博,是中国古代文明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宗字祖”——许慎就诞生在河南省漯河市,为纪念许慎而诞生的许慎文化园也坐落在这里。当今国家提出“文化强国”政策,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此背景下,旅游文化产业日益发展,多种多样的旅游文创产品更是增添了人们存留旅途记忆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而反观河南省漯河市许慎文化园,园内的文创产品数量稀缺,且缺乏创新性,而文化园里每每升学考学季和各类大小研讨会,总是会有很多的人慕名而来,而许慎文化园现有的文创产品设计现状远远不足以匹配和展现“许慎文化”的地位和内涵,不能够吸引游客的目光,迫切的需要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改良。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受许慎文化园的委托,笔者对许慎文化园的旅游文创进行文内所述设计。本此设计以许慎本人的贡献为中心展开,选取能够代表许慎、代表许慎文化园、代表许慎文化的元素进行设计,主要从汉字符号入手,结合自己对于许慎文化的理解,进行一场跨时空的艺术设计对话。

刘亚琼[5](2020)在《越南阮朝童蒙教育及其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越南阮朝(1802-1945)经历了从古代独立封建社会向近代殖民地社会的逐步过渡。阮朝童蒙教育作为传统科举儒学教育的一个初级阶段,随着法国殖民统治的推进,以科举制度的变革为主线,以汉字、喃字、拉丁国语字和法文四种文字的转换为线索,经历了传统(1802-1884)、过渡(1885-1919)、同化(1917-1945)三个阶段的变革。传统时期的童蒙教育,以科举制度为中轴,以官学和私学为土壤,以汉、喃文字为载体,分为开蒙、小习和中习三个阶段,学习内容多为儒家经典。这一时期,喃字作为汉字的转换文字,体现着越南童蒙教育“文言”不同的特点。法越时期(1885-1945),殖民统治下的强制“同化”,使传统童蒙教育通过科举制度改良(1906-1919),以公立的幼学、小学两种学级,伴之以“选生”和“课生”文凭逐步向新式教育体系过渡。这一时期,汉字承载着社会、历史、人文知识而带有一定的新学性和现代普通教育性,亦承载着转变中的旧学知识的范畴。而国语字作为汉字向法语的过渡文字,也在教育变革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同化时期,法国殖民当局以《学政总规》为教育之法律,逐渐在越南建立了统一的法越初等教育体制。并以法语为语言载体,展开殖民扩张下的蒙昧教育塑造。越南传统的儒学基础教育遭到拔根式的破坏,而相应质量的法越初等教育却并未真正确立。法国统治者失败的殖民地教育改革,使越南民众陷入到严重的教育恐慌和文化危机之中。

曹雨杨[6](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孙海燕[7](2020)在《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周时期,在黄河淮水之间,存在着许多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本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活跃的十个国家的铜器铭文进行整理和研究。这十个国家分别是:卫、许、陈、应、胡、郑、蔡、宋、凡、虢,後文简称为中原十国。黄淮间中原十国的金文是中原文化圈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是两周铜器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十国的铜器铭文的风格特征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有着显着的变化,这和两周时期的历史演变有着明显的关系。对位於黄淮间的中原十国铜器铭文的整理和研究,对了解和探讨这一地区的历史变革状况,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兴衰变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文分域研究是当前金文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学界对中原地区金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本文以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探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进行全面的搜集、分类和整理。在充分掌握考古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所搜集到的铜器国别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对最近几十年来公布的新见铜器进行收录,对国别有异议者进行辨别。如王子婴次炉、京叔盨、京叔盘等器,有学者认为是郑国之器。经本文研究,这几件器并非郑器。王子婴次炉的作器者很可能是楚人。京叔盨中的京叔也并非是郑庄公之弟京叔;再如沈子它簋,旧以为其为沈国之器,经学者们的研究,“沈子”是“冲子”之义,此器应是凡国之器;再如江小仲母生鼎,旧研究者多以此器为江国之器,经本文研究,此器应为郑器,是春秋早期郑文公之子公子士之器,其母为江氏。二、吸收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补正诸家释文之不足。在校订释文後,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校注,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研究。前代学者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难点字词,多有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便於当代学者的研究。本文将诸家意见进行汇总,比较得失,观其正确与否。如:根据王子扬先生对甲骨文中“凡”字和“同”字的研究,对西周凡国铜器进行仔细辨别;综合学者们对沈子它簋铭文的各种意见,重新对其铭文进行句读等。三、对中原十国金文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些疑难问题中,既包括对疑难字词的考释、铜器的断代,也包括对铜器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同时还包括与中原十国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文章对胡应姬鼎、凡伯怡父鼎、卫夫人鬲、郑子耳鼎、郑宝皿鼎等器的铭文进行研究,并提出己说。如胡应姬鼎旧释为“辞”之字应释为“騂”;(?)凡伯怡父鼎中的“(?)”读为“夔”,此器是春秋晚期夔国之器;金文中常见的(?)字,可能是古文字中用来表示“重复”“重叠”义的“重”字的古文。它的字形、字义和殷周时代“士”的丧葬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卫夫人鬲中的“卫夫人”应是卫惠公的夫人;郑伯匜中的“郑伯”应是郑武公。在综合研究方面,本文结合新出简帛材料,对许、陈、应、蔡、宋的历史地理中存有异议的地方进行研究,对西周末年郑国的东迁问题提出己见,并对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四、在本文所收录的513件铜器铭文的基础上,编纂出《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其中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通婚索引、职官索引和铜器自名索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捷。以上四个方面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由於本人学识尚浅,行文论述中或有许多不当之处,所提新说亦或有资料不足之缺,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教後学!

李向远[8](2019)在《抗战时期河南田赋征实研究(1941-1945)》文中指出田赋征实是国民政府为了解决战时的“钱”、“粮”问题,而推行的一项必要的财政经济制度。1941年6月,国民政府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正式颁布了田赋收归中央并征收实物的政策,田赋征实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河南田赋征实始于1941年11月,抗战时期共举办了4个年度,共征得粮食约8 531 369市石,占四年全国征实总量的3.7%。这个数字看似一般,但需要注意的是,河南是在损失半数县份,且天灾、战火不断的情况下勉为输将的,河南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河南田赋征实有其特殊性和研究价值。为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部分对河南田赋征实进行探讨:绪论部分回顾了学术界对田赋征实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和相关概念的界定等。第一章介绍国民政府田赋征实政策的出台,主要涉及国民政府颁布田赋征实政策的背景和经过。1927年北伐胜利之后,由于地方自治财政的需要,国民政府将田赋一项税收划归地方。但抗战爆发后,随着东南主要税源地的沦陷,国民政府逐渐丧失了关税、盐税和统税,这三大财政支柱。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和军公民食,国民政府必须推行田赋收归中央并征收实物的政策。第二章介绍河南推行田赋征实所面临的黄水泛滥和三面临敌的困境,以及河南艰难推进征实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征实的宣传、新县制和土地陈报等。河南在田赋征实政策开始推行之前就已经是困难重重,为了阻滞日军西进郑州,国民政府下令在黄河花园口段决堤。决堤确实起到了“以水代兵”、“以黄治敌”的作用,但其后遗症——黄泛区,却给豫皖苏三省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豫北、豫东和豫南相继落入敌手,河南半壁沦陷、三面临敌。土地陈报和新县制在河南推行的较早,分别为田赋征实提供了征收依据,争取了地方势力支持。而征实宣传,也为征实工作的开展作了充分的群众动员。作为本文的重点章节,第三章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重灾之下,河南征实的经过。由于黄泛区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了黄河下游气候的恶化,1942年河南及周边省份遭遇了特大旱灾。河南各地收成仅有平年的二三成,灾民被迫外出逃荒觅活。在河南地方政府和社会舆论的呼吁下,国民政府决定拨赈、减赋,但河南人民依然需要负担巨量的军粮。河南人民将一切都贡献给了国家,几乎罄(倾)其所有。而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介绍了河南征实的成效和弊病。河南历年征实率几乎都高达100%以上,田管处长等人多次受到嘉奖,省主席李培基也为此获得了景星勋章。但由于田赋征实政策是国民政府的战时仓促因应,不可避免地存在制度漏洞,而这些漏洞又给了粮吏仓管制造了舞弊之机。国民政府虽然惩治了滞纳粮户和部分舞弊官吏,但田赋征实执行的过程中依旧弊病百出。结语部分,从河南征实看全国田赋征实的状况,既肯定了田赋征实的战时意义,又指出了其先天不足、后天脱轨,并最终影响了国内经济状况和政治走向。

袁晓光[9](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冯志峰[10](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二、《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卷第1—4期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卷第1—4期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2)《周易时论合编》易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学术史回顾
        (一) 《周易时论合编》研究现状
        (二) 方以智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学术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周易时论合编》作者及征引书目
    第一节 《周易时论合编》成书语境
        一、政治背景
        二、思想语境
        三、自然科学状况
    第二节 方孔炤、方以智与方氏家风
        一、桐城方氏家风
        二、方孔炤: 《时论》之创立者
        三、方以智: 《时论》之完成者
    第三节 《周易时论合编》版本、征引文献
        一、《周易时论合编》卷数
        二、《周易时论合编》版本
        三、《周易时论合编》征引着作
第二章 《周易时论合编》成书过程
    第一节 《时论》之思想渊源
        一、方学渐“性善”哲学:至善不落有无
        二、方大镇的“《易》贵时用”思想
        三、黄道周象数易学
        四、王宣的河洛易学思想
    第二节 方孔炤编着《周易时论合编》
        一、会通家传易学时期
        二、会通象数易学时期
        三、桐城研《易》时期
    第三节 方以智编定《周易时论合编》
        一、方以智等编撰《周易时论合编》
        二、《周易时论合编》征引方以智着作
        三、《周易时论合编》与方以智的思想关联
第三章 “时论”之义理阐释: 善用惟时,时义大成
    第一节 “时论”之义涵
        一、随时拾薪,以供薪举火
        二、圣人因天用天、因时觉世
        三、天下随时,有开必先
        四、以六虚之归环中者,时也
    第二节 “时”之儒学发微
        一、时之儒学溯源
        二、时序: 雨旸燠寒风来备
        三、时乘: 统御同时
        四、时义: 藏密于前用
    第三节 “时”之经世义涵阐发
        一、时行: 入民善动
        二、时中: 乘时中节
        三、时用: 因时制用
    第四节 环中寂历,善用惟时
        一、治历明时,随时而息
        二、四分用三,冬炼三时
        三、《易》贵善用,善用惟时
第四章 “时论”之象数阐释:午会之时,乘一贯也
    第一节 “午会之时”的内涵
        一、“午会之时”提出的历史语境
        二、午会之姤: 一阴滋生,小人道长
        三、午会圣人,制度礼乐,以烹养万世
    第二节 “午会之时”义涵发微
        一、向明而治,继明照四方
        二、阳统阴阳,居贤善俗
        三、以立统泯,多识一贯
    第三节 “乘一贯”思想的实现
        一、寂历同时: 形上与形下的兼顾
        二、顿渐同时: 先后天功夫的统一
        三、《易》贯费隐: 交轮一贯的实现
第五章 “寂历同时、一在二中”的本体论
    第一节 寂历同时的理论建构
        一、寂历同时: 寂然在历然中
        二、一在二中: 大一在大二中
        三、绝待在对待中
    第二节 不落有无的太极观
        一、“无极而太极”说
        二、太极不落有无
        三、至理藏于物理
        四、全图皆太极
    第三节 先天在后天中
        一、先后天八卦图
        二、先后并用,圣人随时发明
        三、先天不能不后天
        四、先在后中,止有善用
    第四节 贞悔卦的交轮、统辨
        一、公因在反因中
        二、交轮几
        三、统辨、互根说
第六章 “两间皆易”的易象观
    第一节 《周易时论合编》之周易观
        一、《周易》新诠
        二、《易》合理气象数,为费隐一贯之书
        三、蓍龟守《易》,藏大于小
    第二节 “虚空皆象数”
        一、“四无”之弊
        二、虚空皆象数
        三、象数即虚空
    第三节 河洛象数,为一切生成之公证
        一、《图》《书》一也
        二、图书一理,皆是易道
        三、中五,用三藏一旋四
        四、五合互藏说
第七章 “博约同时”的格物说
    第一节 “下学即上达”格物说
        一、藏悟于学,下学上达
        二、以物观物,交格交贯
        三、博约同时,一多相贯
    第二节 即费知隐
        一、即费知隐
        二、即质知通
        三、象数征理
    第三节 “圣人体天宰天”的文明观
        一、五行尊火
        二、文即质
        三、藏罕于雅
第八章 “顿渐同时”的功夫论
    第一节 善体,在“遏恶扬善”之善用中
        一、“四无”与“四有”之争
        二、先后并建,顿渐同时
        三、至善,在为善去恶中
        四、贞一,以善天下之动
    第二节 “戒惧”功夫论
        一、理其情,而“情即性”
        二、戒惧即飞跃
        三、《易》官天继善、各正性命
        四、全《易》,无非教学,无非圣功
    第三节 礼者,卫道之藩、居身之舆
        一、礼者,天所秩而用于人
        二、《易》《礼》不二
        三、礼者,安上下、合外内
结语
    一、《周易时论合编》之会通特色
    二、乘一贯、集大成的目标
    三、儒学立场和经世致用之指向
    四、《周易时论合编》的易学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周易时论合编》藏本问题
    附录二 周易时论合编之版式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新中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内研究述评
        (二) 国外研究述评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初期界定
        (二) “人文”“关怀”与“人文关怀”的内涵界定
        (三) 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的主体和客体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
    四、研究方法
        (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二) 历史分析法
        (三) 文献研究法
        (四) 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五) 比较分析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渊源
        (一) 马克思人学理论
        (二) 列宁知识分子理论
        (三) 毛泽东关心和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思想
        (四)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实践基础
        (一) 党局部执政时期高度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二) 根据地、解放区的大学教育及人文关怀
    三、新中国初期党确立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战略地位
        (一) 人文关怀的需求是人的一种自发的精神需求
        (二) 旧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要素的缺失
        (三) 确立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战略
    四、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总体设计
        (一)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初步规划
        (二)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内容
        (三)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内涵拓展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国情基础
    一、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政治基础
        (一) 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
        (二) 新中国初期社会形态的演变与过渡
        (三) 新中国初期政治体制的初步创建
        (四) 新中国初期阶级关系的变化
        (五) 政治环境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影响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经济基础
        (一) 多样的经济形态是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重要背景
        (二) 严峻的经济形势使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面临巨大困难
        (三) 经济环境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影响
    三、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文化基础
        (一) 新中国初期主要阶层社会心理差异
        (二) 思想文化多元性
        (三) 文化环境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影响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践推进
    一、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政策保障
        (一) 《共同纲领》统领高校改革,彰显人文关怀
        (二) “包下来”政策增强高校师生的政治认同感,落实关怀政策
        (三) 思想改造运动提高知识分子觉悟,体现思想关怀
        (四) “双百”方针指引文化发展,激发高校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
        (五) 确定适应总路线任务的培养目标,体现政治关怀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物质支撑
        (一) 教师工资补助尽显人文关怀
        (二) 学生补贴尽显人文关怀
        (三) 加强高校建设投入与扶持
    三、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队伍建设
        (一) 师生培训和思想改造
        (二) 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政治引领
        (三) 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对学生人文关怀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评析
    一、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成效
        (一) 知识分子逐步认同共产党执政和确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二) 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
        (三) 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布局更加成熟、合理
        (四) 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不足
        (一) 工作过于简单化
        (二) 工作有苏联印记
        (三) 工作过于强调政治因素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价值
    一、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理论发展
        (一)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的人文关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现
        (二) 毛泽东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彰显人文关怀
        (三) 邓小平从人文关怀角度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
        (四) 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创新
        (五) 胡锦涛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发展
        (六) 习近平对人文关怀理论发展的新高度
    二、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的实践推进
        (一) 始终坚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 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三) 注重师资队伍的健康成长
        (四) 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时代价值
        (一) 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坚强领导
        (二)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 合理借鉴国外经验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四) 通盘考虑大学发展的综合性与延续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科研情况
    一、课题
    二、论文
致谢

(4)许慎文化园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原因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原因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许慎文化园相关概况
    2.1 许慎简介
    2.2 《说文解字》和“六书”
        2.2.1 《说文解字》的简介
        2.2.2 六书简介
    2.3 许慎文化园区概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旅游文创产品相关概念
    3.1 文创产品概念
    3.2 旅游文创产品的概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许慎文化园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现状及改良要素
    4.1 许慎文化园旅游文创产品现状
        4.1.1 类少价昂,层次单一
        4.1.2 地域风格和推广主题不明显
        4.1.3 创意性美观性缺失
    4.2 许慎文化园旅游文创产品改良要素
        4.2.1 突出“汉字文化”中心
        4.2.2 结合河南省地域特色
        4.2.3 跨领域跨时空元素创新结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许慎文化园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案例展示
    5.1 设计元素提取说明
        5.1.1 文字设计元素提取
        5.1.2 纹饰设计元素提取
        5.1.3 色彩设计元素提取
    5.2 许慎文化园旅游文创产品创意说明
        5.2.1 “说文解字”系列设计创意说明
        5.2.2 “象形”系列设计创意说明
        5.2.3 “指事”系列设计创意说明
        5.2.4 “会意”系列设计创意说明
        5.2.5 “形声”系列设计创意说明
        5.2.6 “转注”系列设计创意说明
        5.2.7 “假借”系列设计创意说明
    5.3 设计最终效果展示
        5.3.1 “说文解字”系列设计
        5.3.2 “象形”系列设计
        5.3.3 “指事”系列设计
        5.3.4 “会意”系列设计
        5.3.5 “形声”系列设计
        5.3.6 “转注”系列设计
        5.3.7 “假借”系列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指事水杯草图、模型图和渲染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越南阮朝童蒙教育及其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传统科举制度下的儒家童蒙教育(1802-1884)
    第一节 阮朝前期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尚学,重教开科
        二、颁赐书籍,教化民众
    第二节 官学机构与贵族童蒙教育
        一、中央官学与皇贵子弟启蒙教化
        二、地方官学与童蒙进阶
    第三节 学塾与基层童蒙教育
        一、乡学
        二、族塾
        三、家塾
    第四节 童蒙学习内容与方式
        一、童蒙学习的内容
        二、读书方式及顺序
        三、入学仪式与教学方式
第二章 殖民统治下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童蒙教育的过渡(1885-1919)
    第一节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教育格局
        一、南圻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法越新式基础学校的发展
        二、法越基础学校在三圻的推广及新学运动的开展
    第二节 科举改良下的童蒙教育(1906-1917)
        一、科举改良与三级学制
        二、三级学制中的“幼学”
        三、传统童蒙教育向法越小学体系的转变
第三章 殖民统治下童蒙教育的体系化(1917-1945)
    第一节 第二次教育改革与法越小学堂(1917-1924)
        一、法越小学堂的组织及其运行
        二、教师及小学堂管理
        三、小学堂教学内容及方式
    第二节 第三次教育改革与村社初学的深化(1924-1930)
        一、马林(Merlin)与“初学要略”学校
        二、瓦雷纳(Varenne)与“本地”教育政策
    第三节 初等教育的体制化(1930-1945)
        一、顺化朝廷重新接管初等教育
        二、经济衰退与初等教育的集权化
第四章 阮朝童蒙教育的影响及其现代启示
    第一节 传统儒家童蒙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传统儒家德育蒙养的积极作用
        二、传统儒家童蒙教育的局限性
    第二节 法越殖民教育下童蒙教育的利弊与得失
        一、殖民强塑蒙养的蒙昧本质
        二、殖民统治下童蒙教育的可取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7)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空间、时间范围和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原十国金文研究现状简述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上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汇编与校注
    第一章 卫国
        第一节 卫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卫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5件)
        一、(?)伯(?)组
        二、卫侯组
        三、夫人组
        四、其它
    第二章 许国
        第一节 许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许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三章 陈国
        第一节 陈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陈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7件)
    第四章 应国
        第一节 应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应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81件)
    第五章 胡国
        第一节 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0件)
    第六章 郑国
        第一节 郑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郑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七章 蔡国
        第一节 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1件)
    第八章 宋国
        第一节 宋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宋国铜器铭文风格简议
        第三节 宋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0件)
    第九章 凡国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凡国
        第二节 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7件)
    第十章 虢国
        第一节 虢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虢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9件)
        一、虢季组
        二、虢仲组
        三、虢叔组
        四、虢伯组
        五、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及其附近墓葬所出铜器
        六、虢姜组
        七、城虢组
        八、郑虢组
下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问题综合研究
    第十一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专题研究
        第一节 胡应姬鼎铭文补释
        第二节 (?)凡伯怡父鼎铭文新释
        第三节 卫夫人鬲人名研究
        第四节 宝皿鼎的中的人名和作器时代讨论
        第五节 商周青铜盉为“水器”说补证
        第六节 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墓主身份献疑
    第十二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历史问题研究
        第一节 西周末年郑国东迁路线试探
        第二节 西周早期许国历史地理问题补说
        第三节 西周陈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四节 西周应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五节 西周胡国姓氏问题研究
        第六节 西周蔡国始封地问题考辨
        第七节 西周宋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八节 由蔡侯申缶论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现象
附录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
    一、卫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卫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卫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卫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许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许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许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陈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陈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通婚索引
        (四)陈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应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应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应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应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应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应国金文职官索引
    五、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胡国金文名物索引
        (四)胡国金文国名索引
        (五)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六、郑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郑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郑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郑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郑国金文通婚索引
    七、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蔡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八、宋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宋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宋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宋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宋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宋国金文职官索引
    九、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十、虢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虢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虢国金文名物索引
        (三)虢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四)虢国金文职官名索引
        (五)虢国金文地名索引
        (六)虢国金文族名索引
        (七)虢国金文通婚索引
引书简称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8)抗战时期河南田赋征实研究(194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苦撑待变:国民政府推行田赋征实
    第一节 严重的经济危机
        一、东南沦陷,税源枯竭
        二、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第二节 国民政府田赋征实政策的出台
        一、田赋征实政策的酝酿
        二、田赋征实政策的颁布
第二章 临危负重:河南启动田赋征实
    第一节 洪水与日寇
        一、良田变黄泛
        二、半部沦陷,三面临敌
    第二节 征实的行政准备与宣传
        一、新县制与田赋征实
        二、田赋征实的宣传工作
    第三节 实施土地陈报
        一、土地陈报的推行
        二、利用陈报结果核定新赋
第三章 勉力输将:河南田赋征实政策的实施
    第一节 经征与经收
        一、经征与经收制度
        二、征收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粮食的储运
        一、粮食的仓储
        二、粮食的运输
    第三节 报灾与减赋
        一、灾旱的河南
        二、报灾与勘灾:河南与重庆的博弈
        三、核减田赋:“包”与“石”之间
    第四节 救灾中的征实:先顾军粮,后筹民食
        一、河南灾荒的救济
        二、灾荒中的征实
第四章 民力耗尽:河南田赋征实的完成
    第一节 历年的额征数和起征数
        一、历年征实数目明细
        二、本省征实与全国征实
    第二节 征实结果的奖惩
        一、征收官员的奖惩
        二、纳粮户的滞纳处罚和奖励
    第三节 河南田赋征实的特点
        一、推行难度大
        二、完成度高
        三、弊端百出
第五章 “虫”蚀“鼠”窜:田赋征实下的社会弊端
    第一节 制度上的缺陷
        一、税负不均
        二、册籍错乱,手续繁杂
        三、运输路程规划失误
    第二节 执行中的不当
        一、严厉催征,强征强购
        二、浮收摊派,鲜有依据
        三、敲诈勒索,收受包袱
        四、掺假掺杂,盗卖中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第三节 《说文》注本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第三节 形声研究
    第四节 转注研究
    第五节 假借研究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四、《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卷第1—4期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2]《周易时论合编》易哲学思想研究[D]. 许伟. 山东大学, 2021(12)
  • [3]新中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研究[D]. 姚春林. 扬州大学, 2020(04)
  • [4]许慎文化园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D]. 张艺文. 南昌大学, 2020(01)
  • [5]越南阮朝童蒙教育及其嬗变研究[D]. 刘亚琼.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6]《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7]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D]. 孙海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8]抗战时期河南田赋征实研究(1941-1945)[D]. 李向远. 河南大学, 2019(01)
  • [9]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 袁晓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10]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标签:;  ;  ;  ;  ;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总目录2003年1-4期第2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