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国内研究现状述评论文

分析心理学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张 蕾 范红霞 潘 敏

摘要 :分析心理学提供了一种理解整合人类心理和精神的理论与方法。当前,以分析心理学为背景的“核心心理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蓬勃发展。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国内学者在对分析心理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引介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也存在实证研究不够、关注点分布不均衡、各项技术发展差异明显等问题。

关键词 :分析心理学;中国文化;核心心理学

弗洛伊德开启了西方精神分析运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使人类对无意识的探求走入更高的层次。荣格力求把握人类心灵的整体构架,将自性化的发展纳入人类文化的整体演进过程[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分析心理学的“母亲”。近年,以荣格分析心理学为背景的心理分析研究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迅速发展,“安其不安”“安其所安”“安之若命”的心理分析意义日益突显,影响日益深远。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数据及维普网为文献源,对近20年来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对未来的研究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 、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研究

必须明确的是,心理分析涵盖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荣格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3]。1984年,我国心理学史研究的“一代宗师”高觉敷教授重新校对出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对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0世纪90年代,高觉敷教授的学生申荷永前往美国访学,在南伊利诺依图书馆馆藏图书《金花的秘密》中发现了荣格心理学的秘密,即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根深蒂固的渊源关系。1994年,国际荣格心理分析学会主席托马斯·科茨和秘书长默瑞·斯坦对中国进行荣格心理分析的学术交流,为心理分析在中国正式发展开启新篇。分析心理学本身,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之中。申荷永教授在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心理分析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东方哲学的诠释:“心”中有“理”,含心意含美德;“理”中有“心”,为玉为璞,为美为医;“分”中有“明”,含日月心之易理;“析”中有“悉”,尽显采心之意境;恢恢然有其道也。[4]7

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尔·荣格毕生致力于对人类心灵奥秘的探索,创立“有灵魂的心理学”亦是荣格一生的追求。分析心理学是荣格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有其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由“集体无意识”“原型及原型意象”“情结”“人格类型”“自性化”等思想内容组成。分析心理学的主要方法,由最常用的梦的分析方法、最有效的积极想象的方法、最流行的沙盘游戏治疗等临床实践应用技术构成。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影响了当代的哲学和整个人文学科,影响到了当代的科学思想和研究。[5]1

以 “荣格分析心理学”为关键词在CNKI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到国内学者1996年到2018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数量(见图1)。20世纪90年代,荣格分析心理学开始受到国内研究者普遍关注,这一发展趋势与积极心理学在国内的兴起,以及1994年分析心理学在中国正式发展有紧密联系。

过腔在许多研究昆曲音乐的专著中都有不同的叫法,也有学者称之为“拖腔”[2]99。其实,过腔不等于拖腔,两者有区别。

图1 1996 ~2018年国内荣格分析心理学研究论文分布图

二 、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集体无意识是分析心理学体系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我国学者对集体无意识的概念、研究方法及理论背景进行了研究。石文典结合美国及日本等先进脑科学实验,为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心理结构具有遗传性提供了最直接的生物学证据。[15]国内一些学者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潜意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这三个理论各有独到之处,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创建、充实、扩展了潜意识理论。[16-17]赵冬梅、申荷永提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具有重要的解释学方法论意义,有助于理解人类原始思维与现代思维的沟通与融合现象。[18]

(一)儒家思想与分析心理学

儒家伦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在中国长达2 000多年的历史中占有统治地位。杨韶刚将儒家伦理道德与荣格的道德观进行比较,认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为东西方道德观的比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7]Theo A.Cope 将儒学中的“诚”与荣格自性化理论相结合,通过研究中国思想家看待由诚挚达到自我实现这个问题的态度,探索与发展“诚”所包含的心理学意义。[8]1-9

(二)道家思想与分析心理学

首先,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建立相应的咨询与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对数字学术服务进行指导与管理。其次,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学术服务应注重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高校图书馆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第二个层面是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数字学术服务并与用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第三个层面是高校图书馆间合作开展数字学术服务及相关经验交流学习。具体如图1所示。

(三)佛教理论与分析心理学

积极想象是沟通无意识的一种重要方法技术,国内学者对积极想象技术展开了理论研究。武晓艳等在《荣格“积极想象”方法初探》一文中系统阐述了积极想象产生的基本原理。[36]冯建国等基于积极想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将其细化为经典的积极想象与广义的积极想象两部分,指出掌握积极想象与内视等方法的关键在于对单纯觉察意识的把握程度,并且强调身心与心性的整体修养与全方位调整是让无意识自由涌现的根本保障。[37]在积极想象扩展性应用方面,有学者将“积极想象”“催眠”与“自由联想”这三种无意识心理疗法进行了对比[38],也有学者将积极想象技术与沙盘游戏疗法结合,认为沙盘游戏疗法在理论基础和实施方式上继承并发展了积极想象技术[39]。古丽丹从实证角度出发,通过对62名在校学生的团体干预实验及个案研究,证实了积极想象技术的可操作性及其在心理治疗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40]虽然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证明积极想象是探索无意识的重要方法,但积极想象的临床应用操作仍需谨慎对待。

梦的分析与释梦的工作,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中重要的方法。梦像体现释梦理论是由荣格心理学家Robert Bosnak提出的梦工作的身体体验方法,冯建国、陈侃对“梦像体现释梦技术”的理论做了相关阐述与讨论。[46]荣格将来源于集体无意识的梦称为“原型梦”,费涛对荣格原型梦的观点及相关实证研究做了总结分析。[47]国内有学者将弗洛伊德、阿德勒及荣格三者的释梦观进行比较,强调在临床应用中要注意区分三种方法的不同特点。[48]在实证研究方面,陈侃、申荷永以186名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梦的态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中国大学生梦的态度常模,修订了梦的态度量表,结果表明梦的态度和性别因素对心理分析释梦治疗意愿具有预测性。[49]

三 、分析心理学理论研究现状

(一)对“集体无意识”的研究

荣格分析心理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在荣格的整个分析心理学体系中,从理论、方法到实践,都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实际意义。高岚和申荷永认为荣格与中国文化的渊源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汉学家维尔海姆对荣格的影响;维尔海姆与荣格合著的《金花的秘密》;《易经》的启迪和道的体验。[6]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国文化的国粹命脉,儒学、道学、佛学与荣格分析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分析心理学与中国三教文化做了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二)对“原型及原型意象”的研究

沙盘游戏是由瑞士荣格心理分析师多拉·卡尔夫在分析心理学基础上所创立的一种心理分析技术。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1994年对中国的正式访问,开启了沙盘游戏治疗在中国的发展。范红霞最早对沙盘游戏的理论构想、具体操作及适用范围做了相关论述。[41]申荷永等在《沙盘游戏治疗的历史与理论》中对沙盘游戏的发展历史、理论原则等基本问题做了系统的介绍和阐释,并探讨了沙盘游戏在中国发展的意义。[42]在沙盘游戏的实证性研究方面,范国平等通过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前后测对比和访谈法证明了沙盘游戏治疗技术对于幼儿心理治疗的有效性。[43]李北容和申荷永编制了《沙盘游戏意象疗愈体验问卷》,信效度良好,证实了沙盘游戏意象疗愈体验的内容结构有无意识涌现、意识感受激活、记忆再认知三个维度构成。[44]目前,国内沙盘游戏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主要集中在治疗和诊断两个方面。[45]

(三)对“情结、自性、心理类型、共时性”的研究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功能及意义》一文首次系统全面介绍了情结的相关内容。[24]在情结概念的使用方面,有学者对“情结”概念误用现象进行了研究。[25]学者采用实验法研制词语联想软件,为情结存在提供了有力的生理学支持。[26]自性或自性化过程是分析心理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人的自性化发展对于人格完善具有指导意义。[27-29]例如,陈灿锐等运用曼陀罗绘画测试研究自性动力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正相关。[30]人格类型理论在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范国平将荣格人格类型理论与婚姻咨询相结合并进行实践研究[31],但国内对荣格心理类型理论MBTI的研究与应用还有待深入与拓宽[32]。共时性是荣格中后期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创见。研究荣格的共时性理论有助于正确理解荣格心理学的深层含义及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33],中国文化中《易经》与“道”的思想有助于揭示荣格共时性法则的内涵及意义[34],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超心理学现象,也可以从共时性中获得思考[35]

四 、分析心理学方法研究现状

(一)对“积极想象”的研究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我国研究者将分析心理学与佛教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二者有相通之处。[13]但也有学者认为荣格心理学与佛教理论(包括唯识学)之间的差异大于相似,不能不加区别地将荣格理论与佛教理论相结合,而应当谨慎对待。[14]

中国道家思想孕育了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及方法技术,一些学者认为荣格对《易经》《金花的秘密》等著作所进行的独特诠释和解读,不仅在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进行了心理学尝试,还在客观上推动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以及心理学本土化的进程。[9-10]我国一些学者将分析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和“道”的思想蕴涵进行比较研究。例如,皮华英等认为人格个性化过程实际就是“道”之复归的过程,它体现了老子天人合一的理想。[11]再如,张利燕在系统分析了分析心理学与道家的渊源后,从人格目标、人格结构的协调关系和人格类型三方面阐述了分析心理学与道家的联系。[12]

(二)对“沙盘游戏疗法”的研究

国内关于原型的理论研究多集中在哲学与美学领域。范红霞在《母亲意象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心理分析及实证研究》一文中从心理学角度对荣格的原型意象进行了探讨。[19]在众多原型意象中,“人格面具”与“阴影”这两种原型意象多受研究者关注。[20-23]除了对荣格经典原型意象的研究,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型意象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如《聊斋志异中的阿尼玛原型》《夸父意象的原型分析》《诗经中桑意象的原型分析》《荣格原型理论与中国月亮意象之比较研究》《中国上古神话的原型分析》等,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与阐释中国本土化文化的原型意象发展。

(三)对“梦的分析”的研究

“不食周粟”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历史典故,在我们今天的研究中有必要对它做一次重新的审视。既然天下宗周,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天下岂有化外之地,亦何来化外之民,首阳抑何尝不属周土,采薇而食,岂非周粟乎?所以,这里所谓的“周”,绝非地理概念之谓,在遗民的道德底线和心理防线中,更多地应该是在政权、政治概念层面的延伸和拓展。

(四)对“绘画治疗”的研究

曼陀罗绘画技术由荣格从东方宗教引入到西方心理学中,作为一种艺术性表达治疗方式,已在西方国家广泛使用。在我国,对曼陀罗绘画技术的理论探讨及应用才刚刚起步。陈灿锐、高艳红在《曼陀罗绘画对自我和谐的评估与干预》中阐述了曼陀罗绘画心理治疗的理论及研究进展,并提出曼陀罗绘画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心理治疗技术,具有评估自我和谐和促进自我和谐的功能。[50]国内一些研究者对曼陀罗绘画技术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陈曦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分析法,对104名有焦虑症状的高中生进行彩绘曼陀罗绘画治疗,研究发现,曼陀罗绘画对调节高中生的焦虑情绪有显著作用。[51]禄晓平、陈青萍等人运用曼陀罗绘画治疗方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曼陀罗绘画对自闭症儿童的整体心理功能及语言发展有促进性效果。[52]

五 、讨论与展望

美国加州整合学院院长莱明、范登戴尔在1998年“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的致辞中说:“荣格心理学提供了一种理解与整合人类心理与精神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文化以及个体的研究,人类的心理与精神得以展现。然而,亚洲丰富的象征意义与理论,尚没有被充分地整合到荣格的心理学体系中。当然,荣格本人十分欣赏《易经》《金花的秘密》《西藏度亡经》等丰富资源,但是,荣格的欣赏,也是对下代学者们继续探索的期望。”[53]10-11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已过去20年了,荣格分析心理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研究者,致力于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现今,研究趋势本土化且不乏创新突破理念。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研究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从中国文化与分析心理学之间的结合应用来看,将中国文化深入到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中,体现了发展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及心理体验的内在需求。然而汉字、道家哲学、禅宗哲学、《易经》等中国文化瑰宝的价值还未被充分开发,与分析心理学的结合力度不够,未来应加强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的探索。从分析心理学理论研究来看,大部分核心概念已被注意到并且有一定的理论探讨,但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结合分析心理学方法加强实证研究,有助于临床心理治疗的发展。从分析心理学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者关注点分布不均衡,各项技术发展差异明显。沙盘游戏治疗因其特有的使用优势而受到国内研究者广泛关注,但被荣格称为最有效的积极想象技术和最常用的释梦工作方法,在临床研究应用方面却略显逊色。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各项分析心理学方法技术应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应致力于在实践应用中探索符合国人文化传统的本土化治疗体系,为提高国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服务。

添加ε-PL除了具有防腐作用外,还有利于保持产品色泽。秦芸桦等[21]采用ε-PL对鲜切竹笋进行处理,研究发现经处理过的鲜切竹笋L值和a值均高于对照,有利于保持竹笋色泽。

高新技术供应链信息共享作为供应链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对供应链间各成员企业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信息共享评价指标体系中,较多为定性的指标,因此拟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实验数据,运用DEA方法具体从规模效率、规模收益、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DEA方法一方面可以对DMU的相对效率给出评价和测算,另一方面还可以表明DMU不是有效性的原因以及改进空间。该方法运用的是帕累托最优原理,通过投入、产出判断标准进行衡量,只有两种判断标准都被拒绝时,该决策单元才是完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

[1] 于鉴夫.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J].心理学探新, 1987(12):87-93.

[2]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 2003(3):321-327.

[3] 科茨.荣格心理分析师:比较与历史的视野[M].古丽丹,何琴,译.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4] 申荷永.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 申荷永. 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6] 高岚,申荷永.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J].心理学报, 1998(2):219-223.

[7] 杨韶刚.儒家伦理的基德和荣格的道德观[J].心理学探新,2007(4):3-7.

[8] COPE T A. 儒学中的“诚”及其在心理学和心理分析中的意义[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9] 汪新建,俞容龄.荣格与《易经》: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心理学尝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7-110.

[10] 彭鹏.荣格心理学与道家思想[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2):34-38.

[11] 皮华英,甘利婷.荣格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中“道”的思想蕴涵[J].求索,2008(8):116-118.

[12] 张利燕.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道家文化渊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5):19-22.

[13] 张海滨.佛教唯识学与荣格人格发展理论的比较研究[J].宗教学研究,2008(3):177-180.

[14] 林国良,管文仙.荣格心理学与佛教唯识学思想之异同[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120-131.

[15] 石文典.荣格未完成的历程:集体无意识学说——为荣格及其学说正名[J].宁夏社会科学,1991(1):86-91.

[16] 姚本先.潜意识理论发生发展探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78-84.

[17] 潘光花,隋美荣.潜意识理论发展的三大里程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84-87.

[18] 赵冬梅,申荷永.解释学与荣格心理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9-102.

[19] 范红霞. 母亲意象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心理分析及实证研究[D].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2008.

[20] 范红霞,程钢,马逸群.人格阴影的形成、表现及面对阴影的态度[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10):50-54.

[21] 霍树云,徐慧.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阴影”的探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3):14-15.

[22] 黄俊萍.希腊神话中神的阴影人格[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113-115.

[23] 张日升,邓小龙.荣格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的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56-58.

[24] 范红霞,申荷永,李北容.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功能及意义[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 (4):310-313.

[25] 赵书霞,刘立国.荣格的情结理论及其对情结概念使用的修正[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17-19.

[26] 宋旻烨,俞守义.词语联想软件对大学生情结心理的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5):738-740.

[27] 范红霞,高岚,申荷永.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人”及其发展[J].教育研究,2006(9):70-73.

[28] 黄娟娟.论荣格分析心理学中人的自性化发展[J].社会心理科学,2015(1):11-14.

[29] 陈灿锐,申荷永.荣格与后荣格学派自性观[J].心理学探新,2011(5):391-396.

[30] 陈灿锐,黄嘉健,尚鹤睿.自性动力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 (4):601-604.

[31] 范国平.荣格人格类型理论在婚姻咨询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3.

[32] 田凌飞.荣格心理类型理论与量表的历史发展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6):746-748.

[33] 周一骑,李敏.荣格“共时性”法则探析[J].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2002(S2):116-122.

[34] 鲁庆中, 王方. 一种对于《易》与“道”的解读:兼论荣格的共时性法则[J]. 中州学刊, 2000(6):49-55.

[35] 杨乐.“共时性”与超心理学[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3):5-6.

[36] 武晓艳,申荷永.荣格“积极想象”方法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6):780-782.

[37] 冯建国,申荷永,刘晓明.论直接深入无意识的积极想象与内视方法:兼论作为单纯觉察的意识[J].心理科学,2010(1):238-240.

[38] 李北容,宋斌,申荷永.积极想象的理解与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2(4):608-615.

[39] 蔡成后,刘姿君.荣格积极想象技术与沙盘游戏疗法[J].教育导刊,2010(1):57-60.

[40] 古丽丹.积极想象技术在音乐治疗中运用的探索[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41] 范红霞.关于“沙盘游戏疗法”的初步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4):252-253.

[42] 申荷永,陈侃,高岚.沙盘游戏治疗的历史与理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24-128.

[43] 范国平,高岚,李江雪.沙盘游戏的理论分析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 (2):51-54.

[44] 李北容,申荷永.沙盘游戏意象疗愈体验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 (6):752-755.

[45] 吴荔荔,刘涛生.沙盘游戏的实证研究及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4):624-627.

[46] 冯建国,陈侃.“梦像体现释梦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研究[C]//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47] 费涛.荣格原型梦的观点及相关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7):9-13.

[48] 徐凯.弗洛伊德、荣格与阿德勒的释梦观比较[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4):245-249.

[49] 陈侃,申荷永.大学生对心理分析释梦治疗的接纳意愿及其相关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1-104.

[50] 陈灿锐,高艳红.曼陀罗绘画对自我和谐的评估与干预[J].教育导刊,2014(1):35-38.

[51] 陈曦.彩绘曼陀罗对高中生焦虑情绪干预的研究[D].临汾: 山西师范大学,2013.

[52] 禄晓平,陈青萍,明兰.曼陀罗绘画疗法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效能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7 (8):1179-1182.

[53] 申荷永.灵性:分析与体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Analysis Psychology in China

ZHANG Leia, FAN Hongxiab, PAN Minc

(a .c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b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Shanxi University )

Abstract : Analytical psychology provides a theory and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psychology and spirit. At present,“psychology of the heart: mental analysis and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background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is flourishing in China. Analytical psychology has deep roots in Chinese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basic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domestic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However,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mpirical research,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concerns, and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technologies.

Key words : analytical psychology; Chinese culture; psychology of the heart

作者简介 :张蕾,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范红霞,心理学博士,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敏,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 :1006-2920(2019)01-0075-06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9.01.014

(责任编辑 孟俊红 )

标签:;  ;  ;  ;  ;  

分析心理学国内研究现状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