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到群众活动之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群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不懈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重要体现,是使两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和造就“四有”社会主义公民的重要途径。
一、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注入到群众活动之中,才有生命力和活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宽、内容丰富、门类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推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创造,形成有利于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精神文明建设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只有注入到群众活动之中,才有生命力。
把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到群众活动之中,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一根本任务只有在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完全融会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才能找到前进的动力,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蚀;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与陋习也会沉渣泛起;市场经济给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其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可能模糊、减弱和动摇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诱发追名逐利、投机钻营等不正之风。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如何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全党都要认真研究、认真解决”。研究和解决这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需要教育,需要灌输,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更需要广大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启迪,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水准,养成文明习惯。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对自己亲手创造的新生活,共同培育的新风尚产生亲切感,才能筑起抵御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侵蚀的坚实基础。
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是精神文明深入持久发展的内在原因。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主要是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贯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最终都落脚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主导力量。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和所展示的美好前景,已经并且还将进一步激发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到建设新生活的行列之中。内容决定形式,把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到群众活动之中,是精神文明的内容所决定的。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就使精神文明各项内容建立在人民群众强大的内需力的基础上,从而得到深入持久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党的领导干部要讲政治,从根本上说,讲政治就是要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就是讲政治的根本要求,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更要注意把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作为主要内容和检验标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亿万人民群众自觉的行动,从一个又一个英雄模范人物的产生,到一批又一批模范群体的出现,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群众对创造新生活的向往,对更高思想境界的追求,不断丰富着精神文明的内容,是精神文明成为时代波澜壮阔的洪流,生生不息,永不枯竭的源泉。任何外加的、强迫性的行政命令,都不可能使精神文明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和广泛普及。
人民群众的无穷创造力,是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到新水平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列宁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群众中蕴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有建设美好新生活的热烈追求,有对高尚品德情操的向往,有对经济体制转变中出现的各种不正之风的强烈不满,因而,他们这些思想情绪总要在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体现出来。把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到群众活动之中,就可以将群众中自发分散的力量汇聚起来,群策群力,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群众性“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再发展到文明单位创建活动,都是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不断深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要积极支持和鼓励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群众性建设活动的新经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出新思路、新办法。
二、通过多种途径,调动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通过人们自觉的努力,才能建立起来。把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到群众活动之中,需要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积极组织,通过多种途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大连近些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看,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
一是,抓住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从群众身边的事做起,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同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精神文明建设,从贴近群众生活的事情着手,让群众亲身感受和享受精神文明的成果,就会调动他们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一切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的工作方针。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为了解决群众关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服务问题,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我们总结了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广泛开展“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活动,组织广大职工立足本职,把雷锋精神扎根于现代化建设的每个平凡岗位,渗透到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每一步实践中。全市7万个学雷锋队组常年活跃在城乡。在全省规范服务竞赛评比中, 我市24个行业参赛,21个获优秀,涌现出全国十佳储蓄所、全国职业道德十佳标兵和十佳标兵单位。一项精神文明活动从一个单位搞起来,由于贴近群众,迅速成为一个行业、几个行业,几万人、几十万人的自觉行动,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对我们进一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有深刻的启示。
二是,抓住载体,精心设计,使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常年不断,活水长流。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创新形式,精心设计载体,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就会窒息,因此必须精心设计一些群众喜闻乐见、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生动的形式达到和谐统一。要通过各种载体把广大群众中蕴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为了在企业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作用,1988年以来我市开展了“塑造主人形象”活动。几年来我们抓住这个载体,不断充实内容,从“明确主人权益、增强主人意识、提高主人技能、体现主人行为、展示主人风貌”,到“投身市场经济,再塑主人形象”,再到选树“百名主人明星”,使这项活动不断延伸,帮助广大职工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中的利益调整,更好地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三是,建立经常性活动机制,提高群众性创建文明单位水平。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还要对一些群众满意、确有实效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建立健全活动机制,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总结、有评比,引入竞争机制,长期坚持下去,使之不断充实、完善,以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是大连的传统特色活动。几年来,我们注重在完善上下功夫,重新修订了《大连市精神文明区市县评比管理办法》,推动这项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各区市县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开展了两个文明建设“双百分竞赛”活动,进一步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由此带动了军民警民共建活动和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区街文化活动的开展,经过几年努力,全市已有700多个省市级精神文明单位,2000多个区县级精神文明单位。
四是,建立规范,加强管理,让群众在活动中养成文明习惯。相当程度的社会道德水准,是一个健康运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备基础和基本保障。要把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既要靠教育,更要靠实践,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和训练,才能在群众中扎下根来。我市从1988年起开始实施道德建设十年工程。先用三年时间对全市职工进行职业道德基础训练,共培训58万人,提高了广大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受到国家教委的肯定。1994年,全市又开始进行了社会公德常识培训,市里统一编写教材,对16—60岁公民进行社会公德基础培训,已有百万市民受到教育,20多万人通过了基础考试。市政府颁布了《大连市市民文明守则》,全市1065所文明市民学校举办各类讲座6300多次,电视台还通过《长镜头》栏目进行形象化演示,增强了广大市民的现代文明意识。
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把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到新的水平,必须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着重围绕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不断提出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路子,使内容更加充实,形式丰富多彩,使广大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有一种时代感、新鲜感,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影响力不断得到发挥,不断形成新的声势和高潮。
坚持以党政机关的模范行动,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艰苦工作,组织和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是各级党政机关担负的重大责任。探索和丰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首先要发挥党政机关的表率作用。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要利用“双休日”,每月开展一次“星期六义务奉献日”活动。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主题,体现党政机关的模范作用。如今年1 月份开展的“送温暖活动日”,主题是“动真情,办实事,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全市五大机关的领导和广大干部,当天走访了4000多贫困户家庭,捐赠慰问金130多万元和价值90多万元的生活用品。 认真组织这项活动,使之逐步由党政机关推向全社会,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在全市形成乐于奉献、倡导文明的风尚。
坚持把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作为工程建设来抓,一项一项落到实处。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水平,必须像抓重点工程那样,一个一个列项目,抓落实。我市制定的今后五年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提出了实施十大工程的目标,主要有“语言美工程、文明乘车工程、文明出租车工程、护绿工程、主人翁形象工程、巾帼文明工程、青年文明工程、学生社会实践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和敬老认亲送温暖工程”。十大工程由各部门分工负责,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全市每年集中抓几项,力求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