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溢出效应及防范对策_金融论文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溢出效应及防范对策_金融论文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波及效应及防范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对策论文,效应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波及效应评估

(一)近期应关注国外危机引发国内风险的金融环境传递效应

1.银行不良债权因金融危机所产生的“放大”效应,应引起足够重视,截止目前,中国还没有开放短期资本市场,我国金融市场上外国资本还没有达到自由进出的程度,因此,国内有人认为,中国不会发生像东南亚那样的金融危机。但是,从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看,我们决不能低估一国银行不良债权在抵御国外金融危机时所产生的“放大”效应的负面影响。如果说,泰国银行的不良债权还不足以说明泰铢贬值的全部原因的话。那么,韩国1997年下半年国内工业巨头破产,导致银行背负巨额呆坏账运行,在遭受国际投机资本大肆阻击韩元的两面夹击下,银行不良债权波及汇市、股市的“放大”效应,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对我国来说是非常值得警醒和借鉴的。据最新统计,韩国各家银行目前的呆帐、坏帐总额已达52兆韩元,约合520亿美元, 占这些银行资产总额的17%,约占韩国GNP的18.9%。这些银行不良资产, 在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和国际金融相对稳定时期,并不构成该国动荡的现实因素,而当经济发展到不能承受银行不良资产的阶段,或者遇上国际金融领域的风吹草动时期,“马太”效应会使银行这部分不良资产,放大到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进而引发全盘的金融危机。

2.以不变应万变的相对固定钉住汇率制,将加大中央银行的调控成本。1994年1月以来,我国顺利地通过汇率并轨, 实行有管理的泛动汇率制度。应该说,这次汇率制度改革是成功的,虽然人民币汇率曾一度达到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而现在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但是这种钉住某一货币的改良固定汇率制度,不仅会使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空间缩小,而且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定值机制大打折扣。在当今浮动汇率已成为国际主流汇率制度条件下,人为地固定本币与美元之间的比价,使得本币强弱过分依赖于被钉住国的经济表现。一旦两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会使得通过钉住汇率制的传递效应波及金融领域酿成危机,这也是这次亚洲各国金融危机的重要教训。考察亚洲各钉住国中央银行与国际投机资本,至少在以下两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一是资金实力存在差距。在全球每天多达1.2万亿美元交易中, 除极小部分为贸易往来和投资交易外,绝大部分是国际投机资本交易。加之各国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工具的广泛运用,更方便了投机性外汇交易。亚洲各国90年代以来为达到干预外汇市场预期目标,所动用的外汇头寸已数倍于以往的年份。由于资产安排等各方面的原因,亚洲各国央行实际可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的头寸,大都低于其外汇储备余额。为数不多的干预资金依托钉住汇率制,去对付规模难测的投机资本,其结果必然是杯水车薪。二是应变能力和速度存在差距。当代金融领域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国际套利资本,利用各国利率差别或预期的汇率变动,逢高抛出以待低价买进,逢低买入以等高价卖出。这种灵活的应变能力与中央银行市场干预迟钝,多国央行协调干预环节多、手续复杂,多边回收购协议面临本区域多种货币受冲击,成效大打折扣形成了鲜明对照。一旦央行在付出高昂成本使用其调控手段仍遇到重重困难,不得不放弃本币与强势货币汇率挂钩时,往往会导致巨大的金融震荡,甚至动摇了本币信心。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结构与金融自由化进程将产生重要影响

1.亚洲各国此次金融危机,将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重要影响,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可逆转地进入调整期。我国每年都要从东南亚进口大量橡胶、木材等初级产品,从韩国和日本进口化纤和涂料原料及机械设备等产品,这些国家货币贬值,势必增加上述产品对我国出口,这对我国化工、木材、机械等行业无疑带来一定冲击。从出口结构看,我国每年向东南亚、日、韩等国出口水泥、建材、烧碱等无机化工产品,日本还是我国第二大服装出口市场。此次金融危机使得日元、韩元及东南亚各国货币大幅度贬值,这些国家货币购买力削弱,加上其国内经济不振,必然会减少对我国出口产品需求。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下半年,目前还在发展中,其最终结局还有待于事态的演变。虽然国际社会和国际基金组织进行了干预,但成效仍未见明显好转。因此,可以断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相对集中于港澳、东南亚及亚太区域的进出口市场,将不可避免地进入衰退期,尤其是在出口市场上,出口增长速度将明显放慢,许多质次价高的出口商品,将被迫退出这一市场。在进口方面,虽然国内急需进口的工业原材料会有大幅度增长,但进口产品流量和规模不至于构成进出口逆差的主要因素。与此相关的国内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电子、化工及纺织等行业,受此金融危机带来的进出口贸易冲击影响较大。同时,这些行业面临的由产品结构升级,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也会越大。

2.高估金融自由化改革对本国资本形成的意义,在国内金融改革尚未完成之前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必然断送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改革成果,引发金融危机。观察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处理好金融改革开放与金融体系长期稳定的关系。由于东南亚各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长期在政府保护之下,金融产品和银行信贷由政府指导定价和发放,必然产生缺乏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在经济追求高增长目标下,各国都实施了过度依赖外资的外向型发展战略。结果是政府财政赤字加大,通货膨胀率上升,内部金融和外部金融都隐藏着结构不稳定性。此时,东南亚各国本应首先加紧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再实施金融对外开放。可是,为了与香港、日本、韩国及东盟内部相互竞争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吸引更多的外资支持本国出口导向型战略,东南亚各国竞相通过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来刺激本国的经济,使得外部条件改变后的国内金融不稳定性,终酿成危机。自1994年以来,我国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在资本市场方面只有B股有条件地允许境外资金进入,而在股市、 基金、期货、债券、外汇等市场上,是采取了谨慎的开放步骤。但也应看到,我国政府承诺到本世纪末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金融改革目标,这必然会引起国际游资的关注和伺机运作,对于这点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特别是近期境外基金持有的B股,呈被减仓的抛售对象, 足以说明国际投机机构会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动荡局势,对像我国这样实行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新兴市场,实施外汇、证券市场联动运作冲击,以便从中牟取利益。

二、我国防范亚洲金融危机的对策

依据上述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波及效应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际经济接轨步伐的加快,国际金融领域危机的潜在和现实因素将会通过日益密切的国际联系而渗透到我国。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看,为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在我国的蔓延,我们必须立足于国内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一切干扰金融秩序或动摇货币信用关系的漏洞,要坚决堵塞。具体有以下对策:

(一)采用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汇率政策,把国际套利资本引起的汇率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自从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崩溃以后,世界各国相继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和钉住汇率制度,多数发展中国家是采取了钉住美元、法国法郎或自选货币蓝子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各国对汇率政策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从理论上说,实行浮动汇率制国家是其调节国际收支的主要手段,当一国经常帐户收支出现逆差时,该国货币汇率就自动下跌,于是有利于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贸易收支和经常帐户到改善。亚洲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多数采取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由此造成汇率机制的僵硬,不愿变更其货币的汇率平价。如接受本国货币贬值,担心会被人视为政策失败,如将本国货币升值,又顾虑会影响本国的出口竞争力。这种汇率调整的不及时,必然助长了国际金融投机的盛行。尤其是那些钉住美元汇率,又持有美元单一国际储备货币的国家,由于“铸币税”的原因,当美国利用美元负债来弥补其国际收支赤字时,就会造成这些国家的实际资源向美国转移。我国目前实行的仍是钉住美元汇率制度,虽然近年连续三次下调利率,阻止了1994—1995年间由于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缺乏弹性,外资利用利息差赚取5个百分点以上的利息收入势头。 但是也应看到,今后我国汇率政策选择空间不会太大,这既要提高人民币信用度,稳定币值,增强投资者信心;又要防止国际套利资本异常活跃,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外经济状况,及时调整汇率和利率。因此,建立一套稳健的货币制度和灵活应变的钉住自选货币篮子的汇率调节政策,有利于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利率,从而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和灵活性。从钉住美元汇率制转向钉住“篮子”汇率制,也是顺应当今国际汇率制度演变趋势。在这一汇率机制转换之前,尽量做到在钉住美元的同时,保持汇率有较大的弹性和调整余地,以避免国际游资对我国的冲击。

(二)加快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合理引导外资投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及海外投资能力

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启示是,国际投机资本之所以不选择欧美金融市场作为炒作攻击的突破口,而直指东南亚国家,关键是看准这些国家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作后盾。今后我国要把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合理引导外资投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加快吸收跨国公司来华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改造传统产业的直接投资项目。尽快改变当前制成品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居多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优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结构,增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根本上提高出口主要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风云变化的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承诺到2000年进口关税降到10%,此次亚洲金融危机造成许多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这必然对我国进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在实施降低关税保护力度的情况下,我国要重新调整进口商品结构,尽量利用此调整进口的刺激效应,促进有市场需求的国内产业扩张、培植具世界领先水平的主导产品,为21世纪形成出口战略主导产业奠定物质基础。

此次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各国币值贬值将大大提高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由于这些国家和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大体类同,无疑会挤占我国部分出口份额。因此,国内加工贸易因比重过高而无新开发市场所产生的生产能力闲置问题,将会更为突出。我国应充分利用这次机遇,不失时机地把部分加工贸易企业转移到境外生产。这既可减少因加工贸易顺差过多引发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磨擦,又可利用比较优势,扩大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投资贸易合作。

(三)强化资本项目管理,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与协调,实施渐进金融自由化改革目标,以规避国际金融风险

此次亚洲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教训莫过于发展中国家提早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放松对资本项目管理,提前实现本国货币的可自由兑换,从而导致了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的重大杠杆货币政策的失效。我国到1996年底,已成功地初步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完成了金融自由化的第一阶段目标。随着改革开放中资本市场的扩大,对资本项目还需加强管理。在稳步推进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与金融资产实力,采取循序渐进的逐步放开资本市场战略步骤。当前,更要防止采取“关门大吉”的办法来消极对待国际金融风险。我们要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开放力度,尤为注意引进国外金融业先进的经营方式和优良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在金融的关键领域,国家货币当局必须持有最终控制及行政否决权。

中国金融业的日益开放,决不能脱离当代国际金融监管与协调,这往往是防止和解决国际金融风波的重要通道。我们必须在积极对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交易活动监测的同时,加强参与亚太乃至全球的金融监管与合作。我们还应严格遵守,能确保国际银行体系,在国际金融风浪中平稳运营的银行国际监督标准——“巴塞尔协议”。通过建立应付突发性金融危机的防范机制,以增加我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标签:;  ;  ;  ;  ;  ;  ;  ;  ;  ;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溢出效应及防范对策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