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搞好区域地理教学——以新课程鲁教版必修三模块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意图论文,以新论文,模块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按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鲁教版“必修三”模块包含“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一个是区域地理,一个是技术地理,性质完全不同。虽然两者有一定联系,但难以进行有机地整合,如果仅仅将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区域研究的一种手段,显然降低了“课程标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而生硬地将两部分内容并列放在同一册教材中,又会明显地感觉不协调。鲁教版“必修三”通过结构创新,巧妙地将地理信息技术内容以“单元活动”的形式分散到必修各模块中,通过不同的专题加强了技术地理与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加强了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同时真正使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成为贯穿教材始终的一条主线。把可持续发展理论安排在区域地理之中是鲁教版“必修三”的创新之处和一大亮点。
二、深化“案例”教学
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解决区域中的实际问题,是区域地理教学的主体和落脚点。鲁教版“必修三”模块教材以区域为依托,在解决区域具体问题过程中,使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六个“案例”中,一个是南水北调,通过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反映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其他五个都是具体区域。这五个区域选择的区域划分方法不同,类型各异,有的是一个地形区(黄土高原),有的是一个完整的流域(长江流域),有的是一个行政区(东北地区),有的是一个经济区(珠江三角洲),使得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分析它们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的不同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学生深入了解了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能源与矿产资源开发、农业持续发展、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这些正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过程与方法。既然教材大量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呈现学习内容,教学中就必须加强“案例”教学研究,掌握其基本规律和一般要求,探索出具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注重学法指导
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鲁教版“必修三”模块教材一个显著的特色。无论从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还是具体区域案例的选择,都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
1.从教材四个“单元活动”看,有三个是以区域学习方法为主题。第一单元为“学会分析区域差异”,明确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区域研究的基础,区域差异的比较是区域学习的常用方法。通过比较才能认清区域的优势与不足,找到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进而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性;第二单元为“学会小区域调查”,区域研究应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上,否则可能会失去真实性,区域调查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第四单元为“探究区域开发与整治”,区域开发与整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虽然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也各不相同,但从中可归纳出分析、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分析区域特征,研究区域开发与整治的背景——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制定具体开发与整治措施。这些方法既是区域研究的方法,也应成为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对于开展探究学习更为重要。
2.从具体内容的文本呈现方式看,亦体现出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运用。例如,第一单元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分别位于亚欧大陆东西两侧、同属于经济发达国家的两个岛国——日本和英国进行比较。教材以地图(地形图、工业和矿产分布图、产业结构图等)为先导,列表分析了两个国家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这种分析比较过程,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方法的引导过程,使学生知道比较法(横向比较)和综合法是区域地理学习的两种重要方法。
以往的区域地理,往往侧重于区域某一个阶段(主要是现阶段)自然状况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其不足之处是学生对区域知识缺乏纵向比较,不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区域进行整体上的学习和把握。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以美国五大湖地区工业发展为例,把区域发展分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分析各阶段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从发展过程上对区域进行动态研究,这是一种纵向的比较法。这样,通过不同案例的学习,学生不但丰富了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同时也熟悉并进而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四、开展探究学习
鲁教版“必修三”模块教材重视创设探究学习情境,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1.在每一节内容中间都穿插了数目不等的“活动”,这些活动大多具有探究性。例如,第一单元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在学习比较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后,教材安排了一个“查阅资料,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完成下表”的活动;第二单元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要求学生计算并分析水泥厂粉尘污染造成的农业损失,另一个要求分析判断柳林村和梨树村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哪一个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此可见,“活动”内容的设计并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机械训练,而是要求学生学会主动获取信息,并用来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这无疑需要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
2.“单元活动”同单元主题内容相配合,有明确的探究活动要求。“单元活动”课既可作为专题独立成节,同时又分散了本单元的部分必修知识点,与单元内容联系密切。例如,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单元活动”内容安排为“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同前三节内容紧密相承,可以认为是从更高的层次上来学习和认识区域。其后设计的“活动”是贵州、湖北、上海三个省市的综合比较,三个省市分属三个经济地带,学生能够通过活动运用刚刚学到的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得出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再如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单元活动为“探究区域开发与整治”,也与所在单元内容相关联,后面的“活动”则要求“参考活动实例,收集学校所在县(市)的资料,分析当地区域特征,针对区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治措施,并撰写专题报告”。
3.通过案例教学,再配合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从个别到一般,不但使学生学会获取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掌握有规律性的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将有关理论和具体知识应用于实践,实现“学以致用”。例如,第一单元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正文以美国五大湖工业区钢都“匹兹堡”发展为例,揭示了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与此呼应,课后“活动”让学生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大庆的区域发展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并对大庆的“二次创业”提出设想和建议。
鲁教版“必修三”模块教材的编写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和组合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区域地理内容,再加上其新颖的创意、灵活的呈现方式,使其区域地理教材具有鲜明的特色。教师只要对照“课程标准”要求,认真分析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材,同时积极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一定可以完成好区域地理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