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现象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探析论文

逆全球化现象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探析论文

逆全球化现象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探析

文/任晓聪 和军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贸易增速持续放缓,并且仍面临着继续下行的风险。同时,随着平民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呼声愈来愈强烈,越来越多国家的政策偏向于内顾,一时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美国2016年的大选中所表现出的内部阶层分裂与社会分裂问题,使人们更加质疑全球化发展成果,逆经济全球化现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愈演愈烈。欧美等国不断紧缩的移民政策以及不断退出多边合作框架等一系列行为,也印证了逆经济全球化现象加剧的趋势和逆全球化苗头的崛起。G 20国集团在2015年实施贸易保护措施为599项,美国从2008年11月到2016年5月实施贸易保护措施高达636项,英国全民公投脱欧、乌克兰危机、美国主动向中国挑起贸易战以及特朗普政府奉行并积极推行的“美国优先”的贸易保护主义战略正是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确定形势大大增强等,这些世界局势给新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不可预估的风险和挑战。由此,国内众多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机理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文献回顾

(一)逆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和本质

逆经济全球化现象涵盖范围较广、涉及的维度较多,陈伟光、蔡伟宏(2017)基于波拉尼“双向运动”的理论视角构建研究框架,指出逆经济全球化是市场力量释放和社会冲突累积“双向运动”的结果;高柏(2016)基于组织生态学视角揭示出组织内部的强大惯性是逆经济全球化因果机制的重要根源,并从组织制度学派视角具体分析该惯性的来源和作用形式;唐解云(2017)以马克思、恩格斯人性论为理论基础,提出“逆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失语”,是人性发展在多维度中的阶段性特征;钱俊君、苏杨(2009)从经济生态系统发展的研究角度出发,将全球化及逆全球化理解为全球经济生态在发展-整合力与危机-分化力等两种作用力推动下的两个演化环节。

(二)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机制

首先,在利益分配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世界财富分配不均日益明显,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中,部分收益群体与利益受损群体之间的矛盾逐步推动了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其次,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发达的制造业国家在比较优势的指引下,将大量制造业、生产部门向海外转移。对于欧美日等国而言,在国内失业率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国内蓝领工人则成为了逆全球化发展的推动力;最后,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在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时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家。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指引者”必然将采取“措施”,不愿意继续开展多边贸易,转而发展更为利己的双边贸易。

(三)逆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

当前,逆经济全球化浪潮为何会在欧美等国家愈演愈烈?孙伊然(2017)认为这是收益分配不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浪潮中进一步加剧所致,即相较于资本所有者的超额收益大幅增加,处于中产、中下阶层的大部分群体的收益却相对减少,甚至被利益分配拒之门外,损失惨重且未得到补偿的利益受损者们便通过公民投票选举等行动形成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支持力量者;陈伟光、蔡伟宏(2017)认为,收益分配不均的群体之间的不公平冲突上升至政治层面的紧张、矛盾则是逆经济全球化浪潮必然兴起的微观原因;高柏(2016)则认为,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组织内部结构具有强大的路径依赖性以及人类对旧方法的强烈的依赖使得政治、经济等各种维度的政策调整难以为继,从根源上造成了逆经济全球化现象的阶段性存在。

(四)逆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发展与应对之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当前的逆经济全球化只是各个阶级之间、国与国之间等各种利益群体、主体之间的博弈,和平、有序、共同发展的趋势仍然不会改变。尽管学者们一直认为,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开放、共赢的全球生态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必不可少,所以其难以被根本逆转,如何科学、有效、快速应对局部经济全球化逆转现象,学者们从不同路径分别提出了相关对策。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面对逆全球化问题通常采用两种策略,一是实行贸易保护,二是开展再工业化。陈伟光、蔡伟宏(2017)认为,为解决当前的经济全球化逆转现象,重新建立具有国家科学合理的干预性质的“内嵌自由主义”是最优路径,在该模式下,各个国家之间均衡发展(利益受损国家能够得到优惠对待),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公平分配,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何伟文(2018)认为,逆经济全球化的根源是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由资本主导,而资本运动规律存在难以消除的内在矛盾,因此,健康的经济全球化需要转型为由倡导共同发展的社会主导。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逆全球化产生基础:一种框架分析

(一)基于实践哲学观的理论分析

长期以来,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控下,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获取无限的资本增值而致力于发展具有高额利润的创新技术产业、金融经济产业,涉足高端设计领域,将利润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如此的全球化分工导致欧美等发达国家中产生了始料未及的严重后果:一是严重的“去工业化”导致工业工人的就业岗位转移至他国;二是 “高端、科技产业”发展成本较高、风险系数较大、周期性较长,出口商品额远低于进口商品额,导致贸易逆差的逐渐拉大。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便将上述异常的形势对比归咎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世界市场中的责任缺失,进而开始了逆经济全球化等抵制行动。

(二)基于政治学角度的理论分析

第五,既然旅游的本质是见异思迁,那么“异”地空间的存在,也即地方性,是旅游得以繁荣的基础,所以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侧重于不同“地方”的地方性和场所精神,这个问题在大刀阔斧地推进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国尤其重要,因为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失去其地方性和独特性。这事关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景区的规划、城市规划、绿道和步行道的建设、旅游资源的认识和界定乃至社会制度(如户籍制度)的设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使生活更美好的目的。

2.拓宽绿色通道范围。在活畜禽流通免收过路费的基础上,对鲜畜禽产品运输及当日当次返空车辆实行“绿色通道”。

(三)基于价值规律和资本增值的理论分析

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逆经济全球化有着必然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从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出发,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即“整个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迅速扩大统治、影响范围,世界市场也随之快速形成,各民族、国家普遍开始了跨民族、跨国家的全球联络交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尽管资本主义开启了世界历史,但资产阶级并不能成为世界历史的最终承担者(孔令栋,2002)。从金融发展角度来看,曾出现过两次逆全球化现象。第一次是1931年英镑金本位制度的终结,并由此展开了金融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贸易战争,暂缓了全球化发展的进程。第二次则是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后,以退出TPP、提高边境税、改变移民政策等多种带有贸易保护色彩的策略为代表。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历程和金融扩张角度出发,可以看出:当全球化发展程度提升时,传统的经济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已经比不上后进国家。因此,经济发达国家的收益与利润在不断减少。

(四)基于历史发展角度的理论分析

其次,预习必须要有检测与反馈。学生通读这一单元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摘出五篇课文中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妙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进一步探究课文中精彩细节描写的作用,把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并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将本单元学到的细节描写运用到写作中。

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逆全球化:一种理论解释

(一)资本主义发展弊端是导致逆经济全球化现象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期获得高额利润,“资本”冲出国内向海外繁殖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和发展过程,即“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因此,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使世界市场得以诞生和发展。一方面,在逐利目的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便竭尽全力地消除和跨越地理、国界和民族的界限,最终实现全世界的生产资源、劳动力都可为其所用,全世界的市场都可任其倾销。另一方面,资本为了逐利,在世界范围内联合生产产品可以让时间和物资成本降低,跨国运输流通更加便捷,世界各国劳动者之间的分工更加精细。马克思认为“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世界市场中生产该商品所用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国际价值,世界贸易也以此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因此,随着“国际价值规律”在全球拓展,具有追求无限的剩余价值的本性的资本走向全球,不平等、不均衡发展也进而蔓延至全球。

有经验的农户可以通过观察来确定洋葱是否达到了适合收获的时期。其具体表现为洋葱植株的基部第一片到第二片叶已经枯黄,而第三、第四片叶尚带绿色,同时洋葱的假茎出现失水松软的表现。这时可以选择在晴天进行收获,将全株连根拔起,并在田间晾晒2天左右。需要注意的是晾晒过程中应该用叶片遮住洋葱的葱头,进一步促进鳞茎的成熟并使其外皮干燥。晾晒结束后将洋葱进行装筐并且放置在通风的室内进行贮藏。

逆全球化现象的产生与世界各国的政治主体直接的博弈密不可分。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新兴技术的崛起,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国的政治协作基础日趋复杂。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是两种一直且共同存在的思潮,而在两种思潮的冲击下,在还是全球化发展占据优势的环境中,各国势必将有选择性地开展全球化合作。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塌与两次石油危机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化发展手段主导了许多跟随国家的政策,使全球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当全球化发展程度提升时,传统的经济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已经比不上后进国家。因此,经济发达国家的收益与利润在不断减少。在此背景下,美国则希望通过金融扩张,以向第三世界国家贷款的方式获得利润。哈罗德·詹姆斯则认为制度是逆全球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并解释道:“国际金融秩序失灵会引发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那些工业国家。而自由贸易和移民将更显著地影响工业国内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必然会引发当地人对移民和自由贸易的不满。”

当前新一轮的逆经济全球化浪潮,与2008年由美国诱发的、且至今影响全球的金融经济危机有着必然联系,该逆转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欧美等国家正在反思与纠偏过去自身的资本全球化政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世界市场中生产高度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无法彻底消除的内部矛盾,其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爆发于2008年并延续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究其根源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生产高度社会化造成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生产相对过剩严重,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导致商品无法被完全有序消费,两者之间的矛盾累积至一定程度便全面爆发。因此,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致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周期性爆发,并进一步诱发或挑起逆经济全球化浪潮现象的出现。

2.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间接诱发逆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恩格斯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哲学观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在认知、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经济全球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从政治经济学层面对罪恶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挖掘出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根源,经济全球化及其相关问题也进一步进入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阶段;其次,明确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基本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作用,实现了在人类社会关系形成、社会生活发展等背景下研究经济全球化;最后,剖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本质联系和相互作用,为从多角度辩证分析经济全球化及逆转化现象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以实践哲学观理论为基础,深入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根源、洞察到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式中:qc为量测锥尖阻力,u2为位于圆锥和摩擦筒之间的孔压测试值;a为有效面积比,范围一般为0.55~0.9,本文取0.8。

(二)逆经济全球化现象是资本主义国家维护霸权地位的体现

1. 运用贸易保护调节阶级矛盾,维护统治地位

当前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各国的扩张需要也会逐渐加强,逆经济全球化措施将会逐渐减少,经济全球化也将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08年爆发并影响至今的金融经济危机中遭遇了一系列的困境。例如,其失业率一度约为10%,大量民众面对房贷已不堪重负。失业增加了处于房贷重负中的中下阶层的贫困感、不公平感、焦虑感,加剧了社会中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危及社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了缓解上述矛盾、摆脱上述困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便采用了贸易保护政策。该行动既可以暂时维护本国企业的贸易利益,改善国内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民生状况,缓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矛盾和阶级对立,还可将问题的主要责任转移到外部主体。

2. 运用贸易保护政策抑制新兴经济体,维护世界霸权

在经济全球化中,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不断投资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国家,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也日渐壮大,日渐成为世界经济体中的重要部分。处于落后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奋力追赶发达国家,而在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拥有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也在极力维持其现有的地位和话语权。例如,从1991到2016年,“金砖五国”GDP在全球中的份额由7%上升为23.8%;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政策和措施,努力进行着:坚持对外开放、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引领全球化治理改革等举措,已凭借人口红利和有效的经济政策,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成果显著。所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被迫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益受损的重要责任主体,受到欧美等国家的多方面的打击、抑制。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为维护资本主义的世界霸权地位和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地位,操纵世界市场的不平等的秩序,抑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无视其应尽的国际责任,实施损人利己的贸易保护政策,并故意遮掩社会问题的根源,掩盖资本主义阶级对立的冲突矛盾。

结语

逆经济全球化给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发展带来了不可预估的风险和挑战,针对逆经济全球化思潮抬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要顺应大势,坚定全球化方向不动摇,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当前中国应对逆全球化的挑战,首先要保持投资的较快增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投资质量,加快对新技术和新产业的投入力度和投资比重。其次,统筹并完善推进“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最后,加快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新时期,我国要深化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建立高科技创业资金,鼓励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国外高科技人才,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宽裕的发展环境。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保驾护航,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任晓聪系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和军系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摘自《上海经济研究》2019年第4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17ZDA060)阶段性成果之一】

标签:;  ;  ;  ;  ;  ;  ;  ;  

逆全球化现象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