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陪伴学生的父母的蜗牛生活_升学考试论文

参观陪伴学生的父母的蜗牛生活_升学考试论文

探访陪读家长的蜗居生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蜗居论文,家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父母陪读渐成社会常态,陪读之风有日渐兴盛之势。那么,陪读家长的生活究竟怎样?他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陪读对孩子的学业真的有帮助吗?对孩子的成长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我们聚焦陪读现象剖析其成因和利弊,探寻健康科学的成长之路。

出租屋里的执著梦想

A中学是河南省示范中学,高考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坊间流传着“走进A中学,一只脚进一本”的说法。相应的,A中学周边的陪读家长群落也最为庞大。

房介公司的小张告诉记者,每到新学期开学前半个月左右,来租房的特别多,几乎都是A中学学生的家长,“20平方米以内的单间房最受家长欢迎,月租金比市中心商业区的租价还要高。”经小张介绍,我们认识了陪读妈妈岳女士。岳女士是公务员,在市区有一套130平方米的住房,可是为了在A中学读高中的女儿,她不得不搬来,蜗居在15平方米的出租屋里。“平时,我陪女儿住这里,周末回家。”同在一座城市,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值得吗?岳女士叹着气回答:“有什么办法呢?还不是为了女儿的前途?我家还算好的,毕竟离家不远,还能兼顾工作,邻居刘姐那才是真正的奉献呢!”

刘姐40岁上下,原来是许昌市一家卷烟厂的会计主管。刘姐的儿子很聪明,读小学时就得了华罗庚数学竞赛全省一等奖,小升初时被A校特招,现在读初三。“初一那年,孩子又得了一个奥数一等奖!”说起争气的儿子,刘姐满脸得意,“孩子来郑州时刚刚12岁,当妈的哪里能放心?孩子的爸爸离不开,我只好辞职来陪读。”刘姐盘算,如果儿子保持这个势头,到了高中就有资格参加全国奥赛甚至国际奥赛,若能再获奖,就有希望被重点大学提前录取。到那时,她的陪读生活就算熬出了头。

采访中,我们遇到许多像刘姐这样的陪读妈妈,过着憋屈的蜗居生活,揣着执著的美好梦想。正如来自平顶山的陪读妈妈蒋女士所说:“要不是怀有希望,谁愿意来受这份罪啊?”

蒋女士的儿子今年读高二,学习成绩不错,但性格孤僻,和同学的关系搞不好,不适合住学生宿舍。带他看心理医生,说是得了“人际交往恐惧症”。为了儿子继续在A中学读下去,蒋女士放下手里的电脑生意,来郑州陪读,每周六带孩子到心理咨询中心做一次心理辅导。“心理医生说,孩子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蒋女士话语里颤抖的希望令人唏嘘。

相比之下,胡先生夫妇的陪读生活更令人揪心。他们在城东上班,把家搬到城西来陪读,每天不辞劳苦地两次穿城而过,是为了监督女儿不“出事”。所谓“出事”,指的是早恋。“我天天守着孩子,她就没机会和那男孩儿来往了,起码能起到威慑作用吧。”胡太太说。胡先生在一旁郑重地点头,一脸的羞愧。

黎先生的儿子今年读初三,本来学习成绩很好,去年开始迷上网络游戏,成绩直线下降。黎先生,把自己家的小工厂交给妻子打理,自己过来陪读,日夜看守着爱子。为了补上落下的课程,黎先生请了三个家教分时段给儿子补习,每次补习他都在旁边陪着。黎先生苦笑着对记者说:“管理儿子可比管理工厂累多了!”

陈大嫂是从淇县农村举家来给儿子当陪读的。丈夫有做烧鸡的手艺,本来打算在附近赁个门面,一边陪读一边做生意,但遭到儿子的强烈反对。“孩子要面子,嫌丢人,他爹只好去远一点儿的超市当搬运工,每月能赚800元。”陈大嫂也想打工,可是为了腾出时间给孩子做饭,只好做时间上比较灵活的活儿——捡废品。他们的儿子读高二,学习特别刻苦,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所以陈大嫂说起话来底气很足。“再有一年多,把儿子送走(指送进大学),我和他爹就在郑州开家烧鸡店,供孩子读到博士!”

为孩子跳龙门而举家进城陪读,陈大嫂并非孤例。毕竟,孩子考上大学,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此时,记者想起房介公司小张在采访前说的那句耐人寻味的话:“他们生活在底层,却升腾着希望。”

难以跨越的心理关隘

B中学位于市中心行政区,是一所远近闻名的老牌初级中学,也是小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圣地。为了让孩子顺利进入B校,家长们纷纷在学校周边租房,然后把孩子的户口转过来,蒙混过关。

B中学教务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附近几个老式家属院是陪读家庭的聚集地,通常一套单元房住着三四个家庭,一个户口本上有四五个不同姓氏的适龄孩子。记者走进一个家属院,发现这里还保留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连体“窑洞门”式建筑。在二楼一套三居室里,记者看到这里住了三家,一家孩子在B中学读初一,另外两家孩子正读小学六年级,准备今年上B中学。所谓“三居室”,其实就是一条一米宽的过道连着三间15平方米的小房间。房间里的家具一应俱全,塞得满满的。刘大娘解释:“都是为了应付检查,家具简单说明不是真住户。”

为了孩子,蜗居在条件这么差的环境里,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陪读真的对孩子有帮助吗?

住北屋的袁女士心直口快:“当然!钢琴家郎朗就是他爸爸陪出来的,台球天才丁俊晖也是他爸爸陪出来的,钢琴王子李云迪是他的单亲母亲陪出来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也是她妈妈和继父陪出来的。”记者愕然。

住南屋的赵女士则说:“现在社会多复杂啊,父母不在身边,网瘾、早恋、厌学,沾上哪个都能毁了孩子,不陪行吗?老师对学习抓得特别紧,父母不辅导,难保不掉队。再说了,别的家长陪得起,我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落单。所以,我不惜使出了孟姜女哭长城的劲头才闹来了一张病退表!容易吗我?!”

另一个房间的周女士细声细气地说:“我的情况特殊,单位效益不好,干着没意思,干脆提前内退来照顾女儿。我这辈子没什么奔头了,以后就看女儿的了,希望她不要像我这样没出息。其实,大人再成功能怎么样?孩子成材才是最要紧的。孩子她爸做汽车生意,家里不缺钱,我的任务就是照顾女儿。以后,我还要陪她上大学呢。”

返回的路上,随队采访的心理学博士顾程军总结道:“刚才三位母亲的话,概括出了陪读家长的四种普遍心理,即仿效心理、攀比心理、补偿心理和牺牲心理,这是中国家长难以跨越的心理关隘。仿效心理是名人效应的必然结果,只看到名人头顶的光环,却不细究人家成功的条件和付出的努力,与刻舟求剑何异?攀比心理是只看社会共性,忽视自己孩子的特殊性,是对教育的无知。补偿心理是家长把自己对现实的不如意转化为对孩子的希望,幻想通过对下一代的付出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却没有想想,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他凭什么要背负长辈的负担?牺牲心理最要不得,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其实是没长大的孩子,这难道是父母的初衷吗?一分为二地看陪读,有利也有弊,但家长的这四种心理则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也是造成陪读蔚然成风的根本原因。怀着这些扭曲心理陪读,难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陪读又怎么会有满意的结果呢?”

不能代替的成长之路

C中学是一所新办的初级中学,由于师资力量多来自老牌名校,C中学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成绩突出,由于不参加“就近入学”分配名额,又毗邻郊县,所以吸引了大批外地生源。据该中学教务处李老师介绍,尽管学校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为学生安全着想,除周末和特殊情况以外,学生不能出校门,但学校周边的出租屋里住着数以百计的陪读家长,因为周末返家对外地家长来说,时间和精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还不如陪孩子就地度周末。

那么,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造成陪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李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和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第二个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家长爱孩子没有错,但溺爱是大错!孩子缺乏自立能力,更缺乏吃苦精神,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除了课本知识,孩子还需要学习更多社会知识,家长包办代替,岂不是阻碍孩子成长吗?”

七年级班主任吕老师说:“陪读,实际上是父母对子女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虽然可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功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是负面影响。中学时代正是人格形成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陪读不仅弱化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弱化了他们今后面对人生挫折的应变能力。不仅让子女失去了本来不多的锻炼机会,也极易让他们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使他们在生活和精神上都长期依赖父母,成为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媒体前不久报道,武汉28岁女博士跪求父母来陪读。不知现在陪读的父母看了有何感想。”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八年级学生,孩子有各自不同的说法。有些孩子能理解并且感谢父母的陪读,觉得父母为了自己这样做很不容易,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来报答他们。有些孩子虽然能理解父母,但并不赞成陪读。他们认为父母的陪伴让他们养成了懒惰的毛病,应该放手让他们做自己的事,多锻炼,以便将来能更快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更多的孩子反对陪读,他们认为自己不被信任,没有自由,很少接触到其他事物。家长总是在耳边唠叨,也使孩子感到相当厌烦。一名女生直率地说:“我从小到大一直在爸爸妈妈的唠叨和斥责中生活,之所以要求来郑州读中学,就是想摆脱他们。没想到妈妈非要跟来陪读!我大概永无出头之日了,想想真无聊啊!”由此可见,陪读已经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此下去,难免殃及学习成绩和亲子关系。

顾程军博士进一步分析:“陪读的家长,除了少数祖辈,大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父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本应该创造社会价值的人却被淹没在家庭琐事中,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父母合弃事业来陪读,多少有些‘败退’的意味,容易对孩子的进取心和安全感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我认为陪读弊大于利。”

马厩里养不出千里马,花盆里育不出参天树。既然家长望子成龙,就应该让孩子去经风雨,见世面。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困难,正如作业本上的一道道难题,只有他自己去解,才可能有收获。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家长们不妨想想,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曾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磨砺?

标签:;  ;  

参观陪伴学生的父母的蜗牛生活_升学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