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为什么会突然召唤教育家?笔者认为,其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一批教育家来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出现的严重问题是教育的功利化和教育价值扭曲,这是我国教育过于受政治、经济所控制而屈从于政治和经济的结果。教育的功利化和价值扭曲导致教育缺乏人性关怀、人文精神和教育精神。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我们的教育整体上忘记了人是一个有灵魂、有精神的存在,忽略了灵魂内在的独特性与完整性,忽略了灵魂与世界、与他人灵魂的完整而复杂的联系,忽略了人性、精神健全对于人类共同生活的价值。我们的教育把人作为工具加以塑造、加以操纵,并以简单的工厂化方式塑造一个人被使用的功能,所以,教育致力于培养遵从的、驯服的,没有反思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的工具人。这种现状使得教育的人文精神不足、人性关怀欠缺、人性培育不够。如果我们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存在,人的精神具有完整性和独特性,人在思想、情感、行动等领域中的杰出表现是人的精神健全的结果,那么教育的永恒使命是引导人追求灵魂的善与高尚、追求精神的健全与完整,使人成为一个具有卓越和优秀人性的人。
其二,我们的教育忘记了作为道德主体和未来公民的学生是平等的人,没有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我们的教育制度和学校实践把学生看作是具有不同工具使用价值的个人,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在教育过程中为不同等级的学生分配不同的教育机会、资源与教育利益。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偏向那些被认为具有更大社会价值的人,这导致对部分学生的身份歧视。
这一点是与我们把人看作是无灵魂的工具联系在一起的。当人是工具的时候,我们必然更重视具有较高工具价值的人。人们一直认为,精英的使用价值高于一般人的价值,精英是社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而大众是社会的被管理者和服从者。因此,精英值得社会和教育给予更多的重视,教育机会和资源应该更多地向未来的精英倾斜,那些才能平平的大多数人是不值得受教育重视的。这样就产生了以分数为标示的价值等级以及按照这种不同等级分配教育资源与利益、区别对待学生的现实。那些被判定为能力平平的人,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接受着较少的资源和机会分配,或者逐步被教育淘汰。当前我国学校“考试成绩至上”的现实就是这样形成的。这样的体制性构想区分了精英与大众、上层与下层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了一个单纯以分数标示人身份和价值的标准,这必然导致全社会对考试分数的推崇。我国教育的不公正之处就在于教育歧视性的等级制。
如果我们承认每个人作为道德主体是平等的,每个人的生命尊严是平等的,那么教育对其人性发展的期望就应该是平等的,每个人对生活前景的期望也是值得平等尊重的。因此,一个社会的教育不能违背这种平等原则而对人进行甄别和分类。教育制度必须在平等立场上考虑每个人,也就是不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社会条件、天赋才能、身体状况如何,教育都要把他们作为具有平等价值的人进行培养,平等地对待每个受教育者。
其三,我们忘记了教育培养的人是一个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参与公共生活的人,忘记了教育培养的是公民。教育所考虑的就是如何将人安排或放置在社会机器和经济机器之中,而不是培养一个独立自由、享有权利的人。如果教育持有这种观念,那么就意味着具有较高工具能力的人是在社会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人,就是人才。由于这样的人获得了较高地位,这样的教育必然引导人追求私利。笔者认为,当下学校教育培养的就是一个人战胜他人、获得更高社会地位、满足自己私利的意识和能力。追名逐利、渴望出人头地,就是这种教育培养的人生态度。这种教育强化和放大了社会竞争,把社会理解为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一个人只有处在更高的位置,才能生存下去或者生存得更好。因此,每个人都被卷入残酷的竞争之中,试图战胜他人,获得成功。
教育是通过共同生活来培育公民的实践,因此,教育不是一个私人的世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世界。我们通过教育所获得的品质都是在公共领域中通过行动而实现的品质,也是在公共领域中行动的品质,是一个人参与公共生活的品质。这当然需要教育超越单纯的消费性和私人性,真正地具有公共性。而现实中,我国教育只是实利主义的,它把人们引向对金钱的追逐,为人们准备的是生存而不是生活;它培育的是战斗、竞争获胜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合作、相互造福的意识和能力,培育的是市侩式的自我放纵者而不是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
一个好的教育实践,就是看其是否站在公共性立场上丰富和升华人性,让人高尚的、珍贵的精神力量——关切公共福祉的理性行动的力量,让那些蕴藏在人身上的自由而负责的公共道德品质充分发展起来,而不是培养人通过竞争性学习来获得占据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资源的能力。就人性而言,伟大、高贵、优秀的人性从来都表现在公共生活中,而不是表现在脱离共同体的私人领域里。如果教育失去了公共生活的维度,仅仅关注个人生活的利益追求,且专注地为这种利益追求服务,那么教育就忽略了人性的本质。
以上问题说明,在这个时代,教育发生了价值颠倒。教育把工具价值、手段价值放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而把人性、灵魂的优秀、人格的健全放在了末位,它希望实现的是人外在的经济发展,而不是人的发展本身。这样,精神、灵魂、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涉及人的精神完整性的内容就被遗忘,造成了精神的放逐。如果教育的现实背离了“人性实现优秀”的发展目的,那么教育就不是合乎人性的,就不是合目的、合价值的。
缺失人文精神的教育,实际上是背离了教育价值的教育,也就是没有教育精神的教育。当前,由于外部行政力量的强烈干预,教育成为行政体制的附庸;也由于社会过度的经济化和功利化,教育和学校成为经济增长的奴隶,教育自身的独立、内在的价值被贬低或扭曲。这种现实导致学校教育的狭隘化,使其以满足利欲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代替人性的培育。在这种状况下,学校教育不是关注人更高层次的生活,不是努力提升人精神的丰富,而是彻底地生产“利欲人”。
我国教育出现的问题,不是一些简单的教育改革程序中的技术问题,而是价值取向问题。由此看来,我们不是需要一些教育专家来治疗教育中存在的各种操作性问题,我们需要的是那些追寻和守护教育普遍价值并把这些价值贯彻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人,是那些把教育理想转变为教育现实的人。他们是教育变革中防止教育价值颠覆的人,他们以正直、勇敢、执著、忠诚的品格,以敏锐、智慧的思想突破各种困境,创造丰富的教育实践。这些人可以称之为教育家。
(原文标题:以教育为志业:教育家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