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交错艺术应把握好五个素质_课堂教学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交错艺术应把握好五个素质_课堂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运用穿插艺术要把握好五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把论文,课堂教学论文,艺术论文,握好五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是指围绕教学内容,或靠近教学主线,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有机地插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内容。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是一种教学设计思路,也是一种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构的手段或方法。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常常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形式的新颖,而忽视穿插的真实意图,偏离甚至背离教学目标,最终导致穿插艺术的运用陷入目的不明、时机不当、喧宾夺主、生硬突兀等诸多误区。盲目的无原则的穿插,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容易打乱课堂教学节奏,中断课堂教学主线,模糊课堂教学主题,最终反客为主,弄巧成拙。

      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课堂穿插艺术才能避免以上失误,最大化地发挥其价值呢?下面,我们就对有效运用课堂穿插艺术的原则作一些探讨。

      一、目的性原则

      穿插艺术和其他教学艺术一样,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事先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脱离教学内容,信口开河,离题万里地“散讲”,随意把无关紧要的东西插入课堂,穿插不断,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云,更别说训练语文思维,培养语文能力了。穿插绝不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而制造低级庸俗的笑料,而是在给学生愉悦的同时,促其思索,引其悟出弦外之意,起到积极教育的作用。穿插艺术的运用,必须服从课堂教学目的,服务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基础,以及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要穿插准确,合乎逻辑要求,使教学进程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为此,课前教师一定要慎重对穿插的内容、方式进行考虑和选择,使穿插的内容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的穿插,只有遵循目的性原则,才不至于让穿插喧宾夺主,才能使穿插起到应有的“旁敲侧击”的作用。

      比如,教学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先用一课时让学生以“走近人物认识居里夫人”为主题,阅读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中的三篇文章——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节选)和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让学生透过“科学巨人”“女儿”和“现代作家”的不同视角,感受和熟知居里夫人其人,然后再用一课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我的信念》。初一的学生,可能知道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却不一定真正了解他们为了这一伟大的发现经历了多少艰辛;可能知道居里夫人是伟大的女性,却未必能清楚地说出“伟大”蕴涵的丰富内涵。教学《我的信念》,学生如果缺少对居里夫人鲜活立体的了解,那他们在读她在《我的信念》中写到的“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等语句时,就很难对这些朴素的语言背后蕴蓄的“伟大”情怀产生会心的感动。上面这位执教者,正是利用认知心理学理论,灵活地穿插并介入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和课文相关的文章,从而丰富了学生原有的心理图式,才使居里夫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渐渐清晰、鲜活和完整起来,进而使她真正成了学生“认识”的一个人。而对居里夫人经历、行为的了解,也使学生具有了读懂她思想的可能,真正具有了与她“对话”的资格。这种有目的的穿插,正是因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才达到了事先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课堂穿插的时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相”,指发现;“机”,指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时机;“诱导”,是引发领悟的方向。穿插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需要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设计和使用。有效的穿插贵在抓住时机适当运用,在需要的时机有的放矢地穿插,才能使穿插起到妙语生花、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新鲜的素材引入课堂,结合教学目标在课堂需要时适时穿插,会及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效地将学生的大脑皮层由抑制状态引向兴奋状态。

      有位教师教学冰心的《小橘灯》时,针对学生普遍不知道小橘灯为何物的实际,自己制作了一盏小橘灯,并在课堂上出示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导入阶段:“生活中,我们见过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灯,今天我带来一盏小橘灯。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冰心为了纪念一个令她难忘的小姑娘,为什么不以‘难忘的小姑娘’为题,而要以‘小橘灯’为题写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课文。”第二次是在分析“我”和小姑娘见面的段落时,让学生说小橘灯的制作过程,并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这样细致地描写小橘灯的制作。第三次是在提示课文中心意思时,教师点燃蜡烛,把小橘灯高高举起,并激动地说:“大家看到的小橘灯的光,的确是朦胧的、微弱的,但作者却说‘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这两者是否矛盾?”这节课,这位教师利用毫不起眼的自制小橘灯,通过三次出示,为学生创设了理想的学习情境,逐层深入地把学生引入对课文的解读,以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验中。第一次出示,在课文导入阶段通过实物,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情境中。第二次出示,引导学生通过细读小橘灯的制作,体会人物形象。第三次出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把课堂学习引向了高潮。三次适时穿插,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深刻地领会了课文的主旨。

      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末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时,先后让几位学生朗读,但他们都读得很平淡,缺少眼里含泪的诚挚爱国情感。见此情景,这位教师利用多媒体穿插播放了日本侵略者侵略我国东北与屠杀我同胞的画面,然后指出艾青写《我爱这土地》时正是祖国母亲惨遭蹂躏之时,画面上的内容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接下来,学生再读这句诗时,就读得很富有情感,之后再配合背景音乐齐读,课堂更是出现了高潮。适时的多媒体穿插,使学生在言语实践——朗读训练中,很好地参悟到了诗人的深厚感情。

      三、适度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认识不到穿插的配角角色,不能把握好穿插的度,不仅不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反而会导致教学内容杂草丛生,教学主线荒芜凌乱。

      有位教师教学《春》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穿插:先是音乐响起后放了一段关于朱自清的文化纪录片;接下来播放音乐伴奏的名家美读的《春》;之后是配合文中的景物描写,运用大量图片渲染课文意境,每读一句就出示一张甚至几张图片,把若干张图片串起来就算完成了对课文《春》的赏析。显然,这种脱离文本的剥夺了学生想象空间和感悟空间的穿插,已由辅助完成教学目标的配角,摇身一变成了完全占据课堂舞台的主角,遮掩了教学目标,荒芜了课堂实效。

      课堂教学中穿插艺术的有效运用,不仅要做到穿插时机恰到好处、穿插数量适宜,还要做到对穿插内容的探究深浅适度。其中,对穿插内容探究的深浅程度,由穿插内容在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而定。在应该纵向挖掘的地方探究过浅,蜻蜓点水似地浅尝辄止,收不到预设的效果;在不适宜过度探究的地方,抛却教学目标,一味地以穿插为中心作过度的横向拓展或纵向深究,也容易步入喧宾夺主的误区。因此,备课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重点和难点,摆正穿插的配角地位,拿捏好穿插探究的深浅程度,相机行事,把握分寸,适度而止。

      比如,教学鲁迅的《故乡》,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路”的含义时,告诉学生此处先生是化用了《孟子》中的名句“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再如,学习“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字时,有位教师是这样适度穿插有关“习”的知识内容的:

      《说文解字》里说:“习,数(shuò)飞也。”“数飞”就是“多次飞翔”的意思,这是“习”的本义。《礼记·月令》中有“鹰乃学习”,意思是小鹰就要练习飞翔了。这里的“习”是指练习飞翔。由于“鸟儿练习飞翔”包含了“学习”的意思,因此由“习”的本义就引申出了对文化知识、技能等的“学习”。由于“习”有“反复”“多次”的意思,又引申出了“复习”“温习”等意思。本文中的“习”就是“温习”“复习”的意思。

      由上述两例可以看出,理解字词时适度穿插,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当然,并不是理解每一个词都需要这样引经据典地穿插拓展,要看字词句的具体情况。

      四、和谐性原则

      要想和谐体现穿插艺术,就要穿插得自然而不露痕迹。这里所说的和谐性原则是指穿插的设计要和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氛围和谐一致。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穿插的内容或活动,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和轻松接受,有利于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课堂上,教师不能为了穿插而穿插,片面地把一些偏离教材的内容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地贴上某种标签插入课堂。这样做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同时,和谐性原则还要求插入前的“断”和插入后的“续”要自然、协调,不能太突然,显出较深的“痕迹”。

      有位教师教学《生命的意义》,学生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一段读不出感情时,教师先给学生投影了别尔嘉耶夫的一段话,之后又穿插了潘子浩的故事,还让学生听了韩红根据这一事件创作的歌曲《天亮了》,并在提问学生“假如你是潘子浩,在父母为你托起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之后,引导学生再次读课文,课堂上学生最终读得声情并茂。穿插故事让学生思考问题,本身就很符合初中生的思维需要,再加上这个故事又极其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他们都有疼爱自己的父亲母亲,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感受着父母的爱——这种“贴近”自然使这个故事中的父母特别令他们感动,也使他们随后的换位体验有了进行的可能。有了这样和谐自然的穿插,学生被一种能够打动他们的方式打动,从一个凭借其心理、感情和思想基础能够进入的“入口”,进入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之间的通道被打通,自然可以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五、灵活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的穿插不能千篇一律,不管是穿插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的变化有所变化、发展、创新。一首别致的小诗,一个令人捧腹后深思的幽默笑话,一首优美感人的乐曲,一个刺激的竞赛活动,一段精彩的教师独白,一句凝练的名言警句……都可以成为教学中穿插的对象。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况也是变化的,课堂上教师穿插的内容也应灵活变化,与之适应,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地照搬照用以前的穿插内容。

      钱梦龙先生教《死海不死》时,为了聚拢学生课间游离的思想,获得关于盐水比重的概念,进而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第二课时一上课就先插入一个小实验。他在同学们迷惑目光的注视下,把一个鸡蛋投入大烧杯,鸡蛋很快就沉到了烧杯底。“谁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钱先生问。“拿个酒精灯或电炉,把蛋煮熟了,也许能浮起来。”一个学生把握不大地说出他的想法。“不,只能用讲台上提供的条件。”钱先生又规定了思考的范围。学生的目光一下子就都集中到了大烧杯旁的那碟食盐上,很多同学都举手,希望到讲台上试一试自己的办法。钱先生的这一转移式穿插艺术的有效运用,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引发了学生的思维,还使学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中,为整堂课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教学境界。穿插的过程中,怎样将知识融会贯通,有机整合,看准时机,是对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挑战。尤其是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教学意外时,教师更是要能正确而快速地作出判断,用恰到好处的穿插艺术使教学自然地进行下去,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并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这就更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学识、敏锐的教学机智、风趣的教学幽默了。

标签:;  ;  ;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交错艺术应把握好五个素质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