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视觉文化的价值_视觉文化论文

论网络时代视觉文化的价值_视觉文化论文

论网络时代的视觉文化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视觉论文,价值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8x(2002)08-0070-04

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和所有非英语发展中国家一样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传承并发扬本土的民族文化?尤其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和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日益普及的今天,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获取了极大的话语优势——英语成为当今最强大的世界通用语言文字,非英语国家面临的挑战显得更加尖锐而紧迫。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网络上林林总总的图文并茂的节目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给人们的视觉感官和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在这样一个超越国界的信息化浪潮中,我们有必要探究网络深处的奥秘,对其彰显的视觉文化价值作一些探析与研究。

一、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视觉文化

我们正处于一个视像膨胀的“非常时期”,一个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图像蜂拥而至的时期。英国学者伯格说“在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不曾有过如此集中的形象,如此强烈的视觉信息。”而德国哲学家德格法则宣布一个“世界图像时代”正在降临。曾经一度风靡的“语言转向”正在被一种新的“图像转向”或“视觉转向”所代替,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

较早提出“视觉文化”这个概念的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他于1913年使用了“视觉文化”这个名词。我们将“视觉文化”定义为以视觉元素为主导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而将对这一现象或实践的研究或思考界定为视觉文化研究。当前,视觉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历史上,视觉文化经历了几重跌宕起伏:印刷术的发明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印刷等抽象符号而非视觉形象;电影的问世引起了人们对视觉的关注,成千上万的人因其带来的视觉冲击走进了电影院;电视则更是将精彩的世界带进了家里。美国文化学者丹尼尔·贝尔在谈到视觉文化时说:“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还提到“当代倾向的性质”是“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这一切都使得当代文化强调视觉成分。

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视觉文化的到来。较之于传统的延时文字传播,视觉的电子媒介传播更接近实时传播;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视觉文化逐步走进数字化“虚拟影像”时代,所以视觉文化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渐近成熟的文化研究领域。视觉文化跨度广泛,涉及哲学、美学、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传播学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视觉文化的研究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二、视觉艺术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图像时代”正在降临,信息技术作为时代的先锋当然不会无视与漠然,相反它将这种时代的发展需要作为自己前进的契机,以“视觉冲击”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功。

不可否认,PC的出现为计算机的普及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而微软的Windows则将这种普及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比尔·盖茨从图文并茂的“大苹果”(Macintosh)中得到启发,用“可视化”技术搭建了“Windows”平台,以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体现“可视化”的功能,将图像符号作为构成要素,用“窗口”代表应用程序或文件,用“图标”代表程序对象或相关操作,用简单方便易控制的鼠标点击拖曳的方式实施命令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驱动的系统。图像符号是意象符号,是极具“肖像性”的接近事物真实的视觉语言,其“能指”和“所指”具有高度的符合性,而结构则不像文字语言那样有繁冗的语法规范,图像及其解读可直接调动人们的感性经验和视知觉思维,较少受到文化水平的局限。因此Windows图形符号“所指”、“能指”高度符合的意象表达创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视觉系统,完全突破了字符的局限,更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日趋完美,比尔·盖茨敏锐地觉察到Internet的广阔前景,并迅速将微软的产品战略调整为“一切围绕着Internet”。

可以这么说,视觉艺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信息技术在视觉上的突破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成功,与此同时,视觉文化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又孕生更多更有潜力的新价值。

三、网络时代的视觉文化表现及其价值

网络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让我们感受到这一切变化的是我们的视觉,因为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视觉冲击。戴尔的“经验之塔”指出人们获取信息70%以上是通过视觉途径,在网络时代也不例外。网络带给我们一个视听结合的虚拟空间,但是其中听觉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视觉,因为我们更多地是在“浏览”而非“听”,或者说“网络是视觉驱动的”。另一方面,当代文化的一个自然倾向是“读图”的冲动,这并非源于人们对于文字的恐惧、疲倦或是反动,而是人们更愿意追求影像的变化和视觉的满足。因此在网络环境中,视觉文化将会展示其自身的魅力,体现其自身的价值。

1.视觉文化的表现

(1)读文化与视文化共存

如今的网络资源已经不再仅限于文字的陈述,技术的突破和硬件的支持为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宽带技术的实现,使得信息高速公路更加畅通无阻,音乐、戏剧、美术、电影、电视等借助多媒体技术很快地在网上安了家。网络资源展示给我们的不只是“读”信息,我们还可以通过视觉获得更强烈的感受,于是读文化和视文化共同构成了如今的网络文化。但是随着网络向纵深发展,视文化的比例和地位将日益突出。

(2)超文本艺术作品的出现

网络资源中出现了超文本艺术作品,此与彼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超文本之父”纳尔逊提出的“超文本”、“超媒体”的闪光思想给现今的信息组织方式开拓了更深层次的发展空间。在阅读时,我们感受到显示器的后面有一个系统、一个组织,通过点击就可以得到响应并进行交互,网页上的词语永远都不会到达尽头。

(3)数字化影像

数字化图像将古今中外的绘画雕塑、建筑作品、自然景观以及一些高技术产品等一系列形象摄入虚拟的数字空间,并通过网络为所有的上网者所拥有。在网上冲浪宛若漫步“地球村”,完全没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得到多方位的满足。

以上若干视觉文化的表现构成了网络语言的特征,也让我们看到视觉文化在网络中所蕴涵的内在价值。

2.视觉文化的价值

(1)体现了人的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媒体,把个性化作为自己的旗帜。网络媒体虽然可以进行与先于自己问世的传统媒体相类似的“广播”,也可以进行定向范围小于“广播”的“窄播”,但它最有特色的传播方式是点播,或者说是按需获取信息。这种传播方式在英语中以“XOD”(X On Demand)来描述,其中的“X”可以是音像作品,也可以是数据库中的数据,或者专家系统提供的知识等。点播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融合发展的产物。点播为人们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特定的信息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助于清除大众传播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知识储备“均质化”的现象。

(2)体现了网络时代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

网络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及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要求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观,确立新的使命感。

①网络使得每一个审美主体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作品的本身,而是深入到审美的创造过程中。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开放性和可交互性,使人们轻而易举地执迷于感性的愉悦而摈弃那些相对来说比较沉重的理性的思想。

②通过网络对人类生活进行模拟和再加工,构建起的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为人们提供了数字化生存的“第二空间”。它时刻冲击着人类的现实生存,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人的审美条件,使人的感官(功能)在多方面得到延伸。

于是,传统艺术所特有的时空唯一性、权威神圣性、不可复制性在网络时代都遭到了冲击,这种冲击导致了人们美学观念的转换。

(3)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引发认同感

网络视听合一的功能产生了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网络中特有的视觉元素则可以成为宣传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环境人文的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感召力的传播方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并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交互性的影视语言可以促进网络资源的不断更新,从而更好地适应人们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从视觉文化看我国民族文化的保护

1.因特网上的“文化侵略”与竞争时代的话语权

因特网的迅速发展给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然而发达国家正倚仗其技术强势、文化强势和信息强势,将其文化和价值观强行推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由此带来的“文化帝国主义”给非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因特网给发展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带来的更多的应该是挑战,文化竞争、文化扩张、文化霸权、文化侵略也日益成为网络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比尔·盖茨预言:“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有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的共享”。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控制与掌握电脑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这些言语让我们感受到了网络这无形战场上的火药味。据调查统计,互联网上90%的信息都是英文信息,法文信息占5%,而中文信息则不到1%。这组统计数据不能不让我们感到一种责任和压力,在英语文化势力的增强与渗透下,我们迫切地感受到竞争网络时代话语权的重要性。同样,所有非英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努力在这个汰弱留强的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立的重要力量和标志,是一个民族昌盛的重要表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根基。世界最古老的独立起源的几种文明,唯有中华文明从起源时代延续至今,文化传统从未发生割裂、中断和文化传统的改易,中国民族文化的这种延续性绝不能因为网络的冲击、英语势力、美国文化的渗透而停止前进和延续。正如恩格斯所说“缺乏历史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如果中华民族错失了在全球化时代留下自己历史文化轨迹的机会,那这个民族的希望又何在呢?因此,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如何争夺竞争时代的话语权,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2.视觉文化角度的民族文化保护

在超越国界的信息浪潮中,要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必须直面网络的发展现状,利用网络优势,在正确认识的前提下,一方面敢于交流,敢于引进,在借鉴和学习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古老的中华文明;另一方面,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建构出既能体现民族本色又能为世人所接受的民族文化。

我们认为视觉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价值体现可以迁移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上来,所以下面的部分将立足于视觉文化,尽力探索出一条保护民族文化的可行的出路,至少是一种尝试。

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阳光卫视与新浪网的牵手等众多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传播业与网络联合的趋势,网络传播日益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因此在弘扬民族文化这一点上,对网络中的视觉艺术提出了更高更特殊的要求。网络资源的发展能否达到功能美与形式美的高度协调,在高效、合理地给浏览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的同时给其以生理和心理的美的享受显得愈发重要。

在网络中,要竞争时代的话语权,提高民族语言的话语地位,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除了提供的信息本身外,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首先,从形式上体现民族本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用网页传播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要体现民族文化的特色,显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应当将其作为“超文本艺术作品”来建构。页面建构过程中的造型、结构、色彩等诸要素的选择与组织应从各种民族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获得启示,将页面以民族特有的方式呈现出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形式美。

其次,在呈现信息的同时,要善于利用图像表达、体现信息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力争“图文并茂”。图像符号是意象符号,是接近事物真实的视觉语言,图像阅读能够直接调动读者的感性经验和视觉思维,它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可以不受民族和地区的限制。我们身处“读图时代”,网络中图的比例自然会日益加大。因此,我们可以多选择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图片,以满足网络中“读文化”和“视文化”共存的需要。网络资源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绝妙的图形符号进行文化概念的形象表述,拓展主题内涵的深度,即依靠图像来表达对象的象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和蕴藏丰富信息内涵的视觉符号形式,赋予表达对象明确的意义指向。

当然图像阅读带来的优势并不意味着对文字传播的否定和消解,图像符号在专门化、多重性、任意性等方面都不及文字符号,图片形象直观,而文字更能带给我们抽象和深思。所以网络资源的组织与选择必须依靠图像和文字共同存在合理搭配,既给人以视觉上的快感,又不影响民族特色的体现与流露,实现真正的“图文并茂”。

最后,以视觉思维为立足点,创造出更符合网络生存的视觉形象,以贴近浏览者的视觉心理。所谓视觉思维是以视觉形象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涉及信息的接收、存储、恢复及处理等方方面面。视觉思维的过程是一个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视觉经过直观视察后,进行视觉选择,再将兴趣中心放在整体环境中进一步审视、探索和研究。所以研究和利用视觉思维的特殊性有利于提高信息被接受和处理的效率。网络中的视觉形象设计,应该从视觉思维所提供的价值和功能中找出启示,利用视觉思维通过直观、选择、发现、探究等方法在信息中的感知,将民族文化的底蕴与视觉思维的功能相结合,创造出更好的视觉形象。

五、信息技术工作者的责任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从信息文化资源建设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这样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网络发展的策略,是教育技术理论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并日益融入国家主流文化建设,进入理论思想建设前沿的重大方向,充分显示出教育技术的地位与价值。

面对网络带给我们的种种挑战,对于信息技术工作者来说,我们深感到肩负的责任重大。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网络时代,我们应以更广阔的视角,确立我国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的发展策略,全面系统协调有效地开发和建设学习资源和视觉文化资源,并通过对我国民族文化视觉资源的建设,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同时向世界传播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挥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这些正是我国信息技术工作者的责任。

网络时代给视觉文化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和活力,开拓了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毫无疑问,视觉文化给信息技术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看待信息文化的建设问题。

标签:;  ;  

论网络时代视觉文化的价值_视觉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