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美育渗透的探究论文_宋德英

对小学语文美育渗透的探究论文_宋德英

宋德英

四川省南充市西河路小学

摘要: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美育。叶圣陶先生尤为重视美育,尤其是美在语文课堂中的呈现。在教学工作中贯彻美育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主干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与美育相统一、相结合,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实践审美教育更易实施,也对促进学生从小养成审美观念有很大帮助。本文将从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美育理念阐述一些观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美育;课堂教学

美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成长于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审美价值也表现出多元化。小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可塑性很强。由此,从小学就开始进行美育,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价值观。

一、叶圣陶的美育思想

叶圣陶强调语文教育应具有文学趣味。他认为童话、故事、民歌之类文学作品,教师都应当"视为至宝,取为教材。即使没有,也当酌量创作,以飨儿童"。叶圣陶的美育思想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时今日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应从其思想出发,返璞归真,营造良好的美育生态氛围。

二、语言文字之美

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较稚嫩,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规范学生语言的同时让学生斟酌语言文字的运用,选取更为适合的表达方式。

如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中有两句描述荷叶的语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两句话对荷叶和荷花的描写十分逼真,利用"挨挨挤挤"将荷叶的多形象地表达出来,利用"冒"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出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语言文字在使用上的精妙之处,可以将这两句话用其他的语句来进行替换,然后让学生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不同之处,如利用"一片挨着一片""一片靠着一片"等来代替"挨挨挤挤",利用"钻""长"等字来代替"冒",让学生体会变化后的语句与原来的语句有哪些不同,给予学生更多体会的空间,有助于学生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可能有些学生对"冒"字不理解,此时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冒"的理解和看法,在互动之中让学生理解"冒"所表现出来的急切、争先恐后,预示着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且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和课堂呈现方式,能让学生感悟文字之美,体悟语文课最本质的魅力。

三、吟诵诗词,引领学生认识美

学生审美观念的获得通常有一定的过程和阶段。因此,美育的第一个阶段,通常体现为引领学生认识美,让学生对美有一个整体感知,引导学生体会美是什么。在语文课堂上,带领学生认识美的方式多种多样,老师可以通过不同体裁的文章引领学生体会文本所表现的语言美、自然美、人物美或社会美等等,即通过品味诗词体会语言美,通过阅读散文领略风景美,通过分析形象体会人物美。

四、分析文本,引领学生发现美

通过认识美,学生已基本体会到了美感的魅力和特色,已经对美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品味,那么接下来,发现美便是美感教育的更高层次和阶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不仅是对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识别美的检验,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在认识美的基础上去发现美的所在,体会美的内涵。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既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分析相关文本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发现人物所体现的美,如形象美、品质美、情操美等等,也可以通过引领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去引导学生体会风景美、风俗美等等。

五、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实践

审美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现审美因素,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善于从语文教材中发掘一些美的因素,继而感受美带来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目前倡导的教育改革中,许多教师不能合理统筹语文"真善美"的教育,要么过分强调"真",把语文课上成了知识课,要么过分强调"善",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要么过分强调"美",把语文课上成了欣赏课。这些做法都太过极端。语文是一个统合性较强的学科只有将"真善美"三者有机统一,才能发挥语文应有的功能。目前语文教学所缺失的部分,正是美感教育的缺乏,这需要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上营造出美的氛围,给学生的审美感知提供正确的导向,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推动学生感受环境的自然美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非常精美的对于自然环境描摹的文章,在这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体现的自然美。小学生还在认知体系逐渐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给学生带来正确的引导。现在学生普遍对于电子设备非常依赖,会从网络上寻找乐趣,而让学生多理解与感受大自然的美感,体会自然带给人的馈赠,这不仅是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一种培养,这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合理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与认知。这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和性格的养成而言非常重要,会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强调在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原因。

七、激发学生感受文章的形象美

课本中也有一类刻画典型人物形象的文章,这类文本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物描摹的有效方法,能够让学生逐渐理解与吸收一些优质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可以丰富学生自身的语言积累和写作素养的锻炼。在结合这样的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透过文章激发学生对于形象美的感受。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对于文章的大意有所理解,同时找出文章中人物刻画与描摹的关键语言,就这些语言进行细致分析,这会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语言感受。教师还可以结合刻画的人物形象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画或者插图的辅助资料,强化学生的形象美认知,起到很好的教学促进效果。

简而言之,美育的贯彻和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学校和老师不断地积累、实行,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对美的认识,深入美感理念。王国维曾言:"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所以,通过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不断深入地理解美的内涵,也能够促进学生缓解学业的压力,进而陶冶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爱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7(09).

[2]王虹.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策略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论文作者:宋德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对小学语文美育渗透的探究论文_宋德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