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_中国东部论文

区域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_中国东部论文

区域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距论文,区域论文,区域协调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是社会发展所面对的持久性课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地缘空间仍然是社会事件和社会过程不可或缺的结构性要素。因而消除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是促进我国社会结构更为合理、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的重要条件。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变与区域差距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布局方针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调整,经历了由均衡战略向非均衡战略的转变,这一过程形成了现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注:本文对三大地带的划分根据国家“七五”计划对地区的划分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地区的划分。其中,东部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格局。

1950—1970年,在中央政府调整内地和边疆地区经济关系的工作方针指导下,形成了我国区域发展的均衡战略时期。这一时期,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投资和建设的重点,经济发展明显加速,东部地区的经济主导地位受到限制和削弱。如“一五”期间,内地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4%,比沿海地区高3.6个百分点[1](P50);到1965年,内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比1957年又提高了3.7个百分点,已经上升到34.6%。[2]

1971—1980年是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过渡阶段。中央政府重新认定了沿海地区的作用,对区域布局的方针作出了修正,国家投资和建设重点开始东移。在“五五”期间,沿海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比重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42.9%),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4%,比内地工业年均增长速度高出0.5个百分点。[1](P53-5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发展进入了高速推进和非均衡战略时期。沿海地区全面开放、外资涌入、经济迅速增长,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之势开始显露,区域间的均衡推进格局不复存在。根据第三次全国普查数据,“八五”时期与“七五”时期相比,在工业地区结构、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方面,区域差距呈扩大之势(见表1)。

表1 东、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及比重变化情况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1986—1995年平均每年增长率(%) 18.814.913.3

“七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率(%) 14.311.210.9

“八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率(%) 23.418.715.8

1985年比重(%) 60.327.212.5

1990年比重(%) 62.725.411.9

1995年比重(%) 66.023.810.2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关于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

尽管90年代中期以后中央政府为缓解区域差距采取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以及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但“向东倾斜”仍然是主导性的区域政策。通过1995年和2000年我国三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区域差距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见表2)。

表2 1995年和2000年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较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1995年(亿元)12188

41212387

2000年(亿元)14015

54323943

1995年比重(%) 62.721.212.3

2000年比重(%) 59.923.22

16.86

注:本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编制。

二、我国区域差距的现实状况

根据我国区域研究的一些重要指标,目前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1.区域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家计委“八五”重点遥感调查项目“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沿线遥感综合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陆桥”沿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优良级以上的地带(占总面积的26.1%)主要在东部,环境质量状况为中级的地带则主要分布在中部,环境质量状况为差级以下的地带(占总面积的58.2%)多分布在西部。这一研究结论与中国科学院对生态环境脆弱度的分析基本一致(见表3)。

表3 我国各省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度

脆弱等级省区及指标值

极强脆弱 宁 夏西 藏青 海甘 肃贵 州山 西陕 西新 疆

0.83530.83290.80450.78210.71530.69270.66130.6537

强度脆弱 四 川河 北内蒙古云 南河 南安 徽吉 林

0.62850.62040.61860.59250.58930.53800.5248

中度脆弱 湖 北广 西辽 宁黑龙江江 西

0.47660.45070.44000.43140.4137

轻度脆弱 湖 南福 建山 东江 苏浙 江广 东

0.34180.31230.25750.20720.20170.1647

资料来源:刘维隆:《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搞好环境保护工作》,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第二届全国环境

我国东、中、西部生态环境的天赋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加上不合理开发造成的地区环境恶化,成为区域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对我国各地区的评估研究认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呈现由东向西依次递减趋势”。研究表明,在生存、发展、环境、社会、智力五种支持系统中,三大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改善生态状况、增进环境的支持力、形成可持续发展,但西部的环境情势更为严峻。[3]

2.区域的适应和发展能力

东、中、西部地区近年来的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呈现出很大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2001年东部地区投资15883亿元,中部地区投资6316亿元,西部地区投资4704亿元[4],东部地区的投资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2.5倍和3.38倍。2002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是18456亿元,中部地区投资7580亿元,西部地区投资5672亿元[5],东部地区投资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2.43倍和3.25倍。2003年东部地区投资24666亿元,中部地区投资10092亿元,西部地区投资7171亿元[6],东部地区投资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的2.44倍和3.43倍。统计数据表明,在投资方面,最近几年我国区域差距并没有缩小的迹象。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2年、2003年)》的数据,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10位的省区中,有7个在东部地区;在10个居中的省区中,8个属于中、西部地区;排名后10位的省区中,西部省区占了7个。2002年我国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排名状况大体与2001年一致。这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势头由东向西递减,东部地区处于发展的绝对强势,西部地区处于明显弱势。此外,从国内人均生产总值来看,2002年,东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中部的2.08倍和西部的2.63倍(1990年分别是1.62倍和1.90倍,1980年则分别是1.53倍和1.80倍),说明东部与中、西部的人均GDP差距目前仍然在迅速扩大。[7]

区域经济市场化水平是体现区域差距的重大指标。从国家统计局2001年的全国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情况的统计数据看,在全国贸易企业总资产中,东部地区所占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见表4)。

表4 2001年东、中、西部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比重(万元,%)

地 区 企业总资产 比重

全 国 192197754

100

东 部 130597476

67.95

中 部 3384975017.61

西 部 2775052914.44

各地区市场的基本指标如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也反映出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经济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详见表5)。

表5 各地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2004年1季度)

市场数比重摊位数比重营业面积 比重成交额

地区比重(%)

(个)

(%) (个) (%) (平方米) (%) (万元)

全国 3370 100

2192367 100

116774584100

60480928100

东部 2270 67.4 1452708 66.26 80247959 68.72 4756397478.64

中部 709

21.0 462827

21.11 18794084 16.10 8588612 14.20

西部 391

11.6 276832

12.63 17732541 15.18 4328342 7.16

注:本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各地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主要指标(2004年1季度)》统计数据编制。

区域经济对外开放度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出我国区域间的显著差距。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和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排名前10位的省区均在东部地区;排在后10位的地区中,除山西省以外,均为西部省区。而且,2003年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商品总额及其在全国所占比重的统计数据表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对外依存度非常低(见表6)。

表6 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值(万美元,%)

地 区 进出口总额比重

全 国 47225184 100

东 部 45812465 97.00

中 部 9804352.08

西 部 4322840.92

注:本表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4)》数据编制。

而且,我国区域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1990年东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3.69倍和3.93倍;2002年东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相当于中部地区的8.25倍,西部地区的7.37倍,10多年间差距分别扩大了4.56倍和3.44倍。[7]

3.区域现代化水平

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现代化实现程度也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所根据现代化水平指数将我国区域划分为三种类型:“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的现代化水平指数最高,包括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天津等;其次为“初等发达地区”,为辽宁、浙江、江苏、广东、黑龙江、陕西、吉林、湖北、福建、山东、山西、重庆、四川13个省区;“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水平指数最低,有新疆、河北、内蒙古、湖南、宁夏、青海、海南、安徽、江西、广西、河南、甘肃、云南、贵州、西藏15个省区。[8]我国地区现代化差距的基本格局是“东高西低”,同时,东、中、西三大地带内部各省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拉开,中、西部一些省区正在加速赶超。

4.区域城市化差距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城市化既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生长点,也是体现各区域现代化和社会转型显著差距的一项指标。例如,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地区布局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城市和城镇推进速度快,并呈“群”“带”发展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发展慢,小城镇发展也远不及东部地区。我国学者的最新研究预示了我国城市化过程将使区域差距继续扩大。如李强、张海辉指出,在中国城市发展和人口布局上,已经形成了一条与“腾冲—爱辉线”近乎平行的划分东南沿海省份与其他地区的线条,该线东南是中国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预计该地区将是未来中国人口更为集中的聚集区,也将是中国城市化未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真正有希望吸纳中国人口,快速推进城市化,发展大城市带的,只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它们之间和周围的地带;经济活跃地区城市吸收外来人口的能力非常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是城市劳动力的净输出地。[9]人口流动的这种经济地理特征意味着,在一定时期里,我国城市化未来进程与区域差距扩大两者间将保持正相关。

5.区域人力和智力系统

借助教育水平、科技经费支出、科技创新能力等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在人力和智力系统方面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统计数据,2000年我国每10万人中,中、西部地区大专及以上人数分别比东部地区少2542人和3017人,高中和中专人数分别比东部地区少3242人和13776人,说明中西部地区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与东部地区有很大差距。

我国三大地区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仍继续扩大。1990年,东、中、西部科技人员人均经费支出之比为1.84∶1∶1.21,东部具有绝对优势,西部的人均科技经费支出多于中部。“八五”时期各地科技经费支出的差距有所缩小,到1996年支出之比下降为1.49∶1∶0.92。进入“九五”时期,各地科技差距重新趋于扩大,2001年科技支出之比达到2.00∶1∶1.23。“九五”时期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扩大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八五”时期减弱的程度,东部地区科技投入力量明显大于内地。[7]

再有,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很大差距。东部地区的科技活动、新产品开发、专利申请、发明专利、拥有发明专利,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分别是58.4%、63.1%、75.7%、81.73%和70.82%,比中、西部地区有明显优势(详见表7、表8)。

表7 中国2002年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项目与专利统计(单位:项)

地 区

科技活动项目数

新产品开发项目数 专利申请 发明专利数 拥有发明专利数

全 国11027059788 21297 57709388

东 部64387 37711 16118 47166649

中 部27758 11963 2842 636 1816

西 部18125 10114 2337 418 923

注:本表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项目与专利统计”数据编制。

表8 2002年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项目与专利在全国的比重(单位:%)

地 区 科技活动项目 新产品开发项目专利申请发明专利 拥有发明专利

全 国100

100 100 100 100

东 部58.4 63.175.782.071.0

中 部25.2 20.013.311.019.0

西 部16.4 16.911.07.0 10.0

6.区域的社会资源分配和财富占有

区域差距扩大对于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有着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在改革初期,东部地区内部的差距超过三大地区间的差距,达到52.22%,到了1999年,东部地区内部的差距已下降到25.5%,形成了所谓的“富人俱乐部”;中、西部地区各省间的差距也逐步下降,形成了所谓的“贫穷俱乐部”。同时,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差距的分析表明,地区间差距在总差距中占了主导地位,并且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差距则在缩小。林毅夫、蔡昉和李周通过对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的分解,也揭示了同样的趋势。[10]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三位的都是东部省区(上海、北京、浙江和上海、北京、天津),排列后三位的省区都在西部(甘肃、贵州、宁夏和陕西、甘肃、贵州)。其中,城市居民收入排名第1位与第31位的省区之间的比率是2.28,与1998年的2.20相比,差距继续加大;农村居民收入居第1位与第31位的省区之间的比率是4.26,比1998年略有缩小。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仍然呈扩大趋势(见表9、表10)。

表9 中国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地区差距(1998年)

前三位 后三位第1位与第31

1998年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第29位 第30位 第31位位比率

城镇居民可 广东上海北京宁夏山西甘肃

支配收入884087738472411240994010

2.20

农村居民上海北京浙江云南贵州西藏

4.39

纯收入 540739523815138713341232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37-138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表10 中国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地区差距(2003年)

前三位 后三位 第1位与第31

2003年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第29位第30位第31位 位比率

城镇居民可 上海北京 浙江甘肃 贵州 宁夏2.28

支配收入 14867

13882.6

13180

6657.24

6568.91

6530

农村居民 上海北京 天津陕西 甘肃 贵州4.26

纯收入66586496.358611676 1673 1564.66

注:本表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数据编制。

从贫困人口分布看,1994年的调查显示,贫困人口的19.7%在东部地区,29%在中部地区,51.3%在西部地区。[11]2000年贫困人口的分布是:10%在东部地区,28%相对集中在中部地区,62%主要以集中连片形式集中在西部地区;地区间贫困人口比由1997年的1∶3.6∶7.4变为1∶2.7∶6.0,东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数量上的差距在缩小;贫困发生率高于20%的县分布在河北、山西、东北三省、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北五省,其中西部12省的县占了62%。[12]与区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依次递减”正相反,区域贫困现象是“由东向西依次递增”。

三、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由于较长时期的非均衡发展状态,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发展机会、城市化及现代化总体水平等差距,及其所带来的文化、社会心理、生活方式、价值认同的区隔,已经对社会结构的整合度、社会秩序的有效性,以及社会和谐造成了负面影响。

我国学者的分析显示,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基数和增长速度的差距,200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是西部地区的2.4倍。假设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同样以7.2%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将达到22600元,西部地区人均GDP将达到9400元,东部为西部的2.4倍,与2000年相比差距没有扩大,但东部与西部人均GDP的绝对差额由6600元扩大到了13000元左右,仍扩大近1倍。只有当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2.4倍,即东部地区年均增长7.2%,西部地区年均增长17.3%,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绝对数字之间的差距才有可能出现比上年逐步缩小的趋势,10年后西部地区人均GDP才会与东部地区相同。[13]这意味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区域差距是现代社会工程的衍生结果,必须通过新的设计和规划才能得到控制和化解。但在现实中,控制区域差距、统筹区域发展仍将面对利与弊、收益与成本、回报与代价的艰难抉择。因此,在具体实践中,需要积极而稳健地做出取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性原则。

第一,积极推动我国区域走上协调发展的转折点。中共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阐述了我国新型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基本方面,但其现实化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具体进程受到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格局的制约。各级政府应该贯彻中央精神,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调整相应的制度安排,扭转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区域差距,促成区域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努力控制住我国多年来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改变区域发展现状的首要问题,也是基本条件。可以说,能否有效地抑制区域差距的扩大,是实现区域协调的关键。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推动我国区域发展转入区域差距缩小的阶段。

第二,形成区域整合发展的态势。由区域差距扩大转向区域差距缩小,是以统筹区域发展作为保证的。所以,应着眼于未来中国的整体发展来形成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进行新的规划、设计和安排。这就有必要对各地区间的差距状况作具体分析,以便区别对待,真正做到统筹区域发展。为此,“统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西部地区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差距,其中又以缩小西部与东部的地区差距尤为关键。

统筹区域发展的一项目标在于消除区域壁垒,弱化生产要素的区域性特征,实现国内市场的一体化。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应与区域经济的市场机制齐头并进,从根本上实现资本、知识、技术、劳动力等要素资源运作方式的转变,形成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从“地域空间”转向“流动空间”,形成资源配置的一体化机制,为区域协调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大力改进国家宏观调控的绩效。实践一再说明,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密切关系,仅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三大地区经济增长的明显调节作用,就可以确定这一点。所以,应当使国家的区域政策成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对稳定的主导性因素。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差距变化的经验和教训看,应对区域政策进行深刻的自我检视。在未来,国家意愿和国家能力这两个因素仍将对区域政策的走向构成影响,并对国家政策的实际绩效形成制约。面对目前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情势,处理好国家意愿与国家能力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在客观上,国家宏观调控虽不能取代市场机制,但可以减轻或缓解市场化过程对区域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市场机制的有力补充。在现阶段,国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以引导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流向,使资本、知识、技术、商品和人力资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流动,仍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推进和深化区域合作。区域的整合发展态势有赖于不同地区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在空间形式上,区域合作的两个基本方面是: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间的合作,以及三大地区内部各省区间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形成合作机制,这有赖于区域间的利益共识,共识的基础不仅是物质性的,更是文化和价值性的。因此,必须倡导区域相互依存的理念,使互惠双赢(或多赢)成为一种区域关系准则,提高区域对利益共同点的感受力,满足彼此的需求,分享发展的成果,并善于化解分歧,共同承受风险。

区域合作要求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诸侯意识、区域壁垒和地方间的过度竞争,促进区域分工和区际贸易机制,形成地域性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这是形成区域的个性化发展、消除重复投资和资源低效使用的关键,也是改变产业结构上的趋同和相似,增进异质性和互补性的重要保证。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区域统筹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时缘,而区域协调也将为社会的更加和谐做出重大贡献。在迈向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国区域发展将迎来最为辉煌的时期。

标签:;  ;  ;  ;  ;  ;  ;  

区域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_中国东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