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_政治论文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_政治论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有效性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9)11-0035-04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等重大问题。相应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本质内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应从认识论意义上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而且应从方法论意义上领会和掌握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科学方法。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方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查找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观念和做法并加以调整和改进,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氛围,营造全员重视、整体推进的良好育人环境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强调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氛围,营造全员重视、整体推进的良好育人环境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1.要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化倾向

“德育为先”要求高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需要。然而现实中,却出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游走于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之外的边缘化倾向。例如,在观念上认为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等同于学校的内涵发展,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机制上多数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学生工作系统“自我循环”机制,很难对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服务部门发挥育人的实际引导力和约束力,未能形成全员育人的组织整合平台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说起来重要但做起来边缘化。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改革与发展中的主流地位,必须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形成全员重视、整体推进的良好育人环境,包括思想观念、文化氛围、组织体系、制度建设的“软环境”,以及资源整合、技术支持、校园环境建设等“硬环境”。

2.要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上不仅要为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服务,还要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有机统一。但目前也出现了一些过于偏重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未能全面协调价值间关系,包含过多应时、应景、应制的适应性成分。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治标而非治本、应急而非发展、消极而非积极、短效而非长效、外力推动而非内因成长的倾向。[1]往往只是在遇到突发事件和稳定工作时才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忽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符。克服功利化倾向,应当切实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实现“防御式”到“发展式”转变,一以贯之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从而在目标上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统一。

3.要克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片面化倾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极其丰富,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公民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统筹兼顾各内涵要素,全面整体推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弱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精神主线;同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片面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渗透。因此,我们必须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片面化的这两种倾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主线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各内涵要素,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意识,树立“他育”与“自育”有机结合的育人理念

育人是一项全面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教育工作者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他育”与“自育”的有机结合。

1.要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

教育担负着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符合主流价值社会公民的责任,二者有机统一于教书育人之中,不可割裂。在各种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最稳定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结晶,具有系统性和感召力。而专业教师由于具有深厚的学科背景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在学生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尊崇地位和影响力。因此,广大专业教师如果能够发挥自身的学术感染力,立足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可接受性。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应当做到既“授业”也“传道”,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学术探讨无禁区,课堂教授有纪律”的基本原则,积极承担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旋律,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职责,利用学科资源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科学精神。

2.要克服重管理轻身教的倾向

高校管理服务部门是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过程育人的重要环节,无论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在学生眼中都是教师,其服务态度、管理水平、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管理服务部门应当坚持本部门工作和育人理念相结合的工作定位,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理念制定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立足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关注学生发展需要,通过建立部门领导接待日、学代表联系制等机制,加强工作调研,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将育人渗透于管理服务工作各个环节;管理者要言传身教,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育人为己任,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态度倾向、情感信念、行为方式等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管理育人的目标。

3.要克服重灌输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倾向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单向灌输倾向通常表现为观念的说教、行为的约束,将原本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作学生必须遵守的外在规范和条条框框,而不是当作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无法取得实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突出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和途径上都要适合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贴近、重视、关心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真研判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直面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社会现象和迫切需要回答的各种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受教育者积极发挥自主性、能动性,通过道德实践、道德体验等活动,主动辨别、选择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内化主流价值观并付诸道德行动,将思想政治需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追求,自觉地建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调控、自我矫正的主体性自我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发挥程度,说到底就是价值观的自我内化程度以及内化观念与外在表现行为的趋同程度。

三、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构筑资源整合、全面协调的育人方法系统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既要坚持学生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不断在方法、内容和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优化和整合。

1.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化倾向

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按照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要求,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情况,范围不断扩大,方法、载体和途径日益丰富,既有空间领域的拓展,也有时间领域的拓展。有学者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的拓展总结归纳为六大趋势,包括开放条件下面向世界的拓展、现代化进程中面向社会领域的拓展、竞争领域下面向未来的拓展、复杂多变条件下面向心理领域的拓展、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面向生态领域的拓展、信息化条件下面向虚拟领域的拓展。[2]纵观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方法、载体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整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协调各类资源效益,立足国内与国外、学校与社会、现在与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与发展性心理教育、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统,促进系统内各要素协同发展,发挥整体效用。

2.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形式化倾向

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必须改变传统的外在灌输式思想教育方法和“高、大、全”式的脱离实际生活的形式化倾向,紧密围绕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以人为本”和“问题定向”两个意识,教育方法上宏观立意、微观着手,改革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态,努力实现“两个结合”,即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学生自我道德实践有机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优势,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又要充分利用学生社会道德实践平台,使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意,增强社会责任感,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实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学习生活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统筹解决学生面临的学业、经济、情感、心理、就业等各种实际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的育人队伍

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全党、全社会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科学培养、严格管理,进一步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1.要克服辅导员队伍职业认同感较低的倾向

从职业化建设角度看,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要有明确的职业准入标准、清晰的职业权责范围和稳定的职业共同体。由于目前辅导员职业准入标准不明晰、职业权责范围模糊,一定程度上使辅导员工作“人人可做”、“事事可干”,极易出现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较低的倾向,辅导员工作遭遇“四年之痒”,不少辅导员带完一届毕业生后出现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情绪,从而导致辅导员队伍人心不稳、潜在流动性强,难以形成较稳定的职业共同体,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发展。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加大职业化力度,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职业定位,明晰职业准入标准,细化岗位职责,在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形成育人合力的前提下,厘清辅导员工作权责范围,使更多的辅导员愿意走职业化的道路,增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属感、成就感和认同感。

2.要防止辅导员工作事务化倾向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事务性工作不断增加,并且由于相关行政人员的编制精减,一些面向学生的教学管理、社区管理等工作也由辅导员承担,辅导员工作出现事务化倾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集中体现为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和工作内容的全面性。从专业化角度看,尽管这些年来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不完全适应大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以及高校改革发展趋势。大多数辅导员只在某一方面专业见长,缺乏较全面的管理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职业指导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用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和辅导员专业背景单一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辅导员工作事务化倾向,制约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因此,必须进一步厘清辅导员工作权责范围,确保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精力投入;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实现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并最终实现“专家型”目标;进一步推进班级民主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增强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含量,树立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办学目标的实现与否,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标签:;  ;  ;  ;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