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新闻的特点_苗族论文

论民族新闻的特点_苗族论文

试论民族新闻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民族论文,特色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业报园地

民族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是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如同新闻报道中的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社会新闻一样,民族新闻与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特色。正是民族新闻独具特色,使之在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宣传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研究和认识民族新闻特色,对于娴熟驾驭新闻报道技能,做好新时期党的宣传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民族新闻特色,作粗浅的论述。

民族新闻特色的涵义

民族新闻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新闻学领域中还处于萌芽状态。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民族新闻报道的业务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不长。在我国,真正比较多地把民族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报道重要内容而列上宣传工作议事日程的,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因此,我们在研讨什么是民族新闻特色之前,首先要弄清民族新闻的定义。大家知道,新闻以具有五个“W”为要素。那么, 民族新闻除了与一般新闻具备同样的要素外,必然与民族存在空间和活动范围有关,其内容必定涉及民族生活的各个层面。我曾在编入《中国新闻年鉴》(1989年版)的《论民族新闻报道》论文中,给“民族新闻”下了这么一个简明的定义,即民族新闻“就是近新发生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关的事实的反映”。同时指出,民族新闻“除与一般新闻报道有共同之处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其共性和特殊性,铸成了民族新闻报道独有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其“特点”指的就是民族特色,而民族特色就是民族本质特征,即包括民族的社会状态、语言文字、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民族新闻特色就是民族本质特征在新闻报道中的反映。在探索和研究民族新闻特色中,弄清其总体涵义及所包括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具体涵义,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特色要素,提高民族新闻采编技能,搞好民族新闻宣传工作。

特色外在因素的涵义,即指各民族既不同又相关的外部特征。所谓“既不同又相关”,就是说各民族的外在因素是独立的,而事实上相互之间又有一定联系。从表面上看,各民族不同的外在因素首先是民族称谓、居住地域、语言文字、服饰装束、生活习惯等不同;但作为人类共同体,在许多方面必然有共同之处,如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不可能截然割裂和区别。就居住地域而言,有聚居与散居。许多民族跨地区跨国家而居,形成大集中小分散或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换言之,一个民族散居多地区多国家,反过来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居住多民族。这样,民族之间长期共处,相互影响,互相兼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此看来,民族特色的外在因素的异与同,都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因此,民族新闻特色所表现的外在因素,自然包括各民族的特征及其它们之间相互附着的共性。

特色内在因素的涵义,即指各民族既相关又不同的内部特征。所谓“既相关又不同”,就是各民族的内在因素看起来有相似之处而事实上截然不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铸就的民族意识,其共同之处是坚强而不易变异的。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艰苦卓绝,不屈不挠、奋发图强,乃是各民族意识的共同表现。然而,十分明显的是,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内在因素。就民族性格来说,有的粗犷豪爽,有的温文尔雅;有的诚挚热情,有的委婉幽默;有的坦荡淳朴,有的含蓄雅致;有的慷慨大方,有的精打细算。这些就是各民族具体的内在因素的不同反映。民族新闻要真正体现其特色,应当在内在因素上下功夫作深层次的文章。

把握两种因素的意义,在于强化民族新闻的特点,突出民族新闻的特色。用辩证的观点看,外在因素是特色的形式和表现,内在因素是特色的内核和本质,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一篇有特色的民族新闻,应当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者的巧妙搭配和有机溶汇,使真正的内涵特色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现在民族新闻存在的问题,往往只是表现外在形式的特色,而内在本质特色不够。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和充分认识民族新闻特色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的重要性,把握好两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两种因素在写作上巧妙运用、在结构上有机统一、在内容上和谐溶汇,才能使民族新闻富有浓郁的特色。

民族新闻特色的要素

民族新闻特色要素是民族特征决定的。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由于民族众多,民族新闻内容丰富多彩,民族新闻特色缤纷斑斓。民族特性、社会结构、语言文字、经济状态、文化生活、宗教信仰、心理素质、风俗习惯等构成民族新闻特色的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含下列类型:

种族特色:人首先以肤色划分种族,大致分为白种人、黄种人、红(棕)种人、黑种人。

族称特色:目前世界上有犹太、印第安、俄罗斯、乌克兰等2000多个民族;我国有汉、满、蒙、回、维、藏、壮、苗、布依、仡佬、哈萨克、鄂伦春等56个民族。如果说新闻要素必须具备五个W, 那么民族新闻还须多一个W,即新闻所要写的民族称谓。

人名特色:各民族的人物及其名字,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如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原苏联名人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傅仪;还有藏族的贡巴·边巴扎西,苗族的沙·千·里·先,维吾尔族的司马义·买买提。

性格特色: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方式、习惯不同,相对而言都具有不同性格。如前所述,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温文尔雅,有的坦荡诚挚,有的含蓄幽默,等等。

地域特色:民族聚居地也赋予一定的特色。如提到青藏高原,自然想到的是藏、回等民族聚居地;还有天山脚下的维吾尔、哈萨克民族,长白山麓的朝鲜族,苗岭山区的苗族、布依族,五指山下的黎族、苗族。

劳动特色:一般指自然劳动状态或民族特需品的生产状态。狩猎、捕鱼,首先想到的是鄂伦春族的劳动;放牧、剪毛,多想到的是蒙古族、藏族的劳动;挑花刺绣和蜡染扎染,自然想到的是苗族、布依族的劳动。

产品特色:主要指民族地区特产。如新疆的瓜果,内蒙的骆驼,西藏的牦牛,宁夏的羯羊,广西的矮马;又如苗族的刺绣,布依族的蜡染,藏族的氆氇,彝族的披毡,蒙古族的马靴,汉族的丝绸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工艺特色:各民族都有精湛的传统工艺品,如苗族的银首饰,藏族的卡垫,蒙古族的银碗,维吾尔族的花帽,壮族的织锦等。

建筑特色:鼓楼、风雨桥、吊脚楼、蒙古包、竹楼、白塔、清真寺等,是侗、苗、蒙古、傣、白、回等民族富有特色的建筑。

文化特色:民族文学、艺术、音乐、歌舞五彩缤纷,各具特色。土家族的傩戏,苗族的飞歌,藏族的藏戏,维吾尔维的歌舞,蒙古族的马头琴等,都是富有特色、喜闻乐见的民族的文化。

语言特色:民族语言很有特色,如“扎西得勒”、“亚咕嘟”、“亚克西”、“道拉机”、“玛汝”等常见诸报端的带有祝福问好的藏、维吾尔、朝鲜、苗等民族语言。

体育特色:我国每四年举行一次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荟萃和展示各民族摔跤、赛马、射驽、刁羊、划龙舟、抢花炮、踩高跷、上刀梯、爬花杆等几百个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

节日特色: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春节、苗年、藏历年、吃新节、姊妹节、爬坡节、古尔邦节、那达慕节等。

服饰特色:藏族的藏装、苗族的银饰、满族的旗袍、朝鲜族的长裙、彝族的彩裙等民族服饰,多种多样,绚丽多彩。

饮食特色:各民族饮食除有自己的喜好、习惯外,还有自己的食品,苗族的五色饭、侗族的腌鱼、藏族的糌粑、维吾尔族的羊肉、蒙古族的手扒肉、朝鲜族的冷面,各具风味。

上述要素及其类型,大体包含民族新闻特色所需要展现的基本内容。认识和掌握这些要素,就能在宣传报道中更好地突出民族新闻特色。

民族新闻特色的效应

如同丰富的资源是发展经济的优势一样,特色的要素是民族新闻的优势。充分地发挥这一优势,突出民族新闻特色,就能够产生良好的效应,达到宣传的预期效果。

特色赋予接近性。新闻的接近性,是新闻效应的动因之一。接近性越强,效应亦越大。按照“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哲理,民族新闻特色越浓,就越具有接近性。这是因为,一方面,从审视空间来说,越有特色越能缩短可读可视可听距离,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越有兴趣的就越想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就思维逻辑而言,与己关系大小成了新闻接近性的尺度;越是接近自身、越是与己有关的,越引起兴趣和关注。对中国人来说,中国总理访问欧洲和美国总统访问欧洲,哪一条消息使人关注得多呢?自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这就是事物的关联性和新闻的接近性。1994年9月23日,《人民日报》第10 版“民族大家庭”专栏中刊登《仫佬族的第一个博士后》的报道,是很有特色的。“博士后”的培养造就,对当今有志的中国青年就有很大吸引力,而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民族出现“仫佬族的第一个博士后”,对于读者特别是仫佬族人民更加富有新鲜感、荣耀感和接近性。同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在同一专栏中报道中央民族大学39岁的藏族教授丹珠昂奔的事迹,标题为《丹珠昂奔:我国最年轻的藏族教授》。这里,作者编者把最有特色的内容突出地展示在读者面前,通过接近性产生效应。在民族新闻报道中,作者编者常常将民族人名、民族语言、民族节日、民族风情等内容,巧妙地揉和在报道中,运用在标题上,以更加突出民族特色,增强新闻的接近性。

特色富有可读性。从新闻学角度来看,越有特色的新闻越有可读性,越有可读性的新闻其新闻价值越高。民族新闻的可读性,最根本的是“民族”二字;但这不是简单的字面和贴标签式的应用,而是从民族内涵即民族特色上下功夫。第一要真正弄清民族新闻特色的涵义,认识突出特色的重要作用;第二要把握和运用特色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有机结合的新闻写作技巧;第三要发掘和提炼最新鲜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第四要把最能体现特色的内容放在新闻显著部位(标题或导语)。掌握这四条要领,民族新闻的特色必然突出,可读性就会大大加强。1987年,《贵州民族报》发表了一条《班耶保佑,自身勤奋(引题),苗族青年宝沙考上研究生(主题)》新闻,读来引人入胜,印象深刻。这条消息写的是苗族学生宝沙,除个人聪颖好学外,老人为了他学习好、有出息,给他拜“班耶”(苗族有给孩子拜“班耶”的习俗:即小孩出世后,为让其长好学乖、有所成就,立石为“班耶”(保爷)而拜祭)。每到开学读书特别是考试时,老人总要宝沙拜祭一番,以鞭策其努力学习。宝沙牢记父教和拜“班耶”时的誓言,暗下决心,奋发努力,不断取得优异成绩,最终考上了研究生。由于溶进了民族风情,使这条消息富有趣味性,因而增强了可读性。又如,今年3月13 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的《幸运的娜朵》,写的是云南省孟连自治县拉祜族青年女作家娜朵(汉名杨金焕),在“两会”中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为增强这篇报道的特色,使之有可读性,文中除了介绍她是新增补的24名全国政协委员中最年轻一个及其民族文学创作成就外,还特别写她的民族名字并用在标题上,格外富有特色而引人注目。

特色增强指导性。加强新闻宣传的指导性,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党和政府的要求。无论是从新闻规律还是现实意义上讲,新闻宣传的指导性,一般都寓于新闻价值的新闻特色之中。也就是说,新闻的价值越高、特色越浓,越有指导性。这是因为,接近性和可读性来自新闻的价值和特色,指导性产生于接近性和可读性。显然,只有接近性和可读性,人们才能接受新闻报道所表达的主张和观点,受到影响和感化,进而接受指导。如果新闻没有特色,没有接近性和可读性,指导性只能是一句空话。由此看来,正是民族新闻特色增强了宣传的指导性。在我国,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许多新闻单位把民族新闻报道作为重要的宣传任务,并着力探索和研究民族新闻报道规律,增加民族新闻特色,以增强其指导功能。这些年来,除《民族团结》杂志、《贵州民族报》、《广西民族报》、《云南民族报》、甘肃《民族报》等报刊进行大量的民族新闻报道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自治区的报纸刊物,开辟“民族大家庭”、“民族生活”、“民族之林”、“民族之花”等专栏,加强民族新闻宣传。许多省、区出版了少数民族文字报刊,进一步增加了民族新闻宣传色彩。《苗汉一家亲》、《回蒙手足情》、《兄弟民族团结紧》、《异族姊妹心相映》、《苗岭盛开友谊花》等大批民族新闻报道,富有特色,可读可亲,引人入胜,对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各民族大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标签:;  ;  ;  ;  

论民族新闻的特点_苗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