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试析论文_黄小煌

邵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6年9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51例纳入本次研究,按照不同的输血方法,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三组,每组患者17例,第一组为甲组,行洗涤红细胞的输血方式,第二组为乙组,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输血方式,第三组为丙组,行洗涤红细胞联合血浆置换的输血方式,在输血治疗前后,检测比较三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胆红素,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输血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明显上升,网织红细胞、胆红素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高于甲组、乙组,网织红细胞、胆红素低于甲组、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甲组和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洗涤红细胞联合置换血浆的输血方式对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行之有效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方法;疗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作用于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裂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1]。该病导致严重贫血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治疗时,选择合适的输血治疗方式至关重要[2]。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的输血方式治疗,探究不同输血方式的临床效果,以寻求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在2016年9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51例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包括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29~74岁,平均(54.32±3.62)岁,有原发性贫血患者17例,继发性贫血患者34例,继发性贫血包括淋巴瘤1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例。按照不同的输血方法,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三组,每组患者17例,第一组为甲组,行洗涤红细胞的输血方式,有男9例,女8例,年龄29~72岁,平均(53.26±3.12)岁;第二组为乙组,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输血方式,有男10例,女7例,年龄30~73岁,平均(54.76±3.73)岁;第三组为丙组,行洗涤红细胞联合血浆置换的输血方式,有男8例,女9例,年龄30~74岁,平均(54.57±3.52)岁。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纳入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悉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并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器质性病变或神经精神性疾病的患者,排除有输血禁忌的患者。

1.2 方法

观察掌握研究对象的输血指征,出现贫血症状予以输血治疗,输注红细胞的阈值为60g/L. 患者红细胞一旦低于阈值,并伴有贫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头晕、乏力、深棕色尿液等,应立即给予输注红细胞治疗。

1.3 观察指标

在输血治疗前后,检测比较三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胆红素,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血液检测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认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各项血液检测指标有所恢复正常,但血红蛋白高于80g/L,网织红细胞低于5%,胆红素小于34μmol/L,认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各项血液检测指标基本无改变认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观察例数*100%。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收集患者临床数据均经统计处理软件SPSS 22.0进行分析,其中,定性变量的资料用(n,%)的形式描述,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的比较和分析,定量变量的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的形式描述,方差分析或t检验进行组间的比较和分析。检验水准α为0.05,以P<α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患者血液指标比较

输血治疗前,三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胆红素、网织红细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明显上升,网织红细胞、胆红素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乙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高于甲组,网织红细胞、胆红素低于甲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高于甲组、乙组,网织红细胞、胆红素低于甲组、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指标见表1.

3 讨论

输血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可以有效缓解机体脏器的缺氧状态,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溶血引发的临床症状。在本研究应用的三组输血方式中,输血后血液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种输血方式均具有临床效果,相较于甲组和乙组,丙组患者的输血方式改善血液指标的程度更佳,临床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前两组,说明洗涤红细胞联合血浆置换的输血方式具有较好的疗效;在并发症分析中,丙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前两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该方法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洗涤红细胞联合置换血浆的输血方式对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行之有效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吴威.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治疗[J].临床研究,2016,24(2):44-45.

[2] 谢琦瑛. 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效果评价[J].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6):105.

论文作者:黄小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  ;  ;  ;  ;  ;  ;  ;  

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试析论文_黄小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