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胡清菊

浅谈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胡清菊

云南省嵩明县第一中学 胡清菊

【摘 要】在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学习中,很多的生物科 学史完整或部分应用了假说演绎法,在新的高考考察生物学科 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对科学史的学习能更好的体现生物学科核 心素养的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社会责任和生命观念。

【关键词】假说演绎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假说演绎法(Hypothetico-deductive-method)又称为假说演绎推理,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 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 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在新的高考考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 背景下,对科学史的学习能更好的体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探 究、理性思维、社会责任和生命观念。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我国素 质教育的另一个新台阶,这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 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转变教学观念, 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和自主性,给予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机会。所以,对高中生物 科学史的教学,能有效应用假说演绎法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增 加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学探究,现在就 对运用假说演绎法对科学史的教学做简单示例。

一、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究史——认识假说演绎法的 基本步骤

1、科学实验发现事实

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一对及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基本程序是:以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P)杂交得 F1→让 F1 自交得F2→对F2 的性状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性状分离比为3: 1(一对)或 9:3:3:1(两对)。

2、推理想像提出假说

如何解释“F1 表现一种性状,F2 性状分离且呈现一定分离比” 呢?孟德尔通过推理想像,提出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纯合体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杂合体的组成不同。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每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 中的一个。对 F1 而言,一对相对性状时,形成 2 种等量且不同的 配子;两对时,形成 4 种等量且不同的配子。

(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对相对性状时,F2 有 4 种组合、2 种表现型、比例为 3:1;两对时,F2 有 16 种组合、4 种表现型、比例为 9:3:3:1。

3、演绎推理得出推论

上述假说是否符合实际,其核心在于“F1 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根据假说,隐性亲本只产生一种配子,不影响后代的表现型,如果让 F1 与隐性亲本杂交(即测交),所得后代表现型及其比 例只与 F1 产生的配子有关,即一对相对性状时,后代表现型应为 2 种、比例为 1:1;两对时,F2 表现型为 4 种、比例为 1:1:1: 1。

4、实验检测揭示规律

根据上述推论,孟德尔进行了一对及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所得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与预期相符,证明了假说的正确性,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二、生物膜的探究历程(部分运用假说演绎法)

1、提出假说

欧文顿(E.Overton):1895 年他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 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2、提出问题:

如何把细胞膜提取出来?怎么鉴定细胞膜的成分?

3、实验验证,模型构建

科学家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水涨破,内容物流出,再通过离心分离,得到了较为纯净的细胞膜。科学家用丙酮提取出了细胞膜中的脂质,并在空气和水界面上铺展成一薄层,发现磷脂分 子层的面积恰是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科学家对磷脂分子的特性进 行了研究,发现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尾部具有疏水性,基 于以上生物学事实,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构建出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模拟细胞 膜进行物质的跨膜运输实验,发现许多能透过细胞膜的物质却不能 够通过磷脂双分子层,这又引发了科学家的思考:细胞膜上除了脂 质,还有其他物质吗?科学家又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发现用蛋 白酶处理细胞膜后,其结构被破坏,由此指出膜上还有蛋白质。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 的“单位膜”模型。但这一模型将细胞膜描述为统一的静态结构,不 能解释很多的生命现象,科学家又通过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是可以流动的,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 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在生物膜的探究历程中,应用了假说演绎法中的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等步骤,不断通过假说、验证、修改、再假说,再验证,不断修正和改进,一步步地接近事实,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对实验方法的设计,严谨的科学探究思维,锲而不舍得探究精神,正是我们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下的科学探究、理性思维 和生命观念的最好体现。

此外。在必修一模块《分子与细胞》中,酶的探究历程,光合 作用的探究历程、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都可以按照假说演绎法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避免了单纯枯燥的历史事实的学习,又注重了生物学科理念的培养。对每一个科学史的学习都渗透科学探究 的理念,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这样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把 枯燥的基本知识讲透,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关键的是对学生

思维习惯的培养,以适应高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察。

【参考文献】

[1]朱丽红.浅谈生物学教师的核心素养.

[2].假说演绎法应用举例.

[3]对生物膜实验探究活动《生物学教学》2014 年 02 期.

论文作者:胡清菊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4

标签:;  ;  ;  ;  ;  ;  ;  ;  

浅谈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胡清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