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几点思考_国家经济论文

关于厦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实现现代化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GDP和人均GDP都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小康,实现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考虑第三步发展目标如何实现的战略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展望21世纪我国的发展目标时说:“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江总书记提出要在沿海部分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根据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及厦门的现实条件,厦门提出力争在200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厦门新世纪发展的一个令人振奋的目标。那么,究竟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厦门离现代化还有多远?应如何加快厦门现代化进程?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现代化的概念及标准

(一)现代化含义、标准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范畴,现代化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1951年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更多的人认为现代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至于现代化的衡量标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权威机构拟定一个公认的现代化标准,因此,目前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也没有定论,人们一般习惯于把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理解为现代化国家(地区),把发展中国家理解为非现代化国家,但区分的最后界限是模糊的。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但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意义的是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10项指标: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12-15%以下;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45%以上;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70%以上;识字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适龄青年中大学生比重10-15%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每名医生的服务人口1000人以下;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虽然指标不是很全面,也不能反映经济社会的动态发展,但它可以作为现代化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

1、定性指标。关于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的衡量标准,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考虑。从定性方面考察,按照国家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成果,把基本实现现代化归纳为:第一,完成了工业化;第二,实现了经济市场化,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达到较高的国际化水平;第四,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第七民主法制程度完善;第七,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全民族的素质普遍提高;第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定量指标。第一,根据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GN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至于这一战略的具体标准,小平同志在1986年的一次讲话中曾经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为“人均GNP4000美元”的目标。1987年4月16日,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指出: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再过50年“达到人均4000美元”,把目标定位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小平还明确“这是以1980年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计算的”。

第二,根据现代化阶段划分。现代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低度发达现代化、中等发达的现代化和高度发达的现代化。这一划分可参考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关于高、中、低收入国家划分的标准,人均GNP处于低收入水平即小于760美元(1997年以下同)为前现代化阶段。低度发达现代化以进入下中等收入的起点(人均GNP760-3126美元)到上中等收入(人均GNP3126-9655)的中间水平,即人均GNP从760-5000美元,这与英格尔斯指标基本一致。发展中国家基本属于前现代化和低度发达现代化国家,世界银行统计的134个国家中,处于这两个阶段的有101个国家,其中约一半还处于前现代化阶段。中等发达现代化是从上中等国家的平均水平到高收入国家的中间水平(5000-15000美元),处在中等发达现代化阶段的主要是中等发达国家,目前处于这一水平的国家有11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是指人均GNP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平,即人均GNP达15000美元以上,目前世界上只有22个国家达到这样的水平。所谓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邓小平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英格尔斯指标和动态发展趋势,应该由低度发达的现代化阶段跨入中等发达的现代化,若以人均GNP衡量,应达到5000美元。我国沿海一些城市已经接近这一水平,所以,江总书记提出在沿海部分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具备现实条件的。

二、现实条件分析

(一)良好基础

改革开放20年来,厦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6.4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458.29亿元,年均递增19.34%,2000年达501亿元;中央“两税”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从1981年的1.95亿元增加到1999年66.24亿元,年均递增24.09%,2000年达91.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81年到1999年间年均递增17.30%,1999年达34735元(按户籍人口),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厦门特区成立二十年来,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改革统揽全局。到1998年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两个格局”、“八大体系”,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体现在: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有实质性转变,经过四次机构改革,特别是1999年在福建省率先开展审批制度改革,明确了“取消、保留、规范、监管、监督”相统一的改革内容,全市1177项审批项目中,已取消、调整、合并557项,依法治市的力度明显加大。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商品市场日益健全,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资本市场也得到普遍关注,市场秩序进一步改善;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微观基础,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壮大。体制创新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秩序的规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3、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和完善。1999年全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8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9.8%,比1998年的18.6%提高11.2个百分点,2000年这一比重已接近40%,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厦门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21.7:57.8:20.5发展为2000年的42:52.7:43.1,形成了二、三次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4、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厦门外向型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成效显著。厦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1.41亿美元增加到2000的100.49亿美元,年均递增24.64%,名列全国各大城市前茅。截止1999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731家,实际利用外资104.2亿美元,全球500强已有25家到厦门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在厦门经济中已是举足轻重,1999年三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4%,厦门已初步形成全方位、较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5、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健康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幅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13元,名列全国各大城市第五,恩格尔系数降到41.9%,平均预期寿命1999年达74.4岁,人均居住面积达13平方米,社保覆盖率达9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环境综合评分达85分,人均绿地面积9.9平方米,万人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1999年为650人。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总体上说:厦门人均GDP4650美元(接户籍),已达到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下限,按照英格尔斯指标衡量,十项指标中除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还存在一定差距外,其他九项指标均已达标。这意味着厦门即将进入中等发达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因此,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厦门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二)现实差距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厦门与目标的差距,特别是与其它城市的差距,由于不同地方确定的现代化标准的范围、项目和数值均有较大的差距。本文以广东省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值为比较参数,分析厦门与目标的差距、深圳与目标的差距。

资料来源:《厦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表中前10项是广东省制定的现代化标准值,对照这一标准值,厦门2005年的目标值除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仍低于50%以外,其他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标准值。因此,我们对200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有信心的。但厦门与深圳相比,差距较大,不仅体现在1999年厦门与1999年深圳水平比较上,即使以2005年厦门的预期指标与深圳1999年的实际值比较,厦门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城市化水平、恩格尔系数等指数仍然低于深圳。因此,如果说厦门2005年进入中等发达现代化的初级阶段,深圳则更高一个层次,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三、加快厦门现代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创新优势。

厦门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再创新优势,首先必须更新观念,要勇于开拓创新。随着特区优惠政策的淡化,今后特区的“特”要靠我们自己创造。苏州在80年代初,既不是特区,也不是沿海开放城市,但他们不是等待观望,而是积极寻找机遇,自创优势,创造出不是特区胜似特区的投资环境,有力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厦门要再创新优势,也必须要有敢创敢冒的精神,应充分行使特区的实验权,敢于改革创新,大胆实验,走出一条具有厦门特色的发展路子。

2、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在现代化的初期阶段,快速增强经济实力是首要任务。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指标,也是衡量现代化的最基本的标准,我们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差距在经济综合实力方面,这也是厦门与深圳的主要差距所在,城市化水平、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低于深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因此,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加快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就成为厦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产业不断升级。至于产业发展重点,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历史发展轨迹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进程阶段密切相关。库兹涅茨在《现代经济增长》一书中,研究了截止20世纪60年代初英、法、日、美等13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三次产业的发展变化情况,他发现在所取时期,农业部门的所占比重下降,工业部门比重上升,而服务部门所占比重没有明显变动。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在60年代以前的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与GNP的增长速度基本一致。发达国家是在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第三产业才得到了巨大发展。因此,厦门要推动产业升级,必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二、三产业并重的格局,工业在未来至少10-15年仍是厦门经济的主要支柱。因此,增强经济实力必须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促进第二产业内部更新升级,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此同时,积极发展港口航运、旅游、商贸、会展、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服务。

3、尽快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厦门在经济特区高速发展的同时,带动岛外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相对城区而言,厦门农村发展较缓慢,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与江浙一带农村相比明显落后,城乡差距较大。200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08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30元,在四个经济特区中处于最低水平,在省内低于泉州。城乡差距大于全省平均水平,2000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民的2.3(7432/3230)倍,厦门这一比例则是2.68,厦门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还比较明显,这也是厦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大力支持发展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厦门目前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仅4.2%,而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则达20多万,约占总劳动力的20%);不断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化,从而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4、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创开放新优势。

面对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是厦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提高厦门产业配套能力,建立良好的国际化生活环境等,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发挥对台优势,加强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鼓励企业走出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5、突出以人为本,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可以说,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素质水平。厦门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构筑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高地。

除此之外,还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实施依法行政、依法治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加强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不断提高厦门的现代化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  

厦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几点思考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