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思想与浦东发展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思想与浦东发展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思想与浦东开发对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导向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年代论文,作用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文选中,如果说1992年南方讲话是对十余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那末与此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1978年底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一讲话的精神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基本构思。正是在这次重要讲话中,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观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紧接在后的一段话:“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①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引伸为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这实际上是提出了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非均衡发展的思路。

一、实践证明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的正确性

回顾我国15年来改革、开发和发展的经历,处处呈现出一种非均衡发展的景象。

一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和内地,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是更进一步扩大。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的经济增速比以往要快得多,但是8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却是中西部地区的2.4倍,如加上三产增长因素,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还要更大。即使在东部地区,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很不均衡,广东经济在80年代几乎以年均百分之二以上的速率发展,江苏、山东、浙江经济增长速度也是紧跟广东,领先于其他省市,而上海和东北等省在80年代却发展缓慢。

二是不同经济形式之间发展的非均衡。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恢复发展,外资企业引入发展,几乎每年都以百分之二十、三十、四十以上的速率向前发展,增长势头十分引人注目,而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却增速缓慢,在80年代后期的调整阶段几乎处在零增长状态。国有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平均每年以百分之二到三的速率下降。

三是企业发展之间的非均衡。即使是国有企业,相互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均衡。尽管多数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但是却也有相当一批国有企业获得了发展市场经济的主动权,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北京的首都钢铁公司和上海的二纺机、中西药厂、汇丽建材厂等,不是从单一的钢铁企业变成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别的大型企业集团,就是由简陋小厂变为拥有十余家企业的小型集团。

四是个人收入分配发展的非均衡。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范围内开始落实。尽管在内地农村,还有几千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停工或破产企业中的相当一批工人的收入还相当低,但是一批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主,证券、房地产、期货的投资人等,资产积累已经有相当数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对传统体制下绝对均衡和绝对平均主义发展思路的否定,这种发展思路曾是长时期来我国经济发展滞缓和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而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经济年均百分之九的高速增长,正是在非均衡发展的刺激下获得的。如果没有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省经济的迅速崛起,就不可能有我国整个80年代经济的高速度。

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思路,不仅是对传统发展思路的否定,而且是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状况的客观反映。

非均衡发展是我国落后的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非均衡不仅表现为空间上的多层次,即由东向西呈现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的递减,而且还表现为时间上的多层次,即我国既拥有一批现代化、高科技的生产力,又有相当部分农村还停留在手工畜力的中世纪的生产力水平,而中间的生产力层次则更多。可以说,我国生产力水平层次之多,在当今世界是首屈一指,最有条件在这里召开生产力的历史博览会。长期形成的我国生产力的多层次和非均衡,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勉强为之,不仅无助于落后地区的迅速发展,而且还会阻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过极其沉痛的教训。

非均衡发展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市场经济是价值、价格、供求、竞争机制作用的经济,作为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各个企业、部门和地区,在市场中是一种相互竞争的平等伙伴关系。凡是物质、技术和经营条件好的市场主体,如能及时把握市场机遇,必然稳操胜券,发展迅速;反之,各种条件较差而又不能及时抓住市场机遇的,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北。可以说,非均衡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非均衡发展其实是世界上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东西方一切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一个从非均衡发展到逐渐均衡的过程。

二、上海的历史是一部非均衡发展的历史

1843年,上海在列强的枪炮下开埠,洋人资本的大批涌入,加上连年的内战和社会的不稳定,各地的资财和人员大量涌入上海,使上海由一个地方小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乃至远东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在30年代,上海工业产值已占全国工业产值的一半。1946年,全国190家商业银行中,总部设在上海的有67家,有40家外商银行分行设在上海,还拥有全国百分之八十七的保险公司、百分之八十的信托公司。1949年,上海的进出口总额已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近五分之四。解放前,上海的崛起,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经济城市,既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更是特殊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所造成的结果。

1949年解放以后,由于苏联非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口号下,上海的经济状况发生了体制性的变化。上海经济的金融和贸易功能逐渐消退,发展起来的是生产功能,并使上海逐渐成为门类齐全的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正是由于工业的急剧发展,使上海在70年代末以前一直保持着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的地位,无论是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进出口总值还是财经收入,都是名列全国前茅,上海商品畅销全国各地市场。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起了改革开放的旗帜。我国的改革走的是一条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非公有制经济到公有制经济、从小企业到大企业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从而在整个80年代,上海不是处在改革的前沿而是扮演了改革后卫的角色,任务是为一批改革前驱者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长期维持统收统支财政的改革滞后状况,使上海城市状况越来越显得陈旧落后,厂房破旧、设备老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三废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上海商品在国内的市场也大量被各地所排挤。在整个80年代,上海的经济增长率还达不到全国的平均增长水平,更与高速增长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难以相比。上海80年代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急剧下落,无论是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GNP、进出口总值还是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先后被江苏、广东等省所超越。

1990年4月,中央宣布开发浦东,标志着上海开始进入我国改革和开放的主渠道。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的整个上海,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全国发展的好势头。

浦东开发进展迅速,至1994年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已经吸引外资近23亿美元,已有71幢大楼开工兴建,高达468公尺亚洲最高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已经建成。两条隧道、两座大桥把浦东陆家嘴与浦西外滩高楼群联片成网,构筑成上海金融贸易区的雄伟而壮丽的画面。外高桥保税区的10平方里土地已经初具规模,引进外资24亿美元,批准了1143个项目;金桥出口加工区已吸收投资29亿美元,有225家企业开工建设;张江高科技园区也是发展迅速。四个小区的急剧发展已经展示出浦东新区高水平发展的初步形象。

浦东开发推动了整个上海外资引进的加速。1992年引进外资33.57亿美元,等于前十余年引进外资量的总和。1993年协议利用外资金额77.9亿美元,比1992年又增加了一倍。

浦东开发推动了上海城市面貌的迅速变化,南浦和杨浦大桥高卧黄浦江上,隧道复线,内环线和成都路高架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南京路、淮海路、豫园商业区的改造,徐家汇商业区的新建,再加上一大批土地批租、商事楼、住宅楼的建设,使整个上海成为热气腾腾的大工地。

浦东开发推动了上海市场体系的巨大发展。证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1993年的营业额已达5200亿元,金属等期货市场发展迅速,房地产市场急剧扩展,外汇调剂市场、拆借市场、保险市场等也发展迅速。

浦东开发促进了上海经济发展的积极加速,使上海摆脱了80年代低增长的困境,特别是1992和1993年的GNP年增长率均近百分之十五,超过了同期百分之十二点七和百分之十三点四的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特别是中央关于确立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和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地位的目标,以及近几年来国内外对上海的大量投资,预示着90年代上海经济的高速增长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浦东开发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

90年代上海经济急剧发展,并以长江流域的龙头和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这就意味着浦东开发的意义,远非仅是为了振新上海,更是为了推动和促进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浦东开发和上海振兴对长江和全国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是:

(一)导向作用。上海历来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素被称为是门类齐全、基础扎实。而90年代将急剧改变上海工业的产业结构,摆脱“门类齐全”这一似乎可喜实则是包袱的被动状态。如今,上海工业结构调整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上海的第一产业,与通信设备、电站设备、石油化工、钢铁和家用电子电器一起,已构成为当前上海工业的六大支柱。再加上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新兴工业在上海的迅速发展,必将对全国工业的发展起到极好的导向作用。90年代上海经济的总体结构以“三二一”为基本导向,即要使第三产业成为上海经济的主要产业。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发展战略,必然会促使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最近几年,上海第三产业发展的态势极好,1994年第三季度上海三产的比重已经增长到39%。银行集中、万商云集的这一有利形势,不仅能带动全国各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为各地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二)扩散作用。从80年代开始,上海企业在外地建立了不少联营点,这都属于产品的扩散。近几年跨地区成立的凤凰自行车集团等公司,也是属于产品扩散。随着上海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升级,上海的大批工业产品,包括零部件和整个产品,都可以源源不断地扩散到全国各地。企业扩散将成为90年代上海经济扩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说,上海的各类企业将利用其所拥有的强大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实力,通过收购、参股、新建等形式,将企业集团的范围延伸到全国各地。上海第二毛纺织厂已经提供了极好的经验。尽管是在国有企业和纺织行业都不很景气的情况下,该厂却还是利用其产品、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只花了几年时间就兼并了十余家企业,成了很象样的一家毛纺集团。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成功和大批外资企业的引入,上海企业的扩散作用必将在90年代大大加强。

(三)吸纳作用。上海从来是全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上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作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发展态势,必然会对全国和世界各地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达到近悦远来、万商云集的效应。这几年,浦东开发已经吸引了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200多亿资金,上了几百个项目。在上海的外地企业已近上千家。在上海设立办事处的已不仅是省市或地市级,各地的县、乡甚至是乡镇企业,也都纷纷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办事处的职能也从传统的沟通信息、迎来送往发展到把主要精力投于商务活动,直到开设一批公司和企业。80年代在深圳等特区起家的一批已有相当实力的公司,有的已经在考虑把公司的本部移至上海,这一势头必将会越来越猛。

(四)竞争作用。浦东开发,上海重新崛起,已经引起国内外的普遍注意,特别是深圳特区等地,已经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提出了上海上去了,深圳怎么办的话题。浦东开发、上海崛起所引发的地区间的竞争,尽管会改变深圳在80年代基本上是独家占有改革和开放的优惠政策的特殊局面,但是却能使深圳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须知,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有一点特殊的优惠政策,有利于突破旧体制,但如果长期依靠政策的优惠,就很难说究竟是福还是祸。垄断生堕性,竞争有活力,这是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常识。90年代上海加速改革开发所取得的领先一步的经济发展,对各地所产生的竞争效应,无疑也是上海经济对全国各地发展的一大推动作用和贡献。

在80年代,几个经济特区集中的广东成了我国经济的主要生长点。在90年代,上海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并将对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异向和推进作用。

在上海经济的未来发展中,必须看到如下两个基本情况:一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上海在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处在绝对优势的状况不会再现,各地区的多方竞争已成既定格局;二是从80年代全国四个经济特区有其三的广东的超速发展,到90年代初浦东开发与上海的快速发展这类主要是依靠政策因素所造成的非均衡的发展状况,在今后也难以重现。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非均衡发展的政策影响将越来越消淡,而市场经济因素对非均衡的影响将越来越强烈。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以后,全国范围急剧开放和急剧发展的形势,也证明政策特殊性影响的逐渐减少。

市场经济以公平、公开和公正为基本特点。在未来的日子里,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各地运用市场经济的能力,而这将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改革开放的力度。从而,上海为了取得浦东开发的更大效应,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力度。开放推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只有在积极的改革开放中,未来的上海才能在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中更加大放异彩。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52页。

标签:;  ;  ;  ;  ;  

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思想与浦东发展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