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污染及其治理的社会控制——基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巢湖论文,人口学论文,视角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流域内人口已近千万,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省会经济圈的主体,具有引领全省、加快安徽崛起的重要作用,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规模扩大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巢湖水质逐步恶化,特别是近年来蓝藻频繁暴发,严重影响了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着流域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加强巢湖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显得尤为迫切。为此,近些年国家将巢湖作为重点治理的湖泊,主要采取生物的、工程技术的手段对其进行了预防与治理,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巢湖水环境的改善收效甚微,水质恶化趋势仍然有增无减。
实际上,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涉及人类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只有从各个层次上去调控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改变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思想才能使环境问题得以根本解决。因此,巢湖水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只靠发明一些新的治理措施或关闭一些污染源是解决不了的,它的研究视角应该深入到人口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更深入地探讨造成水环境恶化原因背后的社会根源,寻求其社会解决途径,才能对巢湖污染问题的解决起到长远的、积极的作用。
在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中,人口问题是核心,许多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人口压力下形成和加剧的。人口是一切活动的主体,人口的不合理发展必然会对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这些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也使环境问题的解决已无回旋的余地。从人口生态学角度,深入分析研究人口因素与巢湖水环境的关系,探讨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以及人口城市化等要素及其变动对巢湖水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调控流域内人口各要素应是解决巢湖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口规模及其变动对流域资源环境的压力分析
巢湖流域涵盖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无为县、和县、含山县和舒城县两市七县。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内人口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前,流域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90年代以后,流域人口的再生产已进入低增长水平,但由于省会城市合肥市以及地级市巢湖市位于流域内,在城市化的推动下,人口的机械增长在加速,人口的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同时作用,致使流域内人口规模仍在持续快速扩大,庞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压力。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流域总人口为803.25万,2009年已达950.03万人,增加了近150万人。随着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耕地被广泛地转化为交通、住房以及其他基本建设用地,致使农业生产赖以进行的耕地呈逐年下降趋势。1990年流域共有耕地56.83万公顷,到2009年已减少到51万公顷,净减少5.83万公顷。人口与耕地的反向发展,致使人均耕地占有量下降更为迅速。1990年人均耕地为1.06亩,至2009年已减少到0.81亩,20年间减少了0.25亩,已逼近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保证粮食安全0.8亩的最低警戒线。然而,随着人均耕地难以遏制地减少,为了满足日益增长人口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并保持现有人口的粮食消费不至于下降,只有对土地进行强化集约经营,过度灌溉,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流域内化肥使用量为21.53万吨,到2009年已达42.45万吨,20年间增长了近1倍;农药施用量也从1990年的0.47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01万吨,增长了1.2倍。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仅造成了土壤的污染,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而且过量的化肥、农药随着降水流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的污染。国内外大量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农田施用的任何种类和形态的化肥,都不可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而我国化肥、农药的有效利用率更低。目前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化肥利用率为50%-55%,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仅为35%。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也不足三成。未被作物吸收的化肥、农药随着地表径流流入周边水体,成为巢湖水体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庞大的人口规模给生态生命支持系统造成的巨大压力已成为巢湖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巢湖流域人口承载能力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990-2009年流域实际人口规模都已超出流域资源经济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和消费结构下一定土地可能支持的最大人口数量。由于影响人口承载力的参数复杂多变,且不易确定,精确估算一个地区人口承载力是相当困难的。本文仅选取了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三个影响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以全国平均水平作为标准,对1990-2009年巢湖流域人口承载力进行估算。从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来看,各年承载力均小于流域实际人口规模,且承载能力在逐年下降。1990年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容量比实际人口规模少124.25万人。由于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人口的增加,到2009年流域实际人口已超出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容量391.41万人;从粮食生产总量承载力来看,除1991、2000、2001和2003年几个年份相对不足外,其余年份粮食人口承载容量与实际人口规模基本平衡,甚至略有富余。这一现象反映,流域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之大,使土地处在一个高负荷的状态之下。可以认为这种高人口负荷量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作为巨大代价的,诸如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现象在流域范围内已十分严重;从经济人口承载力来看,各年份的GDP人口承载容量都小于流域的实际人口规模。经济人口承载能力的不足,使流域调用外来资源的能力受到限制,这更加剧了人口对流域资源环境的压力。可见巢湖流域人口规模已超出流域经济资源实际供养人口的能力,也说明流域人口与环境承载量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人口规模对流域资源环境乃至经济的需求压力成为影响巢湖水环境的重要因素。
流域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发现,巢湖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口,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已经给流域资源、环境乃至经济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因此,对流域适度人口规模进行估算将给流域人口控制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量化的基础。以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和8亿人口为我国适度人口,对1990-2009年巢湖流域适度人口规模进行计算,结果显示,除1990年外,其余年份实际人口规模均超出了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规模,且实际人口越来越偏离其适度人口规模。1991年两者差值为4.22万人,到2009年实际人口超出适度人口规模已达62.81万人,适度人口与实际人口规模的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在人均消费水平不降低甚至上升的前提下,必然会导致物质总需求的急剧增加,这种需求的增长一方面通过人口的直接物质需求如居住占地,生活用水、生活污水排放的增加等带来对环境压力的增加,另一方面则通过扩大经济活动规模来满足不断增长着的需求压力,进而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巨大的人口规模压力对流域资源环境的影响使得流域环境问题的解决已无回旋的余地。
人口素质与流域资源环境关系分析
人口素质是人口诸多特征中最积极的要素。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流域人口在继续增长。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方式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对流域资源环境的压力都是不容置疑的。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人口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因为高素质人口有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缓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数量压力,还意味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有利于转化人口压力,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传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资源和环境的大量开发和利用基础之上的,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劳动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必然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大量消耗资源和环境等自然资本、物质资本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就难以摆脱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厄运;而现代经济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提高人口质量,促使劳动者拥有更高的劳动技能,掌握更先进的生产工艺,通过操作水平的改进来增进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使用效率,达到节约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自然资本的节约效应和替代效应,这无疑可以缓解目前面临的人口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巢湖流域是省会经济圈的主体,应是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然而2007年整个流域仅有专业技术人员20.44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56%。也就是说,平均每一百名从业人员中仅有不到4名专业技术人员。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巢湖流域人口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占14.3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竟高达近70%。尽管很难对流域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巢湖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的相关分析,但这种人口文化素质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显然是难以发挥对自然资本的节约效应和替代效应,是不利于流域环境压力的缓解和改善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流域节水灌溉面积为3170公顷,仅占流域有效灌溉面积的0.58%,远远低于全省16.53%的平均水平,对水资源的浪费性使用使原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就少的巢湖流域淡水资源更加紧缺,也使巢湖水质恶化现象更加严重。据调查,近几年巢湖流域9个县区每年畜禽养殖产生粪便达1200多万吨,其中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不到总量的10%,随意堆放的畜禽粪便,日晒雨淋,最终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
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不仅使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还表现为过度局限于依赖某些容易开发的资源如土地资源,对其进行了掠夺式的经营,一些农民为了提高粮食单产,不合理地增加复种指数,只种地不养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塑料地膜。据统计,2005年巢湖市化肥施用量为690公斤/公顷,明显高于全国390公斤/公顷的平均水平,农药施用量为25公斤/公顷,也远高于全国13.97公斤/公顷的平均水平。从短期看,这些行为确实增加了粮食产量,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却导致了土壤结构劣化、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以及严重的面源污染。尽管流域人多地少的现实给农业造成了巨大压力,但不可否认,人口素质较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以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也是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在短期行为中,已经忽视了对未来、对下一代人利益的考虑,因而毫不顾忌环境破坏的后果,特别是未来一代在现时社会的缺失,不能表达其自身的利益要求,也无力制止当代人损害他们利益的行为,这样更使得短期行为无所约束,肆无忌惮,其结果必然加速了环境的破坏与退化,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恶化。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既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又是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在人口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中,控制人口只是第一步,我们还必须迈出第二步,即把人口转变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力量。巢湖水能否变清,流域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探索这样的道路,取决于能否提高流域人口整体质量、更多依靠知识而不是挥霍资源实现更高程度的发展。显然,人口质量在巢湖环境改善和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处于一个关键性的地位。
人口城市化对巢湖污染影响的分析
人口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动态过程,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这一过程中,人口的迁移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要素的流动以及产业的转移,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生态环境的变化。从长远来看,人口城市化对区域资源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城市化本身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方式,城市之所以形成和发展,就在于它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人口向城市聚集,必然伴随着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形成规模经济,而且这种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可以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优化资源的配置效率,带来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从而有助于缓解区域资源的紧缺状况,也有利于污染的集中处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缓解人口和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可以认为,人口的城市化,聚集效应的进一步放大,将大大促进区域环境污染的治理、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而且,城市化过程也是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大部分的国民从事着先进的产业活动,有着较高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将建立起根本区别于农业社会的城市社会新秩序,这必然带来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无论是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还是参与环境保护、关注环境保护的自觉程度都会明显提高,这些都有利于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的改善。
就巢湖流域而言,由于城市化发展速度和城市化发展方式,在城市化进程中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2000-2009年,合肥市城镇化率由44%迅速提高到64.1%,比全国和全省年均提升速度分别高1个和0.7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镇用地迅速扩张,使得农业生产赖以进行的耕地资源大量流失。从1990年到2009年的20年间,流域耕地面积净减少了5.83万公顷。城市化在地域上的扩张,对植被的侵占和破坏也是十分明显的,流域森林覆盖率仅为20%,远低于全省28%的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低,使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减少,目前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73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19%,平均每年流入巢湖的泥沙达260万吨,携带的土壤有机质达1.6万吨,其中氮960吨,磷600吨。
流域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但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给巢湖水环境保护带来巨大的压力。到2005年,巢湖流域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5座,形成污水处理能力53.5万吨/日,年处理污水量约1.58亿吨,城镇污水处理率不足50%。部分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由于管网不配套等原因,也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仅2007年巢湖流域就发生了3起水污染事件,占全省水污染事件的23.08%。根据流域内合肥市、巢湖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两市城市建设均加快向巢湖岸边发展,巢湖市正围绕巢湖建设滨湖山水城市,省会合肥市更是以道路建设为重点,高品位、快速度地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在此过程中,若不能优化区域布局、严格实施环境准入制度、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巢湖湖区的污染负荷将大幅增加,水污染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
目前流域人口城市化进程正在呈加速态势,由此带来的资源与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已经凸现。从上述分析可以肯定,巢湖流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关键不在于人口城市化本身,而在于城市化发展的模式和速度与流域资源环境不相适应。流域存在着人口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化过多地依赖于城市规模的外延式扩张,而忽视了城市化质量、效率的提高,忽视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忽视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就亟须回答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流域人口城市化年增长率应在多少比较合适?如何实现最小生态风险和环境代价的城市化过程?如何减缓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对于城市化过程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化进行研究,从人口城市化发展模式上寻求解决流域资源环境问题的途径。
结语
人口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摆脱巢湖水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困境,就必须合理地调控流域内的人口要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巢湖污染控制和流域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控制人口数量对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有显著的作用,必须从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方面进一步探讨流域不同时期的适度人口容量,从而更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更好地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依存关系,可以认为,如果人口得不到有效控制,污染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流域可持续发展也就难以实现;提高人口素质则对转化人口压力、减少生态破坏,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与环境二者之间矛盾的调和主要依靠人类的智慧、依靠科学技术,只有努力提高人口质量,充分利用人口资源并使其转化为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自然资本的节约效应和替代效应,才能有效地缓解目前流域面临的人口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与此同时,切实把握人口城市化进程,推行适度的人口城市化政策,探索合理的人口城市化模式,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集约型城市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流域资源环境压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标签:环境经济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承载力论文; 时政论文; 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