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哲学_苏轼论文

旅游与哲学_苏轼论文

旅游与哲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理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通俗地讲就是游山玩水。人们往往在游山玩水之后,得到不少的启发,发出无数的感慨,甚至恍然大悟,悟出不少的哲理。我想这就是人们何以对旅游感兴趣众多原因中的一个吧!我国不少旅游者,尤其是古代文人在这方面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下面我就举数例说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哲理

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北,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公元1051-1054年,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旅览了此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了《游褒禅山记》。

这篇文章以游山探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为出发点,发出了3个感慨。

一是“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说明古人观天地等大自然有收获和心得,原因在于他们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二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在此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三是“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写的是游洞,讲的却是真理。人们要达到目的,取得成功,要具备3个条件即坚强的意志、足够的力量、一定的物质条件。

另外,王安石还从“碑仆道”“文漫灭”“华”“花”音谬的情况,联想到对待传闻材料应取正确的态度,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诫。

王安石的上述通过旅游悟出的哲理,对我们今天的治学、处事、创业都仍然有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王安石的这篇仅600多字的《游褒禅山记》不仅广为流传,而且被列入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

苏轼《石钟山记》和《题西林壁》中的哲理

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六月(农历),苏轼由贵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省临汝县)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鄱阳湖旁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下了《石钟山记》。

苏轼游石钟山是有目的的,他主要是考察论证石钟山何以得名。当时有两种说法,郦道元认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故得名;唐李渤则认为是用外力击打此处的石头能发出声音,并且发出的声音“余韵”很长才慢慢消失。苏轼认为这两种均不能成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郦说不能成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李说也不能成立。

苏轼为探明真相,在星稀月明之夜与长子苏迈乘小舟,进行实地考察。当时的周围环境是很“恐怖”的。想想900多年前,鄱阳湖是如何广阔无垠,夜深人静,仅父子两人和一船夫乘一小舟在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行进,当时湖岸是没有任何灯光的,湖岸的石头“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山上的老鹰和鸟鸣声“如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苏轼心惊“欲还”,船夫也“大恐”。但苏轼坚持观察,终于查清了是因为山下的石头有不少的裂缝,微波进入,才发出声音。石头有“穴罅”。“空中而多窍”是关键。

他的结论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同详”;李渤为浅陋的人,“以斧斤考击”,实在可笑。

苏轼此次游石钟山得出了一个哲理即:“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而且指出了:“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也就是俗话常说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苏轼的不少诗文尤其是旅游诗文都是充满哲理的。在此不妨再举他游江西庐山时写的《题西林壁》的诗为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于我们学地学的人来说,这首诗可以说写了庐山的挺拔和山岭的重叠(第一、第二句)和庐山的气候(第三、四句)。

庐山由于地势高耸,濒临江湖,潮湿气流受山地阻挡上升,山中湿度大、云雾多。特别是在春夏之交,山上经常是云雾弥漫,不易见到庐山全貌;冬季水汽凝结位置较低,出现云在山腰上,从山上往下看,脚下是茫茫云海;而从山下看山上,由于云雾的关系,庐山时隐时现,虚无飘渺,很难见其真面目。所以,苏东坡感慨游了半天庐山却未看到其真面目。原因就在于“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已成为一句哲理性很强的描述。就凭这句话,苏轼游庐山真是收获很大。只有苏轼这种大手笔的作家才能写出来的哲理。

观瀑的哲理

瀑布是不少游人喜欢的。在欣赏瀑布时,往往能悟出不少人生的哲理。

瀑布之声,使人振奋;瀑布晶莹如珍珠的水滴会照亮人的心灵;瀑布不惧险阻,夺路而下的奋不顾身的精神,给人无穷的战胜困难的力量。

观瀑对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启发,中国“棋圣”聂卫平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聂卫平说一人觅名师学棋,老师让他面瀑3年。他最后悟出:瀑布势急,流湍,但落地从容坦平,此乃为棋之道。老师大悦,认为他已得棋中真味,逐教以棋技。你看,这位老师教棋之前,竟让他观瀑3年!这说明,瀑布真是“百看不厌”,道理就在于观瀑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平常体会不到的一些感慨,产生共鸣吧!

明人杨应诏在《水帘洞记》一文中写道,他在观武夷山水帘洞瀑布时,同游的友人廓翁对他说:

“有本如是,人之学也亦然。无源之水不能久存长逝,无根之学不能大受远到。人之性其灵源是岂可不疏浚培壅也。”他感到廓翁观瀑后这段话说得很有道理,他十分同意。

这段话讲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作学问一定要有“根”,就像水要有“源”。直译就是瀑布之所以能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源,无源之水不可能永久地留存和奔流,没有基础的学问不能发扬光大。二是做人和这瀑布流水一样,一方面要经常清除淤塞或挖深河槽使水流通畅,另一面也要堵塞加以约束,具体说一方面改正缺点,一方面要培养高尚的情操。

你看,古代文人观瀑马上联想到作学问与做人这两件大事。

唐代诗人李白对庐山瀑布情有独钟,一气写了两首诗,而其第一首诗的最后3句,写出了他的感悟。这3句是:

而我游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你看他观瀑之后,内心是一片坦然。这瀑水既可饮漱,又可洗尘(包括可能洗去内心之尘)。瀑布之景是他最爱好的,恨不能在此隐居,脱离人间的喧闹。瀑布激起了他一生的感慨!

标签:;  ;  ;  ;  ;  

旅游与哲学_苏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