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_儒家论文

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_儒家论文

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家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文化传到东南亚各国后,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使这些国家在步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发展成为亚洲的“一大龙”和“四小龙”方面〔1〕, 起到了文化原因上的积极作用。儒家文化的优秀部分对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仍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起到使一个民族凝聚和团结起来的作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之所以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保持统一而不分裂,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起了重要的凝聚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当重视文化的这种凝聚和激励作用,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和团结起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所以,我们要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服务。这就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儒家文化的形成

儒家是中国古代一个以孔子为代表的有立场、有观点、有徒众的学术派别。文化是一个人通过教化后的观念、认识、把握世界、感知人生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也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儒家文化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的不断演变发展而成的中国文化。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 孔子的出生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山东曲阜。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早在公元前四千多年,这里便出现了“大汶口文化”等原始文明。经历夏商周朝的发展,曲阜成为鲁周公封国的首都。春秋时期,曲阜以其保存的西周礼乐资料,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造型的摇篮。孔子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完成了文化造型工程的伟大任务。孔子3岁丧父,受家族欺凌,靠其母亲在艰难困苦中培养成人。 孔子儿时,其母亲就给他一些礼乐之器作玩具,使他从小便接受礼乐文化的感性教育。周围环境的影响,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使孔子对礼乐文化愈来愈感兴趣。到15岁时,他已是留连礼乐,乐而忘返,并且立志要对这种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到17岁,孔子已学得彬彬有礼,在等级森严的贵族社会中,获得了“知礼”、“博爱”的赞扬。此时他母亲劳累病故,他孤独一身跨入了社会。从此他更加发奋求学,不耻下问,在那时一无学校,二无教材,三无教师的情况下,孔子随时作求知的有心人,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孔子不但好学,而且善思,他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3〕由于孔子勤奋好学深思,他很快就娴熟地掌握礼、 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全套本领,很快就在知识上和修养上丰富起来了。他的声名传到贵族耳里,曾引起鲁国君王鲁昭公和大夫孟僖子等人的注意,孟僖子临死时将两个儿子送到孔子处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接受学徒,一生中共接受三千名学徒,其中身通六艺的优秀生有72人,有专业特长的有颜回、子路、子贡等10人。从此孔子成为中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家,成为中国第一个将教育职业化的人。他日日高讲于杏坛,诗书之声盈耳,丝竹之音不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聚徒讲学的儒家学术团体。孔子在讲学的同时,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进行了删订选编。孔子用“六艺”和“六经”作教材教育学生,开创了我国文化教育的先河,使我国的教育开始有学堂、有教材、有教师。至此,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文化就形成了儒家文化。

(二)儒家文化的发展

儒家文化的发展,笔者认为经历了五个阶段:1、春秋战国阶段, 其代表人物是至圣先师孔子、儒家亚圣孟子、战国名儒荀子。春秋后期是孔子创立儒家文化的初级阶段,孔子逝世后到战国前期是儒家阵容进一步扩大阶段,司马迁说:“自孔子卒后,七十二子之徒散游诸候,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4〕战国中期, 儒家内部发生了大分化,分为八派,到战国后期,孟子、荀子崛起,促进了儒学由分到合的实现,捍卫了儒学的显学地位,自有“孔孟之道”之称;2、秦汉阶段,其代表人物是公羊大师董仲舒、儒家异军刘歆。 秦始皇统一中国,儒家以不合时宜、厚古非今遭到“焚书坑儒”之祸,儒家跌入最低潮。直到汉武帝时,董仲舒把儒学与阴阳、五行、方技结合起来,改造成为适合西汉形势需要的学术,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他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儒家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统治者用儒学教育和造就人才,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社会和学术生活;3、魏晋隋唐阶段,其代表人物是盛世鸿儒孔颖达。 魏晋玄学家以《易》、《志》、《庆》为经典,毁弃名教,轻薄礼法,违背了儒家“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主旨。随着南北朝的对立,儒家又分为南学、北学。隋唐一统,儒学才复归统一。唐太宗贞观之治,令孔颖达、贾公彦修篡《五经正义》,此后百十年间,儒学遂在固定的范本样式中,行使其塑造中国儒家文化的职能;4、宋元明阶段, 其代表人物是理学领袖张载和理学大师朱熹。宋代,理学家打着复兴儒家道统的招牌,建立了理学体系,由张载开其端,程颢、程颐兄弟俩扬其波,以朱熹新儒学集其大成。朱熹编篡的四书五经,被统治者列为科举考试的教材内容,至元明清,皆以理学为最高的言行准则,理学统治中国达四百多年;5 、近现代阶段,其代表人物是经学畸人廖平和现代鸿儒梁漱溟。到清末近代,列强入侵,儒家瓦解。面对帝国主义的军事、经济、文化的侵略,不甘亡国、亡种的爱国志士,再兴儒学,以廖平、康有为为主,组建无所不包,容纳儒、佛、道三教的“孔教”体系,以应付变幻的形势。“五四”运动开始,“打倒孔家店”,结束了“儒家独尊”的历史,但是偏激的人士,倡言西化,民族虚无,使不甘失败的中国学者,如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等人,以新思维、新方法,给传统儒学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了以弘扬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现代新儒学。新儒学苦心经营,奔走呼号,对东南亚儒家文化圈意识的形成,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梁先生还断言,人类文明的出路,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复兴。目前,一个世界性的研究儒家文化的热潮正在兴起,1994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世界儒学研究会,1997年7 月在新加坡再次召开了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会议,这都说明了全世界对儒家文化的重视,也说明我们研究儒家文化对建设中国现代化仍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二、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儒家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文化(包括文学和艺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另一方面又反过来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而一定的经济,通过政治,决定文化的性质与发展,一定的文化,反过来又通过政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促成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有三点:

(一)儒家文化的守礼思想,能使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守礼思想,虽然有不少的消极因素,但也有教导人们守于本份,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这能使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于1994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儒家联合会成立仪式上致词说:“从治理新加坡的经济,特别是1959年到1969年那些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的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40年的治国经验,使我相信,道德价值和伦理规范,对建立一个健全、稳定的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5 〕新加坡的人口有76%是华人。华族的儒家文化注重五伦,这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们把社会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之上,而不接受西方人那种无限度的个人主义。李光耀先生还说:“我相信,一个社会如果能够保留它的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具体概括在五伦内的价值观,将能促进家人与家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以及家庭与政府之间良好有序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基本含义和重要性,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6 〕这就是李光耀先生连任八届新加坡总理,用儒家文化治家治国发展经济的经验之谈。让我们把这种“五伦”放到现代企业管理中来看,众所周知,在企业的巨额的管理成本中,最重要的就是激励成本、监督成本和工资成本。若企业内部职工之间以义相待,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如同兄弟,减少纠纷引起的管理成本与产生事故的损失,这无疑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若企业领导人以仁待下级,下级以忠待上级,尤如父慈子孝,那么上下级就会融洽,监督和激励成本就会减少。若企业内上下左右各守名份,以礼相待,企业内部就会强化秩序而不会增加维护秩序的成本。若企业之间,人们之间都守信约,用于合约、纷争、法律诉论的费用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盈利就会增加,经济就会向前发展。这段时间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安定团结,稳定大局,要教育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这个大局就是稳定。如何才能安定呢?我认为就是要守礼,安以名份,象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利于安定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事不做,这就能稳定大局。所以儒家文化的守礼、讲礼思想对稳定大局、对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是非常有利的。

(二)儒家文化的重义轻利思想,有利于维持商业道德,发展经济,有利于现代化经济建设。儒家文化的重义轻利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规范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都要以“义”为最高标准,人们必须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做到“义然后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忘义。义比利重要,义比“仕”重要,义比生命还重要,孔子鼓励人们要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孔子的重义思想传入日本后,日本人把义和利巧妙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利义两全论”,“道德经济合一论”的观点,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这说明儒家文化中的合理部分,仍然可以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儒家文化的重义轻利思想,虽有影响人们从事商业的消极作用,但在今天的情况下,则有助于维持商业道德,进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商业道德最主要的就是讲信誉,讲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但是现在市场上的商品假冒伪劣到处泛滥。囤积居奇,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违背了商业道德,违背了信誉,其商业命运是短暂的,对经济发展不利。今天,我国正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重新树立高尚的商业道德,就必须重振中国儒家文化经商的古训:“大丈夫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君子生财,取之有道。”

(三)儒家文化的勤俭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有助于生产的发展与积累。儒家文化的“节用”、“薄敛”、“富民”、“博施”、“使民以时”的思想,养成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韧不拔的品格。儒家文化的克勤克俭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东南亚各国人民。日本虽然已成为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是日本人的工作是非常勤奋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日本人一年的工作时间超过西方工业国家600个小时。韩国工人的工作时间比日本工人还长,每天工作11个小时 ,是世界上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香港被称为世界上工作最紧张的城市,但是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也成为最富有的城市。东南亚各国虽然是富有的国家,但是他们是非常注重节俭的,他们的衣食住行消费还非常的节俭。以日本为例,他们的穿着跟我们的北京市民差不多,吃的方面跟北京市民不相上下。日本商人卖蔬菜是用塑料袋小包装,2个西红柿,3条小黄瓜,1棵芹菜,2根葱。西瓜也是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地卖。居民住的房子也比较拥挤,上下班或外出办事,大多数人都是乘公共汽车来回。进餐馆大吃大喝的要征收高额的“奢侈费”,用税收的形式限制高额收入和高额消费。所以,其富在社会,富在国家,个人并不觉得怎么富裕。“四小龙”居民节俭的风尚是非常浓厚的,国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很高,新加坡国民储蓄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韩国占37%,台湾占40%,香港占30%,而发达的美国只占6%。

中国人克俭储财的美德,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经济积累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种美德有失传的危险,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有些人手里有了钱,就去嫖赌吸,弄得家破人亡,有的人去斗“富”,比“富”摆阔佬,美其名曰“能挣会花”、“超前消费”。他们可以花一万几千元去玩一条狗、一只猫,可以甩出十万八万请高级厨师做一桌“美味佳肴”。因此,法国人说,“人头马”、“路易十三”这些酒太贵了,我们喝不起,让中国人去喝吧。这些价格昂贵的洋酒,果然在中国市场上销得不错,因此,美国人说,在经济上我们是“第一世界”,中国是“第三世界”,但在吃喝上,我们是“第三世界”,中国是“第一世界”。〔7 〕稍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会对此表示极大的忧虑和不安。有一句至理名言,需要我们牢牢记住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若果我们象儒家文化教育的那样,坚持勤劳和节俭,我们的经济就能更好地发展,我们的财富积累就会更多,一个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就会更快地建成。

三、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消极作用

上述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家文化也显出其消极的一面。这是个两重性的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一)儒家文化重义轻利思想,也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消极一面。孔子的所谓“君子唯义而己矣,何必曰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文化讲究仁义礼信等道德准则,而贬低物质利益。不讲物质利益,只讲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就会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就不能发展。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自古相传的是以理智型为主的思维模式,并使西洋文化处处带着“征服自然的威风。”正是基于这种理智型的思维模式,形成了西洋人处处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理智的特征便是讲求计算,计较利益,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求得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圆满了物质生活,就圆满了人生。”〔8〕同西方恰恰相反, 儒家文化自古相传的却是直觉型的思维模式,儒家文化造就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总是以变更自己的观点,求得内心的随遇而安,是以不计较物质利益为其价值取向。延续至今是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只讲“政绩”,不讲质量,只做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所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二)儒家文化重道德而轻农工商的思想,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孔子一贯轻视农业和商业,当樊迟问及孔子种田的知识时,被孔子训斥为小人。孔子又批评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把商业生产列入违背天命的不轨行为。“君子不器”(不从事农工商和实际技艺)成为儒家的规训。尤其是商业,最没有社会地位。直到清朝末年,随着商业的发展与海外的影响,商人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地位才逐渐提高。因为商业不发达,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一直未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只产生过资本主义的萌芽。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是重道德而轻实利,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所以,过去成功的商人及其后代子孙,如果要想晋升,就必须弃商而读书当官。这各观念一直阻碍着经济向前发展。

(三)儒家文化不分治家和治国的原则,对现代化建设也带来了不利的因素。儒家文化的治国办法是人治。儒家关于治国的办法,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孔子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明确说明修身齐家之道就是治国之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孔子认为治家与治国都同一个道理,能治好家的方法也就能治好国,而治家的法则是道德规范而不是法律规范,也即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人治的方法,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一个国家中,家庭与家庭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一般都是“兄弟情明算帐”的等价交换关系。如果按儒家的治国主张,把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归结为道德关系,以义代利,不赞成用物质利益原则来调节人际关系,在家庭与家庭之间实行儒家式的“共产主义”,那么,吃大锅饭的现象就会普遍存在,人们的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经济就不能发展,这是中国的经验教训所实证的。因此,治国必须讲究法律,用法治国,用市场经济制度治国,经济才能迅速发展。

四、弘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通过以上的分析,儒家文化对现代化经济建设既有利又有弊,我们要弘扬其有利的部分,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要用儒家文化的“仁、义、礼”的道德规范、培养新一代的“四有”新人。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培养新一代的“四有”新人呢?笔者认为一定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群众以外,还应当做到如下两点:首先要用“仁、义、礼”的思想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政者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从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9 〕从政者不是为了个人的享乐,而是为了人民的普遍幸福,他自己也就在天下太平中与民同乐,这才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其次要用“仁、义、礼”的思想道德来规范和教育青年和学生,培养新一代“四有”新人。《科技日报》有个报道,说中国青年对传统的儒家文化持肯定态度的还是占多数,例如对诚实、宽容、善良、忠孝、智信、勤俭、勤奋、无私等等还是持赞同的态度。他们对西方文化既不盲目排斥,也不盲目崇拜。这就是比较正确的态度。只要我们教育得好,引导得好,我们的青年是有希望的。只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既严格要求自己,又严格要求青年和学生,一批新一代的“四有”新人必将出现,一个安定团结、仁义文明的社会必将出现。

(二)用儒家文化的“仁、义、礼”的优秀传统治家、治企业。儒家文化的“仁、义、礼”修身、齐家思想,已被东南亚国家传过去,在他们那里生根、开花、结果。而我们中国本土就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这个继承就是继承儒家文化的精华,这个发扬就是党中央所强调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同志说:“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0〕江泽民总书记也强调:“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大力表彰具有时代精神的模范人物。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镇基层。”〔11〕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儒家文化的“仁、义、礼”的伦理道德,就是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种思想道德之一,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文化。

(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儒家文化,也应向先进的国家学习一些好的治国经验。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西方文化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同样要一分为二的对待,各取其好的一面,排斥其不好的一面。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说到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候指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代表党中央明确表示了既要继承我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又要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态度。东南亚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在近代都受到西方的侵略和影响,西方以法律制度为主的市场经济,先后被东南亚国家所采用。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进一步采用了西方文化的法治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台湾一方面继承了孙中山所采用的西方法治制度,一方面又实行市场经济制度;香港则是在宏观上采用英国的法治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新加坡、韩国在宏观上也是采用法治和市场经济制度。但是,它们在企业内部,即在治家治企业的微观治理上,都是采用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根深蒂固,发扬光大。微观经济的儒家文化的优越性与宏观经济的自由市场相结合,是日本和“四小龙”经济腾飞的文化原因。可以预测,这种结合最终将会使东南亚国家走在西方国家的前面。也可以预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要采取宏观上的法治和市场经济制度,具有儒家文化优良传统的中国,将会比其他国家的发展更快。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2〕

最后我引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最近会见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等代表时的讲话来结束这篇拙文和佐证我的观点,他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我们既不要亡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13〕

注释:

〔1〕“一大龙”指日本国,“四小龙”指新加坡、韩国、台湾、 香港。

〔2〕《孔子妙语选》,齐思编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201页。

〔3〕《孔子妙语选》,218页。

〔4〕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5〕〔6〕《光明日报》1994年10月8日。

〔7〕《中国妇女报》1997年4月2日。

〔8〕《现代儒家梁漱溟》(接力出版社,1993年3月版》。

〔9〕《孔子妙语选》(以上所引用的孔子言论均引自此书)。

〔10〕《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26页。

〔1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2〕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13〕《南宁晚报》1997年6月12日,据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

标签:;  ;  ;  ;  ;  ;  ;  ;  

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