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是争取稳步进步的一年_企业经济论文

1997年是争取稳步进步的一年_企业经济论文

稳中求进的1997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稳中求进”的经济方针,利用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力度,改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资产配置。宏观经济运行显示人们期望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好势头。但难点依然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大,下岗转岗职工增多,财政金融存在一些隐患。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

宏观经济运行基本状况

1.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据初步测算,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74700多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11%,第三产业增长8.2%。

农业走势基本稳定。夏粮、早稻增产,秋粮因北方旱情严重和高产作物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而减产, 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49250万吨,比特大丰收的1996年减少约1200万吨。棉花产量430万吨, 比上年增产10万吨;油料产量2100万吨,比上年减产100万吨。畜牧业、 渔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肉类、水产品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7%和6%。

工业生产增速减缓。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1 %左右,增幅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 国有工业在加快改革和调整过程中保持稳定增长,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6 %(包括国有控股约增长7%以上),增幅与上年基本持平; 集体工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下增速明显放慢,预计增长11%左右,增幅比上年回落6 个多百分点;其它经济类型工业约增长12%以上。

2.优化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回升。近年来,企业改革开始“升温”,许多地区、部门改变过去消极等待改革配套政策的做法,积极进行改革试点,加大改革力度,强化优胜劣汰机制,推动资产增量和存量的调整与重组。他们把扶优和限劣结合起来,一方面实行各种优惠政策,通过增加投入,兼并、收购、租赁等途径,使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主导产业聚集。另一方面对亏损企业“输血性”贷款严加控制,有的是只收不贷。优化资本结构,是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必由之路,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有好处的。

工业经济效益在前两年大幅度滑坡的基础上有所回升。据对全国37万家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统计,1—10月份, 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利润290 亿元,增长35.2%);应缴增值税、产品销售税及其附加费比上年同期增长8.3%。企业产品销售率稳定提高,管理费用也有所抑制。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199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一直处于比较适度的区间(绿灯区),但各季增幅逐步回落。预计全年全社会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左右。 投资结构出现了一些好的变化势头:一是前三季度农林牧渔水利投资2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9%。二是能源、运输、邮电等基础产业和基础部门投资继续得到加强,前三季度能源部门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3亿元,运输和邮电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3亿元,分别比1996年同期增长22%和17.5%。三是房地产投资比重下降,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下降3.2%, 这反映了房地产开发盲目扩张有所遏制。四是地区投资出现西移的苗头,前三季度西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1.2%,分别比东部、中部地区快11.4 个和12.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1%上升到12.4%。

3.市场繁荣, 价格稳中有降。 预计1997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 当前市场特点,一是商品货源充足,同类商品档次多,价格差异大,有利于消费者选购。二是市场机制作用和商业竞争加剧,各种促销手段活跃,有些地方对商品房、小轿车等高档商品采取分期付款或银行贷款的促销办法。三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居民消费行为也趋向成熟,高消费的示范效应明显减弱。四是居民储蓄虽然增加,但一般居民家庭有后顾之忧,有些储蓄大多是应付生活急需,中年人为孩子教育,老年人为防病养老。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改革,部分家庭支出预期加重。所以一般不愿轻易动用储蓄购物。

市场价格涨幅继续减弱。预计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0.8 %,其中粮食、鲜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和彩电、冰箱、洗衣机、VCD、 微波炉、空调等家用电器价格有不同程度下降。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8%,主要是居住和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8.5%和16.9%。

4.对外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增加。 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32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其中,出口1830亿美元,增长21%, 进口1440亿美元,增长4%。贸易顺差接近400亿美元。利用外资继续扩大,尽管1997年协议利用外资将下降30%左右,但其影响是滞后的,当年实际利用外资仍将达到6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 外汇储备持续增加,1997年末将突破1400亿美元,比上年末净增350亿美元左右。

协议利用外资滑坡的主要原因,一是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对利用外资的具体政策作些调整,如取消外商作为投资进口设备的减免税优惠,降低出口退税率等。二是东南亚和周边国家的竞争。三是发达国家间的经济渗透和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资本在发达国家之间流量增多,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外资进入我国。四是我国对外商投资的选择性加强,对一些投资项目有所限制。

5.财政增收,金融机构新增存贷款减少。1—11月, 国内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3.2%。财政支出增长16.4%。收大于支231 亿元(上年同期为支大于收158亿元)。财政赤字可以控制在预算目标之内。

银行存款受上半年股市火爆、居民收入增速放慢、调低利率以及非法集资等影响,新增存款比上年少。前11个月,全国金融机构新增各项存款10455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2820亿元,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少增1918亿元。新增贷款也略有减少,前11个月新增各项贷款8011亿元,比上年少增19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少增939亿元。但现金投放增多,前11个月净投放货币98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投放163亿元。

深层矛盾依然突出,面临问题不容忽视

1997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长率和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都出现增幅逐季缩小的趋势,值得注意。特别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尚不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老大难”问题和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增长的质量还不高。主要表现:

1.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在优化结构过程中,企业之间必然出现一些反差,特别是竞争性领域的产品和企业分化突出,总体上的较快增长与相当多的企业亏损并存。1—10月,盈利工业企业盈利2352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6.3%。但不少工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11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8.5%。企业相互拖欠加剧,产成品积压严重。 截至10月底,企业应收账款106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 产成品库存6035亿元,增长12.7%。企业困难既与体制问题有关,也与行业结构、企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企业经营者素质有关。企业要走出困境,必须经历一个面宽、量大且较为集中的资产存量调整阶段。

2.下岗人员增多,就业问题逐渐突出。近几年随着经济逐步降温“优化资产结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等改革措施的出台,加上我国已进入劳动人口高峰期,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原因,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下岗职工增多,截至1997年9月底,全国下岗人员已达1000万,其中虽有40 %的人已通过各种途径再就业,但仍有600 万左右的人处于“非自愿失业状态”。在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矿区、林区、边远地区更加突出。但需要指出,在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下岗人员增多是必然的现象,这不是经济萧条的产物,而是多年积累矛盾的暴露,把过去企业“三个人活五个人干”的内部隐性失业显现出来,它一方面给下岗职工家庭带来实际困难,也会增加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才流动,有利于企业轻装前进,并激发全体职工爱岗敬业,努力学习,跟上时代潮流。因此,对这问题既要十分重视,积极采取措施缓解下岗职工困难,又不能为此而否定大好形势。

从总体上看,1997年居民收入仍有增长,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80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4%。但收入差距拉大,实际收入降低面比较大。关键是要安排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做好再就业工程。

3.金融基础薄弱,金融风险增大。近年来,国家利用金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收到明显效果。但在经济转轨中形成以银行为主渠道的融资体制没有大的改变,银行在发挥动员、分配资金作用的同时,也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和风险向自己集中,直接表现为不良贷款上升,金融风险增大。据有关部门估计,呆账、坏账已占贷款总规模的10—20%,企业一旦破产必然殃及银行,成为商业银行正常运行的重大隐患。此外,股票市场行为不规范,一些生产单位和金融部门将大量资金投入股票市场进行投机炒作,社会上非法集资、高利吸资的现象仍较多。金融监管的难度大,风险多。

4.财政连年赤字,财政调控能力薄弱。近年来,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国家财政收入有较大增长,但仍没有完全摆脱借新债还旧债,欠债越滚越多的不良循环。至1996年底,我国外债余额1163亿美元,内债余额4300亿元。尽管自1996年以来,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出现了上升的势头,但整个形势仍不容乐观。1997年财政预算赤字570亿元。 目前有些地方是该收的税收不上来,而部分不该花的钱花掉了,有的花了钱效益差。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很难兼顾效益和公平原则,对贫困地区、贫困居民的财政支援往往是力不从心。

5.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过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主心骨的共产主义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在一些人心中已十分淡薄,一旦没有了准则,大权在握的人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和小团体服务,也往往破坏党和政府政策的执行。还有一些人财富增加了,而精神空虚了,追求腐朽没落生活方式。此外,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经济利益在全局与局部、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矛盾,影响一些政策的贯彻落实。

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

1997年,改革力度加大,经济发展也较快,当前关键要保证稳定。根据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和有关专家预测,1998 年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8—9%,商品零售价格涨幅将保持2—3%低区位。 当前要大力贯彻十五大精神,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争取农业丰收。这样既可稳定市场供应,又增加农民收入,稳住农村,也就稳住全国大局。一是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快农业生产体制改革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农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粮能手、种棉能手、种菜能手转移,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三是大力推广科普教育,并采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民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四是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突破口,促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把改革和调整结合,以改革促调整,靠调整上效益。积极推进规范化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防止走样变形。没有企业制度的创新,没有优胜劣汰的机制,结构调整不仅难以进行,也是难以持久的。二是把国有经济的调整与改革政府职能结合,实现政企分开。三是把调整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结合,搞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在优化资产结构过程中,对兼并、破产企业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要作出妥善安置,保证其基本生活和医疗条件。职工要转变择业观念,改变城市“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状况,增加就业机会。

——增加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我国是一个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国家。从长远看,无论是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还是经济发展相对低潮时期,增加基础行业和基础设施投资,都对国民经济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冶金、机械工业和建筑业的生产大有潜力,有条件适当增加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样既为经济发展增强后劲,又可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

——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住宅商品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成功的经验,也是我国住宅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国务院已经确定把住房消费培育成新一轮经济增长点,但时至今日,不少地方、部门福利性住宅分配制度仍在沿用;大量的现有公房仍以低租金出租;商品房售价过高,超过了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商品房空置率高;住宅公积金尚未完全启动等等。因此,要以房改为契机,以售公房为切入点,促进住宅建设和装修,带动经济发展。

——反腐倡廉,加强税收征管,打击非法牟取暴利行为,努力消除人们因分配不公而产生的不满情绪。

标签:;  ;  ;  ;  ;  

1997年是争取稳步进步的一年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