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基本理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路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1)03-0010-0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适应中国社会和人的发展与进步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的精神,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我们需要在总结以往经验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厘清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基本理路。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化的本质及其内涵
“科学”这一概念,既指反映事物本质或事实真相的理论和学说,也指建构反映事物本质和事实真相的理论和学说的方法。因此,科学化应当是科学理论和学说及其建构方法的有机统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化问题自然也应作如是观。在笔者看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本质及内涵可以简要地理解为:把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及实践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学说与其建构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过程及其成果形式。
“科学化”是相对于“一般化”而言的,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本质及其内涵,需要反对“一般化”的思维倾向。众所周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代新人,这个根本宗旨维系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关涉着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的前途与命运。因此,不可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会化理论”、“公民与宗教”或“公民与道德”之类的“公民教育”相提并论。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必须体现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和特点。
中国化,就是合乎中国国情尤其是现时代中国的国情,既能够科学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又能够科学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发展与进步的客观要求,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时代化,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现时代的,能够正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所遇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突出矛盾和严重问题以及所面对的“经济全球化”的时情和世情,具有鲜明的时代风采和清晰的国际意识,能够科学地回答对外开放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中国问题”和“国际接轨”问题,正确看待和把握不同思想和价值观念之间的相互碰撞和渗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其意识形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大众化,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与途径上,能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愿望和要求,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受教育者所理解和接受,具有普及和推广的认知意义与实践价值。这就要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要立足于“以人为本”,在此前提下把“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
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之三“化”的统一,也就是中国国情、时情与世情的统一,而其内涵和核心应是贯通“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三个关键词的“中国化”。也就是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凸显“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本质及其内涵可以概要地表述为:为适应科学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反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及其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形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也就是推进把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把理论与实践创新同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方法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的过程。在推进科学化的整个进程中,不可脱离当代中国社会“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1]的国情及其所处的世情,一般化地抽象谈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问题。在方法创新上,不可有意避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样式,更不可刻意淡化和规避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别”标志,即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
二、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无疑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理论建构和方法创新。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它确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的内在逻辑力量,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与上层建筑包括传统意识形态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和科学的提出,正是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产物。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后,随着传统经济体制的逐步解体和社会秩序的变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严峻的挑战和空前的发展机遇。为应对这种急剧变化的形势,一些深爱这片热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开拓者的人生姿态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科学化进程,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和学科;他们自己也在这种奠基性的辛勤劳作和贡献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的著名学者和领军人物。他们的成功,基本的经验就在于他们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原则,观察、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所面临的挑战。关于这个重要的经验,在他们的相关著述中有清楚体现。
首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就要尊重这种历史,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尊重前人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过程中的辛勤劳作精神及其所创造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马克思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2]科学研究和发展史表明,尊重前人创造的财富和经验(包括失败和教训)是成功的必备前提和基础。如果试图抛开成功的历史经验另搞一套,那就违背了思想理论创新与发展的规律,既不科学,也无必要。
其次,坚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新国情和新世情所提出的新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后指出:“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同时又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这个关于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所面对的形势的基本判断和基于这个基本判断提出的发展方针,无疑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应是今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指导方针和出发点。
再次,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开展推进科学化的方法创新。毫无疑问,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离不开方法创新,方法创新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真实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客观要求,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精神。诚然,为了实行方法创新,我们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之类“根源”和“本原”性的形而上思辨,为此我们还需要探讨“与国际接轨”以取“他山之石”,包括吸收后现代主义人文思潮和伦理思潮中的有益成分为我所用,如胡塞尔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构想,哈贝马斯以社会交往为基础建立的“社会本体”论和“伦理本体”(“主体间性体”)论学说,以及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等。它们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及其学科建设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所有借用这些“他山之石”的创新之举,都不应当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国情。否则,方法创新就会流于形式,出现实则为“方法贫困”的虚假的方法“创新”和“繁荣”。在笔者看来,近几年出现的主张用“生态的世界观”和“生态的方法论”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或生态学)”的学说,强调“德育目标来源于生活”、推进“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主张,以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主张,其实都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虚假命题,表明我们的方法创新确实存在走向“贫困”的问题。
出现这种“方法贫困”的表面或直接原因是把“方法移植”当成了方法创新,深层原因是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这从反面告诉我们,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方法创新如果不能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其结果就不仅难以真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反而会误导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甚至会致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误入歧途。
三、把理论科学化与实践科学化有机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应包含理论科学化和实践科学化两个基本层面。理论科学化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及其方法创新的科学化。实践科学化包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及方法的科学化。
三十多年来,推进这两个基本层面的科学化进程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理论科学化的推进,主要标志是在“原理”的层面上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其成果在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特别是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实践科学化的推进,反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主要标志是先后认真贯彻执行了两个“05方案”,[3]在中央“马工程”统摄下调整和完善了课程体系。反映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主要标志是广泛引进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手段,以及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轨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科学化是实践科学化的基础和前提,实践科学化是理论科学化的目的和目标。在推进理论科学化的过程中推进实践的科学化,指导科学化的实践,从而把推进理论科学化与推进实践科学化有机结合起来,这应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主题和中心任务。
在这个基本理路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推进理论科学化与推进实践科学化的发展不平衡,且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不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建设发展很快,但关注实践不够,理论越来越“理论”,因而离实践越来越远;实际工作者也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理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成天忙于具体的事务,致使自己的工作往往缺少应有的科学内涵。因此,今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一个基本理路,就是要把理论的科学进程与实践的科学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是要确立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的“两张皮”乃至“三张皮”的现象,是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效应的主要障碍,化解这一痼疾的基本理路和方法就是要确立和强化学科意识,在学科的意义上全面推进和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整体性合力。而要如此,就需要所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们转变思维方式,在学科的视野里统揽、统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领域。具体说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人们要有“眼睛向下”的学科意识和情怀,着力把自己所研究和创建的科学化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使之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特别是从事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们,要有“眼睛向上”的学科意识,自觉运用学科理论,注意总结实际工作的经验,将其上升到学科理论的层面,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如此坚持下去,就会逐步地把理论的科学化和实践的科学化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在整体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二是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验。在自然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与推广中,科学实验是必备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否需要开展科学研究的实验,过去我们一直没有重视,不能不说这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进程中存在的一个缺陷。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开展科学实验本应是推进科学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科学化的题中之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否科学、实践的设计和安排是否合乎科学,都需要通过实验加以证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否可行,是否符合科学化的要求,也需要通过科学实验来加以说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科学实验,需要有组织地进行。据笔者所知,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科学化进程中涌现的一些成果,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多是“自发”性的,缺乏有组织的安排、设计和引导,今后推进科学化应当注意改变这种状况。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验旨在验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及实践价值,取得真理性认识和典型经验以影响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全局,因此它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后者旨在传播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一定凸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真理性的内涵。
三是要建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社会机制。机制,指的是工作机理或工作原理,是由制度、支撑制度的文化观念及执行制度和构建关涉制度文化观念之软环境的机构整合而成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科学化和实践科学化,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包括在学科视野里开展的科学实验,无疑也需要这样的工作机理或原理。这种机制的形成,不会是自发的,也不可能仅凭某种学术研究机构就能担当。它需要在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统一筹划和安排下,统筹和协调相关的多方面力量,经过一个发展过程,才能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