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理论及其不一致性研究_语义分析论文

收缩理论及其不一致性研究_语义分析论文

收缩论及其不一致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一致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8)12-0033-05

当今分析哲学中的真理论研究明显存在两条相互对立的路线,一是以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为代表的实质论(substantialism)路线;二是以冗余论、消引号论(disquotationalism)和最小论(minimalism)为代表的收缩论(deflationism)路线。这两条路线的对立反映了真理论研究者对真概念的特性以及真理论的研究任务的根本分歧。实质论认为,真概念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形而上学或认识论内涵的概念,真理论的任务就是通过揭示它所表达的某种实质性的性质或关系来对之加以解释。而收缩论则认为,真概念不具有形而上学或认识论的重要性,它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语义概念,真理论应当集中研究真谓词的各种逻辑、语义功能,在充分说明了这些功能之后,真理论的研究任务便结束了。威廉斯清楚地概括了这种立场:“当我们指向真谓词的某些形式性质(特别是它的‘消引号’性质)并解释了为何这样一个谓词是有用的(例如,作为断定无穷合取的手段),我们就说了所有一切关于真所要说的东西”。[1](P424)

收缩论在近年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实质论。这大致与两方面原因有关。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实质论面临严重的理论困难——“符合”、“融贯”、“有用性”这些关键概念始终缺乏满意的解释,也与直觉上的真概念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收缩论体现了分析传统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倾向——通过逻辑与语言分析消除形而上学,这种方法论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然而收缩论也面临不少批评。这些批评大致沿两条不同的途径展开。一是经验的途径,主要是指责收缩论在内容上的贫乏,并提出理由去表明我们需要一个更丰富的真概念。二是先验的途径,主要是证明收缩论立场是内在地不一致的,从而可以直接地予以拒绝。本文从后一类批评出发。在分析收缩论基本论点的基础上,指出布高西昂和怀特有关收缩论不一致性的论证所存在的缺陷,然后考察利用塔斯基的概念资源重新表述的收缩论观点,发现其隐含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破坏了收缩论的方法论基础,但也提示了一种不同于收缩论和传统实质论的真理论研究思路。

一、收缩论的基本论点

收缩论源于弗雷格、兰姆塞、艾耶尔等人所说的透明论或冗余论直觉,即,说一个语句为真等价于直接说出该语句本身。例如,说“‘恺撒被谋杀’是真的”等价于说“恺撒被谋杀”。这种直觉显示,真谓词不像是归属性质的谓词,它没有为所谓述的语句增添任何实质的内容。从这种直觉出发,可以立即得到收缩论的两个基本论点。第一个是否定性的论点:

(DT1):真谓词不指称实质性的性质。

这里使用了限定语“实质性的”,这是因为某些收缩论者并不完全否认真谓词表达性质。例如霍里奇就认为,真谓词表达了某种类型的性质(如逻辑性质),但不是一种“复合的”或“自然主义”的性质。[2](P37)

第二个是等价论点。由于受到塔斯基著名的语义真理论的影响,等价论点常常采用T等式的形式。T等式是图式

(T)s是真的iff p

的实例,其中“s”代入语句的名称或结构描述,“p”入该语句(如果对象语言包含于元语言中)或该语句在元语言中的翻译(如果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不同),即可得到一个T等式。例如,“雪是白的”是真的iff雪是白的。

在塔斯基的T等式中,真谓词所谓述的对象是语句。有的收缩论者不主张用语句作为真值载体,但希望保留(T)这样的定义形式。例如霍里奇主张用命题作为真值载体,他以“〈p〉”(“〈p〉”指称命题,意思是“命题p”)取代“s”,得到图式:

(E)〈p〉是真的iff p。

对(E)中的“p”代入一个表达命题的语句,就得到一个最小论公理。最小论公理实质上是以命题为真值载体的T等式。霍里奇认为,我们对真概念的理解就在于我们能够把握所有最小论公理。

(T)与(E)有相似的形式,差别在于对真值载体的选择有所不同。我们将这种形式的图式统称为收缩论T图式,略作(DS)。 (DS)是大多数收缩论者都接受的定义形式,尽管也有例外,例如格鲁弗等人(Grover、Belnap、Camp)的代句论就不诉诸(DS),但他们也认同(DS)的收缩论特性。于是收缩论的第二个基本论点可表述为:

(DT2):真概念的涵义(或真概念的收缩论特性)就体现在(DS)中。

当代收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关注真谓词的各种逻辑、语义和语用的功能。逻辑功能主要指量化概括功能。譬如,由于形如“p或非p”的语句的数量是无穷的,为了表达这类语句的无穷合取,就要使用真谓词进行概括,写成:“所有具有‘p或非p’形式的语句都是真的”(参见奎因《逻辑哲学》第一章)。语义功能是指真谓词的语义上溯用法,即不是直接使用语句,而是利用真谓词通过提及该语句来作出一个内容上等价的陈述。语用功能则是指真谓词在特定语境中所起的诸如强调、认可断定(endorsing assertion)等作用。这样,我们可以概括出收缩论的第三个基本论点:

(DT3):真谓词是语义上溯的手段,其功能是认可断定和量化概括。

上述三个论点是对收缩论的传统表述。接下来我们引入第四个论点,该论点的概念资源来自塔斯基的一段论述。塔斯基写道:

“事实上,语义真定义没有暗示任何可以作为像(1)这样的语句能被断定的条件的东西:

(1)雪是白的。

它仅仅意味着,无论何时我们断定或反对这个语句,我们都必须准备断定或反对相关的语句(2):

(2)语句‘雪是白的’是真的。

这样,我们可以接受语义真概念而不必放弃我们已具有的任何认识论态度;我们可以仍然坚持朴素实在论、批判实在论或唯心论、经验主义或形而上学——无论任何我们以前所坚持的。语义概念完全中立于所有这些争论。”[3](P361-362)

不难看出,用“收缩论真概念”替换“语义真概念”,塔斯基的这段话对于收缩论来说也完全适用:既然真谓词不表达实质性的性质,而只是某种逻辑、语义的表达手段,那么真概念本身便不会承载任何认识论或形而上学的哲学内容,无论我们原来的哲学立场是什么,都可以使用收缩论真概念。于是我们有:

(DT4):收缩论真概念中立于所有认识论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态度,我们可以在保留原有哲学立场的同时接受收缩论真概念。

(DT1、2、3、4)是收缩论的基本论点,接下来我们讨论由这些论点引出的不一致性。

二、收缩论的不一致性

(一)布高西昂论收缩论的不一致性

正如布高西昂所说,人们或许倾向于认为收缩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却难以相信其观点竟是不一致的。[4](P180)布高西昂主要从真概念与指称概念之间的关系得出收缩论的不一致性。[4](P180-181)他认为收缩论者持有如下观点。

(DT)谓词“真”不指称性质。

然而,他指出,要使得(DT)能够表达收缩论的观点,所使用的指称概念就必须是非收缩论的。这是因为,根据收缩论的指称概念:

(DR)任何具有谓词的句法有意义的表达式都有收缩论的指称性质。

于是,说一个谓词(譬如真谓词)区别于其他谓词的地方在于它不指称性质,就只能相对于一个非收缩论的指称概念而言才有意义。但是,如果指称概念是非收缩论的,根据“真”与“指称”的关系(TR),就会得出真概念也是非收缩论的。

(TR)语句“x是P”为真当且仅当“x”指称的对象具有“P”所表达的性质。

对布高西昂的论证,可以提出两点反驳。第一,(DR)是不正确的。收缩论指称只是语义上溯的手段,其用法类似于收缩论真谓词。正如按照收缩论真概念,“‘雪是白的’是真的”等价于“雪是白的”,按照收缩论指称概念,“谓词‘P’不指称性质”等价于“没有性质P”。因此并非所有谓词都有收缩论的指称性质,一个谓词的收缩论指称性质的必要条件是该性质存在。第二,即使(DR)是正确的,也不能由此得出收缩论真概念不一致。正如我们在讨论(DT1)时所提到,有的收缩论者承认真谓词指称性质,而只是否认它指称实质性的性质,因此严格来说是(DT1)而不是(DT)才是收缩论的正确表述。而(DR)与(DT1)之间并无不一致的地方。

(二)怀特的扩充论论证与收缩论的不一致性

怀特提出了著名的扩充论论证以证明收缩论的不一致。[5](P12-24)该论证颇为复杂,我们将之简化如下。

考虑(DS)的其中一种形式:

(DST)“p”是T iff p,以“非p”代入“p”,可得到:

(i)“非p”是T iff非p,对(DST)的两边进行否定,得到:

(ii)非p iff并非“p”是T,由(i)和(ii)以及双条件句的传递性得到:

(iii)“非p”是T iff并非“p”是T。

如果把T谓词理解为“确保可断定的(warrantedly assertible)”,则(iii)不能成立——“并非‘p’是确保可断定的”并不等价于“‘非p’是确保可断定的”。例如在断定所需的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不正确的。因此T谓词与“确保可断定的”存在概念差异。由于真谓词是T谓词,而确保可断定性是断定行为的唯一标准,这便与(DT3),即真谓词只是认可断定的手段相矛盾。

按照怀特的看法,收缩论真谓词作为认可断定的手段,在使用上必然遵循断定的标准,即确保可断定性,但上述论证表明二者在外延上不一致,因此真谓词的使用不可能仅仅遵循确保可断定性这个标准,而应当遵循其他标准。既然真谓同的使用有其独立的标准,那么说真谓词只是认可断定的手段(DT3),而没有表达实质性的性质(DT1),便是错误的。

怀特的论证是有问题的。这里所谓真谓词的独立标准应当看作是由(DST)所规定的,因为怀特正是通过(DST)引出T谓词与“确保可断定性”的差异。但由此不能得出,由于真谓词具有独立的不同于确保可断定性的标准,就意味着它表达了某种实质性的东西。因为(DST)只是规定了真谓词的收缩论特性。而对经由(DST)所引出的“真”与“确保可断定性”之间的差异,我们也完全可以将之理解为: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在概念上具有更多的东西——即与“确保可断定性”相关的认识论要素,而这正好被(DST)所剔除。怀特的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谓词的使用标准与谓词所表达的东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从(DT4)看收缩论的不一致性

根据(DT4),我们可以在保留原有哲学立场的同时接受收缩论真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作为实在论者、反实在论者、经验论者或唯理论者等等接受收缩论真概念。假设有一科学实在论者对夸克的存在持有实在论态度,并且接受了收缩论真概念。当被问及在何种条件下语句“夸克存在”为真的时候,根据(DS),我们有:

(KT)“夸克存在”是真的iff夸克存在,

由于“夸克存在”的真值条件是夸克存在,而他对夸克存在持有实在论态度,因而他给出的将是实在论的真值条件。这与他所持有的真概念不一致。

收缩论者或许会用塔斯基的话反驳说,(KT)并没有暗示任何“夸克存在”能被断定的条件的东西,它只是意味着,无论何时我们断定或反对这个语句,我们都必须准备断定或反对“‘夸克存在’是真的”这个语句。确实,在给出(KT)这样的T等式时,收缩论者没有预设任何关于“夸克存在”的真值条件的特性的东西。收缩论者显然意识到,为了让真概念中立于各种形而上学或认识论的哲学立场,真值条件概念也必须保持中立,否则的话将难以通过(DS)这样的定义形式确保被定义项(即真谓词)的中立性。假设真值条件不是中立的,而是实在论的,那么(DS)就会具有(DSR)的形式:

(DSR)“P”是真的iff Rp,

“R”表示“存在独立于心灵的事实……”。(DSR)所定义的真概念对持有其他立场的人(譬如反实在论者)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而真值条件的中立性是定义收缩论真概念所必需的。然而它却与(DT4)不一致。(DT4)允许我们在接受收缩论真概念的同时保留原有的哲学立场。假定我们对某个特定的领域(如科学领域)持有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那么对于该领域的某个理论语句“P”而言,由于“P”的真值条件是p,而我们对P的本体论地位存在分歧,因而我们对真值条件实际持有的立场不可能是中立的。

三、真理论的研究任务

收缩论的要旨是清除真概念上的各种形而上学、认识论要素,仅保留最为纯粹的方面——透明性、语义上溯、逻辑概括等等,并试图通过集中研究真谓词的逻辑、语义功能来解决真理论问题。这种立场无疑是受到分析传统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倾向的影响:通过逻辑和语言分析消除形而上学。正如有哲学家通过分析“存在”的深层逻辑句法是量词而不是谓词而否认存在是一种性质,从而取消把存在当作一种性质的哲学研究;收缩论者则通过分析真谓词的某些形式特征(如“消引号”等)来表明真谓词不是一个表达(实质性的)性质的谓词,从而取消对真概念的实质性研究。其中以代句论最为典型,它试图证明真谓词的深层逻辑句法不是谓词,而是代句的一个成分,因而不承担谓词的任何语义功能(包括指称性质)。

然而这种方法论的有效性是颇成疑问的。第一,收缩论所能消除的顶多是围绕真谓词所标示的性质的形而上学争论(通过否认它指称性质),并不足以证明真概念不是一个有丰富形而上学内涵的概念。戴维森就主张,虽则真概念本身不可定义,但它可以在解释(interpretation)的实践中,在与其他概念如意义、信念、言语行为等的经验连结中获得概念内容。第二,从(DT4)可以看到,收缩论者并不是要拒绝所有形而上学的、认识论的哲学问题,而只是想将这些问题与真概念隔离开来,以保持真概念的纯粹性和中立性。但为了保持真概念和真值条件概念之间的一致,真值条件概念也必须是纯粹和中立的,即不得承载任何实质的哲学内容。但真值条件概念显然不是一个纯形式的概念,它关涉的是“语句(或命题等)在何种条件下为真”的问题,而对“何种条件”的特性的探讨则明显属于实质性的哲学范畴。第三,收缩论者允许我们保留自己关于“世界”和“实在”的看法,那么“真”与“实在”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奎因写道:“真谓词的作用是通过语句指向实在;它的作用是提醒我们尽管语句被提及,实在仍是整个要点所在。”[6](P11)索姆斯(Soames)写道:“由于关于真的陈述反映关于非语言实在的直接陈述,语义上溯使得真谓词成为一个表达相竞争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便利工具。”[7](P414)既然真谓词是“指向实在”和“表达形而上学观点”的工具,那么为何收缩论者认为其概念内容与实在观念是毫不相关的呢?这是由于收缩论真谓词被处理成“提及”语句和直接“使用”语句的转换装置,与实在不发生直接联系。但收缩论者似乎忽略了,当我们使用语句作出一个关于实在的直接陈述时,已经隐含我们要作出的是一个真陈述。即使假设我们的语言在技术上不需要收缩论真谓词,我们仍然有“作出一个真陈述”这一概念。真概念的这一用法不是语义上溯的,而是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上述问题自然地指向这样一个事实,真值条件问题才是真理论研究的关键。正如菲尔德所说:“真理论的目的是要解释是什么使得一个陈说和/或思想状态为真或为假”,“构成一个真理论的主题的问题实质上等价于是什么使得一个陈说或思想状态具有一组特定的真值条件的问题”。[8](P55)尽管我们不赞同菲尔德把真值条件的研究看作真理论的唯一目的,把真值条件问题等价于真理论问题,但不妨综合收缩论者和菲尔德的看法,一种恰当的真理论研究思路应当是:通过考察真概念的逻辑语义行为来确定真概念的形式特性,通过真值条件的研究来赋予真概念实质的内容。这种真理论不同于传统的实质论,它不再把真概念看作是直接表达了某种性质或关系,从而维护了收缩论关于真概念的透明性直觉;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纯粹的收缩论,在对真值条件的研究过程当中,真概念被赋予实质的内容,从而维护了实质论关于真概念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的直觉。

标签:;  ;  ;  ;  

收缩理论及其不一致性研究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