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神科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护理论文_华亚萍

浅谈精神科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护理论文_华亚萍

昆明市精神病院 650101

高血压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发病与高级精神活动紊乱有关,再加遗传易患性与环境因素存在,都可引发此病。高血压可能在身体发生其他疾病时合并出现,但绝大部分的患者在第一次被诊断出高血压时,是没有其他疾病存在的,此种原发性的高血压患者,病因不明,但研究发现,家族有高血压病史、年龄大于50岁、肥胖、饮食过咸造成钠离子摄入过多、过度抽烟饮酒、情绪紧张、过劳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血压调节失常,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而导致高血压。 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病患病率高达39.7%,若不及时治疗常导致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并可并发和促进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甚至致残或猝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当今发病率较高的老年人高血压病的康复诊疗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总结高血压患者较合理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心理护理、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患者多表现有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特点,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本病密切相关。因此,对待患者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根据患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让患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帮助患者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参与自身治疗护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指导患者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创建良好环境,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发病诱因:过饱饮食、便秘、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大喜大悲、焦虑、忧郁、偏执、孤独、情绪消沉等,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患者要保持情绪平衡,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存在的各种思想顾虑进行心理疏导,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信任度,消除其烦恼、多疑等情绪,对高血压的治疗及并发症的出现、进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精神因素与疾病形成的关系,教会患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应急方式,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血压控制不理想,甚至有并发症或其他疾病,患者常为此感到悲观失望、恐惧。护理员应以诚相待,需耐心深入地了解患者内心世界,理解患者的痛苦,并给予其关怀、鼓励等情感援助,以消除其较脆弱的情感状态,让其保持平和乐观的健康心理,要消除其信心的不足,能让其积极的配合治疗,提高自控能力以利于最终战胜疾病。

2、饮食护理

应选用低盐、低热能、低脂、低胆固醇的清淡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多食水果和含有多种维生素的蔬菜,有一定的降脂作用,可多摄取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如新鲜鱼肉,对血压控制及日后冠状动脉粥状硬化有帮助。饮食原则上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少食多餐饮食为宜,高维生素为主。食物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常吃粗粮、淡水鱼、豆制品、禽类、瘦肉、低脂乳,如:多食粗纤维多的芹菜、大白菜、西红柿、黑木耳、香菇、芹菜、山楂、苹果、大米等有保健作用的新鲜蔬菜、水果食品,适当增加海产品及含钙高的食物。忌暴饮暴食,适量饮水,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对服用排钾利尿剂的患者应注意补充含钾高的食物如蘑菇、香蕉、橘子等。高血压患者应避免摄取钠、胆固醇、酒精过高的食物,罐头、腌制品、蛋黄、动物内脏、动物性脂肪要避免摄食。合理膳食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基础,对控制病情、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

3、增加用药的观察:

高血压常用药,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氨酶抑制剂、钙拮抗剂和α受体阻滞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利尿剂:

利尿剂已广泛应用于一线高血压治疗,但在特殊病号,如颅压增高者,大剂量时可产生各种代谢方面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低钾,糖耐量降低,室性异位搏动和阳痿。小剂量利尿剂,不仅对降低增高的血压,而且对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有效,利尿剂常与保钾药物或血管紧张素转氨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可以防低血钾,密切观察水电解质情况,监测血压及心率、心律。

血管紧张素转氨酶抑制剂如开搏通、能有效降低血压,多数患者都能很好耐受,而且不会产生任何代谢副作用。但由于个体差异有个别患者常出现着持续性咳,停药后自行缓解。因为血管紧张素转氨酶抑制剂可激肽和前列腺素对肺血管的刺激产生干咳。

钙拮抗剂:

如心痛定(硝苯地平)、尼群地平。钙拮抗剂能安定有效地降压。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速、头痛和面色潮红、踝部水肿、便秘。临床观察发现晚服硝苯地平剂量增加时,可出现多尿、口渴、停药后自行缓解,根据药理作用,由于钙离子拮抗剂可引起肾血流量增多,使大部分水钠丢失。所以轻度高血压一般以早晚后服药,以减少夜尿增多,影响睡眠。

4、健康教育:

增加体育活动:

规律的锻炼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有益。根据病情与体质状况进行适量、有益的体育锻炼,运动内容以快步行走、慢跑、太极拳、骑脚踏车、游泳、慢步或爬楼梯为主,应避免从事会使血压上升的等长收缩运动,如举重、划船。养成从事规律有氧运动的习惯。运动应采渐进方式进行,若有头晕、呼吸急促、胸闷情形应立即停止运动与医师联络。

5、定期测量血压,掌握血压变化规律:

对血压持续增高的病人,应每日测量血压2次以晨测和傍晚测,并做好记录,必要时测立、坐、卧位血压,掌握血压变化规律。如血压波动过大,要警惕脑出血的发生。如在血压急剧增高的同时,出现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应考虑高血压脑病的发生。如出现端坐呼吸、喘憋、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应考虑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出现上述各种表现时均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坚持服药,不得随意停药,血压基本稳定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量。同时,记录血压波动情况重度应根据病情以及医嘱执行监测血压、心律、心率、减少高血压对心血管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所以在日常护理中要做好以上几个要点,提高护理质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6、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临床经验,还要充当起教育者的角色,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进行健康教育,以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日康复。另外,要在合理服药的同时,也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以遗传倾向;另外,指导患者做好日常保健,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医学的发展已证明了高血压病除了生物学的遗传因素外,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联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日渐增多,我国将进入老年化社会。因此,护理工作要从患者的生理、社会与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改进膳食结构,防止肥胖,提倡戒酒、戒烟、并从儿童时期开始预防高血压。控制高血压,应当进行观念更新和战略转变,树立以预防为主,加强心理护理的观念,把工作重心前移,从以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加强心理护理为重点,普遍提高人群的健康知识和保健意识,最终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论文作者:华亚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0

标签:;  ;  ;  ;  ;  ;  ;  ;  

浅谈精神科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护理论文_华亚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