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论文_孙彦

小学生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论文_孙彦

商丘市红旗路小学 河南商丘 476000

内容摘要 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经过广泛性阅读、拓展性积累和生活性体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资源,积极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更深刻理解文本内容, 迁移文章的表达方法,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了“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目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内外阅读 衔接

新课程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1]因此,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经过广泛性阅读、拓展性积累和生活性体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资源,积极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更深刻理解文本内容, 迁移文章的表达方法,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打下了基础,真正实现了“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目标。

一、立足文本,延伸课外,做到内容上衔接。

舒芜先生说过:“语文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好的,不是单靠语文作业能够学好的。要想学好语文,得在课外多读书。”[2]因此,教师要注重搭建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平台,让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丰富课内,实现课内外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指导学生课内补充式阅读。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有限的篇幅里收获知识,很多课文在选入课本时都做了一些调整,省去了有关的章节或内容。有的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年代比较遥远,学生在学习时,仅仅借助课文是很难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设法将其背景文章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在学习《小抄写员》一课时,我适时向学生介绍《爱的教育》这本书的作者生平和书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思想奠定了基础。

指导学生学会课后延伸。在完成课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如学完《美猴王》一课后,我安排学生阅读《西游记》,让学生全面了解孙悟空疾恶如仇、是非分明、惩奸除恶、敢于斗争的性格特点。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对中国古典名著的文化积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长篇著作的良好习惯。

二、依托教材,挖掘资源,做到技巧上衔接。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3]教师应遵循“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的课堂原则,从探求阅读方法入手,让学生通过课文品读,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过程、阅读技能,让学生在课内学好名篇佳作,在课外会读经典作品,从而达到“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会学生比较鉴赏。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教学中,我注重以与教材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为衔接点,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引导学生从课文与原著相比较、与同名文章相比较、与同一题材相比较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如以“离别”为题材的古诗学习就可以将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赠汪伦》等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有不同的感受,可从不同角度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写出风采各异的文章。

教会学生把握主题。“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4]而这些“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文字所蕴藏的正是文本的主题。教师要拓展文本,链接相关的信息,引领学生努力贴近作者的心路与思路,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情怀、积极的价值引领中启迪思维、涵养性情、提升品位。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遗迹”为主题,在学完课文《长城》等之后,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对家乡——古城商丘进行了实地考察,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走访、拍摄照片,获得了大量资料,在活动课上进行了交流汇报,并撰写了考察报告,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紧贴实际,升华情感,做到生活上衔接。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5]脱离生活实际,语文学习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自然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模拟生活和体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文,提升素养。

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能够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教师要注重加强语文课与社会生活的信息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使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现代社会同步化。如神舟十号飞船成功返航后,我及时引导学生持续关注有关的新闻报道,收集有关资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关注我国科技事业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把所学到的语文知识、作文技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及时运用到生活中,让他们在使用过程中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为家乡特产写广告词,为大街上的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纠正出现的错别字、不规范的字,鼓励学生为亲友拟写春联,写新年贺词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体验到了运用知识创造价值的快乐。

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学习生活是小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过程,激发学习兴趣,让课内外阅读教学相得益彰。教学中,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比赛、课本剧比赛、手抄报比赛、小型辩论会等竞赛活动,并鼓励学生自主策划、独立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切实地体验过程,积淀生活的底蕴。

总之,多渠道的开展语文阅读,实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语文处理能力的根本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坚持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两条腿”走路,才能使语文学习的路越走越宽。

参考书目

[1] 王润华.语文教学应该“两条腿”走路——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6);

[2]赵升军.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养成机制探究[J/OL],学讯网,2014;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李秀霞.找准文本生发的落脚点[J],教学月刊,2006(4):10;

作者简介:孙彦 女(1978-11),河南省商丘市人,商丘市红旗路小学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论文作者:孙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0

标签:;  ;  ;  ;  ;  ;  ;  ;  

小学生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论文_孙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