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疗效研究论文_杨刚

(兴业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广西 兴业 537800)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炮制方法对其临床应用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中医科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44例患者分为A组(生物碱类组,38例)、B组(苷类组,42例)、C组(挥发油类组,33例)、D组(鞣质类组,31例)。回顾性分析四组患者临床资料,由临床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水平过硬的中医医师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方剂治疗方案。结果:A、B、C、D四组所用药物均实施中药炮制技术处理后再行给药,其中治疗总有效率最高为苷类B组,为95.24%,治疗总有效率最低组为挥发油类C组,为87.88%。A组与D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11%、93.55%,四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四组患者均未发生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其中A、C组各1例皮疹,用药结束后自行恢复。B组1例恶心呕吐,未给予特殊处理,停药后恢复。结论:中药炮制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药药方和药物临床治疗效果,炮制后的药材毒性被祛除或减弱,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有利于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中药治疗;疗效;炮制方法;影响

【中图分类号】R28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361-02

中药配伍与合理炮制是保证临床辨证用药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方法。在制备为药剂之前,中草药生药材往往需要结合药材属性与特点、临床诊疗需要、制剂标准以及中药配方进行加工处理[1~2],其中炮制是中药材加工技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技术,临床通过炮制保留药物疗效,并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此观察研究中药炮制方法对其临床应用疗效的影响,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中医科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44例各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临床病症不同将其分为A组(生物碱类组,38例)、B组(苷类组,42例)、C组(挥发油类组,33例)、D组(鞣质类组,31例),其中A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2.4±6.8)岁。B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43.6±5.2)岁。C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41.9±3.4)岁。D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42.5±4.8)岁。四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分布均衡,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按照患者临床病症不同将其分为A、B、C、D四组,A组患者给予炮制后生物碱类药物治疗,B组患者给予炮制后含苷类药物,C组患者给予炮制后挥发油类药物,D组给予炮制后含鞣质药物。四组患者所用药材均按照最佳药效的发挥标准来称取,将药物浸泡于适量纯净自来水中,浸泡时间为30min左右,然后文火煎熬药材,水沸后继续煎煮,30min后过滤药液,继续加水二次煎煮,反复煎煮三次后混合浓缩滤液400ml后即可服用,2次/d,1剂/d,持续用药2周后评估疗效。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3]

分别于中药治疗前后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药物不良反应来评估临床疗效:(1)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2)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但原有症状彻底消失;(3)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或有加重迹象,伴有用药不良反应。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方差齐者或者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以t检验,方差不齐或者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则行秩和检验,当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四组患者疗效评估结果见表。

A、B、C、D四组所用药物均实施中药炮制技术处理后再行治疗,其中治疗总有效率最高为苷类B组,为95.24%,治疗总有效率最低组为挥发油类C组,为87.88%。A组与D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11%、93.55%,四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3,P>0.05)。见表。

2.2 四组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用药期间四组患者均未发生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其中A、C组各1例皮疹,用药结束后自行恢复。B组1例恶心呕吐,未给予特殊处理,停药后恢复。

3.讨论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可知,中药炮制技术是祖国医学长期发展实践中总结、发明的一项传统特色鲜明的制药技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中药炮制是采用净制、炮灸以及切制等工序加工制备为特定规格的中药饮片,以满足临床制剂、医疗要求以及临床调配需求,保证临床用药疗效和用药安全性[4]。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中药炮制技术强调遵循中医理论体系指导,按照相应的药物制备工艺流程来提高中药饮片治疗效果,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以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中药炮制包括加热处理(如蒸、炒、煅、炙等)以及水制处理(水飞、浸、泡等)技术,此外还有部分药物在加工炮制的同时加入其他药物辅料,如醋、酒等等,以优化或调整药物内在品质,使之发生量变或者质变[5~6]。一般来说,中药炮制与药物成分之间存在一定关联,譬如在加入辅助材料或者经由水、火等处理技术加工炮制后,药物成分中的生物碱发生质量性质变化;采用酒制处理技术有利于煎出苷类成分,而蜜制则有利于强化苷类物质的苷元溶解性,使之更有利于吸收,从而加强临床疗效;药材中含有挥发油成分的,采用加热炮制技术后可有效降低发挥油含量,部分药物采用炮制技术主要是为了去除或降低药物成分的某些副作用。鞣质能够溶于乙醇和水,同时有极易溶于热水产生胶状溶液[7]。通常情况下不同加热炮制技术对于鞣质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A、B、C、D四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11%、95.24%、87.88%、93.55%,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的炮制方法不同,炮制后的中药材在临床应用实践中的疗效也存在明显差异性,药物疗效受炮制处理的影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削弱药物成分毒性,例如口服川乌或者草乌生有可能引起中毒,炮制处理后药物毒性减弱;服用生半夏可导致胃黏膜刺激效应,采用姜制处理后可镇吐。②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例如杜仲中杜仲胶的含量较高,生服难以充分发挥杜仲胶的药效,炒杜仲则可破坏胶质,促进药物成分吸收,增强治疗效果。③改变药物成分性能,使之满足病情治疗需求。例如与生元胡生品相比,醋制品药物有效成分含量大幅升高,其中醋炒处理后煎液中生物碱水平明显高于醋煮法,而酒炙品中生物碱水平最低。④优化切制工艺,提高药物疗效。炮制加工药材时会影响药材内在成分,这与药理反应强度和性质存在密切关联。以远志为例,传统炮制技术是去芯,而临床研究表明远志不去芯的溶血效果和毒性较去芯后更低,且具有更强的镇静效果[8]。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药药方和药物临床治疗效果,炮制后的药材毒性被祛除或减弱,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有利于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孟祥龙,樊洲,肖洋等.中药炮制学学科研究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基于知识图谱的“中药炮制”可视化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23(7):1514-1524.

[2]杨海玲,胡昌江,曾春晖等.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5,18(15):18-19,31.

[3]郭昊,杜伟锋,曹岗等.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炮制研究中的应用[J].中成药,2013,35(4):819-822.

[4]陆雪秋,王凤兰,张明明等.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中有关石燕的炮制方法分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5):397-399.

[5]王建清,曲维忠.中药炮制壳聚糖穴位埋线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研究与机理探讨?[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5,44(2):49-51.

[6]王炯,杨小源.王子义京帮流派中药炮制制备工艺探析[J].西部中医药,2013,26(7):31-33.

[7]代伟.中药炮制机制研究进展及研究思路探讨[J].医药前沿,2015,52(13):17-17,18.

[8]陈付生.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9):11-12.

论文作者:杨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  ;  ;  ;  ;  ;  ;  ;  

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疗效研究论文_杨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