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连片特困区公共文化供需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华北理工大学定点扶贫地区为例论文

集中连片特困区公共文化供需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华北理工大学定点扶贫地区为例

岳丽娜 1,聂怀勇 2

(1.华北理工大学 现代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3210;2.华北理工大学 党委组织部,河北 唐山 063210)

摘要 :以华北理工大学定点扶贫的特困地区居民及驻村扶贫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对该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供需情况,以及贫困居民的精神文化特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认为当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体的模式限制了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的效能、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以文强志、以文增智”的扶贫功能发挥不足、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尚处空白阶段等突出问题,并提出将公共文化建设与文化扶贫工作统筹推进、大力推进特困地区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建设、加大高校参与特困地区文化建设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驱动型”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供给模式等建议。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供需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背景

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将燕山-太行山区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这些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人数广、脱贫难度大、扶贫任务艰巨。随着扶贫脱贫工作的不断深入,集中连片特困区所映射出的文化贫困问题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文化因素成为制约特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已被列入我国扶贫战略的整体框架之中[1],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加大力度推动文化扶贫,是从根本上改变特困地区落后面貌、实现彻底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

特困地区的居民是公共文化资源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的需求、意愿以及精神文化特点是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最主要的依据和关注点。因此,本研究深入河北省内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以该地区居民为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辅以对驻村扶贫工作人员的访谈,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将特困地区居民对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满意度、实际需求以及他们的精神文化特点作为着眼点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特困地区公共文化的供给与需求情况,剖析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促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共文化的有效建设,在保障特困地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激活特困地区居民的内在动力,促进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

B组患者探头频率设置在6.5MHz,对子宫以及双侧输卵管和卵巢以及腹盆腔间隙进行观察。对尿液完全排空,取截石位,充分暴露会阴,拿取少量耦合剂涂抹到超声探头中,套上避孕套,进入阴道后探查处理,对子宫大小、形态以及宫腔情况进行记录,观察形态以及体积。分析是否存在孕囊,记录孕囊中是否存在胎心。

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共文化供需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课题组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为依据,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以及“文化扶贫”为研究主题的实证性研究成果为借鉴,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并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对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加以修改和完善。其中,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特困地区居民对当地公共文化建设及服务的满意度、需求及实际参与情况。访谈提纲主要涉及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的供给情况以及当地贫困居民思想状态、参与脱贫致富的积极性等。

(二)调查实施的过程

本次调查开始于2018年7月,8月底结束,采用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选择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内华北理工大学定点扶贫的3个贫困村的居民及驻村扶贫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由受访村民现场填写,当场回收,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44份,有效回收率为96 %;个别访谈通过对3个贫困村的6位驻村扶贫工作人员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完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被访者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中,接受访谈的驻村扶贫工作人员均为男性,年龄在35至45岁之间,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受访村民性别比例为:男性占比37.6%,女性占比62.4%;年龄比例为:15-20岁占比11.2%,21-30岁占比6.9%,31-40岁占比7.3%,41-50岁占比9.1%,51-60岁占比35.9%,60岁以上占比29.6%,从数据统计结果可以明显看出,该地区女性高于男性,且青壮年人群较少,走访中了解到该年龄段人群外出务工较多,部分女性留守照顾老人及子女;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居多,占比60.4%,其次是小学27.7%,高中(中专、技校)8.6%,大专以上3.3%,总体受教育水平偏低。

作为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应用的关键技术,卷积神经网络是通过设计仿生结构来模拟大脑皮层的人工神经网络,可实现多层网络结构的训练学习。同传统的图像处理算法相比较,卷积神经网络可以利用局部感受野,获得自主学习能力,以应对大规模图像处理数据,同时权值共享和池化函数设计减少了图像特征点的维数,降低了参数调整的复杂度,稀疏连接提高了网络结构的稳定性,最终产生用于分类的高级语义特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目标检测、图像分类领域。

2.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情况

写作文是反映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抒发学生内心世界的有效方式之一。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没有恰当的把握这一点,没有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语言来描写生活,使学生学习写作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大,内容空洞。

参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以及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文化扶贫”相关的实证性研究成果,课题组主要对特困地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如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微机室或电子阅览室、室内外健身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如投影设备、扩音设备、图书、计算机等)、管理服务人员以及公共文化活动(如形式、内容、频次)等情况为主要内容开展实地调查走访。

(1)公共文化场所、设施及管理服务人员的配备情况

船员在工作时对加班和超劳会表现出不同的感受,研究者通常用5点尺度表示船员的主观感受情况。分析结果见表3。

文化场所、设施及管理服务是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基础,然而,课题组在实际调查走访中发现,受访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从文化活动的场所来看,3个贫困村均只配备农家书屋和室外健身场地,村级文化室、村级微机室(或电子阅览室)均无配备。其中,农家书屋室内面积均在50平米左右,藏书约300册,图书种类主要涉及儿童文学、文学读物、法律法规以及农业养殖种植知识等,但自书屋建成至今,图书从未更换过;室外健身场地的健身器材均约10种左右,由于购置日期较短,尚且完好。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配备情况来看,受访的3个特困村均无文化场所及设施的专职管护人员,更无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的专职人员。

(2)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及组织频次

形式多样、内容积极向上的公共文化活动是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提高群众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然而,课题组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发现,受访特困地区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极为单一,内容单调,每月一次的电影放映活动是受访特困村唯一的由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内容以农村题材为主,对当地居民毫无吸引力,几乎无人观看。除此之外,春夏适合户外活动的季节,群民会自发跳跳广场舞或使用户外健身器材适当锻炼身体。

3.特困地区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如表1所示,特困地区的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很低,有超过90%的受访居民“没去过”或“很少”到所在村的文化书屋借阅图书,有超过70%的受访居民“几乎没看过”或“很少”观看所在村播放的电影。如表2所示,影响受访居民借阅图书的主要因素在于“看不太懂”,占比62.7%;其次是“图书种类太少,没有我需要的”,占比40.5%;“不想看书”占比36.1%;“没时间”占比25.2%。特困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法律、农业技能等专业书籍的文字表述对于他们来说不易于理解,因此,应适当增加动画、图片、视频等更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知识呈现载体和媒体形式。另外,根据特困地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提供种类更加丰富文化学习资源,解决想学却“没得学”或“学不懂”的问题。除此之外,要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居民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自我提高的意识,解决“不想看书”的问题。影响受访居民观看村里播放的电影的主要因素在于“电影内容不够吸引我”,占比超过70%。电影放映是受访特困地区唯一的有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然而,由于题材单一,对特困地区居民几乎不具有吸引力,不仅不能触发特困地区居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也未能发挥丰富特困地区居民娱乐生活的作用。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能引起群众的关注,这一现象需要亟待改善。

表1 特困地区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情况

表2 影响特困地区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因素

4.特困地区居民对已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及需求

缺的无非是真情实感。以何晏高敏感度的个性,写不出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实在说不过去,唯一有可能的是,他不能这么写,也不敢这么写。

3.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尚处空白阶段

通过实地观察、走访以及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课题组发现当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如下几点突出问题。

如表3所示,特困地区居民对其所在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内容满意度普遍较低。其中,对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表示“不满意”的受访者超过60%,对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和频次表示“不满意”的超过70%。

3.2 土地利用动态度。在人和自然的共同作用下,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在不同时间段变化的速度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率与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可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进而真实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和剧烈程度。公式为[13]:

表3 特困地区居民对已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2)特困地区居民对已有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如图1所示,在公共文化场所及设施方面,特困地区居民对多种场所和设施都有一定的需求,其中对“电子阅览室,配备可联网的计算机及数字化公共文化学习资源”的需求最高,占比52.4%;其次是“文化活动室,配备文艺演出、培训讲座等活动所需音响、投影等设备”,占比41.8%。齐备的场所和设施是促进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硬件基础,由此可见,特困地区居民对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充满着渴望。另外,特困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看不懂”是阻碍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因素,配备电子阅览室,他们即可利用计算机观看图文并茂、听得懂、看的见的文化知识。

实现公共文化活动多样化除了场所和设施的硬件支持,更离不开服务人员的有效参与。特困地区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需求比例依次是:“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人员”,占比65.9%;“使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指导人员”,占比59.3%;“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的管理人员”,占比32.1%。文化活动的形式是否新颖,内容是否符合群众的需求,都需要能力强、经验丰富的组织和策划人员的有效参与。另外,对于大多数特困地区居民来说,操作计算机等电子设备还存在较大的难度,离不开技术人员的帮助和指导。

(2)对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图1 特困地区居民对公共文化场所及设施的需求

受访扶贫工作人员普遍表示当地群众对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主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摆脱贫困的决心,对脱贫致富的自信心不足。与富裕地区居民相比,特困地区居民思想观念守旧,缺乏改变现有生产方式的勇气和信心[2],自主意思较弱,对改变、改进种养品种、方式等畏首畏尾,致富项目的推行存在一定的阻力。二是依赖思想严重,等靠要现象普遍存在。部分贫困群众缺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进取意识,个别贫困居民逢年过节向扶贫工作人员要钱要物的情况时有发生。

图2 特困地区居民对公共文化活动形式的需求

图3 特困地区居民对文化知识内容种类的需求

5.特困地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特点

作者简介: 张鸿,女,汉族,辽宁辽阳人,辽宁科技学院,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会计学;霍一鸣,男,汉族,辽宁营口人,辽宁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会计学;指导教师:李红侠,辽宁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驻村扶贫工作人员访谈的方式,了解特困地区居民对知识文化的重视度和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发现,受访特困地区居民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情况不太关注,存在“能考上高中就上,考不上就算了,跟他爸打工去”,“我家孩子不是学习的料”,“即使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等消极的思想认识。二是对自身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生产生活技能的欲望偏低,存在“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升生产生活技能、提高经济收入见效太慢”,“小时候上学学习就不好,现在更不行”,“我都这岁数了,还学啥了”等想法的人较多,这一点在“您希望所在村为您提供哪些形式的公共文化活动”一题的调查结果中有所体现,选择“知识讲座”和“教育培训”的受访群众不足三分之一。

(1)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度

在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上,超过一半的被访居民选择“文艺演出”;其次是“知识讲座”“教育培训”,占比接近30%;再次是“体育竞赛”,占比超过21.3%;最后两项是“电影放映”和“群众阅读”,分别占比17.1%和15.6%,如图2所示。文艺演出气氛热闹、种类较多,是特困地区居民近距离感受多种艺术的最直接的方式;此外,对“知识讲座”和“教育培训”的选择,体现出部分居民对知识文化的渴望和自我提升的意识,但还应通过多种方式激发更多群众对知识文化的重视,促进特困地区居民文化水平和自我提升意识的整体提升,为脱贫致富提供文化支撑。

如图3所示,特困地区居民希望通过文化活动获得的文化知识种类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参与调查的村民对各类知识都表现出了相应的学习需求,其中对电子商务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好,占比57.3%,其次,对经营管理、现代农业技术技能、再就业技能(劳动力转移)、大众娱乐类知识,占比均超过30%左右。

三、问题与建议

(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特困地区居民对已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1.“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体的模式限制了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的效能

在标定前还需要在每个传感器安装的位置处制作一个专门的加载机构: 龙门架,将液压千斤顶按相关要求放置,然后通过液压泵给秤体加压,进行称重标定。

当前,特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是一种“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体的建设和供应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资源闲置与供应不足的现象同时存在[1]。一方面,“自上而下”的模式忽略特困地区群众对公共文化的实际需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之前,缺乏对当地群众公共文化需求及精神文化特点的调查了解;产品和服务提供之后,缺乏对群众使用情况、满意度与建议的反馈以及依据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善。另一方面,在“政府为主体”的供应模式之下,公共文化的供给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而贫困地区政府财力、物力、人才有限,其对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的能力有限,所能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数量、种类和质量也相当有限。此外,受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思想的影响,政府在资金的投入上对公共文化建设会有一些忽视,最终导致当前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场所、设施、人员及活动形式内容的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供需不匹配、效能低的突出问题。

2.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以文强志、以文增智”的扶贫功能发挥不足

白丽筠握着小银匙,像握着一把匕首,说,那个季经理垂涎于我已经很久了。他是李老板介绍我认识的,可是我一直没有答应他的非分要求,顶多只让他在酒桌下面踩一下脚尖,摸一下大腿什么的。

特困地区脱贫致富不仅仅缺资源、缺项目、缺技术,更缺乏的是彻底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的精神意志。公共文化建设不仅是要丰富特困地区群众的大众娱乐生活,更要转变贫困群众的价值观念、精神意志。然而,当前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形式、内容仅在丰富大众娱乐生活上发挥了有限的作用,没能特别针对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目标,没能突出以文强志、以文增智的扶贫功能,没能以有效触发特困地区居民脱贫致富的热情、信心、决心为目的,强化致富氛围、脱贫致富的文化支撑作用发挥不足。

特困地区居民对已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切实需求,是解决特困地区文化贫困问题,促进特困地区有效脱贫,更快、更好地发展特困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依据。因此,课题组针对特困地区居民对公共文化场所及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公共文化活动形式、文化知识的内容种类及呈现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满意度及需求情况展开调查。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当前以及今后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困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文化的存储与展示需要依附数字媒体介质,同时也需要懂得数字媒体技术的人员提供服务与指导,然而,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当前,在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数字化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及相关技术服务人员均处于空白。

沙特吉赞JIGCC取排水项目是中国港湾在沙特阿拉伯吉赞经济城实施的一个集基建与机电安装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项目,其功能是为吉赞经济城新建发电厂引海水用于消防和冷却,同时将处理过的废水排入深海,其业主为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作为施工的辅助,脚手架在该项目得到了大量广泛使用。包括承重脚手架,固定式脚手架,移动脚手架。按材料分类包括钢管扣件式脚手架和碗扣式脚手架。脚手架最高的超过10米,总计近100台套,数量庞大。

(二)促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共文化有效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驱动型”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供给模式

目前,我国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供给模式是一种“由上而下”的“任务驱动型”供给模式,它忽略了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造成现有大部分公共文化资源的闲置浪费,严重削弱了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因此,参与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相关机构特别是当地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于提高贫困群众自我提升意识及促进特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驱动型”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供给模式,在开展公共文化建设及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坚持深入基层群众了解他们的需求、意见和建议,加强对文化建设与服务效果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方式、内容、种类等, 进而提高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2.公共文化建设与文化扶贫工作统筹推进

贫困群众自主、自为的经济和社会参与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前提。[3]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不应仅仅用于满足于贫困群众的娱乐需求,更应为特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当前,特困地区贫困群众对脱贫致富积极性不高、对文化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应将特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与文化扶贫工作统筹推进,在公共文化建设的内容中突出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和积极性的激发,在切实保障特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文化生活质量的同时,发挥“以文强志、以文增智”,文化减贫的效应。依据特困地区居民的切实需求,综合运用文化的多种手段和多种力量,营造自立自强、劳动致富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使贫困群众更加乐意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生存技能,提高其发展能力,克服“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在脱贫攻坚事业中勇当先行者。[5]

3.大力推进特困地区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建设

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发展明显滞后,所能提供的资源与服务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特困地区居民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劳动生产技能、丰富业余生活的切实需求。近年来,数字化媒体设备及资源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数字化文化资源具有远程共享、声图并茂、虚拟仿真等多种优势,以数字化为切入点,是特困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调查研究中,特困地区群众对“电子阅览室,配备可联网的计算机及数字化公共文化学习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同时,纸质图书的文字表达对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特困地区群众来说,学习和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数字化学习资源通过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呈现文化知识,更易于特困地区居民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特困地区政府财力有限,特困居民自身经济拮据,购置计算机等数字化设备的压力较大,加之当地居民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较低,专业服务及指导人员配备不足,因此,应特别加强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文化学习资源的供给。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配置和性能大幅提升,与计算机相比,智能手机的价格较低,五六百元的智能手机即可很好的实现语音、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的阅览功能,也可以帮助农村居民摆脱时空的限制,实现田间地头随时随地参与文化学习。

提供资源共享课程的目的就是,利用互联网优势,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共享优质的课程资源。国外的资源共享课程面向全球,受众广,效果好。但由于资源共享课程目前主要面向的对象是本校学生,受众较少,加上推广宣传不到位,有些非基础课程选课人数较少,造成资源浪费。

文化学习资源的内容种类应丰富且有所侧重,由于受访特困地区以种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现代农业技术技能、经营管理是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知识内容,再就业技能可以为闲散劳动力外出务工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另外,受访地区的农副产品经常出现滞销的情况,借助电子商务可以拓宽销售渠道。因此,应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劳动力转移、电子商务为主,以文化素质、医疗保健、法律常识学习资源为辅,以娱乐、生活常识等内容为补充,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多种需求。[6]

4.加大高校参与特困地区文化建设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加快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扶贫,是从根本上改变特困地区落后面貌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报告指出: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向农村传播先进文化。[7]近几年,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扶贫攻坚号召,纷纷参与扶贫工作,也逐渐意识到文化建设在扶贫脱贫工作中重要作用和意义。但课题组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以及对其他兄弟院校的咨询发现,当前高校参与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与服务工作多将关注点集中在贫困地区图书馆或文化书屋的建设,开展的活动也主要局限于捐赠图书报刊、组织阅读活动或为贫困地区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提供指导等形式,其他领域涉及较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高校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更大更全的发挥。事实上,高校拥有多领域人才、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技术设备等丰富的优质资源,是帮扶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力量。应深入探索高校资源在特困地区文化建设与服务中的有效利用方式,加大高校参与特困地区文化建设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这是缓解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供给不足和供需错位双重困境的重要途径。

好果产自好苗。说到枸杞,人们自然就想到了宁夏枸杞。说来也巧,当天,宁夏中宁县杞鑫枸杞苗木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朱金忠正好来到姬胜利的种植基地回访。他介绍说,合作社形成了一套种植技术服务体系,为种植户提供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技术服务。河西农场枸杞苗主要用的是他们的宁杞10号、7号和5号,抗逆性强。种植枸杞关键是管理,尤其开春整形修剪很重要,要能分清果条和非果条,修剪不好,苗会疯长影响产量。

参考文献 :

[1]梁立新.精准扶贫情境下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识别研究[J].浙江学刊,2017(1):164-169.

[2]韩文艳,张殿华,张永红.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农村文化扶贫工作——以湖北贫困农村为例[J].传承,2017(1):72-74.

[3]贺海波.贫困文化与精准扶贫的一种实践困境——基于贵州望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村寨的实证调查[J].社会科学,2018(1):75-88.

[4]赵迎芳.当代中国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7(5):113-120.

[5]贺培育,邓子纲.基于文化建设的脱贫攻坚路径创新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33-37.

[6]岳丽娜.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供需调查与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5):61-66.

[7]左信.文化扶贫: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战略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80-83.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ublic 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Concentrated Severely Poverty -stricken Areas ——Taking the Designa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rea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YUE Lina1,NIE Huaiyong2

(1.Modern Technology Education Center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063210,China ;(2.Party Committe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063210,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s, the cultural poverty reflected in the concentrated severely poverty-stricken areas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the society. This research, based on surveying the residents in the poverty-stricken areas designated by th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working staff in the villages, through the “bottom-up” approach, investigates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s as well as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poor resi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series of problems exist in their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top-down” government-led mode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efficiency of public culture, the insufficient function of “enhancing aspiration and intelligence by culture”, and the rare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e.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e and cultur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should advance hand in hand. Besides,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ulture resources in the severely poverty-stricken areas should be vigorously promoted, and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e expected to take part in their cultural construction. A “top-down” demand-driven public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mode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reinforce the effectiv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 the severely poverty-stricken areas;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supply and deman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699(2019)02-0102-08

收稿日期 :2018-11-20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校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的开发与利用”(201803040141)

作者简介 :岳丽娜(1982—),女,辽宁葫芦岛人,华北理工大学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工程师.

(责任编辑 :魏 霄 )

标签:;  ;  ;  ;  ;  ;  

集中连片特困区公共文化供需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华北理工大学定点扶贫地区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