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中国教育改革的首选目标_高考论文

高考试题:中国教育改革的首选目标_高考论文

高考试题:语文教育改革的首选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高考试题论文,首选论文,语文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一位关注中学语文教育现状的人可能都清楚,若干年来,不少有影响的媒体,包括《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在不断抨击这样一种现象:当代大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偏低。一时间,诸如“请尊师妄加评判”(一重点大学学生请教师批改作业时写的一句话,《大学生》1993.9)之类的笑话不绝于耳,不绝于眼。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抨击中学语文教育现状已经形成一种社会思潮。1997年11月,《北京文学》首先“发难”;此后,《中国青年报》立即作出反应,连续以整版篇幅转载了《北京文学》的讨论,并加了极有分量的“编者按”;《北京文学》1998年第3 期继续就此展开讨论;1998年4月10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正式披露了我国今年将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中考语文改革(减少选择题,增加主观题)的消息。应该说,这都是意料之中的必然之事。其一,中学语文教育效率偏低,学生语文能力差,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二,任何一个国家的语文教育,从来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巨大影响,它既是一个国家的全民基础教育,又是一个民族成员的素质教育,一言以蔽之,语文教育关涉民族素质、关涉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对此更应有深刻认识。虽然,上述有关报道中的某些观点(提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平心而论,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决非一个“忧”字了得。原因何在?大家都很清楚,有教材问题,有教法、学法问题,有教师素质问题,有语文教育理论的模糊与滞后问题等等。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育之所以积重难返,与长期以来语文高考题的误导同样密切相关。

若干年来,每次高考过后,语文高考命题小组、各省市高考阅卷小组对当年的语文试题总少不了作必要的阐释说明,各地语文教育专家、语文教师各抒己见。然而,这些文章往往限于一般性评论,诸如某道题水平的高低、覆盖面的宽窄、与上年相比试题结构有哪些调整等等,而对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的考试内容、试题形式是否科学,尤其是它对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提高起了多少、多大作用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则很少有人作出切中肯綮的评论。于是,国家考试部门竟一再声称要保持高考试题的相对稳定。殊不知,正是多少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的繁琐的考试内容和非科学的命题形式给中学语文教育造成了严重“内伤”。道理很简单,高考,作为国家最权威的考试,它有什么样的考试内容,全国范围内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和训练模式,这种现象往往不以我们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然而,事实早已证明,现行语文高考试题并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实际语文能力,中学生年复一年的高考模拟训练和僵化的高中语文教育,也只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高考卷面分数,而不能有效提高其实际语文应用能力。因此,笔者以为,改革语文高考试题,就成了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首选目标。

改革之一:关于汉字的认读与书写

“考纲”要求考生能“正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这当然完全正确,但高考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对学生这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它所提供的若干选项中一定要含有错别字、错读字(常常是若干个)。于是全国各地各级各类考试、全国各地各色人等编制的各种练习,便出现了大量的错别字、错读字让学生一个劲地去辨去选,这种状况,早已从高三蔓延到“小三”(小学三年级)!这就出现了下面的惨象:有许多字,不少学生本来就读不准、写不对,可他们却要瞪大两只眼睛(绝对不需要动手!),今天选对的,明天选错的,越发搞不清楚了。这种在心理学上称为“泛化”的现象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多少烦恼、多少无效或低效的劳动!不是吗?尽管学生做了大量的选择题,但中学生(小学生亦然)作文中的错别字仍然多得惊人。更有趣的是,考试时,选择题中的错别字“辨”出来、“选”对了,可后面作文中却出现了与前面选择题中相同的错别字,这种现象绝非个别!于是,出现“一屋子大学生不会写‘钥匙’”的“新闻”(《光明日报》1997.8.6)也就不足为怪了。

事实上,对于大量的常用字,如果让学生丁是丁卯是卯地去注音、去写,他十有八九要注错、写错(这种现象一直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抨击)。何以如此?这首先与学生为应付高考而进行简单而机械的训练有关:从初中到高中,对大量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老师只让他去辨、去选,而没有让他去读(注音)去写,这种长期的,只靠直觉思维判断正误的、“君子动眼不动手不动口”的训练方式,显然不如让学生直接付诸读写实践,此所谓“选择得来终觉浅,读准写对要躬行”。这是语言知识教学的一般规律,而违背规律是要遭到失败的。

怎么办?改变高考命题形式,摒弃选择题。建议每年高考试题均应有这样的内容:规定一定量的常用字,让学生直接写出来,读(注音)出来!若是,必钭对中学语言知识教学与训练起良好的导向作用,更符合语言知识教学的一般规律。

改革之二:关于标点的正确运用

标点运用,从来都不是一个技巧问题,它必须而且也只能依赖于对文字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这是因为,标点是随着语言一起产生、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它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写文章,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运用标点与选词造句的思维活动统一起来加以考虑,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每一个标点符号有一个独特的作用,……用与不用,用在哪里,都值得斟酌一番。”在许多时候,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标点的运用去窥探一个人的思维态势、情感表达和语文素养。由此可见,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高考命题者好像忽视了上述特点,更忽视了特定年龄阶段的中学生在标点运用上的“先天不足”,他们往往以有相当语文素养的成年人的思维特征、思维力度去揣测中学生,或把高考标点题出得过难(考到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或让众多的中学生在标点符号使用还不规范的情况下去辨析标点的正误,这实在是一种误导。殊不知,我们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做这类选择题时,面对有关标点符号的参考书,不也还颇费一番思量吗?于是,另一有趣现象的出现当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虽然每年高考考标点,中学生经常“选”标点,可大中学生的标点使用至今仍然不规范。同样有趣的是与前文所述的情况相同,考试时,前面的标点选择题选对了(尽管这是煞费苦心的选择),可在后面的作文中,同样用途的标点又用错,并且浑然不觉!

原因何在?一是大量的标点选择题使学生的辨析能力呈“泛化”状,以致于在具体运用标点时,曾经做过的选择题中大量的对题与错题使学生的思维程序受到干扰,导致“是非界限”混淆不清。二是由于只做选择题,不进行直接运用标点的训练,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远没有形成处处留心标点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写作习惯,标点使用呈现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学生平时阅读太少,未能在阅读中悟出标点的妙用。我们知道,学生运用标点的能力,绝不是现在的高考选择题所能“考”出来的,也不是平时大量的选择练习所能“练”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悟出来的。学生读得少,语感能力不强,缺乏悟性,“选”得再多也枉然。若干年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标点运用能力)之所以难以提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中学阶段没有读语文,而是练语文(做练习),并且是铺天盖地、成年累月、生硬机械的练,正是这种“练”,“练”掉了语文的灵气,“练”掉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怎么办?首先是扩大阅读量。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在分析课文时,要让学生随时留心标点,感悟标点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注意精选一些典型的、标点规范的语段,让学生阅读、感悟。毫无疑问,学生对规范的语言信息接触多了,必然会对标点符号产生特有的悟性,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正强化”,通俗地讲,即“读文百段,标点自明”。

其次是改变高考题中标点符号的考查形式,变选择题为主观题,让学生在给定的文字中直接加标点;在作文评分标准中,对借用标点的扣分要进一步明确、科学,以真正引起中学语文教育对标点的重视,提高学生规范运用标点的自觉性和准确率,改变目前这种标点年年考、学生运用标点的能力年年无长进的状况。

改革之三:关于正确使用词语(成语)

不知从可时起,造句、用词连句这一最基本的语文训练形式从高初中语文训练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选词填空、选成语运用对错的句子。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考试难度,另一方面严重强化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试想,在ABCD四个选项中,学生以正误选项互为参照,认真进行“有意辨识”,他们当然不难选对。然而,与前文列举的现象相同,在具体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却又反复大量地出现词语(成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这就促使我们思考:对大量的语言知识(常用合成词、成语、关联词等),我们必须教学生会用,而不能满足于“会选”,会选不一定会用,会用才能会选,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进行这样的比较:4个带成语的句子,让学生选出对错句,不太难, 可让学生用这4个成语造句,则绝非易事。由此,笔者认为,选词填空, 选成语使用对错这类高考题同样应取消。不管是考试还是训练,都应强化造句训练,切莫以为这是雕虫小技,实乃“壮夫”难为而必须为之!在中学阶段,学生若能用大量的成语(合成词)造句,学生作文中若能成语迭出且运用自如得体,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定将功不可没。否则,我们没有理由怨学生不会遣词造句,没有理由怨学生词汇贫乏,因为他们所接受的考试和训练并不是遣词造句,而是选词选句——“且莫怨东风,东风正怨侬!”

改革之四:关于辨析并修改病句

受高考影响,目前,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训练已经殃及小学高年级,并且各种病句类型名目繁多(仅新修订的考纲就列了16种)。于是,从小学毕业会考到高中会考、高考,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三语文训练,大量的病句充斥于学生眼前。这些病句,有的“病”得不成样子,有的故作“病态”、故弄玄虚,直认人心晕目眩,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实在是一场灾难。原因在于,第一,在中学阶段,只有极少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很高的水平,绝大多数中学生由于受阅历、年龄的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尚处于“幼稚期”,这期间接触大量病句,无异于让学生接受“语言污染”。第二,随着中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过渡,其思维能力不断发展,语言表达的内容也随之复杂,他们自己“出产”的病句也随之增多,其中,尤以高中阶段的议论文最明显。让不断产生语病的人不断去辨识语病,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第三,由于中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语感,他们对语言的文与野、优与劣、美与丑往往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再人为地塞给他们各种类型的病句,只能加重其“病情”。总之,中学阶段既处于语言的发展期、接受期,又处于语言的“幼稚期”,在这一特定时期、这一吸收和消化语言的黄金季节让他们大量地接触(岂止是接触,他们在做题时,简直是在作如坠五里烟雾的“研读”)病句,再加上老师不作边际的语法分析,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益。这如同一位病人,本来就缺乏对病菌的抵抗力,如果人为地让他吸收大量病菌,那将是雪上加霜。让还有“先天性”语病的中学生大量接触、甚至“研读”病句,与此同理。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由于受自身语感能力的限制,面对病句,在许多时候往往是以误为正,以正为误,有时尽管改对(识别)了病句,但类似于他们曾改过、辨析过的病句,在作文中还是屡见不鲜。吃药治病,那是因为药能除病;能辨析病句不能避免病句出现,那是因为辨析本身缺乏提高语言能力的功能。否则,我们很难解释下列现象:学生天天选、年年选病句,可他们作文中的病句却有增无减。

我们似乎应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在青少年学习语言的黄金季节(从小学到高中),让他们坚决彻底地远离病句,让他们常年大量地吸收纯正、优美、规范的语言,恐怕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更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大量的语言精华反复作用(诵读欣赏揣摩等)于学生的感觉,就会附着于他们的心理结构,并与其大脑皮层的细胞间逐步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进而成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偶尔发现病句,他们也能很快识别。一个从不吃污染食品的人对污染物一定很敏感,而吃惯了污染食品的人对它的反应一定很迟钝。过去年代的许多人在中学阶段并没有做过大量的病句练习,但他们却有着较高的语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正与上述道理同。

现在的问题还在于,首先,对病句练习这类题目,大家都习以为常,并仍在不断加大训练力度,此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至今日,恐怕没有哪一位专家论述这一问题。正是由于做了大量的病句练习,学生的语言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相反,让学生多读多背典范语言的呼声倒是持久不衰。其次,面对每年的高考病句选择题,人们谈得最多的往往是,这道题出得“有新意”,那道题学生还“不适应”,“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云云——岂不谬哉!我们实在应该大声疾呼:让年复一年的高考病句选择题销声匿迹,让铺天盖地的病句练习题烟消云散,让大量规范优美的语言充满学生的阅读空间!

改革之五:关于文言文和社科类文章阅读

文言文考试的标准化题型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因为它既降低了考试难度,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又加大了试卷长度和命题难度。文言文考试,可分为两大块,一是翻译,一是分析概括,均应是笔答题。比如翻译(笔译),不但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而且考查了现代汉语的表述力。有些看起来很简单的文言句子,学生往往心知其意而口不能言,手不能写,何哉?书面表达能力差也!让学生直接把文言译成白话,并尽可能做到“信达雅”,这才见出语言学习的真功力,而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则更为重要。试想,如果我们把现行的文言选择题改为笔答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定然会“目瞪口呆”,因为我们在平时压根儿就没有培养他这种能力。为什么不培养?高考用不着。这种导向真是“误尽苍生!”1997年元月5 日《光明日报》在《湖南大学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一文中披露:“英语考试中,不少学生英译汉的题目之所以答错,是译成中文后语句不通造成的。”为什么“语句不通”?学生在中学阶段缺乏严格的持之以恒的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而习惯于选“ABCD”,不能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一位大学校长说:“中小学将自己未完成的任务推给大学,那么大学也就难以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光明日报》1996.1.1:《学生文字基本功忽视不得》)。这一切似乎都在明白无误地昭示我们:在中学阶段扎实地培养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工作,已经到了非做不可、不能再有片刻迟缓的地步了!

现代文(此指社科类文章)阅读能力一定要考查。现在的问题是,各地大量低质量的练习,常把学生的阅读训练引入歧途。我们知道,作为国家考试中心的语文命题组,一般说来,他们的命题水平是高的;一套现代文阅读题,从选文到命题,真可谓呕心沥血,千锤百炼,并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问题在于,既然国家要考,各地各校当然要练,于是,大量的练习便潮水般地涌向学生。应该说其中有些题目是有一定水平的,但确有大量的练习,从选文到命题,与高考题决不可相提并论,表现出明显的粗制滥造, 并且此类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 《中国青年报》(1998.3.31)所披露的一条消息足让人触目惊心。武汉一些高中一年级的语文期末试题竟用一篇关于公款吃喝的杂文作阅读题,选入试题的一段话是:“‘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夫妻背靠背’,有人把此民谚告知纪委,纪委某公也说了一句‘见怪不怪’的顺口溜……”题目竟要求考生限14字回答某公的“顺口溜”,据说所谓的“标准答案”竟是“该喝不喝也不对,我们也是天天醉!”真是荒唐至极,无聊至极,庸俗至极!虽然,这也许是个别现象,但我们静心想一想,最近几年来,有多少现代文阅读题是我们语文教师首先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学生的感觉又如何?

于是,严重的问题在于,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质低量大、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被“异化”了。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一篇现代文,不看设计的题目还能读懂,一做题,则立刻坠入五里烟雾。所谓“自家文章自不知”(《解放日报》1998.3.25), 说的就是一篇文章被设计成练习之后,面对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作者自己竟拿不准选哪一个为好,岂不悲哉!

怎么办?依笔者浅见,首先应在全国范围内规范现代文阅读训练。建议由国家考试部门或教材编写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像编语文教材那样,精心编制若干套科学的高质量的现代文阅读训练教材,供各地中学生使用,严禁任何其他单位和个人编制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题,以净化学生阅读训练的大环境。

翻阅近期语文教育杂志,有关语文教育要面向21世纪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令人仿佛听到21世纪语文教育悦耳的钟声和深情的呐喊。笔者认为,语文教育面向21世纪的首要任务应当是语文高考试题的改革,而改革语文高考题首先应大量精简选择题:除文学文化常识、科技文阅读等可保留现有题型之外,其余均可改为笔答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谈是改革上述五个方面的命题形式,而不是取消这方面的考查。这五方面的考查只能加强,不能弱化,我们对某些“高考只需考篇作文”的说法不敢苟同。我们应该正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学生学语文的大环境:一是各类课程设置过多,学生负担过重,他们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学语文;二是文学艺术市场异彩纷呈,电影电视、卡拉OK、电脑、电子游戏机、各类有声读物等充斥学生课余时间,它们的直观性、娱乐性都刺激学生学语文兴趣的转移;三是高中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在这种大环境下,任何语文知识,只要高考不考,就无法避免教师不教、学生不学的消极后果。仅就语言知识(包括标点、常用字词和成语的认读、书写、释义、运用等)而言,一旦高考放弃了这些内容,不单独列项考试,则必将进一步导致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大幅度滑坡。在这方面,我们决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应该谨慎地处理好如何合理减少选择题、科学增加笔答题的问题。当然,这样一来会给评分标准、阅读速度和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但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加以解决。比如增加语文阅卷人员数量、确保阅卷人员质量、科学制定评分标准、适当延长阅卷时间等。须知,考试的根本目的在于测试学生的真实水平,在于选拔真正的人才。如果这一根本目的受到影响,如果为了控制评分误差、提高阅卷速度而使试题失却测试的效度和信度,进而影响中学语文教育质量、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语文素质,那真是一种历史性、社会性的本末倒置——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语文高考题之改革,迫在眉睫!

标签:;  ;  ;  ;  ;  ;  ;  

高考试题:中国教育改革的首选目标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