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问题与对策_市场经济论文

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问题与对策_市场经济论文

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问题和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出路论文,不发达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经济问题研究

初步摆脱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认识其间的特殊规律,对于指导此类地区农村经济顺利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

市场经济是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的经济体系,是商品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我国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目前总体上处于以小商品经济为主体,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又刚刚从单一计划经济摆脱出来的发展阶段,与市场经济之间,至少间隔小商品经济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两个阶段。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客观上是选择了一条跳跃式发展的特殊道路。跳跃发展在经济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上都有过先例,况且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处于全局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环境之中,再加现代信息、交通、市场等宏观条件存在,实现跳跃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但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其间存在的困难,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综合分析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现状,微观和宏观方面,都存在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经营主体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商品率极低,限制市场发展。甘肃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经验是“七饱、八温、九活”,即人均净占有350公斤粮食(不含再生产储备。下同),只能吃饱饭;人均净占有400公斤粮食,才能吃饱穿暖;人均净占有450公斤粮食,就能有剩余投入市场,进行交易。即使人均净占有450公斤粮食,剩余部分全部投入交换,也只是一个很小的量。由此形成的交易,是比较典型的为买而卖的小商品生产,距为卖而买的商品经济还存在相当的距离。经营主体的商品率低,限制市场形成及市场规模和覆盖面扩大,市场辐射不到农户,对农户的生产和消费,难以形成举足轻重的影响;农户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也难以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

第二,劳动生产率低下,不适应市场竞争。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社会分工发展滞后,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进程十分缓慢,劳动力再生产增长速度较快,而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构成部分——土地却相对稳定。农产品成本中不仅包括直接劳动者的休闲时间,而且要包括非直接劳动人口的生产成本。因此,生产成本一般都大大超过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而市场只承认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凡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都会在市场中败北。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这既是当前市场上农产品价格高的直接原因,也是不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乏力的基本原因。

第三,信息手段贫乏,不适应市场供求变化。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就被动或主动地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来,进程明显加快。此间,民间收集和处理市场信息能力低下,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明显暴露出来了。不发达地区农民得到的信息,绝大部分未经科学处理,失真度很高,而主要又是市场过去供求状况的滞后信息。因此,农民依据这种信息调整生产结构,其结果必然是生产结构变化滞后于市场供求变化。生产波峰与市场变化波谷相期,市场需求旺年,恰是生产供给淡年,市场需求淡年又恰是生产供给旺年。计划经济退出主体调控地位以来,全国范围反复不断出现的市场需求时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饱和时产品大量积压现象,实质上就是生产结构变化滞后市场供求变化的外化形态。

不可否认,不发达地区农村,也有极少数人,在收集、分析和运用市场信息方面已经具备了较高水平,甚至达到了娴熟程度,其经营活动与市场供求变化基本吻接,经营顺利,在短时期内达到富甲一方的水平。但这只是基数极小的少数,并不改变不发达地区农民整体上还不能科学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总体格局。

第四,质量意识薄弱,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发达地区农户生产,以自我消费为主体,用于交换的生产部分,对农户的生产行为不占居支配地位。因而农户主要注重数量增长,而不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既要求单位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更要求商品质量上乘。否则,商品价值就不能实现。乡镇企业自产生之日起,就以市场为取向,以商品生产身份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但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一直比较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商品质量达不到在竞争中取胜的水平。不少乡镇企业虽然在开创之初产品质量水平较高,一度打开了市场,但由于质量观念不牢固,质量原则不能贯彻始终,以致市场得而复失。

第五,商品生产批量小,难以形成规模市场。家庭生产单元是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主体,少数农户已形成自给有余的小商品生产或家庭专业化商品生产,但此类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很少,总量远不足形成规模市场。

(二)联结农户和市场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远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1、社会服务体系组织和功能不健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社会化服务组织一头联结生产单位,一头联结市场,是把农户分散经营组织成为社会化生产的重要途径。但不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尚处于建设时期,各地都还在探索适合当地经济运行实际的具体形式,社会化服务组织本身体系还不健全,还未延伸到乡以下的村、户;同时各社会化服务组织之间互相不联网,加之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手段和功能都不健全,现阶段还难以完全承担社会化服务的职责。

2、市场分散,辐射面窄,反作用力不强。不发达地区农村比较稳定的市场,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供销社系统延伸的基层分社或店;二是定期或不定期的集市贸易;三是个体贩运户。基层供销社店,常年营业,是工业性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收购的主渠道,但在不发达地区农村,由于种种因素限制,供销社一般只延伸到乡(即使极少数村设有分店,但经营范围和功能都大大小于乡级供销社),而作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农户,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场所,又主要在村和社(队)的范围。而且供销社长期采用坐地经商经营形式,限制了自身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联系。这样,农村流通的主渠道和农村生产与消费的主体,在空间上拉开了很大距离。流通主体在客观上还不能全面覆盖生产和消费。总量十分有限的流通主渠道,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很难拉动生产和消费向市场经济过渡。

农村集市贸易覆盖生产和消费主体的范围大于基层供销社,但集市贸易在时间上的间歇性和自身主要承担小商品集散的特性,决定了只有自身完成从小商品集散转向稳定的规模市场后,才能承担起通过市场对生产反作用,把生产和消费引向市场经济的职责。

农村的个体商贩,虽然是市场组成部分的一种形式,但只是流通的一个环节,既因为规模和影响都小,又因为不成体系,而对农村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力甚小,不足以承担引导农民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职责。

3、以小生产方式构建的信息服务体系,不适应市场经济。当前不发达地区直接或间接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宏观信息体系建设,数量、规模和设备手段,起码达到了20世纪50年代世界平均先进水平。各种专业、兼业和能够承担信息服务的纵向系统,数量确实不少。但是,问题在于:第一,各纵向系统之间没有横向联网,信息不能实现横向交流、印证;第二,中心信息系统没有形成,各纵向系统相对独立,各自为战;第三,众多的纵向信息系统结构不完整,分工不明确,从具体部门看,各系统都有自己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机构,但从社会角度看,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权威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机构,生产者得不到比较准确、有权威的信息。可见,社会化信息网络建设,沿用小生产方式,显然与市场经济高度社会化规律相勃。

4、乡、村两级经济组织功能不健全,制约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市场分布稀疏,社会化服务组织力量薄弱和信息服务系统纵向成系,横向未联网的情况下,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各种矛盾,主要集中于县乡村三级,特别集中于乡级政府。不发达地区农村的县乡村组织,目前大多数仍以行政职能为主,经济组织特别是组织商品生产的职能薄弱,一是自身处于市场分布密度很小的环境,能够直接调控的当地市场,供求变化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反作用力度很小,又把握不了反作用力度较大的外地市场供求趋势,难于用比较准确的信息引导当地农村经济。二是不发达地区农村乡镇经济实力比较弱,对当地经济宏观调控力度很有限,因而号召力和组织力都不强,即使对市场供求变化走势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也缺乏有效的手段,使之转化为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不发达地区农村,县乡级自身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省地两级的延伸到当地的社会化综合服务组织,又比较薄弱,客观上造成这些地区县乡村调控生产,影响农户经营行为手段匮乏。

但是,必须看到,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内部,存在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因素的同时,也存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客观必然性。因为所有农户内部,普遍存在供给单一性和需求多样性的矛盾,又普遍具有通过社会解决的共同要求。而且当前又具备了以下两个前提条件:(1)农户能够进行自主经营;(2)市场交换环境宽松,农民既充当生产的主体,又能自由参与市场交换。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为农户内部供给单一性和需求多样性矛盾外化解决提供了条件,而且产生了农户生产向专业化转化的强大推动力。

(二)

在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成为必然趋势的条件下,能否将农民“推向”市场,让其自发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呢?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小农经济能够自发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但这却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世界发达国家以自发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一般都经过了8-10个世纪。当今世界商品经济已经普遍化,市场经济主导着经济发展大势,加之科学技术、交通迅速发展,已大跨度超越国界和地域限制,小农经济自发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大大缩短,但完成这一转变,仍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时,在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历史落差,自发完成过渡,必然要在承受极大的经济损失,乃至全局经济产生巨大震荡之后才能实现。这一观点,已经和正在被我国现实经济生活所证明。所以,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和实现全局经济稳定增长,我们决不能选择把农民“推向”市场的自发过渡,必须选择有组织的引导,迅速、平稳过渡的道路。

根据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和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是:通过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把分散的农户生产与大市场有机连系在一起,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使分散的农户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要建成以市场为基础,分散生产为主体的社会化经济结构。

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确定后,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任务就很清楚了,即三大任务:促进农户生产专业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和市场体系网络。三者是融为一体、互为条件的,在发展和操作中,是不可分割的。

(一)促进农户生产专业化

市场覆盖率提高,农户生产一旦与市场接轨,就会受制于市场竞争规律,开始从小而全向小而专、大而专转化。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促进农户生产专业化,就是顺水推舟式的因势利导。综合实践中已经创造出来的成功经验,可行的途径主要是:

1、改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救济式扶贫,在解决这些地区温饱凑效的同时,也助长了平均主义和依赖思想,一味伸手上要救济,躺着靠支援。所以,改变扶贫方式,引导实现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启动农户内部活力,是引导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环节。

2、通过劳动积累,增强农户再生产能力。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时,要有意识地向不发达地区倾斜,既改善交通、农田水利等宏观环境,又创造实现劳动积累的条件。不发达地区有组织的和农民自找出路的劳动力输出,也是劳动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

3、政府组织农民向市场经济过渡。向市场经济过渡初期,由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纵向不健全,横向未联网,市场体系网不完善,农户生产活动未完全纳入市场经济范畴。在此条件下,只能依靠政府健全的组织和强大的权威,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促进农户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连结,使小生产大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粗线条框架。所以,政府强化对市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户生产三方调控,是把农户引向市场最为有效的途径。

(二)加强纵向延伸、横向联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

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五种类型:

1、乡村集体和合作经济组织兴办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保留、完善、扩充原人民公社或大队综合服务组织,或适应农村改革的新形势,由乡、村出面新创建的物资供应、农技、植保、良种推广示范、农机维修、水电等专业组、站等。这种服务组织,虽然大多未形成上下贯通的体系,横向幅射面也主要局限于乡或村的范围,但却是直接植根于农民的一个层次,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又是其他各种类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村发展、延伸的基础。所以,不仅服务的经济效益特别是社会效益显著,而且对整个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有重要影响。地位十分重要。

2、专业技术部门向下延伸形成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各级农业、商业、物资、外贸、金融、科研、教育和供销等系统,在建设、完善和延伸其体系过程中,形成的直接或间接为农业服务的站、社、点等形式的服务组织,纵向体系比较完善,服务手段完备,服务能力较强。但横向联合相对薄弱,在基层的点疏网稀,横向辐射面有限,因而限制了服务功能在更大范围的发挥。

3、政府综合部门的服务组织。各级政府的综合在实施宏观调控、综合平衡的政府功能的同时,事实上形成了相应的服务。由于政府综合部门所处的特殊地位,这一体系的服务潜力很大。

4、宣传系统的服务组织。各级宣传部门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向市场转变的新形势,普遍拓宽业务范围,增加社会经济服务的内容。由于宣传系统拥有先进的设备手段,网络系统健全,社会覆盖面十分广阔,社会效果十分明显。

5、农民创办的服务组织。近几年来,各地程度不同地出现了民间自办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主要有个体和联合体两种形式。这类服务组织虽然设备相对比较落后,覆盖面较小,但因其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解决农民经营活动中困难的能力比较强,所以很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发展潜力很大,前景甚为广阔。

综合考察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可见,多条纵向体系已基本形成,初步奠定了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的基础。同时,各系统的服务组织又相对独立,各自为阵,仍然没有摆脱小生产的束缚,诸多形式社会化服务体系潜在的集体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为此,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必须走以改造为主,并轨、联网并举的路子。通过转轨、联合、并网等具体操作过程使社会各部门的服务体系构成纵横相通,运转灵活,高效、快捷,能力很强,覆盖全社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与整个社会经济市场化同步运行。

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建设的重点,一是形成各层次的中心初创阶段由各级政府牵头,将社会各部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联合起来,按照统一调度,稳定机构、局部调整、分头活动的原则,粗线条的专业分工,开展工作。二是完善体系,增加功能。社会各部门的纵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实现从单向型服务到多向型服务的转变,原有的架构不完全适应新形势。必须调整内部结构,增强新的功能。三是沟通纵横渠道。各部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横向联系基本闭塞的状态必须首先改变。当前应主要抓信息、人才、技术、物资渠道沟通。

(三)建立中心市场体系网络

目前,不发达地区农村县以上(含县)中心市场体系已经形成。但这些地区的经营主体——农户,主要分布在县以下的范围,恰恰是最需要市场的范围内,市场分布稀疏,覆盖面很小对生产的反作用力甚微。因此,市场体系向乡、村延伸,在乡形成中心,要在设点布网,覆盖农户,是市场体系网络建设的重点。

中心市场体系网络建设,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多方筹资建设,确保宏观调控实施。乡中心市场及乡以下市场网络,可采用多方筹资、股份合作等办法建设。但地方政府要占有相当数量的股份,一般应不少于25%,以便有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力量,其他股份虽然占有股份总额的比例大,但股权分散,一般难以形成左右中心市场的能力。乡级中心市场对乡以下市场网络的经济行为,乃至对农户的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初建时就要考虑确保有序运行,尽可能避免盲目波动。这对于整个经济稳定,乃是一项基础建设工程。乡级中心市场不排斥个体、私营流通大户,但要通过引导,使之成为中心市场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与股份合作制市场系统并存,互相竞争,互相推动,以加快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进程。

第二,尊重商品流向规律,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县以上中心市场覆盖范围相对明确,但也存在大量的跨区域经营。乡级中心市场跨行政区域经营,则是常规形式。因此,乡级中心市场,既可设在乡政府所在地,也可设在传统的商品集散中心,面向大市场,跨越行政区域经营,扩大本地与外地的经济交流,让本地生产活动承受大市场的反作用力,加快向市场经济转变进程。

第三,中心市场体系网络同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之间,要多层次、多渠道横向联合,特别是乡村层次,要形成综合网络,最大限度地把生产、服务和销售融为一体,从基础开始,构建市场经济体系。

标签:;  ;  ;  ;  ;  ;  ;  ;  

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问题与对策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