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建设对城乡的发展作用和生态影响——以江西会昌“百里湘江,绿色通道”绿道规划项目为例论文_李芷欣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广东广州 510060

摘要:本文基于绿道现有的理论,着重探讨绿道建设的生态影响和对城乡发展的作用,并以江西会昌绿道规划项目为例,对绿道规划设计中的构思、原则和理念进行深入分析论述,探讨绿道建设对推进城乡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绿道规划;生态景观;城乡发展

Abstract:The paper basing on the existed theory of greenway,focusing on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greenway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and taking Jiangxi Huichang greenway planning projects as an example,deeply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on greenway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ions,principles and ideas,probing the effects of the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the promo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Greenway planning;Ecological landscape;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引言

绿道是人为开发的,与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绿道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供行人和骑车人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目前我国绿道系统的规划建设多集中在城市,构建城乡绿色空间的研究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得益于近年来多个城市对绿道建设的大力推广,对中国部分大部分地区而言,“绿道”概念已不再是新生事物。随着国内绿道建设的开展,珠三角、武汉、浙江省等地绿道建设在保护生态、整合城乡资源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充分显示绿道在解决城市空间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中起到有效作用,使得绿道建设在全国各地日趋显著。

1 绿道对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

绿道建设能将区域的生态、人文、产业资源串联整合,有力地推动了区域资源一体化,将环境、文化、经济三个方面进行统筹,对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活跃的生机。

1.1 环境方面

绿道均有部分地段属生态型区域绿道,串连了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山地公园、水库,为科普教育、生态养生、户外运动和野外探险活动提供了优美空间,使绿道成为老百姓休闲和慢行交通的好去处。很多居民在绿道建成后,购买了折叠山地车作为交通工具,通过绿道骑车上下班,单程只需十几分钟。不塞车、没废气、省费用、赏美景,还能锻炼身体,居民的低碳生活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此,绿道建设有效地解决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环境带来良性改变与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优质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2 文化方面

绿道建设应深入发掘当地人文历史,融合历史文化底蕴,地理风貌和人文特色,将散布的旅游景点分整合,提升旅游吸引力,是绿道形象的高度凝炼。通过绿道建设,使当地成为祖国河山这幅巨型的山水画中的一个焦点,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和发掘,使得日益消渐的本土文化得以保存和展现。

在绿道中进行植物配置、建造休闲亭、置石题字、设置标牌等方式,把文化元素融入绿道建设,突出文化生态特色,通过挖掘人文古迹、养生保健、生态休闲等文化内涵,打造既能欣炭自然风光又能追寻古迹的绿道,形成天然氧吧,山水田园、旅游运动、休闲养生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绿道综合体,发掘利用了地方生态及人文内涵,对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历史文化遗迹加以有效保护,充分展示了地方风土人情。

1.3 经济方面

按照城乡环境规划、生态建设、产业布局、文化保护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建立区域绿道交通系统及快速道路衔接系统,实现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城乡共享,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协调有序的格局,引导片区导向发展向全区导向发展的转变,最终达成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布局,促进城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动与升级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案例研究:江西会昌“百里湘江,绿色通道”绿道规划项目

2.1 会昌背景概况

2.1.1 项目背景

会昌绿道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沿湘江两侧的百里河岸,北起会昌县城南,南至筠门岭镇,是联结会昌县城和汉仙岩景区的绿色通道。建成后,以期能积极推动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为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提升周边土地价值。通过绿色通道的规划建设,集中展示“安居、康居、乐居”的人居环境,增强城乡美誉度和地方归属感,创建环境优美的宜居城乡。

2.1.2 水系分布及周边环境

湘江是是会昌的母亲河,为长江流域赣江水系贡江支流,湘水和绵水在会昌县城汇合成贡江湘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0 余条,较大的支流有富城河、桃丰河、站塘河、水口河、中村河、周田河。上游:范围从车心温泉至汉仙岩风景区,河流长21公里,以丹霞地貌为主。中游:范围从贡江老虎头水电站至站塘小河背村,地势站塘以丘陵为主,周田以平原谷地为主。主导产业为采矿业、粮果烟叶种植。下游:范围从贡江老虎头水电站至站塘小河背村,地势东高西低,以岗地、丘陵为主,县城位于湘江与绵江交汇处,沿河两岸地势平坦。

2.1.3 资源结构

会昌本土有丰富的资源条件,当中包括了地理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

图1:资源结构图

2.2 绿道概况

“百里湘江,绿色通道”建设项目是会昌绿道首期实施的工程,规划建设内容包含道路、绿化景观,管理服务设施,通过绿道工程建设,整体推进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建设,集中展示安居、康居、乐居的人居环境,增强城乡美誉度和地方归属感,创建环境优美的宜居城乡。

会昌绿道位于会昌市内,全县自北向南方向,沿湘江两岸布设,起点起于会昌县文武坝的小鱼潭高速出口,经文武坝镇、麻州镇、站塘乡、周田镇、筠门岭镇等地共5个乡镇,终点止于会昌县筠门岭大桥处,两侧绿道路线长约105公里。东线51.4公里,西线53.6公里。全线根据服务半径及现状条件布置了驿站20座,其中一级驿站8座,二级驿站12座;景观节点31个。绿道系统沿湘江而建,将成为联结会昌县城与汉仙岩景区的重要绿色通道,众多亮丽的主题公园也成为会昌风景独好的绝佳展示窗口。

2.3 设计构思和原则

2.3.1 总体构思

“百里湘江,绿色通道”的总体规划以美丽湘江为纽带,以绿色生态为基础,让山水田园、人文历史等资源禀赋得到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设置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优点和美丽与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绿道规划设计以“绿色生态、山水田园、人文历史、康体健身、生态游憩”为理念,定位于品位自然和品味人文的绿道建设。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甩沿线地形地貌及现状植被,使绿道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加以合理的景观手法修饰,以“一环、九景”为总体规划设计框架,打造集中展示会昌特色形象的绿色生态长廊。

图2:总体设计构思图

2.3.2 景观空间结构:一环——九片区——二十五景

一环:指的是设计范围内,环湘江两岸的百里休闲绿道形成一个环;

九片区:指的是根据地域文化轴和自然景观特色分别重点打造的九个不同的功能景观组团:松风雅径天然森林浴区、城郊休闲台商产业园区、稻浪青波绿色食品区、感麻州印象品客家文化区、九曲湘江湿地天堂区、空谷幽林人间仙境区、温泉文化休闲旅游区、矿产丰富经济腾飞区、红色文化古镇风韵区;

二十五景:指的是在这条景观绿道环串联起来的主题公园景观节点,它们像一条项链上的珍珠作为景观的承载表达方式将整个区域融合构成一有机整体。

图4:景观节点及各级驿站分布图

2.3.3 规划设计原则:两个尊重

尊重自然:以绿色构筑规划界限,令市民生活与环境共生。景观更着重于为区域未来发展提供清晰的策略性框架,为重点的区域提供了宏观的生态脉络。以生态渗透景观的手法,结合山丘谷地、田园水系,构建良好的生活休闲环境。

尊重人文:尊重地块历史文脉,客家文化,红色经典的沉淀,成为景观营造的丰富的资源。深刻的理解地域的过去与现在,才能更好的规划未来。结合发展定位,发掘地域的内在的精神,以景观赋予地域更多的内涵,塑造全新的地域形象。

2.3.4 “点-线-面”结构

“百里湘江,绿色通道”融合了本土的景观资源和人文历史,遵从生态原则,考虑不同使用群体的活动和心理需求,通过“点-线-面”的结构形式,形成自成独有的农业生态型绿道景,紧密的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达到“自然人文”天然合一的境界。“点-线-面”的分布形式是:

1)点:一级驿站(8个),二级驿站(12个);景观节点(31个)

2)线:一环(休闲绿道)

3)面:九个景观分区

“点-线-面”复合地连接两个镇区南北走向的环形滨河慢行交通体系,将被规划区域狭长的带形用地中的景观串联起来,统领各组团空间。

2.4 生态经济理论原则指导下的选线设计

“百里湘江、绿色通道”道路线形的选择,充分的尊重场地原貌,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结合原有的机耕路,堤围、果园道等乡村道路蜿蜒穿行。绿色通道北起文武坝镇小鱼潭,南至镇筠门岭镇筠门岭大桥,它是连接各个乡镇的特殊纽带,特殊之处主要在于它是具生态、娱乐、文化和美学等多功能的郊野休闲绿色通道。

为拉动整个沿线地块的经济发展,绿色通道路线的确定必须考虑沿线村镇的潜在发展动力,将之串联起来,体现通道沿线村镇特色的连通性,如:文武坝镇的果园、筠门岭镇的风景名胜、周田镇农作物水稻、烤烟、红薯、大豆、花生、大棚蔬菜等、麻州镇新农村建设点等都是值得我们挖掘的特色资源,将之串联起来丰富绿色通道的景观内涵。

有了绿色通道的存在,到达区域内的文武坝镇、麻州镇、站塘镇、周田镇、门岭镇等沿线村落就更加的便捷,实现了结构的系统化,提高游憩资源可达性。根据上述案例,在体现人性化方面,主要在沿途设置休憩的驿站、服务区、指示牌、尽可能的从使用者的角度去设置服务设施,兼顾不同的使用人群。在传承历史文化,展现自然景观方面,在有条件的地段设置观景平台,休憩场地,文化宣传栏等景观设施,为沿途的旅客增添游憩乐趣。

2.5 项目建设的生态影响

2.5.1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在“百里湘江、绿色通道”的绿道建设中起到的生态作用有若干方面,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进行大量的地区乡土植物应用。在景观设计上坚决采用适地适树的原则,利用会昌本土树种如:榕树、杨树、樟树、乌桕等,在保护整个生态平衡的同时有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

这样首先是区域性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手段,也可以实现区域性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其次绿道绿地中的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当地气候等环境条件适应,本土化植物景观设计使绿道原有场地中有价值的生态得以保存,不仅保存了当地植物的遗传基因,保存了当地的植被特色,同时对减少生物入侵的风险有积极作用。乡土植物适应性强,容易繁殖,苗木成本低,管理维护容易,加大推广乡土植物的运用是体现节约型绿地和可持续性景观的重要手段,且将会体现出越来越高的价值。在绿道规划设计中,有目的地保留原有植被和重视乡土植物的运用放到景观建设的首位,这些措施奠定了植物群落在改造后恢复的可能性,为生态多样性的恢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5.2 倡导低碳出行的交通理念,优化人居环境

会昌境内湘江水系流域总面积1547平方公里,水系范围内总人口30多万,其中城镇人口10万人,日常生活出行主要以非机动车及步行为主。传统的TOD(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过分强调快速交通如轨道交通、快速道路对城乡发展的带动作用,往往使沿交通干线延伸所形成的新城镇被冷漠的公路所切割,使得城乡环境不适宜人居与活动。而绿道提供了与干线交通有机驳接的机会,对绿道建设的投入,“绿化+步行道+自行车道+服务站”的四要素,使绿道成为老百姓休闲和慢行交通的好去处。很多居民在绿道建成后,通过滨水绿地骑车上下班,单程只需十几分钟。不塞车、没废气、省费用、赏美景,还能锻炼身体,居民的低碳生活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样以来就有效地解决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循环发展问题,改善了人居环境。

2.6项目建设的发展作用

2.6.1 资源整合作用

会昌绿道将松风雅径天然森林浴区、城郊休闲台商产业园区、稻浪青波绿色食品区、感麻州印象品客家文化区、九曲湘江湿地天堂区、空谷幽林人间仙境区、温泉文化休闲旅游区、矿产丰富经济腾飞区、红色文化古镇风韵区九个核心景区以及沿途的溪流风光、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和农家风光等分散的旅游资源融入其中并连接成网。会昌绿道架起了风景旅游区—村镇—乡村旅游点之间连接的桥梁。三者的互补作用经绿道整合后,江西旅游业的整体吸引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2.6.2 产业联动作用

“百里湘江、绿色通道”会昌绿道以河为脉,驿站为点,串联起大片传统上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乡村区域。会昌绿道整合了周田平原谷地等农业产业基地,串连了农家乐餐馆、客栈、农庄等服务企业。通过绿道建设引客上门,实现乡村产业资源与城市市场的有效对接,推动乡村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和特产加工等第二产业的转变。

2.6.3 科教引导作用

会昌绿道以保护原生态景观为前提,符合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理念,它将成为江西省内城乡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示范性基地,既面向城市居民,也面向乡村居民;既服务本地人,也服务外地客。它提供以徒步、健行、自行车、郊野公园休闲为特征的慢节奏生活方式空间,同时也通过完善的设施配套和多样化的景观和文化内涵,吸引着不同需求的群体,使之各得其所,更加便捷轻松地观光、游览与体验自然,寓教于乐。

3结语

会昌绿道规划是绿道建设对城乡发展的作用和生态影响的一次深入探索、研究和思考。通过本次绿道规划建设的实践,对绿道的在生态影响和城乡发展作用的潜在面继续发掘和完善,让绿道建设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进步,引领和促进居民向低碳可持续新生活方式迈进新步伐,希望能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促进当地发展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巧灵,胡忆东,丘永东.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J].规划师.2011(05):32-38.

[2]徐文雄,黎碧茵.绿道建设对于珠三角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J].热带地理.2010(09):45-46.

[3]李开然.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2010(03):80-86.

[4]何昉,高阳,锁秀.珠三角三级绿道网络规划构建实践[J].风景园林 2011(01):60-68.

[5]周亚琦,盛鸣.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解析[J].风景园林 2010(05):35-41.

[6]王喆,绿道:生态城市建设的新尝试[J].新视野 2011(05):18-22.

作者简介:

李芷欣,1988年生,女,广州人,园林助理工程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

论文作者:李芷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2

标签:;  ;  ;  ;  ;  ;  ;  ;  

绿道建设对城乡的发展作用和生态影响——以江西会昌“百里湘江,绿色通道”绿道规划项目为例论文_李芷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