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农村的区域文化建设_文化论文

论当代中国农村的区域文化建设_文化论文

论当代中国农村的区域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中国农村论文,当代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条件、社会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域 文化。中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文化传统差异较大, 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区域文化。中国农村区域文化建设,既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的一般要求,反映和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本土优势,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区域 文化。

一、区域文化与中国区域文化的历史形成和发展

所谓区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 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 、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 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种地域性文化。

1.地理环境是区域文化形成的文化生态基础。地理环境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和文化创 造的场所和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石和文化创造的自然前提。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与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生态区域,即形 成由环境烙上生态印记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2.物质生产方式是区域文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 础,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是决定社会发展 程度和文化发展状况的主要力量,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必须通过物质生产这一中介 而得以体现,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给区域文化的生态烙印,是通过人的物质生产 活动来实现的。如肥沃的土地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仅仅为农村地域文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 条件,而农耕文化区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农耕生产方式。

3.社会人文因素是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只为文化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至于某种可能性以某种形态转变为现实性,则取决于人类主体的选择。人是一种理性动 物,具有社会人文传统。人类对自然提供的可能性有自己的抉择,这种抉择受到诸社会 人文因素——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制约,尤其是当人文传统形成之后,便有着顽强 的习惯定势,久远地影响文化的发展。人类的社会人文因素具有强大的选择功能,使人 类主体可以在相似或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创造不同的文化。

总之,区域文化是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 生活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就世界范围而言,不同的国家、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 ,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式的不同,历史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 域。周谷城先生认为,“古代世界可分为六个独立的文化区域:埃及、巴比伦、波斯、 印度、中国和中美墨西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列举的世界文化种类则达28种 之多。

在中国,很早的时候起,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文明”——华夏文明。但这并不排除 华夏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区域文明特征的存在,这种区域文明特征一方面表现为文 明中心在空间上的转移,另一方面表现为文明的“中心”与“边缘”的共存。黄河流域 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但中华文化的策源地又决不限于黄河流域。近几十年来,随着仰 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彭头山文化、牛栏洞文化等考古发现可以 证明,不仅黄河流域,而且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以及西南的崇山峻岭间,也 都有长达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样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可见,中国文化的繁衍地领 域之大,为世界诸古文化区所罕见。而在这片辽阔的区域内,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江 河纵横,为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地理条件和物质基础。“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 差万别,经济、政治水准也参差不齐,因此各地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这种地区多样性 导致文化多元倾向与文化‘大一统’倾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文化的 显著特点。”

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即因环境的多样性而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至春秋战国时期, 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已大体形成,主要有三晋、齐鲁、幽燕、秦、荆楚、吴越、巴蜀七 大文化区。此外,还有北方的游牧文化区、岭南的百越文化区和西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区 。秦汉以后,以上各区域文化逐渐融合,但其区域文化的特色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保 持和传承。唐宋以后,随着文化重心的南移和民族融合的加强,一方面,文化交汇融合 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区域文化的学派之争亦有显露。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是 以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基础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发生在唐代后期,而文化重心的南移 则出现在北宋,完成定型于南宋。盛唐的文化大融合与宋明理学的文化专制,并未淹灭 中国文化的多极潜质,色彩斑澜的区域文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民间文化的 地域特色始终保持着历史的传承,如分布于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人”就一直保留着 中原文化的一些特征。即使独断专行的宋代理学,其内部也存在着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派 纷争,宋代理学诸子即有“濂、洛、关、闽”四大家。清代是文化专制特别森严的朝代 ,历代帝王都极力倡导程朱理学,但民间却不以为然,在大一统的格局下,文化思潮仍 然是庞杂多歧的。清人的学术活动一般都具有地方性和自己的学术传统,如江苏、安徽 学者以治经为主,但方法又有差别,形成了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 “皖派”;浙江学者善于治史;而直隶、两湖、陕、豫等省则以理学为主。即使是“汉 学”风靡学界之时,以上地域性文化格局亦基本维持着。至于文学艺术因人文地理之异 而形成的派别则更为复杂多样,地域性文化特色更为明显。

时到近代,中国区域文化特色依然保持着,但随着海禁的开放,东南沿海逐渐成为全 国的经济文化重点。因此,中国区域文化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凭海临风的沿海和近海 地区呈现区域文化发展盛况。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京派文化的正统大气,海派文化的 离经叛道,岭南文化的敢为人先,闽文化的多元开放,以及江浙的书院、科技文化的兴 盛,构成了绚丽多姿的沿海地带区域文化的多样化图景,并深刻地影响近代以至现代中 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

总之,从中国文化的起源、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一方面这一过程是各民族区 域文化相互碰撞、融汇,最终形成统一的中华文化并在不断汲取区域文化成果的基础上 而使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文化统一的过程中,区域文化又自始至终 保持着,并因经济、政治、人文地理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其格局有所变化,文化的中心与 边缘往往发生易位。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亮丽风采,而且丰富 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二、我国农村区域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推进,我国农村区 域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1.富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明 确提出了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3年1月,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1984年1月,中央办公厅转发《 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座谈会纪要》;1995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中央宣传部、农业部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这些文件对 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对促进 农村区域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涌现出连片进行精神文明创建的区域,如广西右江 流域的“百里文明河谷”、山东的“千里海疆文化长廊”、甘肃的“河西文明走廊”、 重庆的“长江三峡文明长廊”、福建的“海峡西岸文明带”等等。

2.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的风俗风情,获得很好的 发展和展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文化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一些具有浓郁地方 特色的传统农村文化和民间艺术重现生机,并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富有时代感的文化内 容结合起来,形成了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如各种地方戏曲、歌舞、皮影 、杂耍、说书、讲故事等等,既富有传统地方特色,又具有现代内容,成为当地农民的 重要文化佐餐。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 的文化建设获得了重大发展,不仅各种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而且民族文化艺术和民 俗风情得以完整的再现、丰富和发展,给我国农村区域文化的百花园增添了艳丽的景色 。

3.农村区域文化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在农村生态旅游、乡村休闲度假等成 为当代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热点的情况下,具有文化资源优势的农村区域文化产业获得了 良好的发展契机,以现代旅游业为龙头和基础的农村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已 成为许多地区新兴的支柱产业。而农村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 展的启动器,而且能反过来促进农村区域文化的繁荣。

4.农村落后地区的文化建设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人文地理因素的制 约,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建设长期滞后,农村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已 成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 视落后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事业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扶 持,加大了投入力度,实施了“文化扶贫”战略,使这些地区的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 展。近年来,随着“三下乡”活动的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希望工程”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等 的启动,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建设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村区域文化建设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一些 地区农民的文化观念落后,封建迷信盛行,区域文化建设的社会人文环境不理想;二是 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村基层干部对区域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 村区域文化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三是对农 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正确思路,不能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合理开发,管理机 制亦不完善;四是农村区域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严重,“老、少、边、穷”地区 文化落后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善。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整 体推进,要求我们在农村区域文化建设实践中充分考虑并加以解决。

三、中国农村区域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农村区域文化建设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村区域文化建设中,我们要 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党的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建设既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又具时代 先进性的农村区域文化。

1.农村区域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培育植根于区域文化土壤和民众心灵的积极向上的价值 观念和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是区域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当代中国农村区域文 化建设,要把本地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人文精神加以提炼,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 而培育出一种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特征的地域性人文精神 ,如“韶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屈原精神”等等。

2.在农村区域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加强对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 ,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一些地区的民族歌舞、地方戏曲、民间书画、雕 塑以及各种民族工艺等,是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具 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其中不乏有价值的优秀民间艺术,对丰富人们的精神 生活、繁荣区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文革”中有许多民间艺术遭到破坏,有些 甚至失传。因此,要加强对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少数民族聚居区独特的人文地理 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方式,形成了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和独具特色 的民族文化。如西南地区就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绚丽多姿的 民族风情,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点缀着祖国的西南边陲,给我国区域文化的百花园增 添了异彩。对少数民族区域文化艺术,我们不仅要保护,而且国家要给予政策扶持,增 加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投入,支持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3.积极组织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 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村区域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一些农村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会活动,如湖南岳阳的龙舟节、浏阳的烟花节、 山东淮坊的风筝节、云南大理白族的“三月街”节、贵州东部地区苗家的姐妹节、新疆 哈萨克族的“那吾鲁孜”节、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歌会、西北地区一些地方的 花儿会、广西融水的古龙坡会、浙江镇海的稻花会、古代浙江会笼等地的曲水流觞活动 等等,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区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农村 区域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设既具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文明特征的农村区域文化。

4.要大力发展农村区域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是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 施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为农村区域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保证;二是要加强对 农村区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为农 村区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必要的保障;三是要积极发展与农村区域经 济融为一体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统筹规划区 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既要发展教育、科技、文艺、体育、娱乐、民间工艺传统的农村文 化事业和产业,又要发展旅游、传媒、信息、工艺服务等现代农村文化事业和产业,为 促进农村区域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将区域文化资源加以必 要的整合,使之渗透到区域经济活动中去,可以增强区域经济的文化含量,形成经济文 化一体化格局。

5.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文化扶持力度,加强西部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对“老、少、边 、穷”地区的文化建设不仅要给予政策扶持,而且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继续搞好“ 文化扶贫”工作,加强西部文化工程建设。此外,还要加强各区域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

总之,我国农村区域文化建设,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 本地实际,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 起来,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区域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亚文化,但它又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的重要环节, 必须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并与之融合,相互促进。我国农 村区域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型农民为目标,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建设既具有地 方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又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农村区域文化;要打破地 域界限,博采各地文化之长,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建设既具民族地方特色,又 富有开放性的农村区域文化;要立足本地实际和群众的文化要求,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 本地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地方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农村区域经济文化的协调 和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  ;  ;  

论当代中国农村的区域文化建设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