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子生药学与苦瓜药用成分研究

苦瓜子生药学与苦瓜药用成分研究

郭亦然[1]2001年在《苦瓜子生药学与苦瓜药用成分研究》文中指出苦瓜Mormodica charantia L.是一种常见蔬菜,同时作为传统药物,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现代的植物化学、药理学研究发现,苦瓜中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药理活性。为了更好地研究与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完成了苦瓜子的生药学鉴定。 苦瓜子有特殊刺激性气味;其粉末中,螺纹导管多见;外种皮厚壁细胞多见,木化;外种皮石细胞较多,类多边形,木化,成团或单个散在,壁厚,纹孔沟明显;外种皮木薄壁细胞较多。在横切面上可见其种仁油细胞继续排列成行。 利用薄层层析方法,在0.5% CMCNa板上,用氯仿:甲醇:水(10:3:1)下层展开,香草醛硫酸液显色,苦瓜子的正丁醇提取液与苦瓜甙A在相同R_1值处有一相同颜色的斑点。 2.对苦瓜药用活性成分的研究。 通过化学成分测试,从苦瓜组织培养中检出蛋白质、糖类和皂甙类化合物。 用HPLC检定不同产地、品种及苦瓜植株不同部位样品,在成都、阳、重庆叁地相同品种样品中,以成都样品苦瓜甙A含量最高;同一产地的“大白苦瓜”、“长白苦瓜”、“青皮苦瓜”叁个样品中,以“长白苦瓜“的苦瓜甙A含量最高;在苦瓜不同植株不同部位样品中,以苦瓜子中甙A含量最高。

陈林[2]2012年在《苦瓜根降糖物质基础、质量分析及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苦瓜根的生药学研究目的:对苦瓜根进行生药学鉴定,为苦瓜根的开发利用和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从原植物性状、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面对苦瓜根进行生药学研究。结果:苦瓜根在原植物性状、显微、理化等方面具有专属性的特征。结论:本研究可为制订苦瓜根药材质量标准、开发和利用该药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苦瓜根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研究目的:通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体外筛选模型研究苦瓜根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筛选其活性部位。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有机溶剂萃取,得到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不同萃取部位,检测醇提取物和各萃取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苦瓜根醇提物不同萃取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其中水部位的抑制作用最强,当浓度为100ug.ml-1时,抑制率达到61%。结论:苦瓜根醇提物不同萃取部位对a-葡萄糖苷酶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水部位的抑制作用最强。第叁部分苦瓜根皂苷苷元成分研究与降糖活性部位筛选目的:研究葫芦科苦瓜属植物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L根的化学成分与筛选苦瓜根降糖活性部位。方法:采用70%乙醇回流提取苦瓜根,减压浓缩得浸膏,水悬浮后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逐级萃取得到苦瓜根提取物的各个不同极性部位。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单体化合物,并采用颈部皮下注射400μg.kg-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复制小鼠高血糖模型进行苦瓜根中降糖活性部位的筛选。结果:从苦瓜根乙酸乙酯部位共分得3个化合物,化学结构分别为p-谷甾醇(β-sitosterol,Ⅰ),5,25-豆甾二烯醇(5,25-stigmastadien-3-ol, Ⅱ)(23E)-5β,19-epoxycucurbita-6,23-diene-3β,25-diol和Cucurbita-5,24-diene--3,7,23-trione。降糖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苦瓜根不同极性萃取部位及苦瓜苷元对肾上腺素性高血糖均有一定的降血糖效果,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的降血糖作用最为显着。结论:分离得到的苦瓜苷元具有一定的降糖活性,但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对肾上腺素高血糖小鼠模型的降血糖作用更为显着。第四部分HPLC测定不同产地苦瓜根中苦瓜皂苷的含量目的:测定不同产地苦瓜根中苦瓜皂苷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对主要指针性成分进行定量检测,色谱条件为色谱柱:Gemini C18柱(250×4.6mm,5μm),流动相:水-甲醇(45:55),流速:1.0mL·min-1,波长:205nm,进样量:10μL。结果:苦瓜皂苷对照品在0.051~1.02m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1.7504X-0.3545(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38%(RSD=1.99%)。结论:不同产地苦瓜根中苦瓜皂苷的含量有较大差别,可用此法较好的评价该品种的质量。第五部分正交试验法优选苦瓜根总皂苷提取工艺目的:优选苦瓜根中苦瓜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提取液中苦瓜总皂苷含量为考察指标,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苦瓜根总皂苷的提取工艺。结果:较优的提取工艺为提取2次,每次2h,乙醇浓度60%,乙醇用量8倍,提取温度80℃。结论: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好,可为苦瓜根总皂苷的提取提供参考。

李隆云[3]2002年在《藏药波棱瓜子的生药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波棱瓜子为常用藏药。藏医在临床用于治疗赤巴病,尤其是热性赤巴病,治疗肝、胆疾病及消化不良。已载入《中国药典》80版-2000年版附录及《部颁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中。 通过文献查考,表明至少在公元八世纪波棱瓜就已作药用。古今用药品种基本一致,为葫芦科植物波棱瓜Herpetospermum pedunculosum(Ser.)C.B.Clarke.(H caudigerum Wall.)的干燥成熟种子。有文献记载,在个别地区有用同科其它种的种子误作波棱瓜子药用。 药源调查结果表明,波棱瓜子各地用药品种基本一致,为波棱瓜的干燥成熟种子,但在西藏、云南、甘肃、四川的甘孜、阿坝州部分地区有将同科不同属的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西藏赤爬 Thladiantha setispina A.M.Lu et Z.Y.Zhang、木鳖子Momordica cohinchinensis(Lour.)Spreng.等的种子误作波棱瓜子药用。 本课题首次系统地对波棱瓜子、木鳖子、苦瓜子、西藏赤爬种子进行了生药学研究,结果表明,能通过原植物、药材性状、种子组织、粉末特征将它们准确鉴别开来。 化学成分系统预试表明,波棱瓜子含有皂苷、氨基酸、蛋白质、叁萜类和脂肪等成分。波棱瓜子与其伪品可通过Liebermann反应、发泡性反应、皂苷薄层色谱、蛋白电泳色谱等予以鉴别。 首次对波棱瓜子进行了药效学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波棱瓜子的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氯仿、正丁醇两部分,波棱瓜子具有清热解毒、抗炎、利胆等生物活性,在以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应重点研究氯仿、正丁醇两部分的药效作用物质基础。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水提物的小鼠最大耐受量为635倍以上,提示水提物毒性较低,醇提物的LD_(50)为98g/Kg。 波棱瓜子为常用藏药,疗效确切,需要量大,供不应求。国家中医药局已于1999年立项进行野生变家种试验研究。目前尚无人对其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波棱瓜子规范化质量标准的制定,并为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韩晓娜[4]2012年在《苦冬瓜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苦冬瓜,采自云南西双版纳,为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 (Thunb.)Cogn.的果实,是冬瓜的野生种。冬瓜,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利尿消肿的功效,用于水肿涨满,小便不利,暑热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状。苦冬瓜是傣族验方雅叫哈顿散中的主要成分之一,药用历史悠久。但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冬瓜的药理作用方面,而对冬瓜的化学成分分离的研究并不多,对于苦冬瓜的研究更是少见。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苦冬瓜,了解其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本论文对苦冬瓜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研究。本论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查阅了葫芦科植物、冬瓜和苦冬瓜的相关文献资料,对葫芦科植物和冬瓜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为苦冬瓜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二、以中药材苦冬瓜为研究对象,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和重结晶等手段,对苦冬瓜各个部位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20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结合理化性质,鉴定了其中1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multiflorenol (K-1)、(3β,5α,20R,24S)-豆甾7,反-22-二烯-3-醇(K-2)、豆甾-7-烯-3-醇(K-3)、α-菠菜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K-4)、豆甾-7-烯-3-O-β-D-葡萄糖苷(K-5)、isomultiflorenyl acetate (K-6)、熊果苷(K-7)、烟酸(K-8)、乙基葡萄糖苷(K-9)、(+)-松脂素(K-10)、 β-谷甾醇(K-11)、胡萝卜苷(K-12)、3-O-trans-Cinnamoyl-29-O-trans-Cinnamoylmultiflora-7,9(11)-diene-3α,29-diol (K-13)、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木糖基-[β-D-吡喃木糖基-(1→4)]-(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酯苷(K-14)、齐墩果酸-28-O-β-D-木糖基-[β-D-吡喃木糖基-(1→4)]-(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酯苷(K-15)、棕榈酸(K-16)、硬脂酸(K-17)、甘油(K-18)。其中,3-O-trans-Cinnamoyl-29-O-trans-Cinnamoyl-multiflora-7,9(11)-diene-3α,29-diol (K-13)、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木糖基-[β-D-吡喃木糖基-(1→4)]-(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酯苷(K-14)、齐墩果酸-28-O-β-D-木糖基-[β-D-吡喃木糖基-(1→4)]-(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酯苷(K-15),为首次发现的新化合物。本研究是在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中药学化学、分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手段,对中药苦冬瓜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研究,为中药苦冬瓜的开发利用和雅叫哈顿散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刘延泽, 许利嘉, 肖伟, 彭勇, 王健[5]2012年在《中医药抗艾滋病优势的科学分析与前景展望》文中认为在对艾滋病(AIDS)的发展过程、发病机制及防治对策进行概括性回顾的基础上,对近年通过各种筛选途径发现的抗艾滋病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进行了总结,尤其对研究相对薄弱、难度大、前景看好的领域:蛋白质、多糖及鞣质的结构特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科学地分析了中医药对AIDS的认识及治疗原理,详细论述了多靶点理论与新鸡尾酒疗法用于治疗AIDS的原理及策略,最后对人类战胜AIDS的途径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1]. 苦瓜子生药学与苦瓜药用成分研究[D]. 郭亦然. 四川大学. 2001

[2]. 苦瓜根降糖物质基础、质量分析及提取工艺研究[D]. 陈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

[3]. 藏药波棱瓜子的生药学研究[D]. 李隆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2

[4]. 苦冬瓜化学成分研究[D]. 韩晓娜. 苏州大学. 2012

[5]. 中医药抗艾滋病优势的科学分析与前景展望[J]. 刘延泽, 许利嘉, 肖伟, 彭勇, 王健. 中草药. 2012

标签:;  ;  ;  ;  ;  

苦瓜子生药学与苦瓜药用成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