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腔负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呼吸肌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死腔负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呼吸肌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赵立[1]2003年在《死腔负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呼吸肌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文中认为前言 运动耐力下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认为COPD运动耐力下降与其肺部疾病和心血管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COPD呼吸肌功能研究的深入,有关呼吸肌功能减弱在COPD运动耐力下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一项417例受试者参与的大样本研究显示,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导致运动终止的COPD患者仅占26%,这一比例与健康对照组(22%)相当。与健康对照组相似,大部分COPD患者因运动肢体疲劳而终止运动。最近的研究显示,重度COPD患者进行高强度运动后未发生呼吸肌疲劳。最大运动负荷试验中,COPD患者发生运动肢体疲劳的比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这些研究结果提示,COPD呼吸肌在运动中的作用并非如人们预期的那样简单,许多未解的问题还有待于探讨。 正如人们所知,肌肉运动能量来自于肌细胞线粒体内ATP的产生,当能量(ATP)的产生不能满足运动肌肉需求时,运动被迫终止。在ATP的产生方式中,有氧代谢是最有效的产生途径,肌细胞通过摄入氧、利用氧,完成ATP的生成,大约90%氧的消耗用于90%ATP的生成。因此,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摄氧量(VO_2)不断增加,直至运动极限。当运动强度不断增加时,运动将在某一时刻达到无氧阈(AT)。此时以有氧代谢为主的ATP的生成,开始转向无氧酵解,ATP生成速率减慢,运动所需的能量供给开始不足。此时,如果运动负荷继续增加,能量生成将难以满足运动肌肉的需求,运动被迫终止。由于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通气量不断增加,呼吸肌的负荷因而随之不断增大,又由于最大摄氧量有限,因此,在高强度运动时,呼吸肌和运动肌将出现竞争性氧耗。即,无论呼吸肌因摄氧不足而不能维持运动中有效通气,或运动肌因摄氧不足而不能维持运动,都将使运动被迫停止。虽然人们迫切希望了解呼吸肌或运动肌在运动中的氧耗情况,但目前尚无无创性检测呼吸肌或运动肌氧耗的仪器设备。鉴于呼吸肌氧耗在研究运动耐力下降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提出以心肺运动试验检测呼吸肌氧耗的实验假设。通过增加呼吸管路死腔而增加呼吸肌负荷,此时VO。的增加量应视为呼吸肌为克服死腔负荷的氧耗量。本研究旨在通过增加呼吸管路死腔,探讨增加呼吸肌负荷对COPD肺功能和呼吸肌功能的影响,测试呼吸肌氧耗检测实验的假设,进而评估 COPD呼吸肌功能和呼吸肌氧耗在 COPD运动耐力下降中的作用。 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 中度COPD患者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N2S3)岁。根据病史、体征和肺功能检查符合COPD诊断标准。受试病例处于疾病稳定期至少4周,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地()<69%并>50%预计值,实验前2周内末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年龄相近健康对照者29例,男22例,女7例,心电图和肺功能试验(Py)检查正常,实验前2周内未服用过任何药物。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被随机分为低运动强度组和中等运动强度组。全部受试者均完成了常规PFT和运动试验,以及死腔负荷下的PFT和运动试验。随机选择死腔或常规模式实验顺序。 2.肺功能试验 运动试验前和运动结束后3分钟内,接受常规模式PFT检测瞩ensor-Medics VmaX2900,美国人全部受试者均在300Inl呼吸管路死腔负荷下完成不同强度c0W或55W)的恒定功率(CW)运动,运动前和运动结束后3分钟内,在附加呼吸管路死腔的情况下,进行PFT检测。肺功能检测指标包括FEV;、用力肺活量(FVC入及FEV;与FVC比(FEV;/F’VC人一口气法检测CO弥散量pL凹人 3.运动试验 递增型心肺运动试验在电制动脚踏车上进行(ERGO900,美国;SensorMedics VmaX2900,美国人受试者通过与气体分析仪和流速传感器相联的咬口器呼吸室内空气,呼吸平稳后,开始3分钟的无负荷热身,此后,运动功率以每分钟10-20W强度递增。起始功率的设定视受试者的不同情况,预计8J2分钟内达到运动极限。踏车运转速率维持在每分钟55-60转。 ·2·运动同时检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全程12导联心电图。当受试者不能在踏车负荷下维持运动,或踏车运转速率小于40转,或出现血压过高或下降。心律失常、明显 ST-T改变、心率过快、及血氧饱和度侣5%,将脚踏车负荷卸除,继续蹬踏已卸除负荷的脚踏车2-3分钟,至血压和心率稳定。经1个小时的休息后,受试者再次完成低运动强度或中等运动强度的CW运动。低强度运动功率设置为30W,中等强度运动功率约为受试者在达到AT时的运动功率,设置为 55 W。运动结柬后,继续蹬踏已卸除负荷的脚踏车 2-3分钟,至血压和心率稳定。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分钟通气量(人入VOZ。AT、及其它心肺运动试验数据。CW运动时J 和VO。是通过计算VO。呈稳态时2分钟内连续检测值的平均值而获得。 4.死腔装置 在检测仪器与咬口器之间连接一容积为300Inl的呼吸管路(长46Cm,管路横截面直径与咬口器直径相匹配,管路内壁光滑。管路死腔容积通过等量的水的容量测得。管路死腔的安装或卸除,?

赵立, 鲁继斌, 杨淑芹, 朱丽华[2]2004年在《死腔负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呼吸肌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英文)》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死腔负荷对通气功能和呼吸肌的影响,测试呼吸肌氧耗的检测方法,探讨呼吸肌氧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运动耐力下降中的作用。方法36例中度COPD患者和29例年龄相近健康对照者在300 ml呼吸管路死腔(46 cm长)负荷下,完成30 W或55 W恒定功率运动试验,并在死腔负荷下检测运动前后肺功能和运动中分钟通气量(E)和摄氧量(O2)。结果无论COPD或健康对照组,在静息状态或运动后,增加300 ml死腔对FVC,FEV和FEV1/FVC无显着影响。COPD组静息死腔负荷下FVC,FEV1和FEV1/FVC分别为(3.03±0.15) L, (1.95±0.09) L, 和0.65±0.03,55 W运动后上述指标分别为(3.03±0.18) L, (2.00±0.13) L 和0.66±0.03,(P>0.05)。每1例受试个体,无论静息或运动中,附加死腔均导致E和O2在原有基础上显着增加,卸除死腔后E和 O2回落。附加死腔负荷后不同代谢状态下,O2由(266.3±11.5) ml/min增至(460.6±44.5) ml/min(静息),(548.9±35.8) ml/min 至(751.4±28.0) ml/min(30W运动),及(1004.0±56.3) ml/min至(1276.1±50.2) ml/min(55 W运动)(P<0.001)。死腔负荷下O2的增加量(△O2)在静息和低强度(30 W运动)时,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在中等强度(55W)运动时,COPD组△V觯O2显着高于对照组[(272.0±23.5) ml/min与(193.9?

陈炼[3]2017年在《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能力影响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常见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呈进行性进展,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加,急性加重和合并症影响患者整体疾病的严重程度。大量研究表明,COPD除是一种以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疾病外,还是具有广泛肺外损伤(及全身效应)的全身性疾病。全身效应主要表现为骨骼肌消耗(SMW)及功能失调(SMD)、体重丢失、心血管并发症、营养不良及躯体构成发生改变等,其中骨骼肌功能障碍是COPD的全身效应(即肺外作用)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COPD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如何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提高生活质量是目前COPD治疗的重点和难点。现有大量研究证实,运动训练能改善骨骼肌功能障碍、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因此更好地了解COPD患者骨骼肌功能障碍的分布和潜在原因,有利于为病人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呼吸训练作为肺康复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纠正患者异常的呼吸模式,增强呼吸肌功能,从而改善呼吸困难和运动水平。但是,研究结果尚存在矛盾之处,通过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如下:1、呼吸训练易懂难学,患者常常难以掌握准确的呼吸技巧。2、训练技术不规范,导致结果出现偏差。3、呼吸训练占用肺康复从业人员的大量时间,治疗师难以进行有效的呼吸训练指导。4、呼吸训练强度达不到效果。5、不能形成有效的呼吸模式。6、缺乏既能纠正异常呼吸模式和增强呼吸肌功能的呼吸训练方法。因此,积极让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和提高呼吸肌功能是取得临床效果的前提。本研究针对COPD患者异常的呼吸模式和呼吸肌功能功能障碍,结合呼吸反馈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原理,设计出了呼吸训练新方法—呼吸电刺激训练(Respirator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raining,REST),即设定符合患者呼吸生理的呼吸周期时间,通过声光反馈进行呼吸控制,在吸气时电刺激膈神经、呼气时电刺激腹直肌,以达到改善患者呼吸模式、增强呼吸肌功能、减少人力资源消耗和量化呼吸训练的目的。该呼吸训练技术已经在COPD和胸部术后患者中应用,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另外,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transcutaneous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成为肺康复的焦点。一方面,NMES可以改善稳定期或急性发作期后COPD患者的骨骼肌肌力、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另外,NMES有助于减轻高强度恒定功率运动测试中运动引起的肺过度充气,这可能部分解释NMES改善运动耐力的原因。但有研究表明,NMES对中至重度COPD患者的影响并不确切。中国COPD患病率高,但鲜有关于NMES对COPD改善的文献。中国COPD患者是否能受益于NMES,以及NMES对中国COPD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中出现的动态肺过度充气能否改善尚不明确。因此,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通过人群调查评估COPD患者股四头肌和肱二头肌功能损害的差异,分析影响股四头肌和肱二头肌肌力的相关因素,并评估行肺康复训练前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第二:评估COPD患者使用NMES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短期、高频NMES对COPD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中出现的动态肺过度充气的影响;第叁:在前期基础上,通过分析呼吸电刺激训练,探讨呼吸肌电刺激在改善COPD患者呼吸困难和运动耐力中的作用。第一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上下肢骨骼肌肌力及运动能力的评估研究目的通过人群调查评估COPD患者股四头肌和肱二头肌功能损害的差异,分析影响股四头肌和肱二头肌肌力的相关因素,并评估行肺康复训练前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研究方法1.正常对照组: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国,广州)健康体检中心,共5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入组研究。对照组的入选标准包括:1)年龄、性别与COPD患者匹配;2)肺功能正常;3)没有心肺疾病及影响骨骼肌功能的其他系统性疾病的患者。2.COPD组:所有患者均来自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门诊,共110例轻度至重度COPD患者入组研究。所有符合入排标准的患者常规测量肺功能,并分别在REST开始前平静呼吸状态、呼吸训练第15min和REST结束后第5min检测包括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VE)、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呼吸周期(Ttot)、呼吸频率(RR)等)、换气指标(包括摄氧量(VO2)、二氧化碳通气量(VCO2)等)、膈肌活动度、呼吸肌表面肌电(包括胸锁乳突肌、第二肋间肌、膈肌、腹直肌),整个呼吸训练过程中每隔5min评估一次呼吸困难程度(Borg量表)。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共有110例稳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52例对照者入组研究。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见表1。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上,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其中COPD患者中诊断为GOLD A、B、C和D组的病例分别为16 例(14.5%)、50 例(45.5%)、36 例(32.7%)和 8 例(7.3%)。2.COP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骨骼肌功能比较COPD组相对于健康对照组股四头肌和肽二头肌的肌力均降低,尤其股四头肌肌力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1.44±0.43vs0.93±0.24,P=0.013)。3.不同性别之间股四头肌和肱二头肌肌力的比较按性别进行分层后发现,女性COPD患者相对于女性健康对照组股四头肌和肢二头肌的肌力均未见统计学差异;而男性COPD患者相对于男性健康对照组股四头肌肌力均明显降低(1.57±0.49vs0.95±0.35,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GOLD分组之间股四头肌和肱二头肌肌力的比较按GOLD指南稳定期COPD患者分为A、B、C、D组,四组之间股四头肌和肱二头肌肌力之间有统计学差异,D组患者下降最为显着(股四头肌:A:1.51±0.45,B:1.07± 0.37,C:1.18 ±0.55,D:0.85±0.37;P=0.007。肱二头肌:A:0.57±0.11,B:0.322±0.12,C:0.38±0.12,D:0.26±0.10;P=0.047)。5.股四头肌肌力相关因子评估结果显示股四头肌肌力与年龄、吸烟指数及SGRQ评分中的活动评分呈明显负相关;与FEV1、6分钟步行距离呈明显正相关;男性COPD患者股四头肌肌力下降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6.肱二头肌肌力下降相关因子评估肱二头肌肌力与年龄、吸烟指数及SGRQ评分中的活动评分呈明显负相关;与FEV1及6分钟步行距离呈明显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肱二头肌肌力与性别无明显相关。7.股四头肌、肱二头肌肌力多因素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和吸烟指数是四头肌肌力显着的预测因子,共同包含了 23.9%的四头肌肌力;年龄、FEV1和吸烟指数是二头肌PT的预测因子,包含了 20.6%的二头肌肌力。研究结论1.COPD患者股四头肌肌力与肱二头肌肌力均下降,尤其男性COPD患者下降更为显着。2.COPD患者气流受限程度与其上肢和下肢肌力受损程度呈正相关。3.年龄和吸烟指数是COPD患者股四头肌肌力与肽二头肌肌力受损的显着预测因子。第二部分:神经肌肉电刺激对COPD患者动态肺过度充气的影响研究的目的评估中国COPD患者使用NMES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短期、高频NMES对COPD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中出现的动态肺过度充气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由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受试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在中国临床试验网站注册(注册号:ChiCTR-TNRC-15006234,网址:http://www.chictr.org/en/)。受试者按2:1比例随机分配至NMES组或对照组。研究者在试验开始时和第12周试验结束时分别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测试,内容包括体格测量、肺功能检测、IC检测、6分钟步行测试、生活质量及呼吸困难评分。研究结果30受试者按2:1比例随机分配到NMES组或对照组。在12周的研究期间,仅有一名NMES组的受试者由于椎骨骨折而退出临床试验。试验期间没有受试者出现COPD急性加重。用于COPD治疗的药物在整个试验期间保持不变。所有受试者遵医嘱使用吸入类糖皮质激素和/或长效支气管扩张剂。两组在基线特征上异无统计学差异。2.1呼吸代谢反应的对比比较NMES组和对照组末次训练时的呼吸代谢反应,在V02(t=1.045,P=0.331)、心率(t=-1.387,P=0.208)、VE(t=-0.614,P=0.559)、呼吸频率(t=-1.905,P=0.098)、血氧饱和度(t=-0.935,P=0.381)和 Borg 呼吸困难评分(t=-1.520,P=0.170)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2.2.NMES训练前后的对比2.2.1股四头肌肌力NMES组和对照组的股四头肌收缩最大力矩和总功在训练前后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2.2 6分钟步行距离(6MWD)训练结束后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NMES组(t=-0.498,P=0.625)和对照组(t=1.012,P=0.338)较训练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2.3肺功能和动态肺过度充气NMES组受试者在6分钟步行试验中的IC较训练前有明显改善(t=-4.472,P<0.001),但静息状态IC及其他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t=0.655,P=0.521)。对照组运动后及静息状态IC和其他肺功能指标较训练前均无统计学差异。2.2.4圣乔治评分与训练前相比,NMES组受试者SGRQ总分(t=3.710,P=0.002)、活动评分(t=2.432,P=0.026)、影响评分(t=3.463,P=0.003)均有显着改善,但症状评分(t=2.041,P=0.056)改善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训练前后的SGRQ总分及各部分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2.2.5 MMRC呼吸困难评分NMES组的MMRC呼吸困难评分较训练前下降了 1.37±0.50至0.89±0.94(P=0.025),而对照组并未观察到显着差异(1.40±0.52至1.20±0.63,P=0.443)。2.2.6 NMES训练的耐受情况和不良反应高频神经肌肉电刺激(HF-NMES)电流强度随时间显着增加。在最末次训练时,受试者电刺激强度较初始时平均增加13.68±21.45mA。NMES训练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包括其他研究曾报道过的急性呼吸困难、肌肉疼痛、皮肤损伤等。受试者反映,对该训练方法可良好耐受,且所有受试者均能按研究方案顺利完成合作。试验过程中没有因训练不耐受而中断的受试者。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短期、高频NMES可以改善与COPD有关的相关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症状、生活质量及动态肺过度充气等。目前初步研究结果提示,NMES能够为稳定期有呼吸困难的COPD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肺康复方法。第叁部分:呼吸肌电刺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困难、运动耐力的影响研究目的观察呼吸电刺激训练对COPD患者呼吸困难、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和呼吸肌、股四头肌肌力做相关分析,探讨呼吸电刺激训练改变患者呼吸困难、运动耐力的潜在机制。研究方法募集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至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和第一部分相同。所有入选患者基础检查包括:肺通气功能、膈肌收缩能力(包括膈肌活动度、膈肌最大收缩速度和膈肌增厚率)、呼吸肌肌力(包括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日常呼吸困难(MRC)和运动耐力(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原药物治疗方案和一般的肺康复知识宣教,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为期12周,每周2次,每次30分钟的12周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主要由膈神经和腹肌电刺激、呼吸反馈和腹式呼吸叁个部分组成。(1)膈神经和腹肌电刺激:有两个交替输出的电流通道,A通道输出双向对称方波,输出频率为30Hz,脉宽为0.5ms,刺激电极置于两侧胸锁乳突肌外缘下1/3处,刺激膈神经;B通道输出低频调制中频正弦波,载波频率4kHz,调制波频率50Hz,刺激腹直肌。(2)呼吸反馈:患者舒适坐位,在脐水平绑上腹带,腹带通过简易的压力感受器连接电脑,可以直观地看到腹部舒缩周期,根据患者情况设置呼吸周期时间,结合仪器的声音指示,吸气起始时发出“吸”指令,呼气起始时发出“呼”指令,患者根据声光提示调节呼吸肌节律。(3)腹式呼吸:患者吸气时鼓起腹部,呼气时放松腹部,整个呼吸过程中要求尽量放松颈胸部)。第12周末再次对完成训练的患者进行以上指标进行检测。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资料研究共纳入49例符合条件的COPD患者,其中对照组25例(男性2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8.59±5.395)岁,失访5例;训练组24例(男性20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70.45±5.98)岁,失访3例。两组间年龄、体重指数、肺功能、平静和用力呼吸膈肌活动度、膈肌最大收缩速度(sniff test)、膈肌厚度、膈肌增厚率、呼吸肌功能、呼吸困难和运动耐力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然而训练组用力呼气膈肌厚度较对照组大(P<0.05)。2.呼吸电刺激训练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1)干预前后比较:训练组干预后除了深吸气量(IC)较12周前增加之外(P<0.05,其他指标(包括FEV1、FEV1%pre、VC、PEF等)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12周前后肺功能各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2)组间比较:干预后训练组IC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其他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3.对股四头肌和肱二头肌肌力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对股四头肌、肱二头肌峰力矩,以及其公斤峰力矩均无明显影响(P>0.05)。4.对COPD患者最大呼吸压的影响(1)干预前后比较:训练组干预后MIP、MEP均较12周前明显增加(P<0.01);对照组12周前后MIP、MEP均无显着差异(P>0.05)。(2)组间比较:干预后训练组MIP、MEP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5.对膈肌活动度的影响(1)干预前后比较:训练组干预后QDM、FDM均较12周前增加(P<0.05或P<0.01);对照组12周前后QDM、FDM均无显着差异(P>0.05)。(2)组间比较:干预后训练组QDM、FDM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6.呼吸电刺激训练对患者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6-MWD)的影响训练组呼吸训练后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6-MWD)较训练前增加(462.83±52.06mvs521.65±59.12m,P<0.05),对照组6-MWD和12周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7.对患者心肺运动能力的影响训练组干预后运动最大功率(Wmax)较12周前增加,Borg指数、运动受限呼吸频率(RRmax)、生理无效腔(VD/VT)、VE/VC02均较训练前减小(P<0.05或P<0.01,其他指标(包括Tlim、VO2max/kg、VE/VO2、Ttot等)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12周前后运动心肺各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2)组间比较:干预后训练组Borg指数、VD/VT均小于对照组(P<0.05)。8.对患者日常呼吸困难(MRC)和生活质量(SGRQ)的影响训练组干预后SGRQ总分、症状评分、活动评分、影响评分和MRC评分均较12周前明显减小(P<0.01);对照组12周前后MRC和SGRQ各项评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2)组间比较:干预后训练组SGRQ总分、症状评分、活动评分、影响评分和MRC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1)。9.训练组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前后FDM差值与6-MWD差值相关分析所得的Pearson's相关系数(R=0.304,P<0.05)。结果提示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改善(△6-MWD)和用力呼吸膈肌活动提高(△FDM)线性相关,但是相关程度一般。10.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改善程度(△6-MWD)和最大吸气压改善程度(△MIP)的相关分析得到Pearson's相关系数(R=0.711,P=0.00),结果提示6-MWD改善程度和MIP改善程度呈线性相关,并且具有较强的相关程度。11.生活质量症状评分改善程度(△Symp)和平静呼吸膈肌活动度提高程度(△QBDM)进行Pearson's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0.576,P=0.00),该结果提示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提高和平静呼吸膈肌活动度提高线性负相关,其相关程度为中度。研究结论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增强COPD患者呼吸肌的肌力,但是对外周骨骼肌功能无明显的影响。

赵立, 鲁继斌, 杨淑芹, 朱丽华[4]2004年在《死腔负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 评价死腔负荷对肺通气功能和呼吸肌的影响 ,测试呼吸肌氧耗的检测方法 ,探讨呼吸肌氧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运动耐力下降中的作用。方法  2 6例中度COPD患者和2 9名年龄相近健康对照者在 30 0ml呼吸管路死腔 (长 4 6cm)负荷下 ,完成 30W或 5 5W功率恒定运动试验 ,并在死腔负荷下检测运动前、后肺功能和运动中分钟通气量 (V·E)和摄氧量 (V· O2 )。结果无论COPD或健康对照组 ,在静息状态或运动后 ,增加死腔对用力肺活量 (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FEV1/FVC无显着影响。COPD组静息死腔负荷下FVC、FEV1和FEV1/FVC分别为 (3 0 3±0 15 )L、(1 95± 0 0 9)L和 (6 4 9± 2 .5 ) % ;5 5W运动后上述指标分别为 (3 0 3± 0 18)L、(2 0 0± 0 13)L和 (6 6 3± 3 2 ) % (P均 >0 0 5 )。每例受试个体 ,无论静息或运动中 ,附加死腔均导致V·E 和V·O2 在原有基础上显着增加 ,卸除死腔后V·E 和V·O2 回落。死腔负荷下V· O2 的增加量 (ΔV· O2 )在静息和 30W运动时 ,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在 5 5W运动时 ,COPD组ΔV·O2 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 [(2 72± 2 4 )ml/min与 (194± 19)ml/min ,P <0 0 5 ]。结论 本组患者呼吸管路加长 4 6cm(30 0ml死腔 ) ,伴随中等强度运动?

邓丽金[5]2009年在《“六字诀”呼吸操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预后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六字诀”呼吸操对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运动耐力、呼吸困难症状、体重指数、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与临床常用的全身呼吸操训练比较,评价二者效果差异,以寻求一种更为有效、价廉、简便易行的呼吸康复训练方法,应用于社区、家庭COPD患者康复训练。方法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收集COPD稳定期患者65例纳入研究,中途流失5例(其中试验组失访3例,对照组失访2例),最终收集例数为60例,以进入研究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1)试验组(n=31例):练习六字诀呼吸操;(2)对照组(n=29例):练习全身呼吸操;训练频率均为30min/次,1次/日,共3个月。训练前对两组试验员分别进行六字诀呼吸操和全身呼吸操的培训,培训合格后参与课题研究,分别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操康复训练。训练期间,两组患者每天填写运动日志,随访员以电话和/或门诊随访、家访的方式进行定期随访。训练前后分别评价患者的肺功能(FEV_1,FEV_1%,FEV_1/FVC)、运动耐力、呼吸困难症状、体重指数(BMI)、生活质量。结果1.肺功能训练后,试验组FEV_1显着提高(P<0.01),但FEV_1%,FEV_1/FVC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肺功能各项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训练后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运动耐力训练后,患者运动耐力显着提高,试验组6MWD显着增加(P<0.01);对照组6MWD显着增加(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6MWD增加幅度更大,存在显着差异[49.94±12.79m;34.97±23.87 m;P<0.05]。3.呼吸困难症状训练后,试验组患者MRC呼吸困难评分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患者MRC呼吸困难评分亦显着降低(P<0.01);训练后试验组MRC呼吸困难评分降低幅度较大,存在显着差异[试验组1.38±0.66;对照组0.86±0.51;P<0.05]。4.BMI训练后,试验组患者BMI虽有增加趋势但无显着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BMI无显着变化(P>0.05)。5.BODE指数评分训练后,试验组BODE评分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BODE评分亦显着降低(P<0.01):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种呼吸操对患者的预后均产生积极的影响。6.生活质量(SGRQ评分)训练后,试验组SGRQ各评分组评分显着降低(症状评分、活动受限评分、疾病影响评分、总评分)(P<0.01);对照组SGRQ各评分组评分显着降低(症状评分、活动受限评分、疾病影响评分、总评分)(P<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活动能力受限评分,疾病影响评分方面降低幅度更大,存在显着差异[(活动受限评分16.74±12.09;11.71±5.92P<O.05);(疾病影响评分13.98±7.53;10.27±6.00 P<0.05);(总评分14.09±6.72;10.19±4.25;P<0.05)];而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两种呼吸操的影响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六字诀呼吸操可延缓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进行性下降趋势,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与全身呼吸操相比,六字诀呼吸操在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更好,更具有优势。故六字诀呼吸操可作为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的更有效手段之一。

赵立, 池吉茂, 鲁继斌, 杨淑芹, 朱丽华[6]2004年在《呼吸模式和通气效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运动耐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运动中呼吸模式和通气效率的变化情况及其对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32例中度COPD稳定期患者及 2 9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接受了递增型心肺运动试验检测 ,对受试者在静息和最大运动负荷状态下的摄氧量 (V· O2 )、CO2 排出量 (V· CO2 )、运动功率 (WR)、无氧阈、分钟通气量(V· E)、通气效率 (V· E/V· CO2 )、潮气量 (VT)、呼吸频率 (fR)以及其它与呼吸模式相关的检测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 :最大运动时 ,COPD组最大V· O2 显着降低 (P <0 .0 0 1)。COP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呼气时间显着延长 ,分别为 (1.2 1± 0 .0 4 )s和 (1.0 4± 0 .0 3)s(P <0 0 1) ;最大V· E分别为 (36 .1± 1.8)L/min和 (5 3.0± 2 .5 )L/min(P <0 0 0 1)、最大VT分别为 (1.2 8± 0 .0 5 )L和 (1.71± 0 .0 8)L(P <0 0 0 1) ,吸气时间与呼吸周期比 (0 .4 4± 0 .0 1)vs (0 .4 7± 0 .0 1)显着降低 (P <0 0 0 1) ,最大运动负荷时V·E/V· CO2 显着增高 (32 .4± 1.4vs 2 7.3± 1.0 ,P<0 0 1)。结论 :呼吸模式改变和通气效率降低是导致COPD运动耐力下降的因素之一。

李春红[7]2013年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类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很多研究显示呼吸功能锻炼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有益的,而我国关于ILD患者的呼吸功能锻炼的研究很少,且呼吸功能锻炼对ILD患者的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呼吸功能锻炼对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肺功能、呼吸困难、运动能力以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便利选取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就诊的70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均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患者除接受常规治疗外还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锻炼内容包括腹式缩唇呼吸和全身性呼吸体操。干预后2个月和4个月时,分别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测量患者生活质量,用视觉模拟呼吸困难评分法(VAS)来测定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测量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且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和6分钟步行试验,以测量其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结果:干预2个月时,70例患者完成资料收集:(1)两组患者肺功能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7-0.414,P>0.05);(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仅总分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8,P<0.05),叁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99--1.330,P>0.05);(3)使用VAS测量患者呼吸困难状况,两组患者呼吸困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11,P>0.05);(4)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6MW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41,P>0.05);(5)两组患者焦虑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3,P<0.05),而两组患者抑郁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62,P>0.05)。干预4个月时,70例患者完成资料收集:(1)两组患者肺功能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1-1.032,P>0.05);(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症状、影响维度和总分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80--2.744,P<0.05);(3)两组患者VA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75,P<0.05);(4)两组患者6MW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4,P<0.05);(5)两组患者焦虑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8,P<0.05),而两组患者抑郁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5,P>0.05)。结论:呼吸功能锻炼可以提高ILD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呼吸困难症状,提高ILD患者的运动能力,降低ILD患者的焦虑情绪,值得推广。

杜康[8]2015年在《采用心肺运动试验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伴发抑郁症之间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发病情况,并观察其心肺运动试验(CPET)各参数变化,研究抑郁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方法共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心肺康复中心连续住院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85例,搜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既往史、既往用药史等等,并完成静态肺功能测试,搜集测试数据。随后由专业心理医师现场指导,教会患者自行填写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根据问卷结果,将慢阻肺患者分成合并抑郁组和非抑郁组,两组患者都需进行极量运动试验并搜集测试数据。结果问卷结果表明合并抑郁症的慢阻肺患者共26例,占慢阻肺患者总人数30.6%,抑郁量表评分提示属于轻度抑郁(SDS标准分=59±7)。与非抑郁组相比,抑郁组患者具有相似水平的基本病情及肺功能损害程度,但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呼吸困难(P<0.05)。共4例患者未能完成试验,无1例患者死亡。CPET结果显示抑郁组在峰值摄氧量(OV?2peak)、无氧阈(AT)低于非抑郁组、而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EV?/COV?2slope)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合并抑郁症发病率高,需要引起临床医师重视。2对慢阻肺患者来说,CPET是安全的检查手段。3慢阻肺合并抑郁症患者临床表现静息时的呼吸困难,运动时的通气受损。4合并抑郁症患者有氧运动能力出现下降,表现为过早出现的肌肉疲劳感。5慢阻肺合并抑郁症患者出现的通气功能和运动功能下降,最终可能影响其生活质量及预后。

王苗[9]2013年在《叁种呼吸训练方法对胸部放疗患者肺功能和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叁种不同呼吸训练方法(缩唇腹式呼吸,吹气球和阻力呼吸训练器)对胸部放疗患者肺功能及生命质量的影响,以寻求提高患者肺功能和生命质量的最佳方法。对象选择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泰安市中心人民医院进行放射治疗的胸部肿瘤患者76例。纳入标准:①经临床、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的胸部肿瘤患者;②预期生存期大于6个月;③活动状态Karnfsky(KPS)评分不小于60分。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脑、肾等其他脏器严重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全的患者;②原发病急剧恶化,各重要脏器出现转移的患者。方法使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n=20)、缩唇腹式呼吸组E1(n=19)、吹气球组E2(n=18)和阻力呼吸训练器组E3(n=19)。E1、E2和E3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对应的呼吸训练干预(训练持续30天,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C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护理。采用美国进口哮喘电子肺功能检测仪PIKO-1型对患者肺功能进行测量,使用癌症病人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共性模块(QLICP-GM)对患者生命质量进行评定,分别在患者放疗第1天和放疗后第30天时记录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吸峰值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呼吸峰值流速占预测值百分比(PEF%)等肺功能指标和生命质量得分。结果各组患者放疗30天时肺功能各指标均低于放疗第一天,前后比较组内差异显着(p<0.001),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1、E2和E3组放疗后生命质量得分与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E1、E2组p<0.01,E3组p<0.001),两两比较生命质量得分无差异(p>0.05)。其中E3组在心理功能领域的改善作用高于E2组(p<0.01)。结论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后肺功能指标可出现明显下降。叁种呼吸训练法对胸部肿瘤放疗患者的肺功能无明显作用,但均能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叁种方法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无显着差异。与缩唇腹式呼吸和吹气球法相比,患者更愿意接受阻力呼吸训练器法。

李派[10]2016年在《心肺运动试验在慢阻肺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高压评估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观察肺动脉高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耐力和通气有效性的影响,探讨心肺运动试验在评估慢阻肺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高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部及门诊确诊的GOLDⅢ-Ⅳ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65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19例,年龄55-78岁,平均(61.5±5.3)岁。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值将患者分为2组,将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的30例患者记为观察组[PASP≥40mm Hg(1mm Hg≈0.133kpa)],COPD无肺动脉高压的患者35例记为对照组(PASP<40mm Hg)。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常规静息肺功能、心脏超声及症状自限的负荷递增心肺运动试验检测,按逐次呼吸法收集呼吸交换参数。结果1.观察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21/9)、(62.47±9.99)、(64.45±8.61)],和对照组患者[(25/10)、(64.45±8.61)、(24.31±4.84)]比较无差异,(P﹥0.05);2.观察组患者DLCO%pred(57.42±23.65)、Pa O2(65.35±8.2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43±28.6)、(78.21±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肺动脉压力与DLCO%pred呈显着负相关(r=-0.883,P=0.000)。3.观察组患者的肺动脉压力(PASP)、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分别为(55.44±16.39)mm Hg、(32.47±6.53)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23±4.29)mm Hg和(21.28±1.8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LVED(mm)、LVEF(%)、RVEF(%)比较无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肺脉压力与RVED呈显着正相关(r=0.943,p=0.000)。4.观察组患者的VE@峰值、HR、VO2/f@AT、RER、Pet CO2@AT、VD/VT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VO2max、AT、VO2/f@峰值、peak load、Pet CO2@峰值、HRRmax、OUES、OUEP、OUE@AT、Pet CO2@峰值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E/VCO2-slop以及Lowest-VE/VCO2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肺动脉压力与VO2max、OUEP呈显着负相关(r=-0.902,p=0.000;r=-0.978,p=0.000;r=-0.90,p=0.000),与VE/VCO2-slop、L呈显着正相关(r=0.946,p=0.000;)。5.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不同参数对PASP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VE/VCO2-slop、VO2max、Lowest-VE/VCO2、OUEP、OUES、RVED、DLCO%pred。结论慢阻肺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运动耐力及通气有效性较慢阻肺无肺动脉高压患者明显下降,且肺动脉压力越高,运动耐力及通气有效性越差。与静息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相比,CPET相关参数与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最大,提示应用CPET评估慢阻肺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死腔负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呼吸肌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D]. 赵立. 中国医科大学. 2003

[2]. 死腔负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呼吸肌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英文)[J]. 赵立, 鲁继斌, 杨淑芹, 朱丽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3]. 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能力影响的探讨[D]. 陈炼. 南方医科大学. 2017

[4]. 死腔负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J]. 赵立, 鲁继斌, 杨淑芹, 朱丽华.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4

[5]. “六字诀”呼吸操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预后的干预研究[D]. 邓丽金. 福建中医学院. 2009

[6]. 呼吸模式和通气效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运动耐力的影响[J]. 赵立, 池吉茂, 鲁继斌, 杨淑芹, 朱丽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4

[7]. 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效果评价[D]. 李春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

[8]. 采用心肺运动试验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伴发抑郁症之间的影响[D]. 杜康. 安徽医科大学. 2015

[9]. 叁种呼吸训练方法对胸部放疗患者肺功能和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D]. 王苗. 泰山医学院. 2013

[10]. 心肺运动试验在慢阻肺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高压评估中的应用[D]. 李派. 郑州大学. 2016

标签:;  ;  ;  

死腔负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呼吸肌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