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劳动的价值效应及其运作规律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个别劳动的价值效应及其运行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规律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只有从整个社会来看才是正确的,如果从单个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的微观角度来分析,价值量既是劳动量的函数,也是劳动效率和劳动配置的函数,间接地还是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的函数。

关键词 个别劳动 价值率 价值效应

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认识,人们历来存在着一种混淆一般与个别、宏观与微观的倾向。要么拘泥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一般结论,视而不见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在个别劳动创造价值中的功能,或以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在个别劳动创造价值中的功能为由,诋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科学命题;要么用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推断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也成反比;或者因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而否定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种倾向既有合成谬误,也有分解谬误[①]。本文的主旨是研究个别劳动的价值效应和规律,同时也将说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是正确的结论,从单个商品生产者来说未必正确,从单个商品生产者来看合理的命题,从整个社会来看则可能悖理。

一、价值率及其影响因素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例,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劳动价值论最基本的命题,也是最一般的命题,这些命题只有与个别劳动的价值效应分析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劳动创造价值过程的丰富内涵。因为,价值虽然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虽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一般人类劳动也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和个别劳动的抽象(因此也叫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过是隐藏在商品生产者背后并贯串于个别劳动时间之中的客观必然性。

当我们从单个商品生产者的角度考察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时,其复杂性就显现出来了。一方面价值仅仅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单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和劳动时间总是具体的个别劳动和个别劳动时间。单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和个别劳动时间要凝结为价值和一定的价值量,就必须转化为抽象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单个商品生产者所创造的价值量不仅取决于它所耗费的个别劳动量,而且取决于他的个别劳动和个别劳动时间是否是社会劳动和在大多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单个商品生产者所创造的价值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个别劳动量,二是个别劳动的价值效率,即价值总量=个别劳动量×价值效率。

从这一公式,我们可以看出,个别劳动的价值率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相对状况,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价值率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在个别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价值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在两者同时变动的情况下,价值率取决于两者变动的相对比率。

如果考虑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社会政党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必需耗费的劳动时间。依此类推所谓个别劳动时间,就是在个别生产条件下,在特殊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劳动时间,那么,价值率作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的相对比率,实际上也就取决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相对状况。

如果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耗费在单位商品中的个别劳动时间必然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率就会大于1,反之则会小于1。只有当个别劳动生产率等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时,价值率才会等于1。也就是说,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就可以提高价值率从而在个别劳动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个别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反之,如果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会降低价值率。因此,个别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既是个别劳动数量的函数,也是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函数。可惜的是,传统一元劳动价值论虽看到了价值与劳动数量的依存关系,却无视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依存关系[②]。新一元劳动价值论虽然洞悉了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奥秘,却误认为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成正比,自觉不自觉地为多元价值论开了“后门”[③]。为了进一步澄清是非,明晰个别劳动创造价值的内在机理,我们从增量、提效、配置三个角度分析个别劳动的价值效应。

二、劳动增量的价值效应

增加劳动数量,既可以是构成单个商品生产者的每个劳动者劳动时间的延长,也可以是商品生产者所支配的劳动人数的增加。在其它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劳动数量增加可以对应地增加价值量。这里所谓具备其它条件,一是指有增加劳动时间所需的生产资料,现实的劳动总是以一定的生产为前提的,价值也必须以一定的使用价值作为容器。二是指劳动始终具有社会平均的性质。即这种劳动是使用社会正常生产资料的具有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强度的劳动。因此,这种劳动的价值率为1,并始终不变。

在价值率为1的前提下,价值量与个别劳动耗费成正比例,即个别劳动数量增加,价值量将按同样比例增加,由此增加的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劳动数量增加的价值。

如果以社会必要的时间即价值量Au为横轴,以个别劳动时间a为纵轴,Au[,]为价值率,我们可以得到劳动时间增加价值的几何图形,见图1。

图中Au[,]是一条从原点出发,成45°夹角向右倾斜向上的直线,说明价值率为1,h[,2]h[,1]是增加劳动时间,A[,1]A[,2]是劳动时间增加的价值量,两者相等说明价值的增加与个别劳动时间的增加成正比例。如果上述条件始终不变,价值量始终随劳动时间的增加而按同一比例增加,价值最大化的约束就是劳动时间的约束。

但是价值率始终为1的假设并不现实。首先,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能够占有、所能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是有限的。随着劳动数量的增加,追加劳动所能使用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少,追加个别劳动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将低于社会正常的数量,追加劳动的个别效率趋于下降,单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率将趋于下降,价值增加的幅度将愈来愈小于个别劳动增加的幅度。当边际劳动所能使用的生产资料为零时,再增加劳动,除了增加消耗外,将一无所获。再则,个别劳动也不总是具有社会平均的性质。由于劳动者的主观素质不同,个别劳动的熟练程度也好,强度也好,都有可能高于或低于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强度。

既然价值率是可变的,价值率线就不可能总是一条与纵横两轴成45°夹角的直线,图2描绘了价值率递减情况下的价值率线以及由此决定的个别劳动投入量的价值产出效应。

图中Au'[,2]的是生产资料数量不变时追加劳动的价值率线,其形状是一条渐渐偏离原价值线向上弯曲并最终与纵轴并行的曲线。曲线向上偏离原价值率线,说明价值下降,弯曲说明边际价值率下降,最后与纵轴平行,说明边际价值率等于零,由曲线转为纵轴的平行线的拐点E的垂直点Au[,2],是价值创造的最大点,与E相对应的h点,是劳动数量增加的极点,超过这一点,增加劳动不能增加任何价值。劳动增量的价值效应说明,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不等于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正比,个别劳动投入增加最终会受有限生产资料的约束,而降低其价值率并趋向于零。因此,劳动增量的价值效应是递减的[④]。

三、劳动提效的价值效应

既然劳动数量增加带来的价值增量是有限的,价值率又是可变的,以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者必然选择新的价值增量方法,劳动效率提高就是办法之一。

在劳动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生产者可以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增加价值。单个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的缩短,不管其结果是使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多于或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它来说,都是价值量的增加。如果,它原来生产1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价值率等于1,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其个别劳动时间必然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可以获得超额价值[⑤],见图3,图中的Au[,1]'是原来的价值率,Au[,2]'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价值率,oh是不变的劳动时间,OAu[,1]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前的价值量,Au[,1]、Au[,2]是增加的价值,在此例中是超额价值。

如果它原来生产1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率大于1,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必然进一步扩大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距,进一步提高价值率,并在原来已经获得超额价值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超额价值,见图4。图中的Au[,]为正常的价值率线,Au[,1]'是该商品生产者原来的价值率线,Au[,2]'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价值率线,Au[,1]'、Au[,2]'是该商品生产者原来就可获得的超额价值,Au[,2]'、Au[,3]'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后获得的超额价值。

如果它原来生产1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创造率小于1,劳动生产率提高必然缩小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距,提高价值创造率,好使提高后的价值创造率仍然小于1,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也可以增加价值,见图5。图中的Au[,1]'代表原来的价值创造率线,Au[,2]'代表现在的价值创造率线,Au[,1]'、Au[,2]代表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价值创造率提高增加的价值。这种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的价值,叫劳动效率提高价值。

显然,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只有从整个社会来看才是正确的,如果从单个商品生产者来看,价值量不仅不会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且会成正比。因此,那些有利于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也就是提高个别劳动价值率的因素,在个别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这些因素的改善也有利于增加个别劳动生产的价值量,它们包括工人的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等。因此,对于单个商品生产者来说,价值量也间接地是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的函数。

但是,劳动效率提高价值形成的分析,隐含着一个前提。即在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正因为如此,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能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价值率。这样即使劳动时间不变也能增加价值。实际上,正如个别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一样,社会劳动生产率也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单位商品平均必要的劳动时间也会减少。因此,我们的结论须作如下限制:

当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同时按同一比例提高时,价值率不变,劳动效率提高价值不存在。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时,价值率才会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价值才会存在。

四、劳动配置的价值效应

我们在分析劳动增量和劳动提效的价值效应时,总是以单个商品生产者始终生产一种产品为前提,因此,无论是增加劳动时间,还是提高劳动效率,总会受诸多社会因素的限制,而使价值增量效应递减,甚至趋向于零。实际上,一个理性的商品生产者不会作茧自缚,终身生产一种产品。

首先,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可能性,不是一个固定点,而是由一系列产品和产品组合构成的生产可能性曲面,同样的生产要素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同样的产品可以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生产。

其次,商品生产者虽然可以生产各种不同产品,但不同产品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受社会条件制约并不一致,同样,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受个别生产条件限制而有很大差别。因此他生产不同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的比率也不相同,用同量的劳动生产不同产品的价值率也有高低之分,并产生不同的价值效应。或者说,单个商品生产为了生产同量价值,在不同的产品上要消耗不同的个别劳动量。

因此,商品生产者可以在生产可能性曲面之内,通过放弃生产价值率低的产品,选择生产价值率高的产品,而增加价值。由于这种价值增加是在劳动时间、劳动效率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劳动的优化配置实现的,故可称之为劳动优化配置 价值,见图6。

图中的Au[,1]'、Au[,2]'、Au[,3]'是某商品生产者可以生产的三种产品的价值率线,h是不变的劳动时间,OAu[,1]、OAu[,2]、OAu[,3]是它用同量的劳动生产不同产品,所能创造的价值的三种可能性,当该商品生产者放弃Au[,1]'产品,生产Au[,2]'产品时,同量劳动可以创造的价值增加Au[,1]'、Au[,2]',当它又放弃Au[,1]'产品生产Au[,1]'产品时,同量劳动又可增加价值Au[,2]、Au[,3]。显然,商品生产者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曲面内,放弃价值率低的产品,选择价值率高的产品,就有可能实现个别劳动创造价值的最大化。

不仅如此,由于单个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同量价值可以有多种产品选择,且生产不同产品所消耗的个别劳动量又不一致,因此,他也可以通过放弃那些个别劳动消耗高的产品,选择那些个别劳动消耗低的产品,而在价值效果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⑥]。在这里,我们实际上看到了企业内部决策、协调、管理等的价值效应。

五、结语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还想强调三点:

第一,从单个商品生产者的价值生产来看,价值量不仅是个别劳动量的函数,而且是个别劳动效率和个别劳动配置的函数。

第二,不管是劳动时间延长价值、劳动效率提高价值,还是劳动配置优化价值,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从本质上来说,它们仅仅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不同方法。

第三,我们对价值创造过程的研究,是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尽管这些假设对分析问题、追索规律必不可少,但由此得出的结论未免抽象。更完善、更适用于实际操作的理论模式,将在逐步放弃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形成。

①萨缪尔森将“由于某一原因对个体说来是对的,便据此而认为对整体说来也是对的”称之合成谬误,我们将对整体说来是对的东西,推定为对个体来说也是对的思维错误,称之分解谬误。②传统的一元劳动价值论以苏星教授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为代表作。③新一元劳动价值论以谷书堂教授的《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为代表作。两者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1993年第6期。④西方微观经济学也有类似概念,但没有与劳动价值论统一起来。⑤超额价值即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额。马克思称之为超额剩余价值。我觉得超额价值范畴更有一般性。⑥这里可以导出与西方经济学中所谓等产量曲线的类似范畴等价值曲线,限于篇幅,没有展开分析。

标签:;  ;  ;  ;  

个体劳动的价值效应及其运作规律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