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铁路大同至西安客运专线工程(太原南-西安北)
一、工程概况
新建铁路大同至西安客运专线工程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一条重要的客运专线,是连接华北、华中、西北与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全长561.348km,全程正线路基76.31km,桥梁438.556km/86座,隧道46.482km/27座,正线采用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新建车站17座;牵引变电所11座;AT分区所12座,AT所21座。
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分别由码道输出A相、B相和Z相三组方波脉冲,这个过程利用了光电转换原理;A、B相用于判断码盘的旋转方向,其脉冲数相同、相位差90度,而Z相则用于基准点定位,码盘每一转发出一个脉冲[3]。增量式光电编码器的码盘和信号输出如图2所示。
工程历时近五年,太原南-西安北段沿线经过太原、临汾和运城三大盆地,穿太岳山,跨汾河、黄河、渭河,途经黄土台塬区,地形、地质十分复杂,是我国第一条穿越地裂缝发育区的客运专线,也是国内首条采用30‰大坡度的高速铁路。
该款发动机的进气系统有两个装置,一个是可变进气歧管长度控制,即进气歧管调谐阀;另一个是进气歧管开度控制阀(Port De-activation Valve),即PDA阀(端口取消阀),如图1所示。PDA阀由进气歧管的真空驱动,在发动机处于中低速时,通过减少泵气损失(减少进气歧管的阻力造成的功率损失)提高扭矩,可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CO排放,因此,PDA阀可以通过改善燃烧状况而降低排放的目的。
工程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4年6月竣工,工程总投资669.7亿元。
新建铁路大同至西安客运专线工程缔结了新时代的“秦晋之好”
二、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
晋陕黄河特大桥
1.工程建设中,各参建单位共同努力,联合开展了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对工程的影响和对策,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控制,砂质地层、黄土大断面隧道,跨河、跨线桥的设计施工技术等课题研究,攻克了地裂缝发育区修建客运专线的技术难题,形成的30‰山区大坡度客运专线建造技术、干燥粉细砂地层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富水砂土复合地层大断面隧道变形控制、高速铁路(2×108)m单T刚构加劲钢桁组合结构等关键技术,为大西客专的设计、施工以及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4.大西高铁开启了中西部高铁的网络时代,开通运营三年多来,基础设施状态良好,运营安全顺畅,旅客服务系统便捷高效,极大地带动了秦晋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县县设站”,既是城际线,又是旅游线,在定位区域大通道的基础上,兼顾了城际交通功能,增加了网络灵活性,对完善全国路网、推动沿线旅游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4)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人员素质不高。建筑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生产能力明显过剩,过度竞争导致了无序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
2.建设中形成专利92项(发明专利23项),获菲迪克提名奖1项,优秀设计、科技奖60项,国家级工法3项、省部级工法28项。所取得的成果填补了我国地裂缝及地面沉降防治理论与技术的空白,探索了山区大坡道客专成套建造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沉降难题,丰富了大跨度桥梁及特殊地层隧道施工工艺和技术。
马家庄隧道——大断面黄土隧道
运城北站
施工中的晋陕黄河特大桥
临汾站
三、获奖情况
3.“富水砂土复合地层大断面隧道变形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14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1 浓度不同的IBA对景天茎段扦插处理的生根率是有影响的,本实验中扦插10天后IBA以100mg/L浓度的生根率最高,清水对照处理的生根率为最低,另两种IBA浓度处理的生根率介于两者之间。100mg/L可作为本实验中IBA处理景天生根的最佳浓度。从基质对景天茎段扦插生根率影响来看:以等比例配合的草炭、粗砂和珍珠岩混合基质表现最好,粗砂、草炭次之,珍珠岩基质表现最差。
4.2016年度天津市勘察设计协会“海河杯”天津市优秀勘察设计“工程勘察岩土勘察”一等奖。
3.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效果良好;建设管理规范,工程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1.2015年度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菲迪克(FIDIC)优秀工程提名奖。
2.“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铁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地基沉降控制技术研究”分别获得2012年度、2015年度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一等奖。
5.2015~2016年度国家铁路局铁路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6.2015年度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第十七次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7.2016~2017年度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8.2013年度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山西省第九届太行杯土木工程大奖、2016年度山西省第十二届太行杯土木建筑工程大奖。
(推荐单位: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
标签:《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论文; 客运专线论文; 工程概况论文; 西安论文; 大同论文; 太原论文; 西南地区论文; 变电所论文; 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