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定自己的位置--手机对青少年私人领域建设的影响分析_调查对象论文

我决定自己的位置--手机对青少年私人领域建设的影响分析_调查对象论文

我的地盘我做主——试析手机对青少年私域建构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地盘论文,手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长为了塑造他们理想中的成年人,对孩子进行无处不在的监控,强制地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并侵入他们的私人空间。例如,监控孩子的交友、不征求孩子的意愿而为孩子报名参加补习班或请家庭教师、检查他们的日记本等等。每个家长都希望他们的孩子在他们面前是透明而没有秘密的。我国的青少年就是在这样一种“禁闭”中成长的。

那么,青少年将到哪里去再造他们的私域呢?具有隐匿、流动和非面对面等特征的网络空间提供青少年逾越社会规范与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因为网络空间可以保证不会有人监视,也不用太顾忌社会规范的压力,而且又可以随时撤退。能够承载网络空间的物质载体有两种:其一是电脑,其二是手机。通常来说,电脑由于其体积庞大、价钱较高、隐匿不方便,因此通过电脑进入网路世界,将受家长现有的监控方法的限制。而手机由于它体积小,携带方便,隐匿性较高,通过手机进入自己的网路世界,可以不被父母和学校老师轻易的发现,因此,手机变成了青少年建构自己私域的最佳工具。通过手机,青少年改变了他们的沟通方式,从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人、机之间的交流,使空间日益集中于个人化,无形中使自己的私域在手机中得以建构起来。

一、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通过“手机”作为切入点,来阐释当代青少年虚拟的私域的建构。本项研究主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因此采用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本研究共设计了分别针对有手机与没手机的中学生两套问卷,即A、B卷。

(一)调查总体与样本量。本项研究根据BJ中学生手机使用人群生活的家庭、社区背景与学习环境差异性随机选取了HD区的A中学、CW区的B中学和CP区的C中学。进一步,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操作的可行性,我们设定目标总体为:B中学初二、高二年级,A中学初二、高二年级,C中学初二、高一和高二年级,共七个年级人群的总和。综合考虑精确度、费用和调查实施的可行性等因素后,我们将期望的样本量确定为360名学生。

(二)抽样方法。本项研究采取的抽样方法是分层、整群、二阶段抽样。抽样框由各学校提供,是所有初二、高二年级按班级的全部学生人数,基本抽样单位是“个人”。每所学校选取120人,然而综合考虑各校的实际情况,在C中学和B中学,初二样本分配量为40人,B中学高二样本量为80人,C中学高二和高一样本量为80人。A中学的初、高中不加区别,共选样本120人。每一所学校中,在抽中的学生中随机选取10名初二——高二年级使用手机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

(三)资料整理。三所学校共发放问卷360份,三所学校实际回收到的有效问卷350份,回收率高达97%。我们应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350份问卷进行了数据处理,其中我们依据被调查者的入选概率,对每一份问卷加权处理。从样本中抽取的30位使用手机的学生,我们对他们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入调查访谈对象生活经历中围绕手机发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并如实地做了记录。

二、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使用情况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多数人拥有手机。一般来讲,在初中时段与高中时段,年纪越高,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就越高;女生使用手机的比率高于男生;独生子女的手机拥有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户口的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更为普遍,然而其拥有率并不十分明显地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那么,手机拥有率与是否住校之间的关系,会否因学校不同而有所差异呢?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B中学非住校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更为普遍,非住校生与住校生的手机拥有率差别较大。而A中学的情况与B中学非常不同,两者相差不大。可见学生是否使用手机与学生是否住校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因学校而异。

表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住校 不住校

男女高二

高一

初二 独生

非独生

农村户口

城市户口

B中学 A中学B中学 A中学

(61.5)

47.4 52.6

75.7

33.3

49.9 24.2

88.1 44.7

83.6 65 35.1

61.5 67.9

注:C中学抽取样本中没有住校生。

2.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

从手机的使用时间分布来看,80%的学生手机使用时间已经在一年以上。其中手机使用时间为1—2年的学生占50%,2—3年的占23%,还有8%的学生手机使用时间在3年以上。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手机的使用时间集中在1—2年之间。

从使用过的手机数量分布来看,到调查时间为止,有44%的学生只使用过一部手机,有56%的学生使用过两部及两部以上的手机。

从手机的来源来看,学生基本上都不使用别人用过的手机。有77.5%的学生目前使用的手机是当初新买的,22.5%的学生目前使用的是别人用过的手机。

从手机的价格来看,现用手机的平均价格为638元,而大多数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价位在1000——2000元。然而手机价格差异很大,标准差为1120元,最高的手机价格为6000元。

从手机所选的通讯网络来看,大部分学生手机入的是“神州行”和“动感地带”,入神州行的学生最多,占总数的44.5%,入动感地带的占29%。这可能是由于神州行和动感地带可能更适合青少年的消费特点,并具有某些优惠。可是,71.2%的学生并没有申请套餐服务。

从手机的日常花费来看,一个月学生的平均手机费用为97元,男生的费用比女生高,相差27元。一般情况下手机每月费用状况为:50元以下的占36.9%,50—100元的占31.8%,费用在101—150元的占14.6%,150元以上的占16.7%。

从短信费用来看,多数学生手机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的50%以上。手机使用者中,每月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50%以上的学生占72%,每月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70%以上的学生占40%。短信费用之高,是中学生手机使用的一个特征,这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

从手机费用的来源来看,大多数学生是靠父母支付手机费,全部靠父母解决的占63%,部分靠父母的占25%,手机费的支付完全靠自己解决的只占10%。

从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来看,学生每日在手机上花费时间1小时以内的占69%,1小时以上的占31%。

(二)不同层次的意义

1.交往的意义

从问卷回馈的情况来看,在问及“你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有35.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可以及时与朋友同学联系”,还有32.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有事可以随时告诉父母”,两者之和为67.7%。在问及“如果此时没有手机,你会有什么感觉?”时,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联络会不方便”。可见,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沟通和交流的需要。同时,交流的方式、内容和频率又因为交流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与父母的交流

在有了手机之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发生了某些改变。有34%的调查对象表示经常使用手机与父母沟通,有40%的调查对象表示偶尔用手机与父母沟通。这种沟通方式与“面谈”相比,有25%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与父母说一些以前不敢直说的话”,有22%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说一些直接表达亲情的话”,16%的调查对象认为“感觉比以前更亲密”。总体上来说,利用手机这种沟通方式,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内容增加,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会有所改善,向自己父母的表达应该更真实,也更及时了。

从与父母交流的内容来看,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与父母交流的内容是学习及与学校相关的事情。而选择通过手机与父母聊“心事”的仅占16.1%,可见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是十分有限的。

从访谈记录反映的情况来看,孩子可以及时、方便地告诉父母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避免父母担心,这是父母给孩子买手机的主要原因,也是孩子用手机同父母交流的主要内容。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手机只是向父母报告自己行踪的一种工具,能够让父母随时随地找到自己。

(用手机跟父母沟通过吗?)用手机!比如告诉他们不回家吃饭、买东西什么的。(访谈记录:B中学-YX/2004/11/12)

但是在被问及“你认为父母是否通过手机在对你的行为进行监控”时,又有大部分的访谈对象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他们要怎么监视我?(比如说,打电话问问你在什么地方呢?在干什么呢?)我会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在干什么,但这说不上监视不监视,我也从来不干那些出格的事。所以我不怕他们打电话。我有手机他们会想着我,我没有手机,他们心里会更想着我。(访谈记录:B中学-XJZ-2004/11/10)

在同父母的交流过程中,手机有时还是孩子为了实现摆脱父母控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策略工具。

(你出去玩爸爸妈妈有管制吗?)不影响学习就行,我妈最长时间给我是一天,但这种机会太少了。如果是放假就可以多玩会儿了,但不允许我住在同学家,但是还是有一次住过。我没给她打电话,我给她发短信。一般这种事发信息不打电话,这种不答应的事打电话没法说,发信息好说。结果,她就回信息说可以。不过她要真不同意的话,她就会打电话回来,一般她要不太反对就发信息回来。(访谈记录:A中学-HC-2004/11/04)

总的来看,手机的使用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增加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而且父母可以更方便地掌握孩子的行踪。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达到控制孩子行动的目的。相反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摆脱父母的监控(比如中学生选择关机,并赋予“没电了”、“信号不好”等等理由)。然而,手机的使用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父母和孩子交流的内容,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功能更多地停留在学习和生活层面,鲜少触及到孩子的心理层面。

(2)与学校老师的交流

从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有72%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学校使用手机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限制。对学校的规定约有78%的调查对象表示是了解一些的。认为学校规定合理的学生仅占37%,多数认为不合理或说不清。因此超过半数的学生不能完全遵守这些规定。从与老师的交流情况来看:69%的人认为有手机之后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无变化,31%的人认为有变化。在认为有变化的学生中,86%的人认为与老师的交流增加了。同时,与家长相比,老师比较懂得尊重学生的“隐私”,有91.3%伪学生声称老师没有查看过学生手机中的内容。

从访谈资料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调查对象表示,有了手机之后并没有促进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这与问卷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大多数调查对象倾向于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不会选择用手机通话和短信的形式。

(你有没有给老师发过短信呢?)我不给老师发短信,用手机发还不如当面说,因为你发完短信之后他知道你是谁,一样的结果。反而让老师觉得太矫情。(你有没有想过,有了手机之后,你和老师有些问题可以沟通得更好一些?)像我这样,我敢说,我感觉不到,除非你和老师的关系特别好。我和我初中的物理老师就比较谈得来,因为我初中物理比较好,物理老师对我特别好,我跟她沟通比较好。有些老师我喜欢,有些老师我就是不喜欢,不信任,对一些老师就要提防着一点,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的隐私,有些事我跟我死党说就行,没必要让他们知道。像我刚才跟你说的,“我不上大学行不行?”像这种东西就不敢让老师知道,在老师印象中这种东西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不正常,这种东西就没必要让他们知道。(访谈记录:C中学-WD-2004/10/05)

有的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控制得比较严格,也引起了学生的不满。

我们的数学老师是三班的班主任,如果上课他的学生跟我们发短信被发现,那就挺惨的,两个人的手机都给没收了,被批评,年级好多人都这样被老师发现过。老师有权没收我们的手机吗?我觉得这样特别不好,一个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且这样更容易引起他们对学校对老师的不满,他们这样管只会让学生越来越讨厌老师,老师越来越管不住学生。(访谈记录:A中学-ZWK-2004/11/03)

可见手机的出现只是在师生之间多了一种新的沟通手段,然而,围绕着手机师生也产生了众多矛盾。一方面,老师不希望学生把手机带进课堂,影响教学秩序。作为强势的一方,老师可以没收学生的手机。而另一方面,学生认为手机是属于自己隐私性的物品,里面承载了他的秘密和寄托,如果随意被老师没收,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于是围绕手机师生共同构建了一个相互拉锯的“场域”,而结果就是“学生越来越讨厌老师,老师越来越管不住学生”。

(3)与同龄人的交流

从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调查对象用手机联系最多的是同学,约占55%;其次是家长,约占26%。有54.2%的调查对象认为,有了手机之后他们的交往圈扩大了;有77%的调查对象认为与有手机的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加了。从交流的内容来看,手机用途最多的是“聊心事”,占25%;其次是“与父母联系”,占23%;再其次是“幽默短信”和“学校发生的事”。与父母联系是必不可少的,但内容却不是“聊心事”,“聊心事”的对象多为同龄人。而在与同龄人的交流过程中,调查对象更倾向于使用短信的方式。从短信费用来看,多数学生手机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的50%以上。

从访谈资料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访谈对象也非常偏爱用短信的方式与同龄人交流,对于为什么会喜欢这种方式,有一个访谈对象是这样说的:

都是有事我找你或者是心情不好找个人聊聊天什么的,反正短信又不是面对面你说什么话也不要负责任。发短信基本上都是发着玩的。(短信和口头表达有什么不同呢?)就跟“写”一样,举个特别极端的例子,说这个人喜欢上了那个人了,然后你总不能找她说我喜欢你,说出来多别扭啊,所以就产生了一个叫情书的东西,情书和短信的性质差不多,短信你虽说你用手打吧,你毕竟不用从嘴里说出来,既然不用从嘴里说出来,短信和“写”是一个概念。所以呢,发短信就跟写似的,你什么时候有说不出来的话,如果你想找一个人向他道歉你说不出来,发个短信就能说对不起,也许第二天到学校就没事了,差不多就那样。……你接到短信以后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你可以非常冷静地来回味这条短信,……你打的时候可以更加冷静地想一想,就能更理智一些吧。(访谈记录:A中学-LHR-2004/11/05)

可见调查对象们使用短信的原因是由于短信可以把许多说不出来的话用很便捷的方式发给对方,而且由于短信的费用比通话费用要低,所以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从手机交流的内容上来看,调查对象与同龄人的交流主要是“聊心事”。由于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为15—17岁范围,正处于青春期,涉及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情感性事件”成为了他们讨论的主要内容。

我总共喜欢过两个女生。第一个失败,第二个成功,第一个是我们初中三年的同学,我不敢告诉她。上高一的暑假,我给她编了一个特别长的短信,差不多有四五百字,一个短信70个字吧,我差不多连着发了七八个短信,我跟她说,我喜欢你。拒绝我了,后来我们不在一个学校,也就没怎么联系。……第二个就是现在的女朋友,……但晚上我跟那女孩发短信就发了很多,我们什么都聊,第二天我们又见面,我们又说不出话,但晚上发短信又什么都聊。这样四五次我们见面才好一点。所以很多话见面都说不出来,因为你要顾及你的表情啊,动作啊什么的。我觉得吧,盼望短信的感觉虽然很难受,但是很值得。(访谈记录:B中学-XJZ-2004/11/10)

同时,在具体事件上,短信也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如果和同学发生了矛盾,调查对象通常会采取哪种方式去解决呢?从问卷收集的资料来看,有43%的人选择用手机短信,有38%的人选择面对面,比例低于选择手机短信的比例。

2.消费的意义

对于中学生来说,手机除了具有沟通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消费的意义。手机不仅仅是作为实物和使用价值的消费,还被看成是一种对记号的消费。手机的品牌和型号象征了一种地位,体现出个人的品味。因而,手机成为了学生们之间对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比较的一个重要标准。对新鲜事物极为敏感的中学生必然会受到消费潮流的影响。从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中学生们所使用的手机大都是新买的,从手机的品牌来看,他们也偏爱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中高档手机产品,这三种品牌的比例占到36.8%。尽管82%的学生手机使用不到两年,但是仍有39%的学生在一年内考虑更换手机。可见,学生们都比较偏爱那些档次高、功能多的手机。从访谈记录反映的情况来看,父母对待手机的态度对其子女也有着重要影响:

(你觉得手机和一个人的社会身份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了。就从换手机来讲吧,有的人换手机是为了功能,有的人换手机是为了显摆,就像我妈,她就会发短信打电话,……别的功能都不懂。但是她买手机的目的就是让别人看,她有同事朋友什么的,买手机来是给他们看的。在别人都发短信的时候,她能用手机玩个3d游戏什么的,就特有身份。不同层次的人,用不同的手机。(访谈记录:B中学-XJZ-2004/11/10)

手机在中学生心目中还是时尚的象征。选择最新的手机往往表示自己还“跟得上潮流”。

这个是我幺叔的,这个只是暂时用的,我幺叔出差去了,过几天他再给我买一个。(你自己有想要的吗?型号呢?)要一个彩屏的吧,其实我还是想要那个手写的。(为什么都要彩屏的?)感觉好嘛。(还是感觉跟上潮流吗?)都占一部分吧。(访谈记录:AX-2004/10/04)

学生们对待手机的这种消费性心理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铺天盖地的手机广告,父母们对待手机的态度都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浮躁的攀比心理使一些学生宁肯不用手机也不用功能较差、档次较低的手机。同时,学生们又普遍追求手机的新功能,不断地更新手机,这些都与整个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有关。

3.建构的意义

手机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是一种消遣的方式和娱乐性的表达。在学业压力普遍较大的情况下,中学生的个人休闲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他们需要一种方便而快捷的方式去消遣,去表达。手机所提供的交流方式使学生与其同龄人群之间能够便捷地交换信息。他们通过短信交流着属于自己的乐趣。这种乐趣有的时候显得很简单,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显得很重要。

(手机带给你最多的是什么?)乐趣,游戏的乐趣,短信的乐趣。(天天期盼手机短信吗?)期待。(期待谁的短信呢?)不一定,只要有短信就行。(你所说的这种乐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能不能描述一下?)就是发一条短信过去,就等着,等着那头发过来。这时候就是期待,要是等的那头还没发过来,就一直等着。等到他发过来了,就马上打开,看见那有一个短信图标就特别想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内容。打开之后,就马上回过去。(A中学是全国比较好的学校,你的同学很多都有手机,但像偏远一些地方的中学生,他们可能没有手机,你觉得他们跟你比起来少了些什么?)乐趣。(什么是乐趣?)刚才说的期待短信的乐趣,游戏的乐趣。(访谈记录:YQ-2004/11/23)

手机提供的消遣方式成为了中学生们缓解学业压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手机与互联网的联系又使得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机了解学校以外的“新鲜事”。而这些“新鲜事”可能是平时父母和老师不允许接触的。通过手机,他们可以同自己喜欢的那些事情建立联系,并且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舒缓了他们面对的学业压力,成为了他们排遣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你觉得手机在跟同学的沟通中有什么作用呢?)我特别感谢手机,感谢手机让我认识了很多人。我也感谢手机让我的生活变得不是那么空。每天除了这些事之外,都会期待手机会给我带来一些什么新的东西啊。因为我现在不太方便看电视,我就从网上订制了一些短信。每天他都会给我发一些新的东西过来。因为我喜欢足球嘛,它每天都会发一些新的足球信息给我。我从初二就开始订,到现在已经没办法改了。(访谈记录:B中学-XJZ-2004/11/10)

中国的教育结构决定了中学生们将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老师和父母都不断地在缩小着属于学生们自己的休闲时间以及空间。巨大的学业压力需要有某种途径进行宣泄。手机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它不仅使学生可以同外界建立联系,同时他的保密功能又能使学生交流某些私密性的信息。这些功能都是学生在手机所建构的世中得到了放松,得到了消遣和乐趣。

三、私域的虚拟建构

我们假定“私域”界限清楚或“私域”空间明确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和独立意识都会比较强。因此,本项研究通过“私域意识”量表测量发现:90%以上的调查对象对量表中“家长监管孩子的种种行为”表示“很不赞成”或者“不大赞成”,可见,调查对象普遍具有较强的私域意识。那么,手机对于学生们的“私域”意识的建构是否有影响?通过手机,学生们的私域是扩大了呢?还是缩小了呢?手机能否起到保护私域、增强孩子自我意识的作用?

从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都表示“通过手机,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他们通过手机与长辈交流,与老师交流,与同辈人交流,从而在这样一种网路空间中建构出自己“交往圈”;在他们偏爱的“交往圈”中,他们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与远距离的朋友联系沟通,交流着不为父母与老师所知的信息;他们把这种通过手机建构起来的寄托心灵的“交往圈”看作自己的“私人空间”。例如:

(那你觉得手机和你的私领域有什么联系?)说白了,手机的收件箱就是一个私领域。短信就是我个人的,只不过它的形式就是这样,不是纸了啊,有的手机收件箱设了密码多好?那毕竟是信件,就属于你,不属于别人。真的它就是信,只不过不是纸做的信。(访谈记录:C中学-WD-2004/10/05)

既然是自己的空间,就会产生保护的意识,一旦有人侵入了他们的私人领域,他们会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隐私”,有时利用设密码、删短信等方式保护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私人空间”,例如:

(父母查你的手机短信吗)我发短信发完了就删,……他们也查我手机……我的朋友们,我跟他们说一说,就不能往这个上面发短信了,就这样所以一般也查不着……我通讯录上从来不存,就是记住他们的号了,多少我也说不好,就是有个小本儿上,写在上面藏在一个秘密地方。(访谈记录:C中学-LJR-2004/10/19)

有的时候甚至会采取较为极端的方式,例如:

(你会把你的短信拿给父母看吗?)看我的心情。如果我不高兴让他们看,而他们硬要看的话,我说,你们会为你们的行为付出代价。(什么代价?)如果我急了的话,我可能会去找法院。虽然这是一个很极端的想法,但这是一个法律的问题,这是我的东西,我就可以把你告到警察局,警察会来抓你。(访谈记录:B中学-XJZ-2004/11/10)

他们通过手机在繁重的学业压力和老师、家长的无限监管中寻找透气口,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他们从面对面地交流转变成人与屏幕之间的交流,使虚拟空间日益个人化,无形中使自己的私域通过手机得以建构起来。

然而,在访谈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虽然中学生的私域意识非常强烈,然而他们对于私域的范围和边界的认知却十分模糊。因为学生还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私域,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作用下,他们的私域的边界也在不断地伸缩和变化。这种伸缩和变化使得私域的边界显得越来越模糊。当访谈对象在回答哪些是属于他的私域时,往往显得前后矛盾,例如:

(哪些是属于你的私域?)我的房间、日记、手机。(你的私人空间允许别人进来吗?)当然不允许,那是我的地方,属于我自己。(如果有人进来了怎么办?)把他赶出去。(怎么赶呢?)我也不知道,但是就是不愿意侵犯我的私人空间。(你父母要是看了你的日记、手机怎么办?)看就看呗,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访谈记录:C中学-WN-2004/10/22)

在这个个案中,WN先是将日记和手机放入了私域之中,并且明确指出了“不允许别人进来”、“那是我自己的地方”。但是接下来,他又推翻了前面的说法,认为日记和手机也是可以让父母看的。可见,虽然WN具有较强的“私域意识”(把他赶出去),但是在WN的认知中,私域的边界仍然是很模糊的,或者说,WN想要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的意识是很强烈的,但至于这个私域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它应覆盖至那些范围,WN却没有清楚的认识。

在访谈中,还有很多类似WN的个案。总的来说,中学生还是具有强烈的“私域”意识的,只不过对于什么是“私域”,“私域”的边界究竟在哪儿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四、结论:徘徊的童年

“在我地盘这你就得听我的……我灌溉原则培养一种独特,观念不及格其他全部是垃圾,用态度扩张地盘……”,周杰伦的这首《我的地盘》在广大城市中学生中广为传唱。从中学生的音乐偏好以及偶像崇拜上,也可以读出他们对成人世界压迫的一种隐藏式的反抗。青少年期望能有自己这样一个地盘以供自己追求自由与个性。

青少年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重要意义不仅仅是成人生活的预备。青少年的现在和将来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青少年应该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应该享有自己的私域,只有这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才有可能。教育不应为青少年的未来牺牲青少年的现在,而应该重视青少年的现在。

标签:;  ;  ;  

我决定自己的位置--手机对青少年私人领域建设的影响分析_调查对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