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的分析论文_曾龙祥

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的分析论文_曾龙祥

广东省轻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80

摘要:我国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属于地震高发区。地震灾害是不可预知的,我们不能控制地震灾害的产生,却可以做好地震灾害的预防,降低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抗震理念与建筑结构设计相结合应用,是提升建筑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因而对该内容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措施

引言

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一定要了解地震中地面运动对周围建筑造成的破坏,建筑结构设计中,严格按照抗震等级进行设计,相关的抗震性能指标也要符合设计要求。最终确保构件质量、结构型式、设计外形都达到设计要求,在地震发生时,建筑可以表现出很好的抗震性能,将地震对人们生命及财产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居住人们的安全。

1现阶段建筑抗震设计中常见问题

1.1建筑高度超过建设规定

在我国,对于建筑的高度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各建筑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建筑施工,但是有很多建筑企业自身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了更大的经济利益或者一些其他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限制建筑的高度,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建筑出现了超高的情况,因而直接导致了建筑抵抗外力的能力下降,一旦发生地震,这些超高的建筑很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直接降低了建筑本身的抗震能力。

1.2地基选择中的问题

现在的城市之中,各种生活资源在逐渐的减少,并且呈日益紧缺趋势,一些房地产商正是看准了这一趋势,在建筑过程中不按照要求进行建筑的选址,只考虑到建筑的商业价值,而没有对建筑周围地区的环境和土壤进行详细的分析,也没有充分了解地质的抗震能力。我国对建筑的选址也有相关的要求,一定要选择开阔、平坦、地质坚实,均匀的土地作为建筑的基础,避免在地震多发区建设房屋。

1.3材料选取中的问题

在建筑过程中建筑材料是建筑的基本条件,并且对建筑的抗震能力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一些属于地震高发区的地区进行建筑时更加需要严格和谨慎。在我国目前的建筑之中,所选择的原材料主要是钢筋和混凝土,这种建筑材料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如果在建筑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设计,就会直接导致建筑的直接变形和扭曲,如果仅仅采取小刚度钢框架方法,不仅说起作用有效,但是会加重建筑的负担,采取相关措施提升混凝土筒刚度以及完善其伸臂结构,通过建设加强层来达到增强其侧移能力。

1.4抗震设防力度不足

社会在逐渐进步,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很多居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技术进展相对缓慢,在建筑的设计安全标准中,在抗震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如此一来,能够在强制规范情况下切实有效地提升建筑抗震性能。

2建筑建构设计的优化措施

2.1采取滑动抗震的设计方式

很多建筑结构中进行抗震设计时,都选用了摩擦滑动技术,为了将抗震效果达到最佳,通常会和限位装置一起配合使用。当前使用的水平滑移材料有很多种,例如有石磨砂浆、聚四氟乙烯滑板、滑石粉、不锈钢板等,该技术在运用过程中科学使用了滚轴、滚珠,二者具有很好的几何复位效果,对于摩擦摆隔震系统而言,主要应用了滑动支撑技术和多层橡胶技术,要求不锈钢的表面必须是凹球面,具体在建筑结构中应用之后,在结构自重的作用下产生恢复力。施工设计中使用的摩擦滑移装置具有很好的初始刚度,地震发生之后这一结构可以在水平方向进行滑移,但却没有增加结构的刚度,避免这一建筑结构遭到地震的破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发生了小型地震,应用的摩擦装置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力,有效抑制结构发生水平位移,这样建筑整体结构和地面都会在同一个运动节奏上,地震的水平力增大后,如果超过了这一装置的最大摩擦力,在装置的滑移面发生滑移,摩擦滑移装置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隔震作用,实际传递到建筑结构内部的地震力就会变小,虽然地面震动变得激烈,但是建筑震动幅度并不大,有效避免了结构发生的破坏。

2.2进行设置抗震多道防线

(1)首道抗震防线的构件的科学选型。严格意义上说,首道防线的设置以及选型,其负担较小或者是无负担,这样就可以对于一些较小的填充墙以及竖向支撑墙可以承重,此外,应当对一些轴压比值进行最大限度的小的选择,一般情况下,轴压较大的框架柱,不适宜做首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但是由于施工的问题,只能采用单一的框架体系,这样就使得其成为整个框架体系中唯一的抗侧力构件,此时应当选用的“强柱弱梁”型延性框架。

(2)采用赘余构件,增多抗震防线。对于高层建筑而言,一般采用双重抗侧力体系:框架-抗震墙、芯筒-框架、内墙筒-外框筒、框架-支撑,其在水平地震侧力的作用之下,通过各层的楼盖,进行工作的协同。同时,这种体系会在地震发生时,依靠支撑或者是墙体等框架作为主要的抗震防线。为有效保证这一体系的抗震防线,一般采用在方式为:同一轴线位置设置延伸性较好的抗弯梁的方式,利用这些连续梁首先承担地震前期脉冲的冲击,以达到保护主体结构的目的。

2.3建筑选址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场地与地基的选择尤为重要,其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对于具体工程应当在抗震设计前对工程所在地的地震活动情况详加了解,并对地质情况进行细致勘查,在充分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得出工程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等级。若是场地不利于抗震设计,应在不影响工程整体建设情况的前提下加以规避,如果避无可避,则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2.4严格保证建筑物的刚度

对于地震,设计人员在考虑加强建筑外部防护的同时,更基本的是加强建筑本身的坚硬程度。在进行一个建筑的建设时,首先使用好的混凝土材料,将房屋打造稳固。然后,在设计好的整个建筑上进行进一步的加强防护。根据相关法的明确规定,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一定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外层加固。当前的建筑材料还不够优化,这就需要人们对房屋的建筑材料进一步研究,积极寻找建筑材料升级优化的方法,这样在进行城市建筑时不仅可以减少对材料的资金投入,另外还可以有效的减少没有必要的材料浪费,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能够优化很多材料,使其可以分配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中。

2.5隔震技术应用

被动隔震控制技术应用中,重中之重是基层隔震处理。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会在建筑结构的基础部位与上部结构之间进行隔震层的建设,从而有效实现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的有效隔离,降低地震能量的传播成效,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抗震性能,缩减地震能量对建筑主体结构的破坏作用。与传统类型的抗震结构进行综合比对,被动隔震技术的优越性更强,可以使得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在地震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仍然保持良好的应用安全性,建筑内部中的非结构构件也可以得到保护。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民用建筑中,需要树立一个先进的抗震理念,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设计人员需要在进行民用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采用抗震理念,对整个设计有效的贯穿,更好的保证抗震设计的严谨性,有效的达到民用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崇权,田慧平.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概念设计的优化准则与构造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2]刘力,杜金宝.试论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1):239

[3]刘东辉.试析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理念的运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75

论文作者:曾龙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  ;  ;  ;  ;  ;  ;  ;  

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的分析论文_曾龙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