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物性理论对英汉翻译的启示_翻译专业论文

及物性理论对英汉翻译中转译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性论文,启示论文,理论论文,英汉翻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两种语言互译时,往往不能按原文逐词逐句地翻译,而需要做一些适当的变通。常见的变通方式之一就是在词法、句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转换,比如将动词或动词短语翻译为名词或名词短语,将形容词译为动词,将短语译为句子或将句子译为短语。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人们把这种转换现象叫做转译。以下是几个例子:

(1)You are ignorant of the duties you undertake in marrying.

(你完全不懂你在婚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2)She spoke in a high voice.(她讲话的声音很尖。)

例(1)中的形容词短语ignorant of翻译为动词短语“不懂”;例(2)中的动词spoke转换为形容词短语“讲话的”,而其中的介词短语in a high voice翻译为“声音很尖”。

一般情况下,转译可以使译文更加顺畅,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而且基本上不改变原文的意思。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转译是没有限制条件的。我们知道,在生产语篇时,语篇生产者为了准确表达意思往往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意图和效果。翻译时如果不考虑原文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意图而随意转译,可能会使译文不准确。以下是一个例子:

(3)他在台上一出现,就受到了观众一阵暴风雨般掌声的欢迎。

(His appearance on the stage met with a storm of applause from the audience.)

例(3)中的动词“出现”在译文中转译为名词appearance。应该说译文的意思是清楚的,但由于译文采用了从动词到名词的转译手法,原文的两个动词短语“出现”和“受到……欢迎”在译文中没有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原文中的“一……就……”的意思没有翻译出来。那么转译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译文不准确的情况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译文改变了原文作者再现主客观世界的表达方式。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当人们用语言来表现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时,往往要借助及物性系统提供的可供选择的意义潜势。具体地讲,语言使用者通过合理使用及物性系统中的各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来表现他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不同的过程所表达的意义不尽相同。翻译时,改变原文使用的过程类型就有可能改变其意义。例(3)中的“他在台上一出现”实际上包含一个行为过程,但由于译文将该小句所表达的行为名词化,原来的行为过程消失,从而导致意义上的细微变化。本文的写作意图就是讨论及物性理论对翻译的启示,重点讨论及物性对翻译中转译手段的限制。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翻译时应尽可能不改变原文使用的及物性过程。

2.翻译中的转译

转译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技巧。一般来说,转译是指当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由于两种语言的特点不同、概念不对等原因,译文不能按照原文的词语和结构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适当地进行一定的转换。现有翻译文献和翻译教材对转译的定义不尽相同。

从词汇语法层面来说,转译可以分为在同一单位发生的转译和跨单位发生的转译两大类。所谓在同一单位的转译,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在词汇语法层面上的变化只局限在同一单位内。也就是说,转变发生在词、词组和短语、复合体或小句等单位之内。有可能是词性的转变,也有可能是小句中某些成分的改动。刘丽丽等(1998)所说的词类转换和句子成分转换属于这个层面。词类的转译是汉英互译中经常要用到的翻译方法,它指翻译时为了正确表达原文内容而改变词的类属。词类转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在词义范围和搭配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如果机械地把原文的某一种词类直接翻译过来,比如动词就翻译成动词,名词就翻译成名词,就很可能会使译文违背自身的表达习惯,造成语言不通顺、意义不清楚等情况。因此,翻译时按照具体情况灵活地转换词类是必要的。此外,如果句子中发生了词类的转译,在大部分情况下,也会出现句子成分的转变。词类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语法功能,如果词类改变了,其语法功能就有可能发生相的应改变。例如,动词一般作谓语,如果动词在翻译过程中名词化,原文中的谓语很可能会变成主语或宾语。

跨单位的转译是指原文和译文在词汇语法层面上的变化不局限于在某一个单位之内。也就是说,原文中的词组在译文中可能变成独立的小句,几个独立的小句可能被翻译成一个小句复合体。一些翻译教材中所说的分译法和合译法就属于这个层面(刘丽丽等,1998)。这种转译也是在汉英互译中经常使用的手段。由于汉英两种句子结构有许多地方存在很大差异,翻译的时候往往要改变原文的句子结构。否则,译文可能会出现句子臃肿、条理不清等问题,或者是句子重复冗长、不够简明紧凑的毛病。

转译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特性,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更好地照顾译文的语言特点;二是为了让原文的意义更清楚地在译文中表达出来。

3.及物性理论概述

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1985,1994;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其中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经验功能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也就是说,通过语言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各种发生的事情、涉及的人或物、以及与其相关的环境因素。及物性就是体现经验功能的主要系统。

胡壮麟、朱永生等(2005)在介绍及物性理论时指出: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及物性系统主要包括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一般由动态动词来表示。物质过程涉及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实施动作的动作者和动作的目标,有时候也会涉及受益者、领受者、委托者和范围。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心理过程的参与者有两个:作为心理活动的主体叫感知者;作为被感知的客体叫现象。关系过程是指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和识别两大类。归属类关系过程表示某个实体具有哪些属性,或者归于哪种类型,即“a是x的一种”。归属类的关系过程的参与者包括一个表示属性的成分和一个含有属性的载体。识别类关系过程指用一个实体确定另一个实体的具体身份,即“a是x”。识别类的关系过程的参与者包括表示外表、符号、形式和名称等的标记和表示实质、意义、职能和身份等的价值。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叹息、哭笑、做梦等生理行为活动的过程。行为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只会有一个行为者,但有些时候也可能包括行为和现象。言语过程是指通过讲话交流信息思想的过程。言语过程的参与者包括过程主题讲话者,在过程中接收信息的受话者和过程中要传递的信息讲话内容。存在过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参与者是存在物。

及物性系统里除了有各种过程与其各自的参与者外,还包括了环境成分。环境成分的意义包括时间、空间、方式、程度、比较、伴随、因果、身份等等,其最常见的表示形式是副词词组和介词词组。环境成分可以出现于各个过程之中。

系统功能语言学一直以小句为主要研究对象,小句是任何语言中基本的、有意义的信息结构单位。为了表现一定的意义,小句通过在及物性系统中进行选择,以某一种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来体现语义。其中小句的核心是过程,过程通过不同的动词体现;参与者的选择体现于名词词组;环境成分通过副词词组和介词词组。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来,每一种过程、词类、句子结构的选择,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义的表达。

4.及物性对转译的制约

国内已有一些学者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应用在翻译研究上。李忠华(2003)指出,英汉互译的时候,物质过程与关系过程的转换经常出现,这主要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征所致。在英语中,名词的使用率较高,关系过程出现的频率也较高;汉语惯于使用动词,因此物质过程的使用比较多。李发根(2004a)通过利用及物性来评价同一原文不同翻译版本,探讨了如何把小句经验功能应用到具体的英汉翻译实践当中。另外,李发根(2004b)在另一篇文章中阐述了及物性过程与英汉语义功能等效翻译问题,通过英汉实例对比说明英汉过程翻译的对应关系和可行性,并且讨论了英语和汉语过程形式的差异以及达到等效的策略和方法。现有研究基本以理论阐述为主,尚未发现研究及物性对转译的制约的文献,现有研究基本上没有利用语料进行实证研究。

虽然转译是一种很常用的翻译手段,在某些情况下而且是必要的,但是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对原文进行转译。转译时,除了要考虑两种语言的具体情况是否适合使用转译以外,也要考虑及物性理论对转译的制约。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一个大的系统,说话者通过在各个不同的子系统中进行选择,从而在语义潜势中确定想要表达的意义。表示经验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包含了一个主要系统——为过程提供语义潜势;和一个次要系统——为环境成分提供语义潜势(Eggins,1994)。当译者对原文进行转译,从词汇语法层面上,原文的词类、句子结构等就会有所改变,这样有可能会改变小句中的过程、参与者以及其环境成分。这种改变会影响在语义潜势中的选择,最后很可能会导致语义层面的改变。这样的话,译文的意思和原文的意思就会有所出入,甚至导致翻译错误。

基于以上的推断,我们得出一个假设:译者在翻译中使用转译手段时,可能因为改变了小句中的过程而导致翻译不准确。为了检验以上假设,我们考察了大学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约80人的10次翻译作业(共800份作业)。这些作业均为英译汉,翻译的内容包括文学作品、时事新闻和散文随笔。我们逐一察看了译文中的每个句子,把译文和原文进行比较,考察学生的翻译作业中是否确实存在因为转译而改变小句的过程从而导致译文不准确的现象。考察的结果基本上验证了我们的假设。以下是我们考察的结果。

4.1 因增加过程而改变原文意思

在翻译中,如果进行跨单位的转译,一个小句的某些成分就可能变成另外一个独立的小句。这样译文的过程就可能增加,增加过程有可能导致译文不准确。请看以下例子(本文下面的例子均来自我们考察的学生翻译作业)。

(4)The walled district of former palaces turned government buildings is the coalition's redoubt in Baghdad.(昔日宫殿改建成的政府办公楼地区,被围墙隔开,成为了联军在巴格达的据点。)

例(4)的原文是一个内包式归属型关系过程小句,动词是is。翻译时,译者没有改变小句的主要过程,译文中的动词“成为”显示了这是一句内包归属型关系过程小句。但是,由于这一小句的主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名词词组,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把词组拆开,把原文中“walled”这一形容词转译为一个带有过程的小句“被围墙隔开”,增加了一个新的过程,使简单句子成为了小句复合体。这个过程的增加显然不是很恰当的。“walled”在原文中只是作为名词词组中的一个成分,表示小句中所说的地区四周都有围墙。译者把它转译成一个小句(“被围墙隔开”),译文中多了一个被动语态的物质过程。读者可能觉得该地区作为联军的据点,所以被围了起来,但事实上原文中并没有这个意思。

(5)I grabbed my disintegrating copy of Edith Hamilton's "Mythology" to refresh my memory on the Chimera.(我赶紧拿起我的那本伊迪丝·汉密尔顿的《神话》,虽然那是一个破损的版本,但仍然能唤起我对凯米拉的许多回忆。)

例(5)原文是一句物质小句,主要动词是grabbed。由于小句中的环境成分“to refresh my memory on the Chimera”是非限定性动词词组,译者在翻译时把这个环境成分转译成一个物质过程小句。这一做法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译者把作为原文中的名词词组“my disintegrating copy of Edith Hamiltion's‘Mythology’”中的修饰语“disintegrating”拿出来,转译成一个关系过程小句(“虽然是一个破损的版本”),并与原来的环境成分组合成并列关系的小句复合体,这种处理方法并不恰当。原文的意思是《神话》这本书唤起了作者的记忆,这与本书的破损情况没有关系。另外,原文中并没有“虽然……但……”的意思。译者这样处理有点画蛇添足之嫌。

4.2 减少过程而改变原文意思

汉语的句子一般都比较精短,有时候一个小句中只有寥寥数字;相反,英语句子一般都比较长。翻译时,译者可能会采用一些跨单位层面的转译,让译文更符合该语言的习惯。但是,如果把原文中的小句转译成词组,原有的过程就可能会减少,原文的某些意思就可能因此而丢失,结果导致翻译不当。请看以下例子:

(6)Two cars and four men can run upwards of 10,000 a day.(两辆车,四个人,一天,一万美金。)

例(6)选自有关伊拉克地区安全问题的报道,内容提到在伊拉克的记者和重建承包商为了安全理由,都必须自雇汽车和保镖,这样的安全防卫花销很高。该句是一个简单的物质过程小句,意思是“雇佣两辆车和四个人一天的费用可以高达1万美金”。译者没有按照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翻译,而是把小句转译成四个词组,句中没有过程。虽然译文意思明显易见,但是由于原有的过程被省略,原文中“can run upwards”的意思没有被体现出来。

(7)Those who survive their extended tours of duty may find a hidden enemy when they get home-the same debilitating and potentially fatal illness that first became known as Gulf War syndrome.(他们从长期的兵役幸存下来回到家后,可能会发现一个隐藏的敌人正在等待他们——“海湾战争综合症”。这个疾病会令人虚弱无力,甚至可能引致死亡。)

例(7)的原文是一句很长、结构相对复杂的英语句子。译者为了要照顾到汉语的习惯,把它转译成几个较短的小句,在次序上也有所改动。改动最大的是原文中的环境成分the same debilitating and potentially fatal illness that firs tbecame known as Gulf War syndrome。译文先是把Gulf War syndrome(“海湾战争综合症”)单独翻译在前一句;再把另外的句子转译成另外的小句放在后面。其中the same debilitating and potentially fatal illness这一名词词组转译成一个小句:“这个疾病会令人虚弱无力,甚至可能引致死亡。”这个增加的过程并没有对原文的意思有影响。可是,如果细心阅读,不难发现原文中由“first became known as”体现的过程在转移中被省略了,而这个过程所表现的意思也无法从译文中看到。

(8)While my wife and I enjoy Thai restaurants,eating out now more often means stopping by the local ice cream parlor my daughter favors.(妻子和我喜欢泰国菜,到外头吃饭时,我们都在女儿喜欢的冰淇淋小店边逗留一下。)

例(8)的原文是一个主从关系的小句复合体。主句是一句内包式识别类的关系过程小句,由动词means体现,其中eating out为过程中的载体。原文的意思是“现在出外就餐更多的是光顾附近那个我女儿喜欢的冰淇淋小店”。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省略了主句中整个过程,将动名词词组eating out转译成为时间状语,原过程中的载体变成了环境成分。小句中过程的减少使原文与译文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原文有责备和不满的含义,但译文则没有表达这方面的意思。

4.3 改变过程类型而导致意义改变

在翻译中,除了增加或减少过程的情况之外,还可能会出现译文和原文过程不一样的情况。在某些情况下,改变原文的过程类型可能造成意思上的改变。请看以下例子:

(9)Despite my adult appearance,children sense in me a kindred spirit.

(虽然看起来已然是个成年人,但我仍然是童心未泯。)

例(9)的原文是一句简单的心理过程小句(动词是sense)。译者处理的时候做出了一些改动,把简单小句翻译成含有主从关系的小句复合体(“虽然……但……”)。译者先是把原文中的环境成分Despite my adult appearance转译为一个过程“看起来已然是个成年人”,并使之成为小句复合体中的一个小句。这个改变应该说是比较恰当的。但译文的后半句有些欠妥。原文的心理过程小句在译文中变成了关系过程,原有的感知者消失了,心理过程中的环境成分“in me”变成了关系过程中的载体。作者原本的意思是“孩子们在我身上能感觉到和他们类似的孩童心思”;译文却只说到“我仍然是童心未泯”。这句译文只是指出“我”感觉自己童心未泯,“我”身边的孩子也许不一定这样想。

(10)Various recent studies on the topic suggest that laughter in animals typically involves similar play chasing.

(各种近期的相关研究表明,动物常常在玩耍时笑。)

例(10)的原文是一句主从关系的小句复合体。在原文中,小句复合体中的第二个小句是一个所有式的识别类关系过程小句,该过程由动词involves体现;小句中有两个参与者,其中laughter in animals是载体,similar play chasing是属性。原文的意思是“动物的笑声往往连带类似的嬉戏追逐”。在译文中,该小句被转译成只有一个参与者的行为过程小句,过程由动词“笑”体现,原文中的“similar play chasing”转译成为环境成分“在玩耍时”。由于过程的改变以及相对应参与者的转变而被扭曲了。

(11)Ancestral forms of play and laughter existed in other animals eons before we humans came along with our "ha-ha-has" and verbal repartee.(在人类的哈哈大笑和妙语连珠出现之前的几亿万年,其他动物就会嬉笑了。)

例(11)是一小句复合体。译者把两个小句的位置调换了一下,但基本上没有影响意思。例句的问题出现在主句的翻译上。原文的主句是一存在过程小句,由动词existed体现,过程参与者为存在物Ancestral forms of play and laughter,小句中还有一环境成分in other animals eons。在译文中,名词词组、作为过程参与者的存在物Ancestral forms of play and laughter被动词化,成为了译文中体现过程的动词“嬉笑”,小句的过程也变成了物质过程。这一转译所造成的改变使译文与原文的意思有所不同。原文的意思是“原始的嬉笑形式在其他动物中已经存在”,是一种静态的状态。而译文“其他动物就会嬉笑了”与原文的意思不完全相同。

(12)This age is witnessing a rigorous economic change.

(这个时代是经济巨变的见证。)

例(12)的原文是一句简单的物质过程小句。物质过程通过动词is witnessing体现;小句中有两个参与者,包括动作者This age和动作的目标a rigorous economic change。原文的意思是“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经济巨变”。译文把动词转译成名词,使原来的物质过程变成了关系过程,动作者变成了载体。这样的处理,使原文中一种动态的物质过程消失掉,转变为一个静态的关系过程。译文的意思因此与原文意思有一定出入。

(13)Imagine the world is a mall.The United States is an indefatigable shopper while China is a well-established store.

(世界就像是一个购物中心。美国疯狂地买,中国不停地卖。)

例(13)选自有关中国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所可能引发的问题的文章。在文中,作者通过把世界比喻成一个购物中心来阐明问题。例(13)包含了两个相互独立的小句复合体。前一句是一个具有主从关系的小句复合体,首句动词imagine为心理过程的体现,次句the world is a mall是内包式归属关系过程小句。译者在处理的时候,把小句复合体中首句的过程省略掉,使译文变成一句简单的关系过程小句。明显地,以动词imagine体现的心理过程在译文中完全消失。另外,例(13)的后一句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小句复合体,并列的两个小句均为内包式归属关系小句。在翻译的时候,译者采用了把名词转译成动词的做法,译文因此变成了物质过程小句。译文在意思上尚算清楚。可是,原文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解释说明。译文应留原文的关系过程,把中国和美国比喻为商家和购物者,这种做法能更好地反映原文的意思。

(14)The currency issue is a convenient scapegoat.

(货币问题轻而易举地顶替了所有罪状。)

例(14)的原文是一句内包式归属关系过程小句,其中关系过程中的载体是The currency issue,属性是a convenient scapegoat。小句的意思是“货币问题是一只方便快捷的替罪羔羊”。译文把“a convenient scapegoat”这一名词词组转译成为动词词组“轻而易举地顶替了所有罪状”,使本来的关系过程变成物质过程。在译文中,“货币问题”变成了动作者,给与读者一种错觉,好像“货币问题”主动找罪状来承担。原文与译文的意思有一定出入。

5.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所提出的三大纯理功能中的经验功能和翻译中常用的转译手段的关系。本文先是通过对经验功能中及物性理论、翻译中的转译手段进行理论阐述,然后提出假设:译者因为不了解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在使用转译手段来进行英汉翻译时,改变了小句中的过程,是导致翻译不当的原因之一。通过考察学生的英汉翻译作业,我们发现这种情况的确存在。由于学生对及物性理论的不认识或不熟悉,在翻译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转译不当的情况。但是,在这里必须指出,造成学生翻译不当的原因众多,改变原文的过程而造成错误的情况只是其中之一。而且,经过察看计算,这个情况并非十分显著。不过,译者如果能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并在翻译的时候多加注意,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过程不变,这样,译文就会更忠于原文。

标签:;  ;  ;  ;  ;  

和物性理论对英汉翻译的启示_翻译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