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穴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大鼠即刻效应的机理研究

头穴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大鼠即刻效应的机理研究

代金刚[1]2008年在《偏瘫后脑功能重塑中针刺即刻效应的临床和fMRI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疗法在我国有2500多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针刺有详细的记载。1971年国内出现的头针疗法,经焦顺发、于致顺、方云鹏等医家的衍化发展,以其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刺手法也日趋成熟,临床及实验研究不断深入。本研究回顾了有关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文献,以及采用功能核磁共振的方法研究头针机理的进展。发现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头针的远期疗效,在临床中,我们观察到,当为中风偏瘫的病人进行头针治疗时,有的肢体肌力本来是0级或1级的患者,出现了针刺即刻能达到3级肌力的明显效果。以这一临床现象为线索,本研究在临床层面上,对针刺的即刻效果进行观察,总结头针前后患者的肌力、肌张力的变化,NIHSS上肢或下肢的单项评分以及Brunnstrom评定的情况。发现临床上通过针刺头皮运动区,在行针过程中即刻就能见到肌力提高1~3个级别的现象。中风偏瘫弛缓期肌张力减低,在针刺即刻,肌张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在针刺即刻运动功能的改善,也可以带来上肢或下肢的NIHSS单项评分分值的变化,在肢体弛缓,无随意运动的Brunnstrom分级为I级的患者也有一部分即刻出现共同运动,甚至出现一定的关节运动。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在进行头针治疗时,肢体近端针刺的即刻效果要明显优于肢体远端。在针刺即刻出现了肌力、肌张力的提高,出针之后,这一效果会逐渐减弱,甚至会消失而退回到针刺前的状态。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在功能层面进行了深化研究,探讨中医方法产生疗效的作用靶点、疗效机制。我们应用fMRI探讨脑血管病后脑功能重塑的机制,选择偏瘫迟缓阶段的患者,以针刺为干预方法,以功能成像方式可视化表达针刺头皮运动区时,运动功能明显变化的脑激活机制。并对病理状态下采集脑功能图像的实验设计方法,在病人、整体层面搜集脑功能信号,针刺即刻效应的图像分割、提取和定位方法做初步的尝试和探讨。在15名临床观察者中,有3例患者接受了功能磁共振和DTI扫描,内容包括被动活动受试者患侧下肢、针刺顶颞前斜线实时扫描,其中ZHQY因在针刺扫描过程中MRI机2次死机,未完成针刺部分扫描。从影像结果来看,临床有效患者针刺时激活的脑功能区以小脑为主,抑制的脑功能区有:右脑,额叶;额叶,BA6。头针针刺时激活的功能区以小脑为主,小脑通过复杂的调节和反馈机制成为维持平衡和肌张力的协调中枢,它还能使躯体肌肉系统完成精细的技巧性运动。考虑针刺取得即刻作用的机理可能不是激活运动区引起的,而是激活小脑后主动肌和拮抗肌群的协调,起到了产生肌力提高即刻效果的作用。这一假设,也就对针刺即刻的肌张力提高有了很好的解释。从影像分析结果看,被动活动患肢激活和抑制的区域都比较多,我们认为,被动活动患者下肢,与针刺某一穴位相比,其作用的靶点更多,影响了脑部更多的功能区。同时也考虑到在被动活动患肢时,不可避免的引起了头动,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虽然进行了严格的头动矫正,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伪激活和伪抑制区。通过本研究我们观察了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即刻效果及其起作用的规律,并采用核磁共振的手段在患者接受针刺时进行实时扫描,旨在选择有确切疗效的穴位进行脑功能成像实验,表达周围刺激与中枢效应的关联关系,在病理和整体层面探讨脑血管病后脑功能重塑中功能层面变化等问题,针对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对脑功能的影响,针刺患侧肢体产生运动功能变化的激活机制,脑功能重塑和中医治疗的疗效机制做了初步的探讨。进一步的工作需要增加样本量,并在实验设计、技术路线方面深入研究,以证实针刺的疗效和探索疾病的恢复机制。偏瘫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卒中,它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故深入探讨偏瘫的机理探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探索偏瘫不仅可揭示脑损伤后的脑功能重塑的机制、指导临床治疗,而且有助于脑功能定位、神经可塑性及脑功能重组等问题的解决。

邓鑫[2]2007年在《脑出血大鼠脑内能量代谢变化与头穴针刺即刻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宗旨在于观察头穴针刺对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的作用,揭示针刺即刻效应的物质基础。方法: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假手术、模型、针刺四组。采用胶原酶/肝素联合注入法建立模型。对脑尾状核血肿周围多时点(24h、72h、168h)进行观察。1.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2.生化法测定脑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和Na~+-K~+-ATPase的含量。3.RT-PCR法观察H~+-ATPaseβ亚基mRNA的表达。4.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脑出血后大鼠即出现了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缺损。模型组各指标均呈现为随着时间加重的现象;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组间差异显着(P<0.05)。针刺治疗后,各指标变化发生均晚于模型组。模型组、针刺组组间差异显着(P<0.05)。结论:1.大鼠脑出血后出现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受损引起能量物质的衰竭。2.针刺能在时间上推迟能量物质衰竭的发生。3.针刺即刻效应的物质基础之一是针刺对脑能量代谢的调节

朱文增[3]2001年在《头穴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大鼠即刻效应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采用自身动脉血注入法,在纯种雄性Wistar大鼠尾状核复制急性脑出血模型,应用头穴针刺为治疗手段,同时以尾状核痛兴奋神经元放电净增值、诱发放电潜伏期为观察指标。对脑出血后的不同时间段脑内血肿中心区、周边区和对侧尾状核神经细胞放电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从神经细胞电生理及神经功能学角度,探讨了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电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以自身动脉血注入法制备的脑出血模型为研究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电生理变化较理想模型,其方法简单、模型稳定、出血部位定位准确。(2)急性脑出血后血肿中心区神经元功能超早期即受到抑制,尾状核痛兴奋神经元放电进行性减少(P<0.01)以至死亡,诱发放电潜伏期进行性延长(P<0.01)。(3)急性脑出血后血肿周边区、对侧区痛兴奋神经元的功能也受到抑制。神经元放电频率净增值进行性减少(P<0.01),诱发放电潜伏期进行性延长(P<0.01),对疼痛的外界刺激反应能力下降,表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随出血时间的延长,受到抑制有逐渐加重的趋势。(4)头穴针刺能够增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放电频率净增值和缩短诱发放电潜伏期,调节神经细胞的机能状态,延长神经细胞的病理损害过程,其中以头穴针刺后的即刻效应最为明显(P<0.01)。(5)头穴针刺能够有效的解除血肿引起的神经细胞抑制性的泛化。 研究结果表明:头穴针刺为临床上治疗脑出血特异的即刻效应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进一步推广头穴针刺疗法治疗脑出血及改善脑出血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医学价值。

王凡, 鲍春龄, 东红升, 雷慧姝, 詹松华[4]2011年在《急性脑出血家兔针刺即刻效应的功能磁共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即刻脑出血家兔局部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和神经物质代谢的变化规律,探索针刺治疗脑出血即刻效应产生的机理。方法:2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模型组(mod)和针刺组(acu),每组10例。自体血二次注血法复制急性脑出血模型。针刺组造模成功后即选取患侧头穴(位置相当于人体"百会"透"太阳"穴)进行治疗,留针30min,留针期间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法。两组分别在造模前、造模成功后即刻和造模后1h(即针刺组针刺后即刻)通过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观察NAA、MTT、rCBV和rCBF的变化。结果:脑出血模型建立后,较造模前两组血肿周围脑组织NAA/Cr降低(P<0.05),血肿周围MTT延长(P<0.05),rCBV和rCBF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针刺治疗后,较疗前血肿周围脑组织MTT有所缩短(P<0.05),rCBV和rCBF有所回升(P<0.05),而NAA/Cr无显着变化(P>0.05)。模型组该时间点各指标均无显着变化,两组MTT,rCBV和r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透刺法对改善急性脑出血局部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显着的即刻效应,这可能是针刺对脑出血即刻效应产生的机理之一。

袁萍[5]2007年在《脑出血急性期头穴透刺安全性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头穴透刺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及脑出血动物模型作用的研究,以期证实脑出血急性期头穴透刺是有效的和安全的。方法:本课题临床观察脑出血急性期患者60例,通过头穴透刺与西药对比研究,运用头颅CT扫描观察治疗前后脑出血量及水肿的变化;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检测血、尿、便常规,心肌酶学、肝功能、肾功能等;并运用多功能监护仪记录针刺前2h、针刺期间和针刺后2h的血压、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征变化情况。采用胶原酶加肝素诱导大鼠尾状核脑出血的动物模型。运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6h、24h、3d、7d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组织中AQP4和PAR-1的基因表达水平;检测血常规,心肌酶学、肝功能、肾功能等;应用干湿重法测定大鼠脑水含量;并运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脑及心、肾组织的结构变化。结果:临床头穴透刺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心肌酶,肝、肾功能均无明显的异常变化。血压、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属于正常范围。治疗后,治疗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头颅CT显示血肿吸收率优于对照组。头穴透刺能明显降低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脑水含量、能明显的加速血肿吸收、加速脑组织修复过程、降低脑组织中AQP4和PAR1的高表达,并且AQP4蛋白的表达与脑水含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头穴组AQP4mRNA和PAR1表达在各时点均低于模型组(P<0.05)。头穴透刺后,脑出血大鼠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均无明显的异常变化,头穴透刺对心、肾病理形态学无损伤。结论:头穴透刺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是安全的、有效的。

鲍春龄[6]2006年在《头穴针刺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能量代谢时空效应特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百会透太阳穴针刺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证明针刺的时空效应特性。 方法: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假手术、模型、针刺四组。采用胶原酶/肝素联合注入法建立模型。对脑多部位——血肿周围A、对侧B(左尾状核)、血肿远隔C(右海马)和多时点(24h、72h、168h)进行观察。1.生化法测定脑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Na~+-K~+-ATPase及脑组织乳酸(LA)的含量。2.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3.免疫组化观察葡萄糖载体蛋白1(G1UT1)表达。4.TUNEL法观察凋亡变化。5.RT-PCR法观察H~+-ATPaseβ亚基mRNA及G1UT1 mRNA表达。 结果:1.除GLUT1,均呈现为血肿周围、远隔、对侧的病变依次减轻特点。对侧部位仅24h轻微变化;远隔部位除乳酸在24h升高外,变化均较周围部位晚。2.叁个时间点间差异显着,其中乳酸和凋亡的高峰在72h,余指标均随时间加重。3.针刺治疗后,对侧未出现异常变化。除24h周围见乳酸升高、Na~+-K~+-ATP酶下降、凋亡发生和远隔部位乳酸升高外,余变化发生均晚于模型组。模型组、针刺组组间差异显着。 结论:1.脑出血后存在能量物质匮乏时间恶化性和空间抑制性泛化。2.针刺能在时间上推迟能量物质衰竭的发生,对多部位有良性调节作用。3.针刺具有时空效应。4.针刺即刻效应的机制是解除病灶能量抑制性泛化的时空效应的结果。

于晓刚[7]2001年在《头穴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大鼠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采用自身动脉血注入法,在纯种(Wistar)大鼠身上复制急性脑出血模型,应用头穴针刺为治疗手段,同时以神经细胞电活动、甩尾痛阈为观察指标,对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窗中枢神经系统内血肿周围不同部位神经元的放电及甩尾痛阈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从神经细胞电生理学角度探讨了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即刻效应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1.急性脑出血大鼠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在注血早期即受到影响,痛兴奋神经元的兴奋性、痛抑制神经元的抑制性都明显受到抑制,其抑制作用的特点是邻近部位重于远隔部位,并随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而且其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2.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大鼠痛反应神经元的作用明显,不仅能提高痛兴奋神经元的兴奋性,而且能加强痛抑制神经元的抑制性。3.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大鼠痛反应神经元的作用是以即刻效应为突出持点,并且其作用是持续性的,可重复性的,针刺组与病理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4.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大鼠痛反应神经元的作用是全脑的,既有近部作用,也有远隔作用,既有同侧的、也有对侧的。 以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急性脑出血病人早期进行针刺治疗对受血肿影响的神经细胞的功能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和保护作用。

白妍[8]2001年在《头穴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大鼠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双向调节的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采用自身动脉血注入法,在Wistar大鼠身上复制急性脑出血模型,应用头穴透刺为治疗手段,引进先进的微电极技术,选择痛反应神经元为观察对象,以辐射热照尾诱发出的甩尾反射潜伏期,神经元放电的净增值、潜伏期和抑制时程为实验指标,对脑出血前后头穴针刺对甩尾反射潜伏期和神经元放电变化的双向影响进行观察,同时也对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窗中枢神经系统内血肿周围不同部位神经元放电的变化及头穴针刺对放电变化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求从神经细胞电生理学角度探讨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1、头穴针刺对正常大鼠辐射热照尾引起的TFL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脑出血大鼠辐射热照尾引起的TFL具有抑制解除作用,即对大鼠的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2、头穴针刺对脑出血前后大鼠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当疼痛刺激使PEN兴奋而PIN抑制时,针刺可抑制PEN的电活动 而加强PIN的电活动;当出血刺激使PEN和PIN的电活动同时受到抑制时,针刺又可解除其抑制,使二者的电活动恢复。3、急性脑出血大鼠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在注血早期即受到抑制,并有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的趋势,其抑制作用特点是血肿局部最重,邻近部位略轻。4、头穴针刺对脑出血后痛反应神经元的作用明显,即能提高受血肿抑制而降低的神经元的兴奋性,既有局部作用,也有邻近部位作用,且以即刻效应为突出持点。这种立体空间关系的神经元电活动,亦反应出针刺双向调节的特点。 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针刺能减轻出血对神经元的损害,使其兴奋性恢复,能促进神经元功能的早期恢复,这不仅为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即刻效应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指出了头穴针刺用于急性脑出血的早期临床治疗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张国威[9]2008年在《针刺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脑损伤及脑水肿拮抗作用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针刺对脑出血急性期脑损伤及脑水肿拮抗作用的机理。本课题通过观察“百会”透“曲鬓”头针疗法对急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及脑组织中GDNF、MMP-9、AQP-4和VEGF表达的影响来揭示对脑损伤及脑水肿拮抗作用的相关机理,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方法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0只(其中160只大鼠用于光镜、电镜、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测定,另160只大鼠只用于检测脑水含量),随机分为叁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每组100只大鼠;每组再随机分为6h、1d、2d、3d、7d五个亚组,每个亚组20只大鼠;制备脑出血模型;另设20只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针刺组大鼠针刺患侧“百会”透“曲鬓”穴。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干-湿重法测定各组大鼠脑水含量;运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GDNF、MMP-9、AQP-4和VEGF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1.光镜下可见模型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坏死、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神经细胞核固缩、空泡化,毛细血管扩张、充血,3天时最严重。针刺组脑组织逐渐修复,水肿程度较轻,炎性细胞减少。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改变不显着。2.电镜下可见模型组神经细胞肿胀,染色质凝聚成块状或核成溶解状,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嵴断裂,粗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突触结构肿胀。针刺组较模型组神经细胞肿胀减轻,线粒体结构破坏较轻,突触结构较清晰。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改变不显着。3.各造模组大鼠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现象。模型组大鼠术后6h出现轻度脑水肿现象;3d脑水肿达高峰;7d仍有轻度脑水肿现象。针刺组较模型组和西药组脑水肿程度减轻,与模型组比较在1d-7d时差异明显(P<0.01);与西药组比较在1d-3d时差异明显(P<0.01)。西药组较模型组脑水肿程度减轻,在1d-3d时差异明显(P<0.01)。4.GDNF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结果:各造模组大鼠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GDNFmRNA阳性表达增多现象。模型组大鼠术后6h即出现较明显的GDNFmRNA阳性细胞表达增多现象;1d时达高峰;2d时呈现下降趋势;7d时接近正常。针刺组GDNF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西药组,在相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d时仍有很高表达。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MMP-9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各造模组大鼠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MMP-9阳性细胞表达增多现象。模型组大鼠术后6h即出现明显的MMP-9表达增加;2d时达高峰;3d时出现缓慢下降;7d时MMP-9表达仍高于空白组。针刺组MMP-9阳性细胞表达低于模型组和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在相同时间点均差异明显(P<0.01);与西药组比较在6h-2d时差异明显(P<0.01)。西药组MMP-9表达在1d-7d时低于模型组(P<0.01)。6.AQP-4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各造模组大鼠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AQP-4阳性表达上升现象。模型组大鼠术后6h即出现AQP-4阳性细胞表达增多;3d时达高峰7d时仍高于空白组。针刺组AQP-4表达低于模型组和西药组,在1d-3d时差异明显(P<0.01)。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2d时稍有差异(P<0.05)。7.VEGF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各造模组大鼠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VEGF阳性表达增多现象。模型组大鼠术后6h即出现大量的VEGF阳性细胞表达并出现第一个高峰;1d、2d出现缓慢下降态势;3d突然增高并达峰值;7d时阳性表达仍高于空白组。在1d-3d时间点,针刺组VEGF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在7d时间点,针刺组VEGF阳性表达反而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在7d时较模型组增多明显(P<0.01)。结论:1.“百会”透“曲鬓”头针疗法在脑出血急性期能明显减轻神经细胞损伤及超微结构的破坏、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降低血肿周围脑组织脑水肿程度,提示对脑组织损伤及脑水肿有拮抗作用。2.该方法可能在脑出血急性期通过促进内源性GDNFmRNA表达、抑制内源性MMP-9和AQP-4表达、早期抑制VEGF的表达并后期促进VEGF的表达、降低脑水含量等途径发挥拮抗脑损伤及脑水肿作用。该方法可能在脑出血急性期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疗效优于茴拉西坦。

贾志强[10]2007年在《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内GLUT1及GLUT1mRNA的变化与头穴针刺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能量代谢的变化及头穴针刺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探讨百会透太阳穴针刺对脑出血能量代谢作用的机理。方法: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假手术、模型、针刺四组。采用胶原酶/肝素联合注入法建立模型。对脑尾状核血肿周围多时点(24h、72h、168h)进行观察。1.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免疫组化观察葡萄糖载体蛋白-1(GlUT-1)表达。3.RT-PCR法观察GLUT-1 mRNA表达。结果: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针刺组效果明显优于模型组。经过针刺治疗后,脑出血周围组织细胞形态优于未经治疗者。GLUT-1表达在24小时为最高,72小时明显降低,168小时继续降低;针刺组明显好于模型组;GLUT-1mRNA表达在24小时为最高,72小时、168小时递减,针刺组效果明显。针刺组的GLUT-1和GLUT1mRNA的变化范围较非针刺组小,代谢情况较为稳定。结论:1、头穴透刺对脑出血后大鼠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治疗作用,能够改善其神经功能。2、头穴透刺对血肿周围组织有治疗作用,能加速脑组织修复过程。3、头穴透刺可以使GLUT-1、GLUT-1mRNA表达得到改善。4、头穴透刺可使脑组织的代谢在出血后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对脑出血后脑组织起到保护和治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偏瘫后脑功能重塑中针刺即刻效应的临床和fMRI研究[D]. 代金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2]. 脑出血大鼠脑内能量代谢变化与头穴针刺即刻效应的实验研究[D]. 邓鑫.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

[3]. 头穴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大鼠即刻效应的机理研究[D]. 朱文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1

[4]. 急性脑出血家兔针刺即刻效应的功能磁共振研究[C]. 王凡, 鲍春龄, 东红升, 雷慧姝, 詹松华.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 2011

[5]. 脑出血急性期头穴透刺安全性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 袁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

[6]. 头穴针刺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能量代谢时空效应特性的实验研究[D]. 鲍春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

[7]. 头穴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大鼠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D]. 于晓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1

[8]. 头穴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大鼠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双向调节的的实验研究[D]. 白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1

[9]. 针刺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脑损伤及脑水肿拮抗作用的机理研究[D]. 张国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

[10]. 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内GLUT1及GLUT1mRNA的变化与头穴针刺影响的实验研究[D]. 贾志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

标签:;  ;  ;  ;  ;  

头穴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大鼠即刻效应的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