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论文_彭水英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论文_彭水英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黄坑中学 512333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本任务的,而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的因素,并运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塑造学生美的心灵,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全面发展

关于审美教育,历史上许多教育家曾经对此作过可贵的探讨。从古代的孔子到近代的王国维,再到现代的蔡元培,他们都把美育看作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并把追求人的自由生长和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看作是自己的最终目标。他们的这些主张,对于今天的审美教育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审美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提高人们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的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应用在教育中,就是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使之成为感情丰富、爱憎分明、热爱生活、意志坚定的社会主义新人。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紧紧抓住如下几点进行实施的。

一、抓住文中的“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中至高的境界,是一种超越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深邃的意境,以引起读者审美情操的共鸣。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从作品表现出的意象中体会美的意境,使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入其境,才能受到优美画面以及其蕴含的崇高情怀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悟出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这也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尽量挖掘这笔宝贵的财富,进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修养。许多文章在艺术特色上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写的《春》,他抓住春的特点,绘画出五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在讲读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如“春花图”,作者在写桃、杏、梨争芳吐艳时,有一个关键的词语“仿佛”,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以联想秋天累累果实的虚写,开拓了优美的意境,同时也运用了间接描写,由花香引出蜜蜂、蝴蝶,用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叫声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来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和感受到作者开拓的意境美,我们可以从教师的范读,放录音或学生多次朗读等方式,使学生进入作者的角色,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写景之美,咏物之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又如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强烈的主观色彩、表现出的悠远意境,体验到一种超尘脱俗的审美心境、情趣,从而忘掉自己现时现地的处境,纯化、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使之升华,像作者“物我化一”一样地与作者而“化一”,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通过对一个又一个美的意象的审美,可以使他们从作品的形式符号层走进作品的意象世界层,进而融入意境超越层,体会到其美无穷的神韵,获得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从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抓住文中的“形”,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

教材里有许多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作者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来反映人的行为美、道德美、思想美、品质美。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题材,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人物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的描写来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如《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小巷深处》中的母女情,《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

如在教学《小巷深处》时,我自己先声情并茂地范读一遍课文,接着学生再朗读一遍,之后,让学生谈谈文中最打动自己的一处。问题一出,好多学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举起了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子带着颤音说:“我觉得文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我讨厌母亲了,想逃避她。可是母亲只是默默地承受,还要给我做好吃的,食堂少油’这一句话,写出母亲怕我营养不够,还在为我着想。母爱真的是太伟大了!”她话音刚落,又有一个男生高高举起了手,他站起来,神色凝重地说:“我觉得文章最后母亲的肖像描写最让我感动。因为这段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母亲过得非常辛苦,还依然惦记自己的女儿,但女儿却嫌弃她。我觉得她好可怜。”接着又一个女生哭着说:“我觉得文中的母亲太善良了,我感觉她明知道自己的女儿厌恶自己了、逃避家庭了,她都没有一句怨言,还是那么爱自己的孩子,她真是最伟大的妈妈!”……最后一个胆怯的小女生说:“我觉得老婆婆对莉莉说的最后一番话最让我感动。母亲没有因为女儿嫌弃自己,就放弃女儿的前途,还是三年里的每个月坚持为女儿送生活费,从两个‘摸’字,体现每次送生活费都十分艰难,可见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执著的。”学生评价完,我又及时引导,你们的妈妈有过这样爱你吗?你也有过像小女孩这样对待自己的妈妈吗?学生们联想到妈妈平日对自己的许多钟爱与自己对妈妈的不谅解,感慨万千,原来妈妈平日的啰嗦与唠叨是母女情深的表现啊!甚至有些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学生动心,乃至流泪伤心,甚至惭愧,这就是一种审美效应。从美育的角度解释,就是当学生作为主体面对一定的审美对象并唤起审美需要因而建立起审美关系时,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就会发生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主体的能力素养,表象记忆、情感趣味等心理因素召唤或调动起来,作用于对象;另一方面,审美对象又会对主体心理发生作用,使得主体心灵在自由感受和情感震荡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感染、陶冶和教育。

三、抓住文中的“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中的“理”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有些文章寓意深刻、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以莫大的教育与启迪。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到领会主要内容,到深悟文中的事理,以培养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审美能力。

如在教学《背影》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背影”只是一个表象,字里行间也只有淡淡的哀愁,但却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父子之爱。为何时隔八年的朱自清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问题的提出,便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依靠和寄托,但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通过引导、联想、想象,学生便会从文学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又如在教学《纪念白求恩》时,首先,应启发学生初步感知做人的道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高尚的、美好的;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渺小的,丑恶的。接着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这两种人的表现:第一种人,白求恩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不幸以身殉职;作为—个外国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从不计较个人的利益,总是想着别人;对工作极端的负责,对同志对人民也极端的热情。第二种人,对工作不负责,拈轻怕重,总是把重担子推给别人,自己挑轻的,凡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对同志对人民总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找出之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这一组对比,让学生明白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而后者是被人鄙弃的。

总之,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所以,我们要播下美的种子,酿造美的甘泉,陶冶美的心灵。让语文教学载着美育的甘泉,绽放学生心灵美之花,结出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美之果。

参考文献

[1]张曼昱 让审美教育走进中学语文课堂[J].辽宁师范大学,2006。

[2]贺清贞 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何汉宗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J].吉林教育,2008。

论文作者:彭水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论文_彭水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